慢性肝衰竭

慢性疾病

慢性肝衰竭(CLF)是在肝硬化基礎上,肝功能進行性減退導致的以腹水、門靜脈高壓凝血功能障礙肝性腦病等為主要表現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償性疾病。慢性肝衰竭是一種肝臟長期損害、慢性積累所致的肝衰竭,具有緩慢、漸進的病理生理特徵,組織學以瀰漫性肝纖維化以及假小葉形成為主要表現。一般來說,慢性肝衰竭是指嚴重的失代償性肝硬化

病因


病毒感染酒精常導致慢性肝衰竭,另外妊娠急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寄生蟲感染等也可導致肝衰竭的發生。任何病因肝硬化都能發生肝性腦病,但它主要是重度門靜脈高壓和慢性末期肝病的標誌。

臨床表現


可有複發性肝性腦病、進行性代謝紊亂(低蛋白血症骨營養不良、血鈉減低、酸中毒高膽紅素血症、葡萄糖耐受不良、低血糖症)、門靜脈高壓加劇及其危及生命的合併症(靜脈曲張出血、腹水、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劇烈瘙癢、血液學異常(凝血障礙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貧血、葉酸缺乏、出血)、內源性激素和藥物代謝改變以及功能性腎衰竭(肝腎綜合征)等。

檢查


1.超聲或CT
評價肝臟大小、損傷程度及血管、膽管內徑,同時除外惡性梗阻性病變。
2.胃鏡檢查或鋇劑造影
了解食管靜脈曲張、胃黏膜情況,尤其是既往有慢性肝病史及長期酗酒史者。
3.實驗室檢查
肝功能檢測,包括肝酶血清總膽紅素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動度、血清白蛋白膽鹼酯酶等。慢性肝衰竭患者血清總膽紅素升高,但並不強調超出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μmol/L白蛋白、膽鹼酯酶水平明顯降低,凝血酶原活動度(PTA)≤40%。
4.肝組織活檢
組織病理學表現為瀰漫性肝纖維化及異常結節形成,假小葉內有分佈不均的肝細胞壞死灶,很少伴發炎症反應;增生的纖維間隔寬,假小葉內有纖維增生,形成結節內再分隔。

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和相關檢查結果綜合分析進行診斷。

治療


內科及人工肝治療可延緩部分患者病情進展,但總體療效欠佳,肝移植可能是唯一有確切療效的最終治療手段。複發性肝性腦病、頑固性腹水、肝腎綜合征及複發性靜脈曲張出血患者,應考慮肝移植,目前正位肝移植的絕對禁忌證主要有肝外性肝膽惡性病變、肝膽系統外活動性膿毒症和心肺衰竭等。

預后


臨床病情穩定的慢性肝衰竭患者,正位肝移植后6個月生存率高達90%,但移植時已在重症監護室(ICU)的重症患者,6個月生存率約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