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復
專業對破損文物進行修復的科學
文物修復是一門科學,它包含了很多學科和實用技術。在學科方面,有歷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鑒定學、金石學、金屬工藝學、化學、美術鑒賞學等。在實用技術方面,有鈑金、鑄造、鎏金、油漆、陶瓷、造紙、電焊、石刻、色彩等。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豐富的科學文明的藝術文明。保存在地面上和地下的文物,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數量極其豐富。有宮殿、寺廟、石窟、遺址等,館藏文物方面有金屬器物,陶器,瓷器、漆器、木器、石器、玉器、紡織品、紙質文物等。凡此種種,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和智慧和結晶,都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但是,這些年代久遠的歷史文化遺產,隨著時間的流逝,都經受著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害,如,金屬文物鏽蝕、陶器、瓷器破碎,石雕殘崩,木器和竹器乾裂、皺縮,出土的紡織品、紙張文物腐朽,所有這些歷史文物都要進行搶救和修復才能長期地保存下去。
文物修復技術以中國古代的傳統工藝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文物的修復與複製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文物的類別不同,它的修復方法也不同,修復人員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識,結合科學的保護措施靈活運用。
文物修復
明代仿製也不如宋代,民間作坊主要在江南,仿器多按宋代編者的《考古圖》仿製,並仿製一些漢代規矩銅鏡和唐代的海獸葡萄鏡等器,制工粗糙。但明代宣德年間所鑄的仿古爐,又稱宣德爐,它的式樣頗多,非常精美,獨具一格,並且以嘉興張鳴岐等人仿製的古代銅爐知名一時。到清代更是百花齊放,幾乎所有古代文物都有仿製,同時出現了一大批專業仿古高手,如北京的范壽軒、趙允中、王盡臣、李玉彬、李墳堂、胡遷貞、潘承霖、王海等,濟南的胡麻子、胡世昌,並逐漸形成了四大派別,古董商稱其為:北京派、蘇州派、濰坊派、西安派。
北京派:由清宮造辦處的”歪嘴於“(稱為清宮藝人八怪之一),辛亥革命時期出宮在清宮附近從事古器修復為生,並收有七個弟子,如張文普、貢茂林、張書林、王德山、等他們在抗戰時期各自教出的部分徒弟,解放以後並進入了博物館,成為新中國第一代的文物修復人員。
蘇州派:蘇州自明、清就已成了仿古作業的基地,清末民國年間、以周梅谷、劉俊卿、蔣聖寶、駱奇月、金潤生等仿古的銅器名匠名揚海內外,為今“南派”代表,現在文物修復界以南京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館等為“南派”之源。
西安派駐:西安是仿古作偽的地區,在具器物上偽刻銘紋便始於西安,主要仿造度量衡器,有蘇億年、蘇兆年兄弟和嶷眼張等著名工匠。
文物修復
並且文物修復要根據歷史的真實,不能憑主觀想象改動原物面貌,復原部分要求做到與其部分相仿,對每件所要求修復的文物,都應該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分別處理,反對以不成熟的技術隨便地使用在珍貴的藏品上,在進行修復時,首先要確定原製品材料類別,性能及其損壞情況,先做好文字繪圖,照相記錄,然後制定修復方案,修復用料要儘可能與原物一致,並盡量採用原製作方法和工序。
專業修復人員緊缺
文物修復
傳統文物修復 人才流失嚴重
“文物保護修復人才在我們國家的確比較缺。”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莫鵬表示。他是有著30多年經驗的著名文物修復專家,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他就成為我國第一次由國家文物局委託培訓的文物修復專業培訓班的成員。
莫鵬說,國家級培訓的文物修復傳統工藝技術培訓班,主要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初組織得比較多,現在國內很多從事文物修復的專家都是那個時候培養出來,或者是那批人再帶出來的。但是到了上世紀后十幾年,由於經費等問題類似的培訓活動就組織得比較少了,造成了傳統修復工藝技術上的一個斷層。
另一方面,因為傳統文物修復是一個耗時而回報很低的工種——修一件文物長則幾年,短則數月,卻看不到明顯的經濟回報,在職稱評定等方面也不佔便宜。莫鵬說,當年和他一批進入故宮學習的那些人中,現在已經沒幾個還在從事這個行當。至於廣東省博物館,最多的時候曾經有8位專門從事傳統文物修復的人員,如今“只剩下半個”——這說的是他自己,他的另外“一半”還要負責副館長的許多職務工作。
文物常到香港修
廣州市文物總店總經理曾波強說,除了某些特定的種類如青銅器等,廣東目前高水平的修復人才非常少,特別是在陶瓷等方面,“我們需要修補東西都會拿到香港去修”。香港有一些修補師傅技術極為高超,“修完之後真的是不留痕迹”。曾波強認為,這與其所獲經濟回報直接相關。他們修一件文物,收費常常在數千元以上,而且很多還是根據市場價值的一定比例收取,如果是高等級文物,收費數萬元也不是稀奇事。這種穩定的收入就催生了一批專家型的修復人才,也形成了一個穩定而有保障的專業市場。而在廣東地區,文物修復尚缺乏明確的規則可循,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很多人因為前景不明而不願貼上時間精力去做這一行。這些問題可能並不是僅僅成立修復學院就能夠很好解決的。
文物修復不能單純 依靠“科班出身”
另一方面,如今的文物修復與傳統修復已經有了很大區別。過去一個熟練的師傅可以憑藉肉眼和工具獨立完成一件文物的修復,但現在通常都是小組運作,事先要進行精確的可行性分析,形成專門報告,經批准后才能動手。修復的設備也鳥槍換炮,從X光儀、顯微鏡到化學成分分析設備等不一而足,很多單憑肉眼無法識別的隱形病害也就無所遁形。相應地,對修復人員的專業要求就更加高。
近些年來,不少高校已經組建了文物保護修復專業。但是文物保護修復是一個涉獵面很廣的交叉學科,需要歷史、考古、生物、物理、化學、藝術、紙張等相關的重要專業加入進來,互相協作、滲透,這樣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莫鵬認為,比較合理的文物修復傳承方式,還應當是學院教育和手口相傳相結合的方式。畢竟文物修復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技術,不親手摸,不親眼看根本無法掌握其中精粹。莫鵬說,在培養模式上,可以參照義大利佛羅倫薩寶石修復中心的做法。“文物保護(修復)專業最好是七年制,四年理論三年實踐,實行專本連讀或本碩連讀甚至是本碩博連讀”,不要讓學生過於依賴書本,要多參加實踐。
他山之石
在義大利、法國、美國、日本等文化遺產保護修復體制發展較為完善的國家,均設有培訓體制完備、學科建設合理、學制長短期結合、學科構架合理的保護修復學院。除在眾多大學中設立文物保護學院,採取學歷學制靈活、專業設備完善、涉及二三十個方向的學歷教育外,還專門設立有從中央修復學院到地方修復學院多個級別的專門教育培訓機構。修復學校大多由國家投入經費進行人員培養,同時兼具文物修復技術傳承、創新、行業標準制定、評估等職能。
1,統一管理
文物修複復制是一種特殊商品的生產,它的生產應由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統一管理,經文物部門為主進行,同時實行定點生產,定點銷售。
2,嚴格把關
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要對被複制的文物進行認真研究,嚴格把關,對文物修複復制,要嚴格履行報批手續。
3,複製文物要保證真品的安全
文物的複製與臨摹,都必須在保證文物絕對安全和不損傷其原有價值的前提下進行,都必須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4,保證質量
複製文物必須保證質量,要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文物複製工作,複製作品的尺寸大小,外形色澤,所用原料方面,都要做到與原物基本相同,從而達到逼真的程度,並應以少而精為原則。
5,複製文物應該標明複製品經區別真贗
所有文物的複製品均應一律按照國家規定,在隱蔽部位除標明文物的年代、出土地點,時間外,還須標明複製單位、編號等。
專業文物修復人員需要的工具及設備專業,文物修復人員需要的工具及設備。
金屬、陶瓷、石器類文物修復與複製常用工具和設備
1,錘類:各號鋼錘
3,砧子:大中小砧子
5,剪子:大中小鐵剪子、布剪、紙剪
8,鋼鋸:
10,刀子:大中小刻刀、刮刀
12,各種鏨子
13,各種雕塑用刀、調色刀
14,各種刷子:骨把牙刷、油刷、鋼刷、銅刷
15,各種毛筆
16,各種容器:盆、碗、盤、盅、瓶、桶、大中小銅臼研缽、硯台
17,各種砂紙
21,天平、大小秤
23, 照像設備
24,各類粘合劑
25,各類化學藥品
26,各類顏色
27,石膏等輔助材料
書畫裝裱、古籍修復專用工具、材料
1,裱畫案、晾貼板牆、晾架、晾桿
3,裁板、裁尺、量尺
5,排筆、排刷
6,漿刷、隔護
7,輔助工具、水盆、碗
8,宣紙、錦、綾、絹
9,天地桿、軸頭、軸片
10,銅吊圈、鋼繩、絲帶、骨別子
傳拓用工具
1,上水筆
2,打刷、平刷、大小長柄刷子
3,長竹鑷子、小鑷子
4,蠟和油泥
5,撲子
6,木簽、木錘與氈墊
7,搗墨器、硯台、白芨
文物修復常用化學藥品試劑
一失手,打碎了個盤子,聽起來,像是家庭主婦的常有錯誤。”這句話來自一家媒體的評論文章,而它的下半句是:“可是,事情發生在故宮,碎的是國寶,不可同日而語。”三個月前,“失竊門”、“錯字門”、“會所門”,故宮博物院被這“三重門”傷得不輕。如今,一件國家一級文物宋代哥窯在進行無損檢測時被損壞,因為微博網友爆料終於見光,成為了一個新的:“瓷器門”事件。
瓷盤被擠壞,碎成6瓣,很多人在問:國寶能修復嗎?按照故宮博物院的說法:“破損情況雖然有些複雜,但修復不成問題。”這句話,似乎能讓人鬆了口氣,但是,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卻說,“恢復”和“恢復原狀”是兩回事。
修復是兩個概念,第一個概念是把一個破損的文物修復成型,能夠便於觀看。另外一個概念你本身是好的,你再把它修復起來,無論修復技術有多好,也不能達到原樣。有點像一個人,你比如說你骨折了,你把骨頭接上,長好了,你還是一個能夠行走的人,但是他畢竟折過一回,所以我覺得這個修復並不像他自己所說吧,因為他說修復,修復我是同意,但是完全可以把它粘合在一起,又呈現一個完整的狀態,但它跟文物沒破損之前完全是兩回事。
事件發生26天後,故宮博物院的一份800字聲明卻很難拉直大家心中的問號。“儀器內的樣品台上升距離過大,使瓷器受到擠壓而損壞”,這是故宮對事故原因的說法。那麼,文物檢測應該按照什麼樣的操作規範?
根據《國家文物局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辦法》規定:國有文物事業單位應當在知道突發事件發生后或者兩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直到故宮在事發26天後發布的聲明裡仍然寫著這樣的字眼:要對事故調查進行進一步的補充,以期儘快上報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
顯然故宮對於這件突發事件的處理並不符合規定。而迴避的態度也只能讓疑問變得更多。
聲明中,故宮博物院對事件的過程這樣描述:故宮博物院古陶瓷實驗室科研人員在進行無損分析測試時,由於操作存在失誤,導致儀器內的樣品台上升距離過大,使瓷器受到擠壓而損壞。
究竟是怎樣的錯誤操作讓樣品台上升距離過大文物受損?我們從中應該吸取怎樣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