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道實

鄭道實

生於清代光緒十二年(公元1887年),香山(今中山)沙溪龐頭村人,幼年隨祖父移居鐵城(今石岐)。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赴廣州,就讀於兩廣方言學堂。1908年參加同盟會,與鄭彼岸等人創辦《香山旬報》,1917年任廣東軍政府外交部中文秘書,1925年任增城縣縣長,1926年至1927年調任中山縣縣長(連任),後任行政院咨議、平漢鐵路局副局長等職。1938年遷居香港。

個人概述


香港淪陷時遷往湛江桂林等地。1947年3月被聘為中山縣文獻委員會副主任,同年11月任中山縣參議會議長。因為中山解放作過貢獻,被人民政府聘為中山縣支援前線委員會副主任,併當選為中山縣人民代表。1954年被聘為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1957年病逝於廣州。

個人簡介


鄭道實(1887年~1957年),沙溪龐頭村人,幼年時跟隨祖父遷到石岐南門定居。8歲時入讀家塾,愛好讀書,天資聰穎,記憶力強。1903年到廣州,為報館寫稿維持生計,后就讀於兩廣方言學校英語科,不久因病輟學返鄉。此時開始閱讀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文章,由於文章切中時弊,對康、梁十分欽佩。後來康、梁失敗,鄭才認識到光靠清政府自行變法不行。1908年參加同盟會,結識鄭彼岸、劉思復等人,並與鄭彼岸等創辦《香山旬報》以鼓吹革命。
1917年任廣東軍政府外交部中文秘書,1925年任增城縣長,1926年和1927年連任中山縣長。及後任行政院咨議、鐵道部主任秘書、中國航空公司秘書、平漢鐵路局副局長等職。1938年脫離政壇遷居香港。香港淪陷后逃到湛江、桂林等地,度過一段清淡生活。1947年3月被聘為中山縣文獻委員會副主任,同年11月任中山縣參議會議長。
中山解放前夕,中共中山地下黨組織幾次派員與鄭聯繫,鄭道實終於接受共產黨的意見,堅守崗位,在國民黨軍隊撤走、解放軍尚未入城的期間內,負起維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安全之責,因此縣城在此時期的20天內平安無事,人民生活如常。當解放軍入城時,他同全城人民夾道歡迎。後來鄭受人民政府聘為中山縣支援前線委員會副主任,被選為中山縣人民代表。1954年受聘任廣東省文史館館員。

人物生平


鄭道實還是個世界語的倡導者。1913年,鄭道實邀請黃尊生(WongKemm)到香山縣城開班講授世界語,最初在右岐南門共和巷2號鄭道實府上,后遷東門水樓師復之書房,學員約二三十人,皆為香山縣城教育
現在的香山
現在的香山
界之名流,為中山最早的世界語班。近代香山政界名人楊子毅(1878~1953年),1912年,公費送往德國留學,就讀於"布列士勞"大學讀政治經濟學。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離校回國,經同學鄭道實介紹,認識伍廷芳,被推薦在外交部任秘書。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時,任財政部秘書長,曾被委任代理財政部長。1926年曾任中山大學代校長,1927年任番禺縣縣長。與此同時,即1926年,鄭道實也出任中山縣縣長。
1925年,為紀念逝去的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廣州國民政府香山縣改名為中山縣。1929年2月,國民黨中央委員胡漢民、戴傅賢等提請中央核准改中山縣為全國模範縣,實施訓政,得到國民政府第19次國務會議通過。當時由縣人唐紹儀孫科、李祿超、鍾榮光馬應彪蔡昌、鄭道實等九人為訓政實施委員會委員,唐紹儀為主席。縣政府分設財政、教育、公安、土地、建設五局。所謂模範縣,就是全國1700餘個縣經濟和文化建設的模範標本,其性質是等同我們今天搞改革開放的特區,以其經濟的模式輻射全國。鄭道實為創建“模範縣”作出過貢獻。
鄭道實還有一樁使一把香山古琴回歸的美談。據香山縣誌載:“滄海龍吟琴,為鄭東岩之六世孫鄭鼎訓藏,琴為陳白沙舊物,刻有草書‘滄海龍吟’四大字,書法飛舞蒼勁,刻有‘石齋’兩字方印。該琴通體蛇腹斷,漆金光澤,音韻鏗鏘,蓋靈山張遠山錫封所遺也。”但滄海龍吟琴幾轉易主,至民國時已為順德晚聞堂主
楊子毅
楊子毅
人馬復所得。日本投降后,香山人鄭道實通過馬夫人黃氏動員夫君於1940年上半年無條件贈回至香山,珍藏於香山縣文獻委員會(后該古琴下落不明)。在抗戰期間,鄭道實也積極參與保鄉衛國。1937年,中山縣商會奉縣府令,第二次籌組武裝商團。此時抗日軍興,人心杌隉,兵寡機窳。經籌措一載,縣長楊子毅於1938年飭令商會整編“石岐民團”,任務是防火、防盜、防空襲。同年張惠長接掌縣政,下柬商會,令商團改為“義勇壯丁大隊”,委任商會常務委員李鴻標為大隊長,李德聯、黃金藻、徐彥斌、劉敏德為大隊副。概由商會會中企業出丁輸財,共組團丁800餘名,槍1000多枝,子彈由前縣長鄭道實從香港潛運入境接濟。軍訓后,併入地方部隊;被調派前線,在張惠長帶領下,先後在大王頭、西禮……諸要隘抗敵滿載。據《建中日報》1947年9月4日報載,抗戰期間,義勇壯丁大隊曾參加戰鬥,“大小數十役,戰績偉烈,邑民譽道並紼哀陣亡者”。然而商會會員充任的團丁,戰鬥力不及正規軍,也因日本侵略軍兇殘,終不能堅持戰鬥,繼任大隊長徐彥斌奉令撤轉。

修圖書館


抗戰勝利后,鄭道實致力於香山的重建工作,如酬款修建中山紀念圖書館。如今,賡建圖書館三樓碑記仍鑲嵌在中山紀念圖書館三樓牆上。此碑刻於1947年,用麻石陰刻楷書而成,長138厘米,寬77厘米。每字3厘米,碑文照錄:
賡建圖書
鄭道實
鄭道實
館三樓碑記
民國二十四年,縣長楊公子毅創建中山圖書館,於西山三樓未竣工而國難邏作未幾敵寇侵入,館址被占,三十四年九月,寇降縣土光復越,八月縣長張公惠長規復圖書館任李君鴻標為館長。維時圖籍盡,佚器具蕩然,窗戶破損污穢,委積李君既受命運回疇,昔楊公購存香港商務中華等書局之典籍,都二萬餘冊,器具無鉅細均由縣人捐集。
經營屢月而規模略具矣,但終以三樓未竣之故風雨侵蝕滲漏,日甚影響及於下層岌岌,不可終日。李君乃倡議賡建三樓縣中,熱心文化者咸樂輸將經。始於三十六年五月完工,於同年十月,於是圖書館之建築遂告完成。
可見得群眾信仰而能策動群力者建設之,需必不虞匱缺乏茲樓特。其小焉耳建築費,除由崇義祠先後撥助穀粒,陸萬壹仟斤外凡捐谷三千斤或款二百萬以上者,於例得書於石……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月,鄭道實謹記 李炳垣敬書

待人寬厚


生活觀點

雷雨
雷雨
四十年代初期,鄭道實經常看抗日宣傳及進步話劇。去看曹禺作品《雷雨》,邊看邊禺周朴園軋家各方面都充滿矛盾,對於繁漪這個人物,鄭道實是寄予的。鄭道實認為塑造這個典型人物用來反映封建家族的矛盾,繁漪是封建家族的受害者,唾罵她是不公平的。鄭道實出生、成長於封建社會,本來用舊的觀點去看待新事物是很自然的事,但鄭道實並不象一般舊頭腦老人一樣執拗著,思想上顯然有其進步的因素,他對魯大海反抗周老爺,並不是只看到勞資糾紛的一面,他說這是受剝削而起來反抗的工人力量,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他說話劇藝術寓教育於娛樂,劇場是教育民眾的陣地。

生活民主

鄭道實在家庭中十分民主,不曾以一家之主自居。對妻子、兒女、傭人,一視同仁。特別要提的是和夫人李金喬女士相處數十年,夫妻相敬如賓,共安樂共患難,相得相安,以至終老。鄭道實有過名譽、地位,且生活曾一度過得較為寬裕,但絕無非分之想。他在

抗日戰爭


艱苦的日
鄭道實香山
鄭道實香山
子里,經濟極度困難,兒女眾多,生活負擔繁重,他也絕不因困境所迫發脾氣或沮喪,同樣樂觀地處理生活。
鄭道實好學、善良、待人寬厚誠懇,不愧是一位開明的民主革命者。在當時他雖然沒信仰馬列主義,但他憎恨舊社會的黑暗。抗日戰爭勝利后,他堅決推卻不當國民黨政府的官,正反映出他清逸的高貴氣質,他是我父執輩中十分令人敬仰的老者。

個人書法


鄭道實善長詩詞及書法並且寫的一手好字。書法以中鋒運筆為主,按捺使轉自如,沉實中顯柔韌,法度嚴謹,帖味甚濃,極具秀雅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