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補瀉法
子母補瀉法
子母補瀉法出自《難經·六十九難》:“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這是根據五行生剋制化的理論,結合臟腑經絡的五行屬性提出的臨床治療法則。具體說來,即某臟(經)虛證可用補其母臟(經)的方法治療,某臟(經)實證則可用瀉其子臟(經)的方法來治療。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能調節陰陽盛衰,恢復五行生剋制化的正常狀態,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
在針灸臨床上,子母補瀉法主要用以指導配穴處方,在此基礎上又結合五輸穴的氣血流注和經脈往來順逆,採用各種補瀉手法。《難經·七十九難》云:“迎而奪之,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補其母也。”即是其例。因此汪機《針灸問對》將本法稱為“子母迎隨”,又有稱本法為“十二經補母瀉子迎隨補瀉法”者。
子母補瀉法,《難經》以本經五輸穴補母瀉子為主,元明後世各家則主張尚可取其他經脈五輸穴進行補瀉治療。如竇漢卿《針經指南》認為:“補母瀉子法,非只刺一經而已。”汪機《針灸問對》則以《難經·五十難》虛邪、實邪、微邪、賊邪、正邪立論,提齣子母補瀉當隨證而取穴,只有在本經自病時才取本經穴,否則宜取有關經穴進行補母瀉子。楊繼洲《針灸大成》更認為子母補瀉法在治療臟腑病時,除取穴當依五行生剋關係取用本經或他經穴位之外,還必須注重針刺補瀉的應用。
1、本經五輸穴子母補瀉法
在本經自病時,宜選取本經五輸穴,並根據其五行屬性來進行針刺補瀉。《難經·六十四難》以陰陽相配、剛柔相濟立論,使五輸穴與五行屬性相配,經後世逐步充實即成為五輸穴理論的重要內容。
按照補母瀉子法則取穴:若肺經氣虛,本經自病時當取手太陰肺之輸穴太淵,用針刺補法。太淵穴屬土,土為金之母,補土即所以生金,故補太淵即“虛則補其母”。相反,若肺經氣實,本經自病時當取手太陰肺之合穴尺澤,用針刺瀉法。尺澤穴屬水,水為金之子,瀉水即所以瀉金,故瀉尺澤即“實則瀉其子”的治療方法。又如心經氣虛,本經自病時當取手少陰心經的少沖穴(井木),用針刺補法。木為火之毋母,補木則可以生火,是虛則補其母的治法。心經氣實,本經自病時當取手少陰心經的神門穴(輸土),用針刺瀉法。上為火之子,瀉土則可以瀉火,是實則瀉其子的方法。
在《難經·七十九難》中,以手少陰無輸,用手厥陰(心主)的輸穴代之,進行子母補瀉。心經虛證,可取手厥陰心包之井穴中沖以補,是謂“隨而濟之”;心經實證,可取手厥陰心包之輸穴大陵以瀉,是謂“迎而奪之”。實際上這是根據心與心包的關係採取的配穴補瀉,仍應屬於本經五輸穴子母補瀉的範疇。
2、異經五輸穴子母補瀉法
以十二經脈所屬臟腑的五行屬性為據,根據五行生剋制化理論,選取他經的五輸穴進行子母補瀉的方法。如肺經氣虛,按“虛則補其母”的治療原則,土為金之母,當取足太陰脾之輸穴太白(土經土穴),用針刺補法,補土即所以生金;肺經氣實,按“實則瀉其子”的治療原則,水為金之子,當取足少陰腎之合穴陰谷(水經水穴),用針刺瀉法,瀉水即所以瀉金。再如大腸經氣虛,可取足陽明胃經的合穴足三里(土經土穴),用針刺補法;大腸經氣實,可取足太陽膀胱經的滎穴通谷(水經水穴),用針刺瀉法。依次類推,可用於五臟六腑與十二經病症。
3、瀉南補北法
根據《難經·七十五難》所載“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的理論,在虛實相兼、病證複雜的情況下,可同時取二經的五輸穴和有關穴位,分別予以針刺補瀉。一般用於五臟病證,如肝實肺虛、心實腎虛等,為兩臟同病、一虛一實而設。
如木火刑金、肝實肺虛的咳血,可取足少陰腎之經穴復溜(金穴)或合穴陰谷(水穴)以補,即所謂“補北方”之法;取手少陰心之少府(滎火),或少沖(井水)以瀉,即所謂“瀉南方”之法。在這組處方中,體現了五行生剋乘侮變化的道理。肝木過旺,反侮肺金而為病,致成肝實肺虛的證候。取穴補腎水(補北),水為金之子,腎水生則助其母,上潤肺金,故肺氣充實,不為肝木所侮;取穴瀉心火(瀉南),木為火之母,心火降則子盜母氣,故肝木得平。
4、井穴補瀉法
汪機《針灸問對》根據《難經·七十三難》所述,提出在針刺補瀉時可取滎穴代井穴以瀉,取合穴代井穴以補,是為變通的配穴補瀉法。如足少陰腎之井穴湧泉,施瀉法時可用然谷(滎穴)代替,施補法時可用陰谷(合穴)代替。又如足厥陰肝之井穴大敦,施瀉法時可用行間(滎穴)代替,施補法時可用曲泉(合穴)代替,等等。
子母補瀉法主要用於臟腑經絡虛實病證,有補虛或瀉實的作用。目前臨床上多結合徐疾、捻轉、提插補瀉手法來施術。
對於本經自病者,常選用本經五輸穴補母瀉子法,如皇甫謐《黃帝針灸甲乙經·五臟傳病發寒熱》所載“唾血時寒時熱”,取魚際(滎穴)以瀉、尺澤(合水)以補,即是其例。瀉火則金不受賊,補水則火有所制,而肺金自平、諸症得痊。
對於病證複雜、虛實互見者,則可選用他經五輸穴補母瀉子法和瀉南補北法,選取相應經脈,在一經或兩經上先後針刺補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