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神節

工布地區規模盛大的傳統節日

迎神節是工布地區規模盛大的傳統節日藏語稱為“娘布拉蘇”,意為“娘布人求寶”。這個節日是藏族苯教的傳統習俗之一,每逢藏曆馬年八月十日舉行,距今已有六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三堆和蘭泥的迎神民俗節日是為數不多保存得較好,而且比較熱鬧的村莊。三堆村是迎神節日誕生地之一,迎神節日在三堆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現在已發展成全民參與的、全村最熱鬧的節日。

節日起源


迎神節
迎神節
迎神節是工布地區規模盛大的傳統節日,藏語稱為“娘布拉蘇” ,意為“娘布人求寶”。這個節日是藏族苯教的傳統 習俗之一,每逢藏曆馬年八月十日舉行,距今已有六百六十多年 的歷史。關於迎神節的來歷,一則傳說敘述道:在很早以前,林芝縣的東面有一座名叫客色母的小鎮,鎮上有個富有的財主邊巴朵朵,他家養了一大群羊,領頭的是一隻神奇的母山羊。每天晚上,他們就發現那隻母山羊不見了,但第二天清晨,它又回到了羊圈。一天,羊倌在母羊的脖子上拴了一股線,自己拿著線的另一頭。晚上母山羊帶著脖子上的線離開了羊圈,過了好一陣子,羊倌手上的線忽然不動了,羊倌一邊走,一邊卷線,一邊順著線路往前走,走了好一會,他發現前面的一棵大松樹下,母山羊以小山羊吸奶的姿勢坐在地上。樹下有一顆閃閃發光的石頭,羊倌忽忙跑回去向主人報告。老爺邊巴朵朵聽到后,命令羊倌趕快返回去把閃光的石頭取了回來。
自從邊巴朵朵將石頭的供奉獻祭以後,工布一帶風調雨順,不鬧災荒,糧食收成一年比一年好,牛羊一年比一年增多。那時居住在工布地區周圍的霍爾,昌都丁青等部族知道了這一消息,都想從邊巴朵朵手上得到寶石。
後來,他們知道邊巴朵朵是一位樂善好施,佛樣心腸的人後,他們其中一位裝扮成一位商人來到了邊巴朵朵的家,裝出一副可憐的樣子,要求邊巴朵朵把閃光的石頭賣給他。邊巴朵朵經不起可憐人的再三請求,就把閃光的石頭賣給了他。從此,工布客色母地方氣候變壞,不是乾旱,就是雨澇,牛羊減少了,瘟疫在人畜中流行。工布人看到眼前發生的奇怪現象,在邊巴朵朵的帶領下,結伴來到德高望重的修行者面前詢問原因,修行者告訴他們說:“世上難得的寶石是觀音佛像的化身,他們用金錢把它賣給了商人,因此他們的福氣也就消失了。如果你們想辦法把寶石拿回來,你們會重新有以前一樣的福氣”。
工布人聽了以後,多次派人到丁青窮布地方去,想再把寶石買回來,但每次都是空手歸來。他們又結伴來到修行者面前請教,修行者又告訴他們另一種辦法:每逢藏曆馬年的八月十號,舉行一次隆重的招神節,就可以把福氣請回來。工布人按修行者的說法,每逢藏曆鐵馬年的十號舉行一次規模盛大的招神節。一次,當人們正在舉行節日時,寶石從丁青窮布地方飛來落到跳舞人群中。從此,工布地區這個節日從未間斷。

節日歷史


迎神節
迎神節
迎神節日是浙南龍慶景地區農村傳統的民俗節日,類似於傳統的廟會。不過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口的流動。迎神民俗節的傳統在很多地方已經消失了。三堆和蘭泥的迎神民俗節日 是為數不多保存得較好,而且比較熱鬧的村莊。
三堆是迎神節日誕生地之一,迎神節日在三堆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現在已發展成全民參與的、全村最熱鬧的節日。迎神節的整個活動包括祭神,舞蹈,牽氂牛,賽馬等,取意為驅魔鎮邪,慶祝豐收,祈禱風調雨順。自一九五五年,此節日被視為“四舊”而遭禁止。
隨著黨的民族政策的貫徹落實,群眾有了充分的信教自由,1990年,中止三十六年之久的“娘布拉蘇”節又恢復了。為了舉辦這次節日,林芝地區專門組織二十四萬元的物資到現場交流。節日內容從過去祈神求天的主題發展到歌頌黨的政策和民族團結的和睦互助。一位五十多歲的老農說,這是他一生中參加規模最大的“娘布拉蘇”節。

活動介紹


迎神節
迎神節
大年初六,在閩東東山島,參觀完媽祖廟后,一行驅車前往神奇的風動石景區。路上,我們感到車速越來越慢,街上擠滿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忙搖下車窗向外張望。這 時,只聽見做頭車導航的老吳在電台里通報,前面很多人很熱鬧,不知有什麼活動?
隨著我們的車逐漸接近,我們看見了一個穿著各種象戲服一樣的衣服、舉著各色旗子、還有老式的三輪車,車上供奉著神像,仔細看看,有著山西太子的字樣。一打聽,原來今天是福建人習俗上的迎神日。難怪這麼熱鬧!不知到這條隊伍有多長,我們耐心地跟在隊伍的旁邊行進,拿出相機拍著這些精彩的場面。他們由無數的小分隊組成,各自所表現的內容也不一樣。
我們行進到一個小分隊旁,只見隊伍的最後面是個扮成小丑摸樣的男人,他打扮成一個花枝招展的老太太,臉上擦著厚厚的粉,臉蛋上塗著誇張的紅,腦後扎個髮髻,邊走邊扭還做著滑稽的動作。他的前面是十幾個穿著各色長裙的女人,手裡舉著彩色的旗子,同樣也是濃妝,再前面就是一輛供奉著神位的三輪車,香爐里正燃著香,淡淡的供香味增加了幾分神聖。神車前是四個金童玉女,小小的、化著濃妝的臉蛋上,眉心處多了一點圓圓的紅,樣子很可愛,不同的是他們充滿稚氣的 臉上掛著興奮的笑容,大大的眼睛好奇地環視的周圍的一切。隊伍的最前面是個美女在一個巨大的貝殼里,想必這就是人們傳說的貝殼精了。隊伍經過之處,街道兩邊的商鋪忙放鞭炮迎接,整個街道吹奏聲、音樂聲、鞭炮聲、歡笑聲融在一起,我們忘了還要去風動石旅遊,興趣盎然地伴著這條隊伍前行,準備到他們要去的集合地看個究竟。隊伍足有兩公里長,我們還沒有找到這條迎神隊伍的領頭,就被警察攔住要我們轉入另一條街道。我們只得戀戀不捨地、遺憾地看著隊伍離去。
很快我們來到了風動石景區,老吳說:“你們進去玩吧,我去找找剛才的迎神隊伍到哪裡聚集,到底會有怎樣的盛況,我拍些照片回來給你們看。”走在景區的路上,心裡仍然想著迎神隊,從剛剛看到的規模,就足以讓我們感知福建人供奉神靈的虔誠。我想著這些天來,我們從很多地方感受到這裡的民風淳樸,無論是在無人的媽祖廟;是在土樓民居留宿時,房間里隨手擺放的主人的珍貴物品;還是參觀古民居時,主人對來訪者敞開大門、毫不設防等等,終於明白,原來這裡的人們都信奉自己的神靈,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真正地祈求到神靈的保佑!
是啊!只有內心純凈的人們生活在一起,才能保持這麼淳樸的民風!願我們都懷著崇高的信念,幸福祥和地生活!願我們的祖國,國泰民安,繁榮富強!

慶祝方式


迎神節的整個活動內容包括祭神,跳神,跳民間“博”舞、跳氂牛舞等。在人們看來這都是為了驅魔鎮邪,慶祝豐收,祈禱風調雨順。迎神節一般持續兩三天。觀看者近之娘域人,遠之昌都那曲,青海等地的人。據1991年的初步統計,前來觀看“迎神節”的人數達一萬餘人。

手鐲舞

迎神節
迎神節
當年尼泊爾公主遠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時,途經吉隆溝,為了歡迎赤尊公主的到來,相傳當時吉隆溝的群眾在離吉隆鎮最近的吉富村,舉辦了三天三夜的歌舞表演。據說吉 隆“同甲”舞,即“手鐲舞”吸引了赤尊公主,她與吉隆人一起載歌載舞。
同甲”舞的原本歌詞大意突出了當時人們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歌頌和平、歌頌友誼四個方面的內容。細節上還唱出了家庭和睦、尊老愛幼、保護環境等。同時,手鐲舞又作為一種祈禱舞,每年藏曆六月四日在查嘎達索寺進行演出。

迎財神

迎神節
迎神節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一一一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說法一: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后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說法二:
“財神”何許人也?根據《封神榜》所載,財神姓趙名公明。他原在峨眉山羅浮洞修道,因助紂攻打武王,死後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並統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個部下。他們的職責都與財有關。道教供奉的財神,也是趙公明。根據道教傳說,趙公明本為終南山人,自秦時就隱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後,玉皇大帝封他為“正一玄壇元帥” ,簡稱“趙玄壇”。舊時財神廟和各家各戶所供的財神,其尊容頗凶,烏面 濃須,怒睜圓眼,頭戴鐵冠,一手執鋼鞭,一手捧元寶,身下還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壇”之稱。傳說這位趙公元帥職掌除瘟翦虐,驅病禳災。凡有冤抑難伸,他會主持公道;人們買賣求財,他可以使之獲利。他原先的職分並不是專職的財神,但能使人獲利,別無他人可以代替,民間便把他看作財神了。過去,財神還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司。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財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財神。文武之道雖不同,卻都各有財可發。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顯財神、 “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
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髮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於正廳,祈求財運、福運。
“武財神”關聖帝君即關羽關雲長。傳說關雲長管過兵馬站,長於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
迎神節
迎神節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聖君的商 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聖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農曆正月初五“接財神”的習俗,盛行於明清民國,迄今猶流傳民間,唯“財神”即所謂趙公元帥,據說早在殷商時代已修道成仙。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他跑下終南山管閑事,站在商紂一邊對抗義師,不幸陣亡,一道遊魂被敕封為專管迎福納祥的真神,麾下有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員小神供其使喚調遣。沾光於這套招財進寶的班底,趙公元帥便成了盼望發財者崇仰祀奉的對象。或謂其性懶而散淡,一年中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龍虎玄壇一次,而且是隨意,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趕早鳴放鞭炮,焚香獻牲,抑在前頭迎接他。不過也有人打聽到這位尊神在生日是農曆七月二十二日,因此並不去軋初五的鬧猛,而是改在"財神誕日"悄悄備辦盛祭,指望他從後門溜進來享用。我們現在常能看到一些商家食肆在鋪麵店堂里置有或大或小的“財神龕”,平日電子香燭火高低明滅,忽於此日悄悄地擺上了四菜一湯,便是已經掌握信息的明證了。
財神只有一個,加上四員下屬也只湊成了一個巴掌之數,想發財的人卻有那麼多,供不應求是明擺的,於是便有人主動出頭,平衡供需矛盾,由此導致出一幅新的風俗畫-- “送財神”每逢初五之日,貧民乞丐三五結夥,戴起面具,扮成財神班底,號稱“送財神”,也叫“跳財神”。主人例須當場送上錢幣酬謝,否則便在你家門口或店鋪前鬧個不停,徒惹圍觀者哂笑,倒不如破費一點,快把這班“活財神”送走完事。窮光蛋扮活財神,搶財神變送財神,這出充滿諷刺意味的街頭鬧劇,倒也稀里糊塗的迎財神習俗增添了不少額外的情趣。近年來結夥跳躍的“送財神”景象已經不見,起而代之的是單獨行動--不聲不響走到門前,拿張背面有不幹膠的紅紙財神像往門板上一貼,隨即伸手討錢,正見得時進俗易、推陳出新哩。
迎神節
迎神節
據說,財神爺是有錢人家供奉的,沒錢的人供奉是不會顯靈的。民間流傳有“財神菩薩休妻”的故事:從前,財神廟財神身邊總有一位端莊美麗的財神娘娘陪伴。後來這位善良的女菩薩突然不知去向,原來她被財神爺給休掉了。財神爺為什麼要休妻呢?這要從一個乞丐說起。有個討飯的叫化子窮得無路可走,討飯路過一座古廟。進廟后,他什麼菩薩都不拜,單摸到財神爺像前,倒頭便拜,口裡祈求財神爺賜財。趙公元帥見是一個叫化子,心想連香燭都舍了得點,還來求財?天下那麼多窮叫化子,我能接濟得過來嗎?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認為財神總會救濟窮人的,富人不愁吃穿,求財何用?便不住地拜。這時,財神娘娘動了惻隱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財神夫君,勸他發善心給這叫化子一點施捨。可財神爺不理睬,打了兩個哈欠又閉上了眼睛。雖然是財神娘娘,可財權在夫君手上,夫君不點頭,怎麼好將錢賜給叫化子呢?娘娘無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環,扔給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龕上擲下一物,一見是一副金耳環,知道是財神所賜,急忙磕頭,連呼“叩謝財神菩薩”。財神爺睜眼一看,發覺娘娘竟將自己當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給了窮叫化子,氣得大發雷霆,將財神娘娘趕下了佛龕。自此以後,數百年來就再也沒有一個窮人是拜了財神而發財的。
民間還傳說,財神即為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時東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行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