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聚龍寺的結果 展開
- 福建省明溪縣寺廟
- 安徽九華山寺廟
聚龍寺
福建省明溪縣寺廟
聚龍寺位於明溪縣楓溪鄉所在地1.5公里處的壽山頂上,海拔為760米,始建於唐開元九年(721年),俗稱瓦翠坪。歷代均有修繕后翳。明天順七年(1463)重建,清代改名“聚龍禪寺”。
聚龍禪寺
聚龍寺位於武夷山脈東南側延伸的磅礴群山的聚龍峰上,是明溪縣楓溪鄉境內一重要名景。從史志記載得知,它始建於唐開元九年(公元721年),至今已有1289年歷史,是佛教曹洞宗福建四大古剎之一,歷代均有修繕,明天順七年(1463年)重建,清代改名“聚龍禪寺”,被列為閩省第二觀。明天順七年就已建觀音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樓、藏經樓、攬月樓、僧舍、齋堂等硬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築群、大小120多間,建築面積達1600多平方米。當時享有“二百僧侶,一樓經書”之盛讚,在閩、粵、贛諸省,寧化、建寧、泰寧等鄰縣享有較高的聲望。高僧雲集於此地設壇論教,教徒遍及海內外。歷史上走出過多位鼓山方丈。曾為美國紐約“四海書社”名譽顧問、廣東汕頭證果寺主持圓澈法師、福州鼓山湧泉寺著名住持盛慧法師等少年時均先後在此出家。
聚龍禪院曾歷經滄桑,屢遭兵焚,寺院遭受嚴重破壞,文革期間,被毀為廢墟,片瓦無存。至80年代改革開放落實宗教政策后,為把聚龍寺建成避暑旅遊、度假、革命傳統教育的場所,先後耗資200餘萬元進行重建,使該寺基本恢復原貌,盛世重觀,經三明市委統戰部批准為明溪第一批對外開放寺院。可見到重建的聚龍寺共計50餘間,殿柱均是三、四十公分杉木,塗紅漆,雕樑畫棟,檐牙高啄,屋頂上雙龍戲珠,造藝十分精湛。后又新建“山門”、方丈樓、接待廳、住宿樓、報恩亭、毛澤東詩詞石碑、佛教聖地碑;開通了楓溪至聚龍寺的簡易公路。現香客、觀光者絡繹不絕。據介紹,1985年9月,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教授親筆書寫“大雄寶殿”四字寄來,為該寺增添了光彩。1987年1月圓徹法師陪同廣賢法師、紐約市福壽寺監院修黨法師、海燈法師等名僧親自前來尋根謁祖,不辭年邁路遙,攜帶白玉佛像珍貴經書等贈送祖庭,1999年又投資數10萬從泉州運來大理石在回龍崗上堅碑建亭,以報“四恩”(國土恩、三寶恩、父母恩、師長恩)。
聚龍禪寺位於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楓溪鄉境內,距離縣城60公里。聚龍禪寺是一座具有1292年歷史、在中國佛教史上作出重要貢獻的千年古剎,是福建省境內佛教曹洞宗四大古剎之一,同福州鼓山湧泉寺、泉州開元寺、莆田廣化寺齊名。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唐代高僧道均、道恆來到楓溪鄉聚龍峰下,看到這裡的山勢是九龍聚首的風水寶地,俱有九龍一穴之稱,是聚徒講經、弘揚佛法的好地方,就在此地創寺講經、修行、傳播佛教。這裡建廟比福州鼓山湧泉寺還要早187年。據楓溪《諶氏族譜》記載:“諶氏五十郎公生有三子,長萬金、次永定、三展生。兄弟三人于山築斯窯、鑿斯塘,燒瓦為業。后燒瓦停窯。山名瓦子坪。”“祖得榮、進寶兩祖太建造小庵於坪,供族人祈求庇佑,庵取名瓦子坪。”名僧住此修行,以百草濟世,頗孚民望。萬曆《歸化縣誌》及民國《明溪縣誌》載:“該寺始建於唐開元九年(721),有上下兩庵,開闢最早,宏敞華麗,為本縣寺院之冠,有比丘四十餘人。”那時,鄰近的寧化、清流、明溪、長汀、連城、永安、大田、尤溪、三明等都未設縣。北面的將樂、綏城(含建寧、泰寧)兩個縣都已被拆並,此地或屬邵武,或屬沙縣,尚待考證。明朝天順七年(1463年)重建寺院。清朝嘉慶三年又重修此寺,后改名“聚龍禪寺”。現寺內倖存當年十方信眾資助重修捐資名單石碑。歷代均有修繕后毀的歷史。
民國17-27年極盛之時,寺院住持、僧眾曾達300多人。被譽為福建省上四府第一大剎。明溪、寧化、建寧、泰寧以及江西等地前來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民國20年、24年、27年曾數次舉行過規模盛大的皈依、三壇清凈大戒儀式,每次來自縣內和其它鄰縣及海內外受戒的僧尼達400-1000多人。民國22年建榮法師在該寺設壇講經,各地僧眾300多人前往聽講。該寺名僧輩出,圓澈法師(曾任中國佛教協會秘書長)、廣賢法師(曾任美國紐約福壽寺方丈、美國佛教協會會長)、盛慧法師(曾任福州湧泉寺方丈)等青年時期均先後在此出家。現任美國佛教聯合會會長、紐約市布碌侖區瑞光寺的首任住持瑞法法師(俗名劉小榮)青年時期也是在聚龍寺剃度出家,他曾獲紐約市大學約克學院(York College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社會工作系學士學位(Bachelor degree in Social Work Program at York college)。
抗日戰爭時期,該寺僧人流散外地,至民國35年寺內常住僧人還達116人。1958年全體僧侶下山集訓。1959-1966年6月,寺內僧人僅有40-50人不等。“文革”四舊期間全寺僧侶被迫還俗,佛像、經書燒毀,寺廟被拆。1978年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1984年原聚龍禪寺僧人釋廣涌(後為該寺住持)在該寺舊址上按原貌重建廟宇,並塑佛像。到2002年已建成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閣、齋堂、寮房等50餘間,建築面積2295平方米,與三三九大建築每每相對,相映成趣,是按古代舊址恢復舊貌。該寺於1985年12月對外開放,1987年1月5日廣賢法師由美國回國,在圓澈法師的陪同下到該寺拜祖,並題詩:“壽山頂上聚龍寺,境騰人稱雅緻坪。古剎重開空界凈,法雷再震梵音清。翠懷千嶂雲浮練,秀拱三門錦作屏。北美兒孫朝祖塔,可知重洋遍寰贏。”1991年,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詞“大雄寶殿”。2003年寺內又增加了許多年青僧侶,重新整頓寺內,建全班子,使禪院煥然一新。
據《三明史略》在其(宗教發展)一則中提到:“該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僅對明溪的佛教發展起到了統領和牽頭作用,而且對於整個閩西、閩西北的佛教發展都產生了一定影響。”《寧化縣誌。宗教章》載:“佛教曹洞宗由江西傳至福州西禪寺、鼓山湧泉寺、建寧報國寺、明溪瓦子坪聚龍寺,其後傳至寧化。”明溪境內許多寺廟為聚龍寺弟子所建,如瀚仙覺聖寺為宋代聚龍寺第三代祖師的大弟子所建,蓋洋聚靈寺為宋朝末年聚龍寺余姓僧人下山到此傳佛所建。該寺弟子們還先後將佛教傳往寧化、建寧、將樂、長汀、江西石城、廣昌以及廣東粵北一帶,促進了這些地區的佛教發展。因此,閩西、贛南、粵北的佛教寺院都把楓溪聚龍禪寺視為發祥地。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台灣、香港、新加坡、美國(紐約)等地的佛教界人士也派人前來聚龍禪寺朝聖或致函問候。
古寺山腳楓溪鄉(原名空溪)在1930-1933年建立紅色人民政權,1933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率軍到建寧時,曾路經楓溪來過此地。1982年在楓溪鄉際下堂建烈士墓,墓碑刻寫著“紅軍烈士之墓”,以紀念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光榮犧牲的紅軍戰士。
聚龍禪寺建立在武夷山脈的明溪縣(古稱歸化)楓溪鄉壽山山頂上,地勢俊拔,座落在茂密幽深的叢林之中,海拔800米,后枕群峰,其龍勢發脈,高可插雲,奇峰疊起。相傳很久以前,有九條龍在這座山峰上相聚,因而得名聚龍峰,古寺地形寶珠月光之地,俗有九龍聚一穴、九龍戲珠之稱,寺院建有半月形、外有天源的半月池。山腰又稱黃龍觀月。該寺周圍有九龍峰,又有似如一對麒麟下山戲水的山脈,特別是寺廟對面(離寺約七華里)山峰頂上有一天池,深不可測,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這裡林海蒼莽,群山連綿,平崗隆起,竹木蔥籠,環山聳秀,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冬日積雪其上,曦陽數日不消,茶觀絕佳,樹多原始名貴。層巒疊嶂茂樹榮山色,雲霧繚繞煙波盪碧空,令人心曠神怡。聚龍古寺古有“五龍觀月、九龍聚峰”之稱,早在明朝時,聚龍寺就以回龍寶塔、虯松集鶴、瓊樓攬月、龍井清泉、玲瓏舍利、五馬天池等景點名揚四海。
歷史上聚龍禪寺不僅是佛家子弟行身的好去處,也是歷代文人墨客必游之地。明清以來,許多文人墨客慕名前來聚龍寺瀏覽,並留下可貴的墨寶,為寺宇大添光彩。其中明朝拔貢河南陳州府知州夏時行,明溪夏坊薴畲人,為聚龍寺題了一副罕見的字與符號(○,、)聯:“太極一○,○盡無數賢愚,任你東○○,西○○,大哉○乎,○○到底;(註:“○”讀圈)。人心一、,、出諸般善惡,憑你左、、,右、、,賢哉、也,、、無差。(註:“、”讀點)。”清代楓溪官坊大洋塘舉人吳運標聯中云:“四面雲山佛閣瓦坪作福地,萬家煙火奇觀木塔聽清音。”清代楓溪小珩舉人邱贊延詩云:“林野茫,佛國鍾,嵯峨塔影擁蒼松。雲煙縹緲浮瓊閣,信有蓬瀛海隅東。”;清代寧化大書法家伊秉綬為聚龍寺書“霽月樓”樓匾。邑中士子也樂居此寺攻讀,屢有上進:明萬曆年間,楓溪里地諶啟易中進士後任湖廣雲夢縣知縣;明崇禎年間,楓溪小珩王仁鑒中進士,后在京皇宮教授朝廷諫臣等。
中國佛教協會前秘書長圓徹法師曾背井離鄉,來到福建省寧化縣蓮池寺,皈依在上興下啟上人恩師門下,出家為僧。1950年隨師求聚龍禪寺祖庭朝禮塔,見萬山環抱,清凈莊嚴,地氣很不尋常,心生歡喜,至1953年前後三年曾在此寺附近做事、修行。為報四恩(國土恩、三寶恩、父母恩、師長恩)發心於1998年建造了“佛教聖地”石碑和全石料製做的“報恩亭”以志不忘祖恩。
聚龍禪寺歷史悠久、名僧輩出、環境幽雅、風光秀美,確實是佛門弟子修行辦道、普渡眾生、弘揚佛法的極佳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