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制

鹽制

徠中藥鹽製法是以鹽及鹽水為輔料按規定程序加工處理藥物的炮製方法,是中藥常用的輔料製法之一。

鹽制輔料種類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鹽的品種分為食鹽、青鹽和白鹽三大類。

食鹽

食鹽,別名有:鹽(《周禮》),咸嵯(《禮記》),峭(《廣雅》)等。其來源為海水或鹽井、鹽池、鹽泉中的鹽水經煎、曬而成的結晶體。食鹽用來炮製藥物始見於劉宋時代的《雷公炮炙論》,如蓖麻子“凡使,先須和皮,用鹽湯煮半日,去皮,取子,研過用”;牡蠣“凡修事,先用二十個,東流水,鹽一兩,煮一伏時”。歷代鹽製藥物中以食鹽炮製的藥物最多,在宋、明時期鹽製藥物和方法迅速增多和完善。《中國藥典》2005年版、《全國中藥炮製規範》1988年版及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炮製規範中規定鹽制輔料均為食鹽。

青鹽

青鹽,別名有:大青鹽,戎鹽(《五十二病方》),胡鹽(《名醫別錄》),禿登鹽、陰土鹽(《新修本草》),寒鹽、冰石(《石葯爾雅》),羌鹽(《日華子》),青鹽(《聖惠方》),岩鹽(《地質礦物學大辭典》)等。其來源為氯化物類石鹽族礦物石鹽Halite的結晶體。青鹽用來炮製藥物始見於宋代《太平聖惠方》,如木瓜“切頭上一片為蓋子,剜去瓤並皮子,如硫磺,青鹽在內”。此後多有文獻記載,如萆薢“青鹽三銖水半盞煮熟”,蒼朮“一斤,用斗子青鹽半斤,同炒黃色,不用鹽”等。青鹽製藥物古代歷代均有應用,但現代卻不再應用。

白鹽

白鹽,別名有:光明鹽,聖石(《雷公炮炙論》),水晶鹽(《本草綱目》)等。其來源為氯化物類石鹽族礦物石鹽Halite無色透明的晶體,化學成分同大青鹽,雜質較少。白鹽用來炮製藥物始見於劉宋時代的《雷公炮炙論》,如白堊“每修事白堊二兩,用白鹽一分,投於斗水中,用銅器物內沸十餘沸了,然後用此沸了水飛過白堊,免結澀人腸也”;青橘皮“湯浸去白鹽炒”。白鹽製藥物歷代文獻記載較少,現代更不再應用。

組合輔料

自唐代起開始應用鹽和其它輔料或藥物來共同炮製某味藥物,至明、清時期,該類組合輔料共制的方法增多,涉及到其它輔料和藥物數10種。
組合輔料炮製藥物炮製方法
鹽、醋蕪菁根取其根生搗后,和鹽醋漿水煮。
鹽、泔黑附子青鹽二錢,以泔水同皂莢水浸去皮根。
鹽、酒杜仲鹽酒拌炒斷絲。
便、鹽、甘草附子童便煮而浸之文武火烈其毒助下行之力入鹽加甘草解毒。
姜、鹽、童便附子以刀去凈皮臍。先將薑汁鹽水各半甌,入砂鍋緊煮七沸;次用甘草黃連各半兩,加童便。
鹽、酒、油補骨脂鹽酒浸宿蒸過曝干同烏油麻炒熟去麻單用。
酒、醋、鹽、童便香附酒醋鹽水童便各浸三日烙研。
乳、鹽黃柏人乳拌勻,曬乾,再用鹽水炒。
鹽、茴香杜仲每一兩用茴香一錢鹽一錢水二鍾拌炒。
鹽、酒、黃柏補骨脂二兩,青鹽三錢煎湯拌半日,去皮,黃柏五酒煎拌補骨脂。
童便、鹽草烏童便浸七日切碎同鹽炒。
蜜、鹽罌粟殼鹽鼓一兩沸湯浸一時蜜水拌勻。
鹽、黑豆、防風附子一兩用防風一兩銼如黑豆大鹽四兩黑豆一合炒附子裂去諸葯只用附子去臍皮。
鹽、酒、補骨脂肉豆蔻鹽酒浸破故紙同炒乾燥不用故紙。
鹽、油草烏頭用鹽在油中並炒妙焦黃色拆裂候冷紙布揩令凈。
鹽、酒、芝麻補骨脂鹽酒浸一宿同芝麻焙聲絕去麻。
酒、醋、鹽、姜香附酒醋酥鹽薑汁浸瓦上焙乾。
鹽、姜烏頭生鹽水浸一月切片薑汁浸一宿炒干。
鹽、酒、蜜知母二兩各用鹽水酒人乳蜜浸曬炒

鹽制方法


鹽制的方法較多,可細分為鹽炒、鹽炙(鹽水炒)、鹽水浸、鹽水蒸、鹽水煮、鹽水洗、鹽水淬等操作方法。
鹽炒
鹽炒系指取凈藥材,置鍋內和鹽共同炒制至規定程度的方法,其方法始於宋代,鹽炒后大多去鹽使用,如紅藍花“一兩入鹽一分炒令黃”,天雄“一分,銼碎,以鹽一分,同炒令黃色”,類似的有補骨脂、益智仁、葫蘆巴、蒼朮、茴香、骨碎補延胡索、僵蠶等採用此法炮製。此類製法自明代后已較少使用。
鹽炙(鹽水炒)
鹽炙(鹽水炒),系指取凈藥材,加鹽水拌勻,悶透,置鍋內(個別的先將凈藥材放鍋內,邊炒邊加鹽水),以文火加熱炒至規定程度的方法。該法始見於宋代,如萆薢“鹽水浸炒干”,生薑“二斤和皮切作片子以鹽三兩淹一宿慢火焙乾”,類似的有黃芪、甘草、陳皮、黃柏、獨活桑螵蛸香附、小茴香、延胡索、吳茱萸等採用此法炮製。此類炮製方法為《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規定的法定方法。全國統編教材《中藥炮製學》亦採用此法。
鹽水浸
鹽水浸,系指取凈藥物置鹽水溶液中浸漬至一定程度的炮製方法。該法始見於宋代,如烏頭“鹽水浸一日切作片子焙乾炒”,類似的有黃芪、天雄、生薑、補骨脂等採用此法炮製。此類製法在鹽製法中應用較少。
鹽水蒸
鹽水蒸,系指取凈藥物加適量鹽水溶液拌勻,悶潤至完全吸收后,置蒸具中用水蒸氣加熱至一定程度的方法。該法始見於宋代,如綿黃芪“六兩用淡鹽水潤飯上蒸”,類似的有蓮花須五味子、補骨脂等要求用此法炮製。此類炮製方法在《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亦有收載。
鹽水煮
鹽水煮,取凈藥材置適宜容器內,加定量鹽和適量清水,共同煮至藥物達到炮製要求,鹽水被吸盡的方法。該法始見於南北朝時期,如薏苡仁“若更以鹽湯煮過,別是一般修制,亦得”,類似的有蓖麻子、牡蠣、乾薑、木瓜、烏頭、天南星、吳茱萸、巴戟天等採用此法炮製。此類製法在鹽製法中應用較廣。
鹽水洗
鹽水洗,系指取凈藥材置適宜容器中,用適量食鹽水溶液淋洗一定時間的炮製方法。該法始見於南北朝時期,如吳茱萸“凡使,先去葉、核並雜物了,用大盆一口,使鹽水洗一百轉,自然無涎……凡修事十兩,用鹽二兩,研作末,投東流水四斗中,分作一百度洗,別有大效”,類似的有白堊、半夏、蛇蛻、橘紅等採用此法炮製。此類製法在鹽製法中應用較少。
徠鹽水淬
鹽水淬,系指將凈製藥物用明煅法煅至紅透,趁熱投入定量鹽水中浸沒片刻后取出,或直接在煅透的藥物上噴淋鹽水,使其酥脆的方法。該法始見於明代,如紫背鉛“紫背鉛二兩……鹽滷汁五兩,燒鉛以滷汁淬盡”。此類製法在鹽製法中應用極少。

鹽製作用


引葯下行,增強療效
鹽咸寒入腎,主沉降,可以增強藥物入腎治下之功,如陳皮“治下焦,鹽水炒”,同樣的藥物還有黃芪、附子、薏苡仁、黃柏等。一般的補腎葯鹽制后能增強補肝腎的作用,如杜仲“補腰腎,鹽水炒”,同樣的藥物還有巴戟天、韭菜子等。部分藥物鹽制后能增強療疝止痛的功效,如吳茱萸“治疝鹽水炒”,同樣的藥物還有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部分藥物鹽制后可增強固精縮尿的功效,如益智仁“鹽炒止小便頻數”。
增強滋陰降火作用
鹽咸寒屬陰,可增強藥物清熱滋陰的功效,如知母“益腎滋陰,鹽炒便入”,“鹽水炒瀉腎火”,同樣的藥物還有黃柏等。
緩和藥物辛燥之性
鹽咸寒屬陰,可緩和某些藥物的燥性,如補骨脂“性大燥,一法用鹽水浸一日,取出曬乾,再同鹽炒過用”,同樣的藥物還有益智仁等。
使藥物便於粉碎製劑
便於應用。如雲母“時珍曰:道書言鹽湯煮雲母可為粉。又云:雲母一斤,鹽一斗漬之,銅器中蒸一日,臼中搗成粉。又云:雲母一斤,白鹽一升,同搗細,入重布袋之,沃令鹽味盡,懸高處風吹,自然成粉”,鹽制雲母的目的為便於粉碎;如吳茱萸“使鹽水洗一百轉,自然無涎”,鹽制的目的是利用高滲作用洗去黏液質。
產地加工,便於防腐
利用鹽的防腐、高滲、電解質等理化特性處理藥物,使之利於貯存,從清代開始,附子用膽巴水浸泡防腐,如《本草問答》云:“四川彰明縣採制附子,必用鹽腌”,肉蓯蓉採用鹽腌亦為了便於防腐保存。
其它作用
鹽制后能夠遏製藥物的某些偏性和副作用,如白堊用鹽水水飛“免結澀人腸也”。

鹽製品種


以《歷代中藥炮製資料輯要》一書所收載的文獻為據,收集了從唐代以前到清代的鹽製品種,不重複的藥物涉及105種。
年代沿用品種新增品種
唐代及以前(8種)蓖麻子、蕪菁根、薏苡仁、白堊、吳茱萸、石決明、牡蠣、菰根
宋代(沿用3種,新增36種)白堊、吳茱萸、石決明
天雄、川烏草烏、附子、乾薑、小茴香、補骨脂、益智仁、菟絲子、骨碎補、溫肭臍、
青橘皮、陳皮、紅藍花、延胡索、桃仁、牛膝、萆薢、牽牛子、木通、蒼朮、木瓜、甘草、黃芪、知母、黃柏、蟬蛻、鱉甲、皂莢、精羊肉、生薑、石薜荔、杜仲、大白梅、大青梅、巴戟天
金元(沿用8種,新增8種)茴香、吳茱萸、草烏、附子、菟絲子、蒼朮、黃芪、補骨脂艾葉、香附、橘紅、川楝子、菖蒲、甜瓜子、水蛭、金剛骨
明代(沿用27種,新增36種)
巴戟天、天雄、川烏、草烏、附子、小茴香、生薑、牡蠣、
萆薢、菖蒲、吳茱萸、杜仲、補骨脂、益智仁、蒼朮、陳皮、橘紅、川楝子、香附、水蛭、知母、黃柏、石決明、甘草、黃芪、白堊、蓖麻子
高良姜、八角茴香、雲母、蛇床子、鹿茸、川芎、地龍、全蠍、當歸、天南星、麥冬、天冬、桑螵蛸、肉豆蔻、獨活、人蔘、白朮、蓮子、梔子、黃連、升麻、側柏葉、川椒、白芍、蓽菝、厚朴、磁石、蜂子、卷柏、蓮花須、蛇蛻、蘇木、羊腎、熟地、枸杞子、蝦米
清代(沿用12種,新增17種)陳皮、大茴香、黃連、菖蒲、知母、小茴香、補骨脂、黃芪、香附、川楝子、萆薢、橘紅石斛、山茱萸沙苑子澤瀉、大戟、荔枝核、橘核、枳殼、杏仁、蠶砂、蜂房、車前自、沙苑蒺藜、山藥、桃仁、五倍子、紫背鉛
《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收載鹽製藥物14種:巴戟天、杜仲、補骨脂、益智仁、小茴香、荔枝核、韭菜子、橘核、葫蘆巴、澤瀉、車前子、知母、黃柏、菟絲子,多以補腎藥物和收澀藥物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