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南呼村

魏南呼村

魏南呼村,隸屬河南省滑縣四間房鄉,位於四間房鄉西部,東距四間房鄉政府駐地2公里左右,南鄰省道S101,東和魏南呼村相連,西與大呂庄接壤,北和西呼村毗鄰。

建制沿革


據民國《重修滑縣誌》載:漢成帝(前32年)時,東郡金堤決,河堤使者王延世率卒運土塞河,修補金堤,堤上建有金堤驛,民修廬舍皆居其上。此時,便有了該村雛形,因當時村周圍遍植國槐棗樹、風楊等,大樹上多有烏鴉的巢穴,故與村東的一個自然村並稱東、西烏巢村,又因我們這個村在西邊,所以謂之西烏巢。
另據《重修滑縣誌》載:隆安二年(398年),後燕范陽王慕容德率4萬戶自鄴南徙滑台,稱南燕。一次遷來4萬戶,烏巢村人口也隨之增多,且多居於曹村坡北岸,村南便是無邊碧波,禽鳥於此繁衍生息,鳴聲此起彼伏,一時改稱為南鳴湖。又據村東北宋元祐年間行務碑碑刻,距村東北兩華里有五呼鎮,商販眾多,貿易繁華,是當時周邊各村的集市所在。所謂“五呼”,有立於集市中心向東西南北四方高呼皆可聽到之意,東西南北四方分別為東呼、西呼、南呼和北呼,因南面是兩個自然村,所以按姓氏分別稱為呂南呼和魏南呼,後來,因呂姓逐漸減少,呂南呼又改為李南呼,而該村“魏南呼”之名至今未變。

行政區劃


據史料載,該村地處黃河故道,是上古時顓頊帝嚳(北距二帝陵10公里左右)封國建都之地,是中華民族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西漢白馬縣,隸屬東郡,明洪武年間,白馬縣廢,併入滑州。七年(1374年)降州為縣,該村屬仁壽鄉潘張里。清宣統元年(1909年),滑縣改為6鄉16區,該村屬廣通區。1946年7月,中共冀魯豫邊區黨委建平原省,將該村划入高陵四區。1949年9月,高陵縣撤銷,該村復歸滑縣二區。1956年9月,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建南呼鄉。1958年3月,合鄉並區,南呼鄉撤銷,該村為四間房鄉(公社)管轄至今。

人口民族


魏南呼姓氏自古姓氏較多,因地處古黃河沿岸,戰亂水患較多,人口流動量大。相傳呂姓原本就是本地人,其他姓氏都是由周邊遷來的,其中李姓遷入最早,具體時間已無從考證。自明朝初年始,魏、張、劉等姓氏的先祖們相繼由山西洪洞遷徙至此,徐姓先人不久亦從山東遷入,不同姓氏的居民在村裡連片居住。
解放前後,該村約有人口740人左右。目前,全村人口已發展到1631人,有魏、劉、張、周、趙、李、徐、呂、王、單10個姓氏,全部是漢族。其中魏姓260戶,653人,住村前街中西段;劉姓81戶,298人,居在村中南北街;張姓79戶,275人,住在村後街西段;周姓34戶128人,大部分住在前街東段,其他居住較分散;趙姓30戶116人,李姓19戶70人,徐姓9戶42人,居在後街東段;呂姓4戶27人,王姓2戶9人,單姓2戶7人,王姓1戶6人,均住在後街。

經濟概況


解放前,本村為窮村,沒有大戶,百姓大多靠租種鄰村大戶的土地為生,只有個別戶屬於中農,僅能自給自足,維持生計。目前村內耕地2500餘畝,年種植小麥2230畝、玉米2200畝,特色種植有花卉苗木43畝,有大棚蔬菜26座,聖女果等陸地果蔬98畝,建有養雞、養豬等養殖場8個。其中,雞年出欄5000隻左右;羊年出欄約150隻,豬年出欄約2100頭。另有長期外出務工人員370人左右,在白道口、四間房以及沿路經商的42人,創辦有傢具廠和其它生產加工、銷售等個體企業4個,年產值350多萬元,2015年人均純收入4260元,為四間房鄉中等水平。

社會事業


民國時,鄰村大呂庄、李南呼辦有私塾,村內只有少數中農以上的農戶子女前往讀書,重點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還學習一些如《聲律啟蒙》、《弟子規》、《二十四孝》、《論語》、《孟子》、《龍文鞭影》等。解放後有了南呼小學和四間房中學,據戶口統計,全村1631人中,除學齡前兒童外,有小學文化的413人、初中529人、高中中專130人、大專51人、本科及以上27人。村內有幼兒園1所,年收納學齡前兒童50人左右,有小學校1所,年收納小學生70人,其他在校生共100餘人。

歷史文化


春節:穿新衣、吃餃子、殺豬羊、貼春聯、掛花燈、串親友敬老人。元宵節:吃餃子、吃元宵、拉柴(拉財)。清明節掃墓。農曆三月初三:有“三月三放風箏”的傳統習俗,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放飛風箏,享受春天。端午節:吃油茶重陽節:做涼粉中秋節:買月餅、水果。婚假:男方娶,女方送,奉行典禮儀式。殯葬:本門人和親戚朋友舉行送殯儀式。當兵:戴花歡送。

著名人物


魏照乘(?-?)字仲玖,號瑤海,河南滑縣魏南呼村人,晚明政治人物。洪武二年(1368年),隨父洪洞縣遷民於此,家境貧寒,其父不辭勞苦,懇田掘井,大費辛苦,其早年在大呂庄東頭和氏學堂讀書,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士。天啟時,為吏科都給事中崇禎十一年,官至兵部侍郎。崇禎十二年,薛國觀將其與張四知姚明恭引薦入閣,加太子少傅,進戶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其在位四年,后因疾去職。
魏上乘(照乘之胞弟),號抉秘,字善生,官至南京鴻臚寺序班,內封恭人(相當於今中央特設辦事機構)。
魏庄(上乘之子),順治乙酉可舉人,授湖廣恭安縣知縣,內封孺人。
魏志漫,清朝皇帝道光之師。道光元年(1981年)白蓮教造反,道光統兵平判,路村紮寨,訪村一人花槍甚精,隨差人喚之試之,果不凡,興之,求傳之。二人很投緣,隨傳之花槍數路,急報京中歸天,道光隨起駕回京。道光登基后,傳口諭令師進京。公因慈母染疾不能進京,隨號表上疏,托本村地方官執事周德龍進京代傳。周進京后道光允他宮內可自由走動;周因水土不服,要求返鄉,隨封九品軍工,還鄉有月薪。魏惠倫,字次僑,號東里。道光丁酉科拔貢。家世讀文章,節概映一邑,尤好延接儒士,以談古今偉人大事,酒酣耳熱當至丙夜不衰,惠倫行動有常,度既就外,博讀經史唐宋大家,文聲朗朗澈牆壁,聞者,不知學,士齡童子,其父捶之,喜益督學。年十八邑試冠軍。道光丁酉登科拔萃,年二十有七。謂:青紫可掇。但故屢不,既而丁內外艱。其決意進取,然其學益粹,盛德熏鄉里,但其父晚患風痹,起居飯食不便,惠倫便足不戶,常奉庭幃左右,雖污穢至極,必躬身親理。其雖年已六旬,猶盡情盡慎,不敢以說志。惠倫享年八十有一時,每談起先父,依然泣下。惠倫一生著古文辭若干卷,時藝若干卷,古今體詩若干卷。魏惠洽(惠倫堂弟),字春皋,號挹香。道光巳酉科拔貢,任山西直棣州知州。著有:《青詩話》、《古風詩話》及集散記數種,惟散記,發梓傳,書畫為一時之冠,聞名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