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
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伊藤博文(日語:いとう ひろぶみ;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幼名利助,字俊輔,號春畝,日本長州(今山口縣西北部)人。日本近代政治家、明治九元老之一。他還是日本第一個內閣總理大臣、樞密院議長、貴族院院長,首任韓國總監,明治憲法之父,立憲政友會的創始人。官至從一位、大勛位、公爵。畢業於松下村塾。
伊藤博文出身德川幕府末期長州藩士。嘉永六年(1853年),伊藤博文寄宿於寺院,后入松下村塾,受教於改革派下級武士的領導人吉田松陰門下,深受吉田器重。文久二年(1862年)12月12日夜,伊藤與久坂玄瑞、高杉晉作等十幾名志士,潛入品川御殿山新建的英國公使館周圍,沉醉於攘夷的狂熱之中。明治維新之後,伊藤博文曾經四次組閣,任期長達七年,任內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日本海海戰(對馬海峽海戰)獲勝后,伊藤博文被任命為第一任韓國統監,並於明治四十年(1907年)迫使大韓帝國簽訂第三次日韓協約,將大韓帝國變為日本的保護國。使日本登上了東亞頭號強國的地位。
伊藤博文對日本的功績是建立了一種有生命力的立憲制度,使日本人能夠有秩序的進行政治和平演變,民眾得到日益擴大的參政機會。縱觀伊藤博文一生,其東亞政策的核心放在朝鮮上。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哈爾濱受朝鮮愛國義士安重根刺殺而身亡,終年68歲,死後日本政府為其舉行國葬。
志士時代的伊藤博文
嘉永六年(1853年),伊藤博文寄宿於寺院,后又在藩士福原等家作侍童,平時做雜役,閑時習文識字。
安政三年(1856年),伊藤博文前往相州服役,守衛邊防。
安政四年(1857年),伊藤博文返回長州藩,他先是投奔來原良藏,后入松下村塾(しょうかそんじゅく),受教於改革派下級武士的領導人吉田松陰(よしだ しょういん)門下,深受吉田松陰器重。
安政五年(1858年)10月,伊藤博文前去長崎,入江戶幕府創辦的炮術傳習所學習軍事。
安政六年(1859年)6月,再次回到長州,在長州結識了木戶孝允(きど たかよし)。10月,隨從桂小五郎一起去江戶(今東京)。
文久二年(1862年)12月12日夜,伊藤博文與久坂玄瑞、高杉晉作等十幾名志士,潛入品川御殿山新建的英國公使館周圍。伊藤博文在前面開路,手持木鋸,鋸斷使館四周的木柵欄,其他人隨即魚貫而入,扔出自製的燃燒彈。隨後,伊藤博文等人返回附近住處,徹夜痛飲,沉醉於“攘夷”的狂熱之中。
文久三年(1863年),伊藤博文同井上馨(いのうえ かおる)等5人,受長州藩派遣,去英國留學。他親眼見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物質文明,思想發生變化。認識到僅僅憑著一股保衛民族獨立的熱情去盲目攘夷,決非上策,只有開國,向西方學習,才能成就倒幕大業。在英國期間,伊藤博文了解到薩英戰爭爆發。
伊藤博文人物像
慶應元年(1865年)初,高杉晉作等改革派下級武士起兵,奪得藩政,伊藤博文堅決支持。伊藤博文是從“攘夷”到“開國進取”轉變的先行者和促進者。
慶應二年(1866年)1月,薩摩、長州兩藩下級武士結成倒幕聯盟。6月,江戶幕府第二次討伐長州藩。伊藤博文前往石州,準備參戰,抗擊幕府軍。后伊藤博文受長州藩之命,去長崎向外商購買輪船,以對付江戶幕府的海軍,但未成功,又轉往中國上海。8月底買回兩艘輪船。此時,征長戰事以幕府軍的失敗而告終。
慶應三年(1867年)10月14日,朝廷向倒幕派發出討幕密詔。同一天,幕府將軍德川慶喜提出“大政奉還”(たいせいほうかん)。12月9日(陰曆),天皇發表“王政復古”(おうせいふっこ)大詔令,宣布廢除幕府制,建立新政府。伊藤博文得知討幕消息后,即從長崎來兵庫,欲與長州藩諸隊一起戰鬥,后因故回長州。
明治元年(1868年)1月初,伊藤博文來到兵庫,1月13日,伊藤博文被明治新政府任命為外國事務交涉員。在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和細田道一的領導下負責處理外交事務,后又任外國事務局判事、大阪府判事兼外國官判事、兵庫縣知事。明治維新開始后,伊藤博文積極主張把“歐美各國之政治制度、風俗習尚、教育、生產”的“開明風氣”移入日本,使日本進入“開明諸國之行列”。明治新政府成立之初,伊藤博文就向木戶孝允提出廢封建諸藩,立府縣之制。
伊藤博文半身像
明治三年(1870年)4月起動工修建鐵路。
明治五年(1872年)9月完工,正式通車。以此為開端,其他鐵路幹線陸續修建,加速了日本交通運輸的近代化。
明治三年(1870年)10月,伊藤博文提出建立新的統一的貨幣制度,並於同年12月赴美考察,向大藏省提出有關金銀貨幣的鑄造法、新紙幣發行法等建議。日本政府根據這些建議,於明治四年(1871年)5月,發布新的貨幣條例和造幣章程。不久,伊藤博文回國,又負責監督新貨幣的鑄造及新貨幣制度的實施,推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
明治四年(1871年)11月,伊藤博文以副使身份,參加由右大臣岩倉具視率領的使節團。歷時近兩年,訪問歐美十多個國家,參觀考察了金融、商業機構、軍事工業、重工業和輕紡工業部門以及文化教育設施等。訪問中,伊藤博文更加深切感到,必須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推進日本資本主義的工業。
明治六年(1873年)9月,伊藤博文回國;10月,伊藤博文又任工部卿。他領導工部省,大力“勸獎百工”。大力修建鐵路,創辦國營企業,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和設備。
伊藤博文扶持三菱會社等航運企業與英、美等國輪船公司開展國際航運競爭,又採取多種示範與保護措施,把出口工業轉向民間,使“殖產興業”達到了新階段。為日本的產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物質基礎。
明治十年(1877年),以西鄉隆盛(さいごう たかもり)為代表的封建武士,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叛亂。伊藤博文堅決主張平定叛亂。伊藤博文曾派人去山口縣,徵募壯兵1300多人,軍夫7600餘人,送往前線,支援政府軍。
明治十一年(1878年)5月,大久保利通被暗殺后伊藤博文繼任內務卿。在政府中的地位與作用進一步提高,成為由薩摩、長州藩出身的下級武士組成的藩閥官僚政府的核心成員。
明治十四年(1881年),由於明治三傑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先後死去,政界最有實力的人物當屬伊藤博文和大隈重信兩人。就在這一年,伊藤博文秘密聯合政府中的薩摩、長州系官僚及皇室公卿,發動明治十四年政變,排斥了政治上的強硬對手大隈重信,從此伊藤博文便成為政界的頭號人物。
伊藤博文形象照
明治十六年(1883年)8月,伊藤博文回國。歸國后致力於訂定日本憲法,並訂定華族制度、內閣制度、皇室典範,設立樞密院等。
明治十七年(1884年)3月,伊藤博文任制度調查局長,進行體制改革,為立憲做準備。同年7月,根據“華族令”,伊藤博文被授予伯爵爵位。
從明治十八年(1885年)起,伊藤博文四任日本首相。2月,作為日本特命全權大使來到中國天津,與李鴻章會晤,就朝鮮問題與李鴻章進行交涉,這也是他與李鴻章的第一次交鋒。12月,按伊藤博文建議,日本政府廢除太政官制,實行西方資產階級的內閣制。伊藤博文任內閣總理大臣兼宮內大臣,執掌大權。同月,制定“保安條例”,鎮壓民眾運動,以便按政府意圖制定憲法。
明治十九年(1886年)6月起,伊藤博文組織人員起草憲法。9月,草成“日本憲法修正案”。
老年的伊藤博文
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2月11日,樞密院正式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だいにほんていこくけんぽう;也稱“明治憲法”)。同一天,天皇授予伊藤博文旭日大桐花勳章。國會組成,又任貴族院議長。
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憲法開始實施,7月進行第一次大選,選舉眾議員。10月,伊藤博文任貴族院議長。11月,帝國議會正式成立。伊藤博文主持制定的明治憲法,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它保留了天皇的統治,規定了天皇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擁有的絕對無限的權力。明治憲法的制定,標誌著天皇絕對主義統治體制的確立。
明治二十五年(1892年)8月,第一次松方正義內閣因議會彈劾和內訌倒台,伊藤博文受命第二次組閣。他一改過去對民黨和議會的高壓政策,採取懷柔軟化政策,以保留自由黨領袖后藤象二郎、河野敏鎌的大臣職務,作為與民黨合作的旗幟,並更換了嚴重干涉地方選舉的知事、郡長,瓦解民黨的攻勢。
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與英國達成協議,取消英國人在日本的治外法權。
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伊藤博文內閣以朝鮮東學黨起義(こうごのうみんせんそう)為借口,發動中日甲午戰爭。7月,日本艦隊不宣而戰,在朝鮮西部海面的豐島襲擊中國艦隊。8月1日,日本政府正式對中國宣戰。9月,伊藤博文隨大本營來廣島,參與指揮戰事。在整個中日甲午戰爭的過程中,所有日本明治政府和大本營作出的重大決策,他無一不參與,並且出謀劃策,親自作出重大決議,對於整個戰爭起了決定性作用。很快,戰爭擴大至遼東半島。11月,日軍攻佔旅順口。與山縣有朋所代表的軍方不同,伊藤博文主張打一場有節制的戰爭,他認為把戰火燒到北京,迫使清朝簽訂“城下之盟”的做法,將很可能引起日本與西方列強的對抗。
中日簽訂《馬關條約》的場景(右四為伊藤博文)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4月10日,伊藤博文、陸奧宗光與清朝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しものせきじょうやく)。按此新約,日本不僅取得治外法權和租界權,還取得歐美各國不曾有過的權利,如長江航運權等。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9月,伊藤博文曾來中國,維新派欲請其贊助新政,面見光緒皇帝和康有為,提供改革方針。
戊戌政變后,參與救援被捕的黃遵憲,並協助康有為和梁啟超逃往日本。伊藤博文第三次組閣。他本想拉自由黨領袖板垣退助、進步黨領袖大隈重信入閣,建立所謂的舉國一致內閣,強化其統治基礎。但因板垣、大隈爭奪內務相要職,預定計劃落空。其後伊藤製定的預算案和增加地稅案,被自由、進步兩黨議員控制的議會否決,伊藤博文粗暴的解散了議會。這一行徑立即激發了民黨的反政府情緒,促進了自由,進步兩黨的聯合。6月22日,兩黨召開合併大會,組成憲政黨,聯合對抗政府。這屆短命的內閣,在民黨打擊下,不到半年便告瓦解。在對付民黨上,伊藤博文軟硬兼施都歸失敗,他痛感“雇傭兵不可靠,必須有自己的御林軍。”因此他在辭掉首相后,不顧山縣有朋等人的反對,不惜辭官納爵,也要親手建立一個政黨。
伊藤和長谷川大將一起進統監府(左五)
伊藤博文與大韓帝國王子李垠(左)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3月,伊藤博文到朝鮮,任第一任統監,統管朝鮮外交,指揮在朝鮮的日本官吏活動,制定和頒布“統監府令”。伊藤博文成了朝鮮的“太上皇”。
明治四十年(1907年)7月,伊藤博文又利用朝鮮高宗(ゴジョン)派使臣去海牙國際會議控訴日本侵略的事件,逼朝鮮高宗退位,並強迫朝鮮簽訂新的“日韓條約”。剝奪了朝鮮政府的政權,並在一周之後解散了朝鮮的軍隊,朝鮮成了不折不扣的殖民地。他還裝出一副和善謙恭的面孔。在每次演講結束之前,必不忘對在場的朝、日官員說“我現在提議,請諸君隨我三呼韓皇萬歲”。
明治四十年(1907年)請日本皇太子嘉仁(後來的大正天皇)來朝鮮視察。同年,他又任朝鮮皇太子的老師,被授予“太子太師”之職。12月,陪同朝鮮皇太子來日本留學,加以精心指導,以培植俯首聽命於日本的傀儡皇帝。8月,伊藤博文被授予公爵爵位。地位顯赫,在政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伊藤博文遇刺(左二)
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正月,安重根(あん じゅうこん)與十一名同志斷指示盟,獻身於救國鬥爭。同年,他得知侵略朝鮮、強迫朝鮮簽訂失去主權的《己巳條約》的禍首伊藤博文公爵將在滿洲與俄羅斯財政大臣科科夫切夫會談,於是安重根也潛往哈爾濱,裝扮成日本人,潛入火車站。10月26日9時,伊藤博文乘坐的專列抵達哈爾濱火車站。同行的還有日本樞密院議長秘書官古谷久綱、宮內大臣秘書官森泰二郎、醫師小山善、貴族院議員室田義文、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理事中村是公、田中清次郎、關東都督府參事官大內丑之助等數十人。
安重根當場被撲過來的沙俄憲兵逮捕,關東都督府高等法院於1910年(明治四十三年)2月10日依法判處安重根死刑。
•尊王攘夷
伊藤博文在德川幕府衰落、國家政治腐敗和西方影響擴大的時代成長。青年時即參加尊王攘夷運動(そんのうじょうい)。結識了一大批重要人物,木戶孝允是他當時最有影響的良師益友。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日本正處於社會變革的大動蕩時代。幕府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不僅加深了封建幕府體制的固有矛盾,而且使日本面臨著淪為半殖民地的嚴重威脅。為反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幕府的妥協態度,以薩摩、長州等西南藩為中心的下級武士階層,與豪農巨賈結成聯盟,開始了尊王攘夷。伊藤博文登上政治舞台後,即投入尊王攘夷運動。在伊藤博文等人的斡旋下,長州藩與倒幕的另一大藩薩摩達成了聯盟,並且取得了英國人的支持。最終“倒幕運動”獲得了成功。在這一過程中,伊藤博文等維新志士功不可沒。他們可以說是日本維新運動中的元老級人物。
•制定憲法
《大日本帝國憲法》
伊藤博文在政治上的成熟在於,他不僅熟悉薩摩、長洲系明治元勛的想法和實力,也對新出現的政黨很了解,更重要的一點,作為《大日本帝國憲法》的重要起草者,他在設計憲法之初就已經為對外擴張、富國強兵等國策留出了餘地——當政府與內閣無法說服在野黨、元老或閣僚時,只要藉助天皇,就可以讓整個國家機器高速運轉起來。
•工業發展
明治四年(1871年)11月,伊藤博文以副使身份,參加由右大臣岩倉具視率領的出訪歐美的使節團。使節團歷時近兩年,訪問了歐美十多個國家。參觀考察了歐美各國的金融、商業機構、軍事工業、重工業和輕紡工業部門以及文化教育設施等。訪問中,伊藤博文更加深切感到,必須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業。明治六年(1873年)9月,伊藤博文回到日本;同年10月,伊藤博文又任工部卿。他領導工部省,大力“勸獎百工”,推行創辦國營企業,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和設備等政策;改造和擴建了佐渡金礦、生野銀礦和三池、高島等煤礦以及赤羽機器製造廠、深川水泥廠、品川玻璃製造廠、兵庫和長崎造船廠等。
19世紀70年代中期起,伊藤博文扶持日本國內企業如三菱等航運企業與英、美等國輪船公司開展國際航運競爭。同時又採取多種示範與保護措施,把出口工業轉向民間,使“殖產興業”達到了新階段。為日本的產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物質基礎。
•交通運輸
明治二年(1869年)8月,伊藤博文開始兼任民部少輔。他任職期間大力修建鐵路,並且改革日本的貨幣制度。在他的推動下,同年9月,英國公使提出幫助日本修建第一條鐵路,即東京到橫濱的鐵路。伊藤博文全權與英國交涉借款事宜。伊藤博文不顧當時各方勢力的反對,堅持自己的意見,經英國東洋銀行借款100萬英鎊(合488萬日元)。從明治三年(1870年)4月起動工修建東京到橫濱的鐵路。明治五年(1872年)9月,日本第一條鐵路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正式完工通車。以此為開端,日本的其他鐵路幹線也陸續修建,加速了日本交通運輸的近代化。
•貨幣制度
日元上的伊藤博文頭像
•對俄策略
伊藤博文書法作品
為了對抗俄國的所謂南下政策,伊藤博文與井上馨提出與俄國進行交涉,以承認俄國對中國東北的支配權換取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支配地位(即所謂“滿朝交換論”)的建議。當時的首相桂太郎以及山縣有朋、小村壽太郎等人則力主與英國結盟。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底,日本政府內傾向於對俄妥協的伊藤博文訪問俄國。伊藤博文對俄國提出了他認為日本國內“好戰派”可以接受的基礎協議條件:俄國應當徹底讓出朝鮮,任憑日本全權主宰;日本則容忍俄國佔領關東州並修築通往旅順口的中東鐵路支線,但要俄國從滿洲撤軍並實行門戶開放政策。與此同時,日本與英國的談判也進行到了最後階段,伊藤博文此行不過是最後的與俄妥協努力。俄國政府並未接受伊藤博文的協議基礎,而是用反建議把日本人最核心的要求頂了回去。這便加速了英、日兩國關於英日同盟的談判。英國則主動接近日本,於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結成日英同盟。伊藤博文最後也為日英締結同盟作了努力。
•日英同盟
伊藤博文書法
父母
父親:伊藤十蔵(1816年—1896年)。
母親:伊藤琴子(1819年—1903年)。
妻子
先妻:すみ子,生卒不詳,入江嘉伝次之女。文久三年(1863年)與伊藤博文結婚。
繼妻:伊藤梅子(1848年—1924年)木田久兵衛的長女。慶應二年(1866年)結婚。
子女
長男:伊藤博邦。
次男:伊藤文吉(1885年—1951年):養子。
三男:伊藤真一(1890年—1980年):庶子。
長女:伊藤貞子(1866年—1869年):夭逝。母梅子。
次女:末松生子(1868年—1934年):母梅子。
三女:西朝子(1876年—1944年)。
四女:大竹澤子(1899年—1942年) :庶出。
伊藤博文人物形象照片
明治維新以後,伊藤博文時常在東京的新橋狎妓作樂。後來為了避人耳目,讓寵伎阿倉在橫濱開設茶屋富貴樓,富貴樓成了明治新貴的秘密尋歡處。在伊藤博文手握大權以後,風流韻事依然不斷,曾經一度追求藝伎江良加代。江良加代是只園名伎,曾為政界元老西園寺公望的小妾,後來跟從木戶孝允。木戶死後,伊藤博文緊追江良,但是最後江良卻嫁給了三井財閥的三井源右衛門去朝鮮赴任統監時還堂而皇之地帶了一個19歲的藝伎。即使是在現代,這種事情也是不能允許的。從這一點上看,他根本沒有資格被稱為“維新志士”。梅子雖然是他唯一的正室,但是他身邊卻從來不乏其他的女人。因此,他曾寫信給他的長子博邦,意思是說梅子夫人與他的愛情和付出的辛勞非筆墨可以言盡,要他的兒子在他死後從遺產中拿出10萬元給梅子,可見他心中對其夫人也不無愧疚。不過,在他死後,人們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餘款不足5萬元,後來幸虧日本天皇賜了10萬元,才完成了他的這一心愿。他門下的食客有十幾人,再加上他“人生得意須盡歡”“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態度,所以不可能積攢下多少財富。同時,這種毫不隱諱的性格也是他受到人們喜歡的原因之一。伊藤博文在內政方面有相當的政績,但在對外政策和女性關係方面卻實在讓人無法恭維。
穿朝鮮民族服裝的伊藤博文(中)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馬關條約》簽訂前,伊藤博文與清政府全權大臣李鴻章有一段令人回味的對話。伊藤博文對李鴻章揶揄道:想當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風,談不成就要打(指1884年伊藤博文因日本想侵略朝鮮來華與李鴻章談判,被李鴻章斷然拒絕一事),如今真的打了,結果怎樣呢?我曾經給過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貴國迅速改革內政,否則我國必定後來居上,如今十年過去,我的話應驗了吧?李鴻章嘆了一口氣說:改革內政,我非不欲做,但我們國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齊,不像貴國一樣上下一心。如果我們兩人易地以處,結果會如何?伊藤博文思忖片刻,表示: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幹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幹得比你好。這段對話儼然可為李鴻章所蒙受的“冤屈”開脫——甲午之敗,非李鴻章之罪也。而是“國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齊”導致的問題,這個問題似乎是個人解決不了的。
伊藤博文(左)與陸奧宗光雕像
伊藤博文與陸奧宗光的銅像設立於下關,二人於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4月在日本下關與中國代表李鴻章簽訂了《馬關條約》。為紀念此事,日本政府在下關樹立伊藤博文與陸奧宗光的銅像。
•貝爾茨:此公愛酒、女人和煙草,而且從不隱諱,常對身邊人說:‘我對你們什麼也不指望。在我終日為國事操勞而頭痛之時,與其晚餐時讓你們給我倒杯酒,服侍我換衣服,大概還不如天真漂亮藝妓的玉手可解我心寬呀。
•朝鮮高宗:太子太師伊藤博文,稟英靈之氣,具匡濟之略。挽回時運,發展文明,不憚賢勞,匪躬自任,屹然為東洋之砥柱。嘗以平和大局為主,尤惓惓於韓日關係。曾年往來我邦,扶危濟艱,專仗弘猷。頃以統監常駐闕下,隨時晉接,殫誠啟沃,旋膺太師之任。輔導我東宮,開進睿學,靡不用極。邵齡脩程,伴行巡覽,余憊未休,繼有遼滿之行,尚冀克日利旋,長資倚毗。豈意變生不測,噩報遽至,震悼痛衋,曷有其既。故伊藤太師喪,特遣義親王堈致祭會葬,葬需令宮內府輸送,特贈謚文忠。
•梁啟超:伊有優於李者一事焉,則曾遊學歐洲,知政治之本原是也。
•木戶孝允:欲在日本做新文明的開拓事業。
•李鴻章:維時聞貴大臣談論及此,不勝佩服,且深佩貴大臣為變革俗尚,以至於此。我國之事,囿於習俗,未能如願以償。當時貴大臣相勸雲,中國地廣人眾,變革諸政,應由漸來。今轉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為抱歉,自慚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已。貴國兵將,悉照西法,訓練甚精;各項政治,日新月盛。此次本大臣進京,與士大夫相論,亦有深知我國必宜改變方能自立者。
類型 | 具體信息 |
電影 | 《維新之曲》(1942年、日本、扮演者:吉井滉一) 《わが戀は燃えぬ》(1949年、日本、扮演者:東野英治郎) 《風雲千兩船》(1952年、日本、扮演者:加東大介) 《明治天皇與日露大戰爭》(1957年、日本、扮演者:阿部九洲男) 《幕末太陽傳》(1957年、日本、扮演者:關弘美) 《天皇・皇后:日清戰爭》(1958年、日本、扮演者:阿部九洲男) 《巨人大隈重信》(1963年、日本、扮演者:內藤武敏) 《高杉晉作》(1963年、日本、杉山光宏) 《日本海大海戰》(1969年、日本、扮演者:柳永二郎) 《天皇的世紀》(1971年、日本、扮演者:佐佐木剛) 《明治の群像 海に火輪を》(1976、日本、扮演者:山崎努) 《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1979年、北朝鮮、扮演者:ファン・ヨンイル) 《二百三高地》(1980年、日本、扮演者:森繁久彌) 《幕末青春:坂本龍馬》(1986年、扮演者:伊武雅刀) 《鹿鳴館》(1986年、扮演者:三橋達也) 《ロスト・メモリーズ》(2002年、韓國、扮演者:ウ・サンジョン) 《草之亂》(2004年、日本、扮演者:山本圭) 《刺殺安重根》(2004年、韓國、扮演者:ユン・ジュサン、チョン・ジュファン)日本未公開 《長州ファイブ -CHOSHU Five》(2006年、日本、扮演者:三浦アキフミ)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2012年、中國、扮演者:平田康之)日本未公開 《るろうに剣心 伝說の最期編》(2014年、日本、扮演者:小澤征悅) |
NHK大河劇 | 《三姊妹》(1967年、扮演者:福田善之) 《龍馬來了》(1968年、扮演者:中村敦夫) 《花神》(1977年、扮演者:尾藤功男) 《獅子的時代》(1980年、扮演者:根津甚八) 《春之波濤》(1985年、扮演者:伊丹十三) 《宛如飛翔》(1990年、扮演者:小倉久寬) 《篤姫》(2008年、扮演者:岡本高英) 《坂上之雲》(2009年、扮演者:加藤剛) 《龍馬傳》(2010年、扮演者:尾上寬之) 《八重之櫻》(2013年、扮演者:加藤虎之介) 《花燃》(2015年、扮演者:劇團一人) 《西鄉殿》(2018年、扮演者:濱野謙太) |
其他電視劇 | 《幕末》(1964年、日本TBS、扮演者:高津住男) 《風雪》(1964年、日本NHK、扮演者:金田龍之介) 《走向共和》(2003年、中國、扮演者:平田康之) 《台灣一八九五》(2008年、中國、扮演者:下元史朗) 《蒼穹之昴》(2010、中國、扮演者:平田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