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達

白志達

白志達,男,1956年3月生,甘肅禮縣人,現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教授。國內著名火山地質專家,兼任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火山學會副會長、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火山與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大地測量學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火山學與地球內部化學協會(IAVCEI)中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地震局活動構造與火山重點實驗室專家委員會委員、CCTV-10科教頻道《地理▪中國》客座專家。

人物簡介


白志達,1956生3月生於甘肅禮縣,1971年10月(15歲)便進入地質隊參加找礦工作,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1993年7月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岩石學碩士學位,1981年至1994年,先後在西北地勘局和河北省區域地質礦產調查研究所工作,任區域地質礦產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區調管理科長、總工辦主任工程師;1994年以來,白志達先後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聘為副教授、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岩石學、構造地質學、火山學與火山地質學以及區域地質礦產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教書育人


白志達教授多年來一直主講本科生《岩石學》、研究生《火山學與火山地質學》課程,曾主講本科生《晶體光學與造岩礦物》、《災害地質學》,曾擔任周口店帶隊老師。多年的教育歷程也讓他對於激發學生鑒別岩石礦物興趣做了深入的研究,其成果刊登在《中國地質教育》期刊上。另外,任教以來非常注重學生的地質技能培養,實驗課環節親自指導學生認識岩石,在2010年以來的幾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中,擔任教練員,指導本科生為學校奪得榮譽,自己也獲得優秀教練員榮譽稱號。
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白志達教授招收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構造地質學專業,地質工程專業以及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並不定期指導,現累計培養碩士研究生60餘名,協助指導博士研究生4名,期間指導研究生髮表SCI等高級別論文若干,部分研究生已成為行業骨幹領軍人物。
多年來,白志達教授為武警黃金部隊、山西地勘局、青海冶金、青海核工業局、新疆冶金等單位講授三大岩類及野外工作方法,這對社會工作人員增加專業基礎知識、提升地質技能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主講課程

主講課程:岩石學、晶體光學與造岩礦物、火山學與火山地質學、災害地質學等。

招生專業

主要招收專業: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質工程等專業。
研究方向:岩漿作用與深部過程,岩漿作用與資源環境,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
白志達教授
白志達教授

科學研究


長期以來開展火山學與火山地質學研究,重點研究火山作用與成礦關係,探討火山作用過程與成礦作用之間的耦和規律,為火山岩區找礦勘探提供理論依據。2010年來接收中核集團鈾礦找礦科研項目,在內蒙古錫林郭勒一帶進行火山作用與鈾礦成礦關係的研究。
同時研究中國晚第四紀以來火山活動方式、規律,火山噴發物理過程,火山岩漿的起源與演化及噴發的構造背景。重點研究內蒙東部和長白山地區全新世火山,建立精細火山噴發序列,恢復火山噴發歷史,探討未來噴發的危險性及其災害效應,推動我國火山學與火山地質學的發展。

學術成果


白志達教授主持完成近20項國土資源部基礎項目、科技部攻關項目、國家地震局公益性科研專項、內蒙古自治局國土資源廳地質遺跡保護專項和中核集團鈾礦研究項目等。先後在河北、遼寧、內蒙古、西藏、黑龍江、吉林、山東、河南、海南、雲南、廣東和新疆等地進行過地質專題研究。承擔燕山惠州等地地下洞庫選址的地質調查研究工作。尤其在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和火山學與火山地質學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多年來在SCI等近十類高級別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專著2部。
區域地質調查方面,分別在河北、遼寧、內蒙古和青藏高原主持完成了1:20萬、1:25萬和1:5萬區域地質圖20餘幅。在冀東率先運用旋迴和層序地層對中、上元古界地層進行製圖,為華北地塊中、上元古界區域層序地層調查提供了範例;在內蒙多倫中生代火山地質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指出多倫環形構造是火山作用和區域構造雙重作用的結果;在河北調查研究中,解決了河北和遼寧省長期存在重要分歧的中生代火山地層對比問題;在西藏安多區調中,取得了前寒武紀地質、中生代火山-侵入岩系、地層及班-怒縫合帶的組成等方面的原創性成果,為尋找多金屬礦產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大興安嶺北段牙克石一帶區域地質礦產調查中,通過研究,提出頭道橋-免渡河多金屬成礦帶的新認識,為下一步找多金屬礦指明了方向。獲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先進個人;獲中國區域地質調查局優秀圖幅三等獎3項(排名第一)、二等獎1項(排名第一);獲河北地礦局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青藏高原區調成果報告已成為國家“十二五”規劃重點圖書。
火山學和火山地質學方面,針對我國已有的絕大多數第四紀火山群進行了調查研究,系統論述了我國東北地區晚第四紀火山與新構造。尤其對瓊北、五大連池和長白山龍崗等地的全新世火山提出了具創新意義的火山噴發物理過程,確定了全新世火山的數量與空間分佈規律、噴發類型、噴發規模,評估了未來火山噴發的災害類型、規模及範圍,為火山災害預警研究提供了直接參照。同時,發現和確定了內蒙古東部諾敏河阿爾山錫林浩特和烏蘭哈達火山群中多座全新世火山,引起了國內外火山學界的高度關注,載入了世界活火山名錄,提升了我國活動火山的研究水平。
在國內首次識別並提出了熔積岩(peperite)——火山碎屑岩的一種新類型,提高了火山碎屑岩的研究範圍,對岩相古地理分析、確定沉積作用與岩漿作用關係、研究火山沉積盆地的發展演化歷史以及與岩漿熱蝕變有關的礦產等具有重要意義。
CCTV10地理中國《塞外傳奇-草原神山》
CCTV10地理中國《塞外傳奇-草原神山》

研究成果

1、河北興隆等三幅1:5萬區調,項目負責,優秀成果,1995-2000
2、內蒙東部(多倫)地質生態環境調查,項目負責,特優成果,1996-2002
3、河北青龍幅1/25萬區調,副技術負責,優秀成果,2000-2003
4、西藏安多1/25萬地質調查,項目負責,優秀成果,2002-2005
5、內蒙太卜寺旗地區1:5萬地質礦產調查,優秀成果,2006-2010
6、五大連池火山噴發物理過程及規模限定因素研究,主要研究者1998-200
7、吉林東部火山災害預測研究,項目負責,2002-2004
8、瓊北第四紀火山噴發物理過程,主要研究者,2001-2003
9、內蒙阿爾山活火山探查,項目負責,2003-2005
10、大慶徐家圍子盆地火山岩性岩相研究,項目負責,2006-2008,
11、內蒙古呼倫貝爾扎蘭屯市柴河火山地質調查研究,項目負責,2007
12、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烏蘭哈達火山群地質遺跡研究,項目負責,2007
13、內蒙鄂倫春諾敏河火山群火山地質研究,項目負責,2010
14、內蒙寶昌-多倫火山機構與鈾礦化研究,項目負責,2011-2013
15、大興安嶺牙克石地區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負責,2010-2013
16、扎蘭屯市白毛溝林場等幅1:5萬區域地質調查

獲獎情況

1、《周口店野外地質教學的改革與實踐》,榮獲2005年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排第五)
2、《周口店野外地質教學的改革與實踐》,榮獲2004年校級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排第五)
3、五大連池火山系統岩漿的上升、儲集、噴發物理過程及規模限定因素研究》,獲黑龍江地震局科技二等獎(2001)(排第四)
4、《太僕寺旗、赤城幅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獲河北地礦局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排第一)
5、《結合區調生產,培養在職高層次人才》榮獲1996年中國地質大學(北 京)教學成果二等獎(排第四)
6、“1:5萬興隆縣幅地質圖”獲中國地質調查局優秀圖幅二等獎,2012(排第一)。
7、1:25萬安多縣幅地質圖”獲中國地質調查局優秀圖幅三等獎,2012(排第一)。
8、“1:5萬多倫縣幅地質圖”獲中國地質調查局優秀圖幅三等獎,2012(排第一)。
9、“1:5萬白家營子幅地質圖”獲中國地質調查局優秀圖幅三等獎,2012(排第一)
10、獲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先進個人”稱號,2012年

論文專著


主要論文

1、郭峰,白志達,李路路;大興安嶺伊爾施地區花崗岩鋯石u-pb 年齡及其地質意義;中國礦業,2014 第5期
2、趙勇偉樊祺誠,白志達,隋建立;大興安嶺諾敏河-奎勒河地區第四紀火山活動研究;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3 第9期
3、王麗麗田明中,白志達;內蒙古阿爾山—柴河火山地質遺跡類型及其特徵;資源與產業,2013 第1期
4、王錫嬌,白志達,譚琳,吳之理,王妍;錫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內的瑪珥式火山;地震地質,2012第3期
5、白志達,譚慶偉,許桂玲,徐德斌,王妍;內蒙東部晚第四紀火山活動與新構造;岩石學報,2012 第4期
6、楊若昕,白志達,譚慶偉,吳之理,王妍;內蒙錫林浩特鴿子山火山地質研究;岩石學報,2012 第4期
7、張明曉,白志達;火山災害及防災措施;科技傳播,2011第14期
8、白志達,徐德斌,許桂玲,王妍;中國2007年以來全新世火山地質研究的主要進展;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2011第4期
9、孫立新,白志達,徐德斌,李懷坤,宋彪;西藏安多蛇綠岩中斜長花崗岩地球化學特徵及鋯石u-pb shrimp年齡;地質調查與研究,2011第1期
10、白志達,徐德斌,陳夢軍,孫立新;西藏安多地區粗面岩的特徵及其鋯石shrimp u-pb定年;地質通報2009第9期
11、王一星,徐德斌,白志達,王雷;內蒙古高原中南緣第四紀環境演化研究進展;環境研究與監測2008第3期
12、白志達,王劍民,許桂玲,劉磊,徐德斌;內蒙古察哈爾右翼后旗烏蘭哈達第四紀火山群;岩石學報,2008 第11期
13、趙勇偉,樊祺誠,白志達,孫謙,李霓,隋建立,杜星星;大興安嶺哈拉哈河-淖爾河地區第四紀火山活動初步研究;岩石學報,2008 第11期
14、張緒教,李團結,陸平,白志達,徐德斌,陳雲芳;衛星遙感在西藏安多幅1:25萬區域第四紀地質調查中的應用;現代地質,2008 第1期
15、白志達,徐德斌,張秉良,張燾,卜景;龍崗火山群第四紀爆破式火山作用類型與期次研究;岩石學報,2006 第6期
16、白志達,徐德斌,孫善平;河北西北部熔積岩特徵及其他質意義;岩石礦物學雜誌,2006 第6期
17、BaiZhida;Tian Mingzhong;Wu Fadong;Xu Debing;Li Tuanjie; Yanshan, Gaoshan—Two Active Volcanoes of the Volcanic Cluster in Arshan, Inner Mongoli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2005 ,Vol.19 ,No.4
18、徐德斌,白志達,王根厚,張維傑;海陸變遷之沉積記錄野外教學思考;中國地質教育,2005 第1期
19、徐德兵,白志達,張秉良,洪漢凈吉林龍崗火山群火山碎屑基浪堆積特徵與成因機理;沉積學報,2005第1期
20、張秉良,白志達,洪漢凈,徐德斌,盤曉東;吉林龍崗火山碎屑分形研究;地震地質,2005 第3期
21、陰家潤,孫立新,白志達,徐德斌,張緒教;藏北雙湖-安多地區侏羅紀菊石新資料及地層述評;地層學雜誌,2005第1期
22、白志達,田明中,武法東,徐德兵,李團結;焰山、高山--內蒙古阿爾山火山群中的兩座活火山;中國地震,2005第1期
23、魏海泉,白志達 等;瓊北全新世火山區熔岩流流動速度的恢復與火山災害性討論;地質論評,2005第1期
24、徐德斌,白志達,王根厚,張維傑;speculation on field teaching of sedimentary record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etween marine and continent;中國地質教育,2005第1期
25、白志達,孫善平,徐德斌,劉永順;火山碎屑岩的一種重要類型——熔積岩;地學前緣,2004第3期
26、白志達,徐德斌,王根厚,張維傑;激發鑒別岩石礦物興趣 提高野外實踐教學效果;中國地質教育,2004第4期
27、白志達,徐德斌,魏海泉,胡久常;瓊北馬鞍嶺地區第四紀火山活動期次劃分;地震地質,2003第s1期
28、白志達,顧德林,徐德斌,趙國春;滇西南耿馬地區泥盆紀牙形石的發現;地質通報,2003第3期
29、白志達,顧德林,徐德斌,趙國春;內蒙古多倫環形影像的成因探討;中國地質,2003第3期
30、羅照華,白志達,趙志丹,詹華明,李莉;塔里木盆地南北緣新生代火山岩成因及其地質意義;地學前緣,2003第3期
31、魏海泉,白志達 等;瓊北全新世火山區火山系統的劃分與錐體結構參數研究;地震地質,2003第s1期
32、羅照華,白志達,趙志丹,詹華明,李莉;cenozoic magmatism in tide south andnorth rims of tarim basin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地學前緣,2003第3期
33、徐德斌,白志達,王敦則,梅冥相,李志忠;河北省興隆地區大紅峪組沉積古環境研究;地層學雜誌,2002第1期
34、孫善平,劉永順,鍾蓉,白志達,李家振,魏海泉,朱勤文;火山碎屑岩分類評述及火山沉積學研究展望;岩石礦物學雜誌,2001第3期
35、白志達,孫善平,李家振,劉永順;五大連池新期火山錐體結構及噴發過程;地質論評,1999第S1期
36、任錦章,白志達,陳洪洲,楊森林,潘玉林;五大連池近代火山老黑山火燒山火山噴發過程的考察研究;東北地震研究,1998第1期
37、張長厚,陳愛根,白志達;河北省興隆煤田及鄰區厚皮式逆沖推覆構造與隱伏煤田問題;現代地質(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學報),1997第3期

主要專著

1、《內蒙古多倫地區第四紀生態環境地質與資源》,地質出版社,2001(第二作者)
2、黑龍江五大連池新期火山,地震出版社,2000(第三作者)
3、西藏安多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專報,地質大學出版社,2012(第一作者)
4、《中國沉積學》(馮增昭主編)第七章火山碎屑岩,石油地質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