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菜

以牛羊肉為主要食材的菜系

青海菜在川、魯、粵、蘇、浙、閩、皖、湘八大菜系之外,還有著一種很少有人介紹過的飲食體系——青海風味。

淵源


青海省約80%面積屬草原,其餘部分是東部的農業區與半農半牧區,有氂牛藏羊、湟魚、冬蟲夏草等土特產及眾多野畜、野禽和蔬菜瓜果。青海烹飪,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區以漢族和回族風味為主,兩者互相影響,在烹制技法和調味上交錯融匯,並吸取了牧區業藏族風味體系的烹調特點,構成青海菜風味的主體,在一定程度上受清真菜的影響更大。但是又有一些區別。製作技法粗放為多,在原料上以牛羊肉和土特產品為主體,採用炒、燒、烤、蒸、煮、燉等烹調方法,以酸辣、醇香、酥脆為口味特徵,形成了自己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千姿百態的飲食體系。

特點


青海是多民族聚集之地,因此菜肴、小吃面點品種多樣,風味各不相同。青海菜特點是醇香、軟酥、脆嫩、酸辣,兼有北方菜的清醇,川菜的麻、辣,南菜的味鮮、香甜。少數民族的菜具有一種粗獷的美,主料以牛羊肉為多。

名菜


羊肉炒麵片

青海菜
青海菜
製法:
(1)將麵粉加水合成軟硬適中的在麵糰,然後將麵糰搓成一根根的粗麵條,用手指沾少許清油把粗麵條壓扁,一層層放在盤內,用濕布蓋好,醒一會兒,即可揪面片了。
(2)揪面片是個“技術”,一般人揪的大小薄厚不一。要揪出的面片如同指甲,俗稱“指甲面”。將揪好的面片煮熟撈出備用。
(3)在煮麵片之前,另鍋炒菜。一般是爆炒的細羊肉(或牛肉)絲,內加蒜苗粉條花椒粉等佐料;也可加點菜瓜茄子白菜等青菜絲。
(4)將煮好的面片放到炒好的菜中,同炒片刻,加上醬油,即可食用。食時可根據各人口味,加點辣椒醬或醋等調味品,則更味美可口。
特點:味道鮮美,爽滑適口,營養豐富,易於消化,老幼皆宜。

青海月餅

在青海,做獻月的月餅,是各族婦女顯示炊事技藝大好時機。中秋月餅,分大月餅和小月餅兩種,均用扇蒸籠做。大月餅一扇蒸籠只蒸一個,小月餅根據蒸籠大小,一扇蒸蘢可蒸4-8個。各地都用色香兼備的苦豆粉(有些地方叫香豆)、紅曲薑黃等,分別研細作為“色素”。將上等粉發酵后,揉好擀開,上面塗上一層清油,撒上一種“色素”,用手攤勻,把它捲起來,揉成圓塊,又擀開,再上塗清油,加另一種“色素”。就樣三次、四次、五次,把“色素”逐層加進去,有時還加紅糖之類的糖粉。蒸好后當你切食月餅時會看到十層八層的月餅層,五色俱全,芳香可口。大小月餅的做法大體一致。不過對大月餅的加工格外精心。如有些婦女,在大月餅中心做一蟠桃圖案,然後擔制一條鱗甲斑斑的長蛇,從左盤卧起來,蛇頭對蟠桃,兩眼眈眈而視。習俗認為蛇乃子嗣子兆,蟠桃則是福壽仙品。通過獻月,祈求生一個福壽雙全的兒子。有些農業區的藏族婦女,在月餅中心面,設計三個寶塔圖案,周圍為十八朵艷花。意即十八羅漢慶三寶(三寶藏語
光角松)。有些婦女,在月餅中心捏塑一個壽字,周圍作五朵艷花圖案,象徵著“五福捧壽”。有些婦女精心加工成松、
竹、梅三種植物圖案,均勻分佈在大月餅面上,以“歲寒三友”來顯示自己的節操。

酥油糌粑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麵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會給你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麵,金黃的酥油和奶黃的“曲拉”(乾酪素)、糖疊疊層層擺滿桌。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奶油,糌粑是將青稞炒熟后,用手磨磨成的粉。吃酥油糌粑時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麵、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勻,並捏成小團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潤。營養豐富,發熱量大,充饑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