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諮詢

兒童心理諮詢

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孩子出現心理或行為異常的時候,會求助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

然而,兒童不像是青少年或是成人,往往還不能掌握語言溝通或者次級歷程的思考方式,所以成人完全訴諸語言的溝通方式不太可能在他們身上使用。

因此,在兒童心理諮詢中,常使用沙盤遊戲、角色扮演、繪畫、玩偶、粘土等遊戲技巧,或者用這些遊戲與故事相配合進行諮詢。

階段理論


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
社會學家埃里克·h·埃里克森(E.H.Erikson)的研究指出,一個人從出生到死,共經歷八個心智成長的階段。如果在某個階段里因為某些原因而沒有充分地成長,這個人在生活上便會出現一些乏力和困擾的現象,最初的3個階段則發生在兒童期(註:本文將兒童期定義為12歲以前,12歲以後為青少年期)。在南京心理諮詢的個案中,很多情況與埃里克森的觀點吻合:今天的心理障礙與成長過程心理需要未能滿足有很大的關係。
第一階段:0~1歲——信任與不信任
孩子的需要/行為:
肚餓——被餵食物;受驚——被擁抱;哭泣——被擁抱。
讓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以及家長多麼的需要他。
如果在這一個階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滿足,孩子會覺得生長在一個安全的地方,長大后,會是一個開朗及信任別人的人。
如果家長未能在這一階段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會覺得生長在一個不安全的地方。
由於孩子的需要未能從家長那裡得到滿足,長大后可能會出現以下的個性/特徵:表現得異乎尋常地害怕被遺棄;拚命地尋找一個依賴的對象;需要別人照顧;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
與此階段有關的成人心理障礙:
竭力維持毀滅性的的情感關係,而且展示偏執狂症的傾向,如暴飲暴食或過分地需要別人的誇獎。
第二階段:2~3歲——自主與羞愧
孩子的需要/行為:
孩子開始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機能及注意到身體的能力和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如在這一個階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滿足,受到家長支持及尊重,他會獲得充滿自主能力的感覺,覺得他自己對這個世界有一份影響力。
如果家長未能在這一階段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在這一個成長階段中得不到鼓勵,或受到惡意的批評、嘲笑,尤其是在他嘗試學習如何控制大小便的過程中,他很容易會產生害羞以及慚愧的感覺。
如果你經常覺得自卑、無用及不可愛;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必須倚靠別人的人;覺得自己生存的權利取決於對別人的重要性;經常做出不恰當的道歉……那麼很可能是你的父母在這一階段沒有滿足你的需要。
與此階段有關的成人心理障礙:
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麼,不能拒絕別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經驗,害怕面對別人的憤怒。
第三階段:4~5歲——主動性與內疚
孩子的需要/行為:
喜歡幻想、創造及按自己的主意行事;發展出主動性。
若在這一個階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滿足,受到家長的支持,他會說出他的想法、表達他的情緒,並且會發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如果家長未能在這一階段滿足孩子的需要,不支持他,反而因他做出新的嘗試而處罰他,他會覺得內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動性,或許會秘密地做。
如果家長在這階段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那麼孩子長大后可能會害怕犯錯;感到無助及內疚;只懂得安慰別人;迴避風險;隱瞞錯誤等等。
與此階段有關的成人心理障礙:
不能認識或表達內心的感受;害怕說出內心的事情;對感情關係負上過分的責任;不斷地去討好別人。
第四階段:6~11歲——勤勉與自卑
孩子的需要/行為:
這一階段的孩子,會開始於別人競爭及比較。
若在這一個階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滿足,老師和家長鼓勵孩子學習並表示孩子與其他孩子有同樣的能力,孩子將會受到激勵而變得有活力。
如果家長未能在這一階段滿足孩子的需要,經常嚴厲地批評或忽略孩子,孩子會不信任自己,或者不會自覺地做事。他會產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別人的感覺。
如果你的孩子長大后避免參與任何的競賽或極度喜歡與別人競爭;覺得不安全及不如別人;對自己或別人吹毛求疵……那麼很可能是在這一階段你沒有很好地滿足她/他的需求。
與此階段有關的成人心理障礙:
凡事要求完美;經常拖延及耽擱;不知如何達到目標。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理論
第一階段:0~1歲——口欲期
嬰兒通過與食物和食物提供者的協調活動,逐步產生了親密感,開始把自己與現實環境區別開來。這種現實感的獲得,標誌著嬰兒自我的誕生。兒童的人格不再是單一的、混沌的本我。自我的形成是口欲期最重要的成就。
第二階段:2~3歲——肛欲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認為,在這個階段,隨著兒童主動控制自己,應付環境能力的增強,言語和思維的發展,他們的自我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第三階段:3~6歲——性蕾期
在這個階段中,對人格的發展最為重要的事件是在兒童心中產生了有關父母的情緒衝突,即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弗洛伊德特別重視兒童如何解決自己內心的戀父或戀母情結,認為若解決不好這些情節往往會導致各種性變態和心理失常。在解決戀父或戀母情結的過程中,兒童以自己同性別的父親或母親為榜樣,模仿他們,認同他們,這樣不僅使兒童獲得男性或女性行為風格,而且還把父母的道德觀念、社會態度內化為兒童自己的東西,從而形成兒童的第二自我,即超我。
第四階段:7~12歲——潛伏期
在這段時間裡,由於兒童生活範圍的擴大和在學校吸取了系統知識,兒童人格中的自我超我部分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男女兒童之間的關係較疏遠,團體活動時多是男女分組,甚至互不來往,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青春期才又發生變化。

影響因素


遺傳因素
沒有正常的遺傳素質,就沒有正常的心理,遺傳是兒童心理發展必要的物質前提。遺傳素質的個別差異為兒童發展的個別差異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這些個別差異使有的兒童容易好動、吵鬧,有的則易於安靜沉思;有的易於發展成為音樂家,有的則易於發展成為運動員。各種外部刺激與環境影響正是通過遺傳素質來起作用的。
生理成熟為兒童心理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使新的心理活動的出現處於準備狀態。生理成熟的水平規定了這一時期心理發展的潛在可能範圍,而生理成熟還制約著兒童心理發展的順序性。
社會生活環境與教育的作用
社會生活環境與教育等客體因素制約著兒童心理在這個可能的潛在範圍內所能達到的現實的發展水平,並且是影響兒童心理個別差異的最為重要的條件。有研究表明社會生活環境與教育不僅可以導致兒童價值觀體繫上的差異,而且對性格與氣質的差異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社會生活環境與教育對於兒童高級機能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社會生活環境向兒童提供歷史上形成的現存的語言符號系統,並通過語言符號系統為兒童提供人類社會歷史經驗,這樣兒童的心理機能才能產生本質的飛躍,產生抽象思維等高級心理機能。同時,通過社會生活,兒童在人際交往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過程中,不斷習得社會規範,形成自我意識,成為社會生活群體中合格的成員。
兒童自身的調節與實踐活動
兒童不是遺傳作用與環境影響的消極、被動的接受體,他們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來平衡來自機體內外的各種影響,並且可以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來主動地作用於環境,選擇或改造環境,使環境適合於自己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當遇到機體內外干擾時,心理發展偏離了正常軌道,兒童可以通過自我調節的平衡化過程來使發展回到正常的途徑上來,保持自身的穩定與統一。
如果一個兒童在生活中遭受重大的創傷,超出了他的心理所能承受與順應的範圍,平衡化的機制生效,則有可能出現心理障礙,影響心理的正常發展。

行為問題


情緒障礙

(2)濫發脾氣,形式多樣,以哭鬧要挾成人
(3)依賴退縮,膽小恐懼,社交焦慮
這類障礙的成因主要是因為父母個性不良、教育方式不當或者環境對兒童造成壓力所引起。
兒童心理專家李佳臻建議家長平時要注意不要過分寵愛孩子,同時教師也應檢討一下學校的環境能否給孩子提供安全感,教學過程是否讓孩子感到超負荷等。

行為障礙

(1)睡眠障礙夢遊夜驚夢囈,睡眠不安)
這種現象往往是由於成人過分看重睡眠時間,強迫孩子睡眠造成的。對此,兒童心理專家李佳臻建議,重點是要糾正成人對孩子睡眠的焦慮情緒
(2)飲食障礙偏食
偏食的原因有多種,或是父母一味地迎合孩子的要求,或是孩子的逆反心理,或是孩子的“退行”行為。
(3)排泄行為障礙(遺尿症)
遺尿的原因有嬰兒期缺乏訓練,智能發育遲緩,神經質的兒童對周圍的一種敏感反應等。
(4)多動症
兒童多動症的治療應從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入手。家長在治療中有關鍵性的作用,應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耐心、細緻地對孩子進行輔導。教師應給患兒更多的愛心,避免當眾批評,盡量將患兒吸引到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中來。

品行障礙

(1)說謊
兒童心理專家李佳臻建議,對於說謊現象,父母與教師不能簡單地給予批評指責,而是要了解他為什麼要說謊,然後針對他們說謊的一些不正確的思想給予耐心解釋,幫助他們認識不說真話、不承認錯誤的行為的後果。
(2)偷盜
在教育和糾正兒童偷盜行為之前,必須深入了解其原因,是作為自我吹噓的手段?去的別人的注意?不公平感覺的結果?出於好奇心?等等。要針對這些原因來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才會取得效果。
(3)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常見於父母過分寵愛、百依百順的孩子,也見於缺乏父母關愛或者父母粗暴的孩子。只要通過適當的環境改變與教育措施,兒童的攻擊行為是可以轉變的。
(4)破壞行為
兒童的破壞行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因為敵對情緒引起報復,發泄不愉快情緒,在人們面前炫耀自己“能幹”等。首先要找出根源,不要發現有破壞性為就立刻嚴厲批評或處罰。

發展障礙

(1)智能遲滯
(2)口吃
口吃的兒童常因被人嘲笑而變得孤僻、自卑,故要及時糾正及治療,在這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消除兒童的緊張情緒,盡量減少容易引起口吃的情景,防止對兒童談話的一切非難和指責。
學習障礙是指兒童在某一科目的學習成績比他實際智力能達到的成績差得多。對於這種孩子,老師和家長都不能失望與放棄,而要付出更多的關心與幫助。要知道這種兒童雖然閱讀或算術不好,但在某些方面,如機械、建築與藝術等方面可能有特殊才能。
(4)自閉傾向與自閉症
雖然自閉傾向有可能遺傳,但事實上父母的性格與管教方式上的問題才是造成兒童自閉傾向的主要原因。有的母親嫌撫育孩子很煩人,對孩子不耐煩、冷淡、置之不理,母子感情疏遠。孩子有事無人傾訴,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理人,喜歡獨處,過自己封閉的生活。

技術介紹


沙盤遊戲療法

“沙盤遊戲”的名稱包含了三個“關鍵詞”:“沙”、“盤”和“遊戲”。首先,兒童喜歡沙,似乎是對沙具有某種出乎天性的情感,幾乎所有的幼兒園裡都有“玩沙地”和“玩水池”。兩個盤子,一個盛沙,一個盛水。卡爾夫改造后的沙盤,兩個都加上沙子,但其中一個用做“干沙遊戲”,另外一個則可以加水進去,被稱作“濕沙遊戲”。濕的沙盤更容易玩出搭建城堡、挖洞建橋等遊戲效果。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因而,遊戲中包含著天性的恢復和阻礙,於是,也就能在遊戲中得到治療與治癒的條件和機會。
沙盤遊戲在兒童心理治療的應用沙盤遊戲自問世以來,逐漸獲得國際臨床心理學界的推崇,被公認為最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之一。與傳統的兒童心理療法相比,沙盤遊戲特別適合兒童,國內外已經將其廣泛運用於兒童諸多心理疾病的治療。沙盤遊戲療法能為兒童提供一個“自由與受保護”的空間,在這裡兒童通過象徵、隱喻的形式不僅可以再現出與創傷經歷相關的情景以幫助發現問題,同時也可以宣洩出與創傷經歷相關的複雜情感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兒童心理專家李佳臻在使用沙盤遊戲療法對兒童心理諮詢的數十年中,年齡最小的個案是一個3歲的小男孩,從不苟言笑、面色沉鬱、內向膽小,到開朗活潑、大聲問好,僅僅花了5個小時的時間。因此,沙盤對兒童心理的確有特殊的療效。

兒童繪畫療法

繪畫療法是心理藝術治療的方法之一,是讓繪畫者通過繪畫的創作過程,利用非言語工具,傳達兒童的意識與潛意識。將潛意識內壓抑的感情與衝突呈現出來,並且在繪畫的過程中獲得抒解與滿足,從而達到診斷與治療的良好效果。通過繪畫的方式讓兒童投射其情緒、想法、信念、內心矛盾、人際關係等,從而幫助情緒受困的兒童表達感受,最終解決問題。

兒童故事療法

在流動的、自由聯想的故事中,兒童的經驗得到利用,被賦予了生活和關係的意義。通過故事中的幻想和隱喻了解兒童內驅力的衝突、內心掙扎、焦慮、罪惡感及侵略態度,並在回應故事中通過故事人物的互動和說聽雙方的互動,引導兒童認識世界,豐富其應對方式,宣洩情緒困擾,促進其成長。

重要意義


以往,家長常忽視兒童的心理健康,總以為“小孩子不懂”。事實上,在心理諮詢室中,大部分到訪的成年人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的背後,都有未被及時處理的童年創傷這一根源因素。
所幸,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家長的意識和覺悟也逐步提高。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會留意到孩子可能出現的心理或行為問題,並且尋求專業的幫助,而不是端著“不就帶個孩子嘛,誰不會?”的架子,反而耽誤了孩子的最佳矯正時間,延誤到青少年甚至中高考關鍵時刻爆發問題,才追悔莫及。
每個兒童都是一張白紙,家長如何去教育孩子,對孩子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沒有一個家長是完美的、全能的,術業有專攻,在心理的領域,還是應該求助於兒童心理專家,經濟、高效。對孩子心理健康上的投資,能讓孩子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