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喜玲
孫喜玲
國家二級作家山西戲劇家協會會員山西散文家學會會員作品有《心湖雲影》《此情可待成追憶》《靜思集》《不死的夢》《農家兒女》等。
山西襄垣人,無黨派人士,國家二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西戲劇家協會會員,山西散文家學會會員。
1969年參加工作,1990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作家班。先後從事過地區歌舞團演員、樂員、編劇,地方黨報副刊編輯、記者,酒店總經理,行業報紙副社長兼副總編,大型時尚類雜誌編輯部主任、執行主編等。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著有散文集《心湖雲影》《此情可待成追憶》《靜思集》、詩歌集《不死的夢》、長篇小說《塵緣夢斷》、七場歌劇《農家兒女》、七場音樂劇《三邊舊事》等。
(王俊石——百花文藝出版社副社長、黨組書記)
王:孫女士,百花文藝出版社不久前出版了你的散文集《此情可待成追憶》,這是否可以在一定意義上說,是你前十幾年在散文園地辛勤耕耘的一次總結,也是你今後創作的一個新起點。我十分欣賞你這部書的書名,她不僅富有詩情畫意,而且非常貼切地表達了書中的內容和你的情感,可以說是全書藝術化的高度濃縮與集中體現,是全書的一個“眼”,是把握全書精髓的一把“鑰匙”,也充分體現了你在散文創作上的一種美學追求。我聽說你為確定自己的書名,頗費推敲,曾先後想了十幾個都不滿意,最後才確定了現在的書名。請你簡要談談你為何採用這首詩作為書名的。
孫:這本散文集的書名《此情可待成追憶》來源於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著名詩作《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明月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之所以用了李商隱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憶”作書名,是因全書各章無一不是感情的抒寫,其中一部分乃為近作,故曰“可待成追憶”也就顯得貼切、明了,不需作更多的解釋。取這麼一句詩涵蓋我十多年來用散文形式表述的一些生活感受,我認為是貼切而精當的。
王:我記得著名散文作家姜德明先生說過這樣的話:“散文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感情。”我以為,這不僅是至理名言,而且也道出了散文藝術的一種本質要求。一篇優秀的散文作品,大概都離不開這兩個“真實”。生活的真實是散文的基礎,感情的真實是散文藝術生命的血液。美物者貴依其本,贊事者宜本其實。情不真、不深,則無以驚心而動魄,垂世而行遠。強調的都是生活與感情的真實對創作的至關重要。這點,在你的這部散文集里,許多作品體現的特別鮮明和突出。特別是“洪荒地”系列八篇更是你的生活和情感的真實體驗與審美情趣相結合的再現。你以質樸鮮活、親切生動的文筆,回眸與重溫那令你終身難忘的在黃河岸邊度過的童年,執著地尋找失而不能復得的黃土的親切,真誠地傾吐你對親人不倦的思戀。這是你飽蘸從心底涌流的淚與血而凝結成的文字;這是你情感的抒寫,也是你靈魂的再現。不僅妗子的形象栩栩如生,感人肺腑,而且,字裡行間流動著獨具魅力的情韻、情懷、情感和情理,讀後摧人淚下,同時給人以極美的藝術享受。請你談談你是如何創作這部分作品和認識這部分作品的。
孫:姜德明先生的話講的很好,更確切一點說,散文是提煉了的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感情.
一個人個性、人品、氣質的形成,均和童年懵懂狀態下無意識中接受周遭影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生長過的黃土地是厚實、純撲的,我的妗子是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婦女,她的善良偉大撲實是那片厚土立體化、人格化的象徵。正是這樣一種特定的環境和特殊的親人鍛造了我的個性,使我對那片黃土的愛和對親人的愛延伸為一種大愛、博愛。這份愛心給了我激情,給了我力量,給了我旺盛的的創造力。我得益於那片黃土地的東西太多了,以崐至於愛也成為一種精神包袱,睡里夢裡,縈縈繞繞,如影隨形,揮之不去。記不清有多少個夜晚是從夢中啜泣著醒來的,於是有了一種宣洩的積蓄和衝動,有了“洪荒地”系列八篇的誕生。我在創作“洪荒地”系列八篇時,是一邊流著眼淚一邊寫的。而文章所能表達的出的感受,實在也不能道出心中之萬一。一個作家所要表述的東西,必須使自己感動,才能感動讀者。這是許多人重複過許多遍的老生常談。說“文貴乎真”,是因為“真者,精誠之至也。......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其內,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這是古人對文章要旨的高度概括。
王:文無定法。散文更是一種自由自在的文體。從文學與生活的關係看,氣象萬千的客觀世界,映入作家豐富多彩的主觀世界,到一篇篇精美的散文誕生,這裡是否有某種規律可以遵循。
孫:文無定法,是對的,但“道法自然”,更是深刻地對的。一個人不管從事什麼樣的藝術創造,都需用心去感悟“自然”之法。這是無規律中的的規律,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只有達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參出其中道理。
王:前幾年,你在百花文藝出版社曾出版了你的一部詩集,叫《不死的夢》,詩作貫穿了你對人的生命軌跡、生存價值苦苦探索的一種不懈的精神,我以為,夢的不死,是因為你擁有一顆追求與渴望生活中的真善美的魂靈。而在這部散文集中,許多作品依然體現了你的這種精神。正如有的評論家指出的,你的思想、個性和氣質正表現出一種成熟的穩定,這也決定了你的散文已經超越了純情抒發,而更看重凝重深沉,對現實、人生有你深刻、獨到的思考。在你的書中,不論寫景狀物,寫人記事,都有一種渴望孤獨的旋律在支配著你。你渴望享受甜蜜的孤獨、沉思的孤獨、愜意的孤獨。你渴望竹林七賢式或桃花源式的田園牧歌般的生活,遠離煩惱喧囂的都市與是是非非的俗世塵環,如你在文章中說:“一壺清茶、一杯薄酒、獨自一人或思索、或吟詠、或涕泣、或嘆息、再如一卷好書,一盞孤燈,俯而讀,仰而思,會心處拍案擊節,疑似時細斟淺酌。如與哲人剪燭西窗,促膝長談,心情酣暢便不啻薄酒了。月下小徑漫步也好,雪夜圍爐獨酌也好,能夠不受干擾,這般自自在在地享受人生,就是最大的快樂。”你能夠真誠地面對自己,你有勇氣毫不留情地在文學領域中撕碎了再粘接了你的靈魂、你的情愫。緣由何在?
孫:生命的主題不是歡樂,所以才需要用藝術去創造歡樂。孤獨是一種氣質、一種秉賦、一種精神境界,只有一個人的心靈思想超塵拔俗時他才會感到孤獨。在這個問題上我同意黃光偉所說的:“孤獨感是傑出作家創作的強大內驅力。”他說:“從哲學的角度看,可以這樣界定:對於傑出的藝術家來說,(孤獨)是由艱難、痛苦的人生經歷而萌生的對自我、人生、社會、自然的根本意義的苦苦探尋、思索,以及囿於人的認識能力而又不能窮盡這些‘司芬克斯之迷’所產生的沉痛、悲哀、困惑、彷惶的情感體驗。”
我想我無論如何也夠不上傑出,但我總感到孤獨。這是一種很難說清的感覺。我在一首詩里企圖想詮釋這種感覺,我說:“孤獨是夢的破滅/孤獨是心的失落/孤獨是熟悉后的陌生/孤獨是笑靨里的苦澀/孤獨是交流的堵塞/孤獨是誤解的折磨/孤獨是莫明其妙的嘆息/孤獨是無可耐何的允諾/孤獨是滔滔不絕的無話可說/孤獨是茫茫人海中的漂流無著……”說了許多,最終還是沒能說清自己要說的。
在現實社會中,人並不總是有勇氣直面慘淡人生的。有時候需要逃避,需要麻醉,需要忘卻,從生理學意義上講,這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我以為正是人的這種需要,才產生了藝術、宗教、酒和鴉片。每個人,無論尊卑貴賤,之於物質之外總有他的精神追求。寄情於文學,則是我的選擇。尼采說:“藝術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活動。”我很同意這個觀點,我由衷地熱愛這項活動,儘管“萬言不值一杯水”。
夢,則是一種酒神精神,是一種藝術狀態,也是一種創作心態。之於我,夢和酒同在。它是我孤獨精神的存在形式和外化形式。這便是您所提問的緣由所在。
王:有一位文學大師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這應該是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從你的個人小傳中,得知你14歲就參加了工作,連初中和高中也沒有上過。你是依靠多年刻苦自學並在社會這所大學里經過多種磨鍊而成才的。因為你的作品向人們展示了你知識面的廣泛和駕馭語言的功力及才氣。有的評論家這樣評價你的散文語言的多種特色:在“人生況味”中,是典麗凝重,風骨瀟灑的;在“洪荒地”系列八篇中,又表現了一種沖淡逸朴之風,像一條舒緩的小溪,清新自然;在“蒼海依望”中,則疏淡靜婉,含蓄深沉。從你的這種多色調的語言中,我看出你受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較大,是不是這種情況?你更喜歡哪些作家的作品?
孫:我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作家,完全是靠了自修。我初小四年級畢業在文革動亂中,多少年來,利用能夠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已經成了我一種下意識的習慣,成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讀得書很駁雜,如同我對音樂的欣賞一樣,古今中外、雅的、俗的、浪漫的、現實的、民間的、廟堂的,都喜歡,都能從中悟到什麼,找出它美的所在。當然,現如今的流行歌曲除外。我從《蘇武牧羊》、《關山月》這種極古樸、極簡單的旋律中感受單純、凄涼的美,從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樂中感受恢弘、博大的美。我很難準確地說出我更喜歡哪些作家的作品,我從不單純全面地喜歡一個作家。我追求的是“博採眾長,自成一家”。最早接受魯迅的雜文和俄國萊蒙托夫長篇小說的影響,所以我的散文裡面有著雜文的尖刻。萊蒙托夫的崐一部長篇曾深深地撼動過我,許多年來我在各地書店書攤到處尋找,那麼多重複出版、裝潢精美的書中卻怎麼也找不到它的影子。這部小說叫《當代英雄》,是翟松年譯的,文字美極了。當然,說我受中國古典文學影響較大也是對的。我熟讀過一些精典的古典作品,從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小令、明清小說,都有所涉略。系統地自學過王力編得《古代漢語》,無意識的博覽和有意識的學習,給我打了一個較好的國學底子,這些修養就自然而然地表現在作品中了。
王:在你的散文作品中,有許多佳作,諸如:《獨處一得》、《獨向黃昏》、《斷想錄》、《際遇、情懷》、《四月思絮》等,都充分體現了你在藝術想象方面的才華。黑格爾在他著名的《美學》一書中講過這樣的話:想象是“最傑出的藝術本領。”豐富的藝術想象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可見,想象對文學創作何等重要。我認為,文學創作實質是一種藝術想象,是一種藝術想象的尋找,請你就這個問題談談你的看法。
孫:藝術的想象力及悟性靈性,多半來源於先天的秉賦,但後天的修養和錘鍊也是很重要的。還有對藝術領域廣泛的涉略和意象旁通的功力等。意象旁通會使你在創作中自覺不自覺地把對音樂的、戲劇的、建築的、繪畫的領悟滲透到你的作品中來。由此拓展思維空間,產生出豐富多彩、富有彈性的想象力。此外,想象力還來源於對其它學科的涉略,比如哲學、美學、邏輯學等。倒換一個角度看世界,會發現別人不曾發現的事物,逆向思維有時能出好東西。
王: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散文創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湧現了一批不同風格的散文大家,魯迅、冰心、郭沫若、徐志摩、林語堂等等,不勝枚舉,呈現出色彩斑斕的景象,你更愛讀誰的作品。他們對你的散文創作有哪些教益。
孫:我對“五四”以來的散文廣泛地瀏覽過,但沒有細心地研究過哪一位。早年無書可讀,能讀到的只有魯迅的書,所以受魯迅的影響較深。“文革”結束后,陸續接觸了一些其他作家,比較喜歡林語堂。後來又接觸了張愛玲,張愛玲的散文給人一種橫空出世的感覺,是我比較偏愛的。張愛玲對生活獨到的感受和她獨特的表現方式、行文風格,給了我很深刻的啟示。
王:粉碎“四人幫”以後的新時期文學,先是小說振興,從傷痕小說到反思小說、知青小說、尋根小說、先鋒派小說、新寫實小說等等,呈現出一種連綿不斷的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也曾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近幾年,散文創作和出版也出現了一個熱潮,百花文藝出版社在前幾年連續推出了古今中外名家的幾套散文叢書,在全國有著廣泛的影響,有的已再版了十幾次。另外,象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等散文圖書,也成了暢銷書。你作為散文作家,是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的。
孫:我不太喜歡“潮”這種現象。顧名思義,既是潮,便來得洶湧退得迅速,翻騰過後了無痕迹。反映出當代人心態浮躁,缺乏獨立的審美主見,跟著別人一哄而上,才有了這樣那樣的潮來潮去。我認為凡是具有生命力的真藝術,都無所謂潮不潮。我喜歡能夠給人持久影響力的東西,它的出現也許是淡淡的,不為多數人所知的,但任何一個接觸過它的人都不能無視它的存在,否認它的魅力。如尼采所說:“最高貴的美是這樣一種美,它並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作暴烈的醉人的進攻(這種美容易引起反感),相反,它是那種漸漸滲透的美,人幾乎不知不覺把它帶走,一度在夢中與它重逢,可是在它悄悄久留我們心中之後,它就完全佔有了我們,使我們的眼睛飽含淚水,使我們的心靈充滿憧憬--……”
所以我個人從不刻意追求轟動效應,而且一向用懷疑的態度看待具有轟效應的暢銷書。
王:時下在散文創作領域,有一種“小女人散文”現象,大多是六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作者,他們追求寫作內容的私人化、貴族化,主要表現的是個人的生活場景與個人的情感,作品小巧玲瓏,空靈飄逸,在一些青年讀者中有一定反響。你作為一個女性散文作家,對這種現象有什麼看法。
孫:“小女人散文”是什麼樣的,我不很留意。我認為優秀的文章和優秀的人一樣,應該是超越性別的。其實散文寫得扭怩作態、貓呀狗呀、花呀草呀的男人也有的是。清代的戲劇理論家李漁有句名言,道:“丈夫之美者,不專主於有才,而婦人之丑者,也不盡在無色。”把這句話用在文學批評上不知可否。其實,“小女人”態,可以說是時下文學創作中的一種病態,這種病態不分男女。只是女人居多罷了。
王:我聽說,你剛剛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的創作,又在著手第二部長篇的寫作準備,另外,還有若干中短篇小說的寫作計劃。這是不是說,你今後要把主要精力轉向小說,而散文的創作降為次要地位。請你簡要介紹一下你在這方面的想法與打算。
孫:我償試著寫完了我的第一部長篇。可以說,我寫詩歌,寫散文,都是為寫長篇作練筆的。我希望我能寫出一部有足夠分量的長篇來。我希望我的小說能具有詩的情韻,散文的語言,具有可讀性和思想性,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我正在努力追求,不知能否實現。散文自然還是要寫的,但只能是零敲碎打。無論寫什麼,我都會儘力而為的。
(選自1998年《山西文學》)
孫喜玲散文集《此情可待成追憶》內容提要:
女作家孫喜玲的這部散文集共分三輯。“人生況味”是作家對其青春歲月浪漫的抒情和質樸的思考,透視出一個女性對自然、生命以及歷史文化的獨到體驗和深刻感悟;“洪荒地”系列八篇中,作家對自己的童年,對血脈相連的黃土地,揮灑自如地傾吐那刻骨銘心的縷縷鄉情;而“滄海依望”則編製了一個溫馨暖人的都市情結,讓一顆孤獨、疲憊的心靈感受親情、愛情、友情的滋潤和撫慰。
她的作品以真誠直率、豐富細膩、柔韌執著、無怨無悔的情懷;清麗優雅鮮活流暢、飄逸雋永、深刻冷峻的文筆飽蘸著從心底流出的淚與血,艱辛地探索著理想、愛情、友誼、孤獨、生存和死亡等人生重大問題,實現了在物化社會裡對本真的人的一次合體尋找,從而構建了其思想深邃、情韻獨具、題材多樣和風格迥異的散文世界。
孫喜玲長篇小說《塵緣夢斷》內容簡介
這部長篇小說通過主人公趙馨中年求學的一些列遭遇,反映了當代知識女性在追求理想與事業的自我奮鬥中舉步維艱的坎坷情狀;揭示了傳統觀念以及女性與生具來的先天性弱點對自身的禁錮,展現了這種束縛和禁錮與時代精神的激烈碰撞。
小說同時描寫了畸形地生長在文革前後、出現於新舊兩種體制轉換時期的一群准文人——他們的苦悶、追求、理想以及可悲、可笑與可憐;作品通過尋常的故事和典型的細節,塑造出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攀援於文化邊緣上的一個群體形象,刻畫了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徵,深刻挖掘了各類人物的靈魂世界和折射在人物精神狀態上的時代反光。
全書採用了細緻描繪與漫畫勾勒相結合的藝術手法,文筆細膩生動,具有辛辣的審丑意蘊和深刻的生活哲理。
孫喜玲散文集《靜思集》簡介
由北嶽文藝出版社於2009年出版發行。書中收錄了作者從1999年——2009年十年間創作的散文作品,共分四個部分:1、世味鹹淡;2、萍蹤浪跡;3、磕書品藝;4、白雲蒼狗。
這本散文集是作者繼《心湖雲影》、《此情可待成追憶》後集結的第三部散文集,代表了作者在文學創作上一個新的高度。整體風格唯美,手法老辣,滲透著對人生、對社會的獨特思考。文章視野開闊,視角獨特,在語言上有著行雲流水般的婉約和流暢,審美意趣濃烈,且思想深刻,文學含量厚重,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和逆向思維,該集綜合體現了作者從文三十多年的修養和積累。
《靜思集》獲山西2010年趙樹理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