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赴朔方軍應制

唐代詩人張說所著的詩詞

《將赴朔方軍應制》是唐代政治家、詩人張說所做詩詞之一。

作品賞析


張說作為初盛唐之交政壇與文壇的雙重領袖,縱觀其一生,在他周圍曾經形成過數次詩歌創作的高潮,其中三次編錄為集,分別是《岳陽集》、《朝英集》、《集賢院壁記詩》,參與人數之多,創作數量之豐,影響力之大,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在整個唐代也是頗為罕見的。這首《將赴朔方軍應制》是《朝英集》中水平較高的作品。此詩既符合應制溫厚敬上之旨,又能“以老法引奇情,規翔矩步中自有掀髯慷慨之氣”(《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張騫因出使西域有功,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張說“以張騫自比,立言有體”(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一七),表達了許身報國的愛國情操。起筆端重蒼莽,中敘簡潔,“膽由”二句尤合應制之道,“連年大軍后,不日小康辰”兩句對句精妙,末四句呼應題目,收轉至“將赴”,表現為國建功立業之豪情。清人說此詩“骨氣堅凝,氣體雄厚,此工部先鞭也”(清李因培唐詩觀瀾集》卷九),認為其開杜甫雄健之先河,評價甚高。明人胡震亨云:“凡排律起句極宜冠裳雄渾,不得作小家語。唐人可法者,盧照鄰‘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東’,駱賓王‘二庭歸望斷,萬里客心愁’,杜審言‘六位乾坤動,三微曆數遷’,沈佺期‘閶闔連雲起,岩廊拂霧開’,玄宗‘鐘鼓嚴更曙,山河野望通’,張說‘禮樂逢明主,韜鈐用老臣’,李白‘獨坐清天下,專征出海隅’,高適‘雲紀軒皇代,星高太白年’,此類最為得體。”(《唐音癸簽》卷一〇)把張說《將赴朔方軍應制》與諸大家之五排相提並論,可見其水平。清人李因培云:“燕公五排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時于堅壁中作渾脫舞。後人竭力效之,終不可至。”(《唐詩觀瀾集》卷九)“氣韻沉雄”抓住了張說五排的總體特徵。

創作背景


唐朝為加強對周邊地區的控制,鎮壓少數民族的反抗,從710年(唐睿宗景雲元年)至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在北方設置10個節度使,其中9個在西北地區。721年(唐玄宗開元九年)十二月,朔方行軍大總管改為朔方節度使,駐節靈州朔方節度使始設時,轄當今寧夏中北部、陝西北部及內蒙古河套地區。722年(開元十年)四月,以大臣張說為首任朔方節度使巡邊。據說,張說這次出任朔方節度使是另有原因的。705年(神龍元年),武則天病死,唐中宗李顯復辟,恢復唐國號,立韋氏為皇后。不料韋后也學起武則天來了,唐朝政局又開始動蕩不安了。710年(景龍四年)六月,韋后和自己的女兒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了唐中宗,召集韋氏子弟及其親信,擁兵5萬守護京城,準備登基稱帝。但她沒有想到被她陷害的李隆基早就料到她的陰謀。為了保住李唐江山,李隆基在長安羽林軍中結交了一批猛將勇士,等待時機。唐中宗被害后,李隆基立即發動羽林軍攻入宮中,殺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清洗了韋氏黨羽,由其父李旦繼承了帝位,是為唐睿宗。712年(延和元年),睿宗將皇位讓給了李隆基,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唐玄宗。玄宗為了防止後院起火,他裝得很友愛自己的諸王兄弟,但嚴禁諸王與群臣交結。群臣中有與諸王交往的,有的被貶於外地,有的被流放,有的甚至被活活打死。擔任左丞相的張說不知是為了何事,曾秘密到岐王李范(玄宗胞弟)的私宅,被人告發,結果被貶出朝,到靈州任朔方節度使。這首詩就是將要赴任之時。

擴展閱讀


最強棄少http://www.7kwx.com/0/198/
妙手天師http://www.7kwx.com/0/210/
將夜http://www.7kwx.com/0/5/
天才相師http://www.7kwx.com/0/196/
求魔http://www.7kwx.com/0/170/
聖堂http://www.7kwx.com/0/99/
神煌http://www.7kwx.com/0/203/
楚漢爭鼎http://www.7kwx.com/0/193/

作者簡介


張說(yuè)(667年-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范陽方城(今河北省固安縣)人,唐朝政治家、文學家。
張說早年參加制科考試,策論為天下第一,歷任太子校書、左補闕、右史、內供奉、鳳閣舍人,參與編修《三教珠英》,因不肯誣陷魏元忠,被流放欽州。後來,張說返回朝中,任兵部員外郎,累遷工部侍郎、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加任弘文館學士。拜相后,因不肯黨附太平公主,被貶為尚書左丞,后拜中書令,封燕國公姚崇拜相后,張說被貶為相州刺史,又貶岳州刺史,在宰相蘇頲進言下,改任荊州長史,天兵軍大使時,討平突厥叛將康待賓,被召拜為兵部尚書。后又進封右丞相。張說脾氣暴躁,而且生性貪財,遭到彈劾,罷官致仕。不久,張說被起複,先為右丞相,又任左丞相。
張說有文才《舊唐書》載《諫武后幸三陽宮不時還都疏》等疏表三篇。其作品還有《錢本草》,以錢喻葯,診治時弊,堪稱奇文。或說《虯髯客傳》為其作品。《千家詩》更選中《幽州夜飲》:“涼風吹夜雨,蕭瑟動寒林”一首。有文集30卷傳世。
開元十八年(730年)病逝,時年六十四歲。追贈太師,謚號“文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