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育紅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杜育紅,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為教育經濟學 教育財政 校本管理與校本財政。

教育背景


1996年——1999年: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攻讀博士學位。
1993年——1996年: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攻讀碩士學位。
1988年——1990年: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學習。
1986年——1988年:東北師範大學數學系,學習。

工作經歷


1990年——1993年:教育部東北幹部培訓中心,教師、輔導員
1999年——現 在: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任教

出訪經歷


2002年訪問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悉尼大學
2003年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管理學院
2003年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
2003年英國倫敦大學倫敦經濟學院
2004年日本筑波大學、東京學藝大學
2006年訪問英國教育與技能部
2006年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院

社會任職


北京師範大學校財經處處長
全國教育經濟學會副理事長
世界銀行/英國政府雙邊項目: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發展項目影響力評價專家組組長
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教育財政專家
世界銀行/英國政府:西部地區貧困社區社會發展項目教育財政專家

獲獎情況


1996年,北京師範大學優秀畢業研究生
1999年,北京師範大學優秀畢業博士生
《教育發展不平衡研究》獲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學校管理的經濟分析》,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叢書《教育經濟研究叢書。第一輯(5卷)》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第二屆全國教育圖書獎一等獎
專著《教育發展不平衡研究》獲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獎
專著《教育發展不平衡研究》獲北京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博士論文《地區間教育發展差異的實證分析》獲北京師範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及社會科學應用研究論文獎

科研項目


1.世界銀行貸款/英國海外發展部贈款: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發展項目影響力評價研究。經費580萬元。
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十五”規劃第一批項目:農村基礎教育財政體制改革的制度分析。經費5萬元.
3.主持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教育生產函數及有效學校研究。經費2.5萬元。
4.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部大開發戰略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協調發展發展戰略研究——以赤峰市為例的研究。經費6萬元。
5.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十五”規劃重點課題青年專項:基礎教育財政體制改革的理論與制度研究。經費1萬元。
6.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與教育科學研究院委託課題:部門預算定額管理問題研究。經費2.5萬元。
7.教育部21世紀校長培訓課程項目:學校成本效益分析。經費3萬元。
8.國家留學基金委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學習型學校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經費1萬元。
9.國外教育經濟學的最新發展,北京師範大學青年教師基金項目。
10.北京建華實驗小學:學習型學校研究
11.河北省臨漳縣柳園中學:學習型學校研究
12.東北育才學校:學校發展問題研究
作為主要成員參加的課題:
13.北京市十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教育投資使用效益研究
14. 北京市十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
15.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課題:中國教育發展報告。

學術成果


著作

1.教育政策的經濟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五、六章。
2.教育經濟學,華文出版社,2005年。 ·教育經濟學簡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3.學校管理研究專題,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章。
4.教育學基礎理論,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

論文

1.《人力資本與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年。
2.《學校管理的經濟分析》,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3.《教育發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4.the influence of expected wages on occupational choice,Applied economics letter,2003年第10期。(此刊為SSCI刊物)。
5. 教育、收入與勞動力市場經歷,《管理世界》2003年第9期。
6.監督成本、激勵機制與學校管理改革的走向,《教育科學研究》2003年第5期。
7.論教育組織及其變革低效的制度根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8.美國基礎教育財政體制改革的新趨勢,《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9.關於新時期基礎教育財政體制改革的思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10.論學習型學校建設,《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11.英國校本財政改革述評,《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12.教師評價:績效還是發展,《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年第7期。
13.農村基礎教育財政體制:來源、發展與改革的走向,《人民教育》,2003第8期。
14.澳大利亞維多利亞校本財政改革述評,《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
15.論農村基礎教育財政體制創新,《教育發展研究》,2001年第11期。
16.關於教育國際化的幾點思考,《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年第12期。
17.論素質教育實施的制度障礙,《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18.北京市高等教育成本與預算撥款制度研究報告,北京市教委諮詢報告。
19.赤峰市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報告,赤峰市人民政府諮詢報告。
20.北京市九五期間教育投資與教育資產保障調研報告,北京市教委。
21.變革時代呼喚學習型學校,《教育科學研究》,2002年第8期。
22.走向學習型組織,《中小學管理》,2001年第1期。
23.組織變革是取長還是補短,《中小學管理》,2001年第5期。
24.《學校管理改革的走向與校長聘任制》,《中國教工》,2002年第8期。
25.2001年中國教育發展報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26. 2002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報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27.2002年中國基礎教育發展報告,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
28.為教育籌集充足的資源國際學術研討會,高等教育出版社。
29.西部開發與教育發展博士論壇,民族出版社,2001年。
30.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教育發展的新思路,發表於《教育研究》2000年第5 期。
31.中國地區間高等教育發展差異的實證分析,發表於《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32.中國義務教育轉移支付制度研究,發表於《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1期。
33.市場化改革與中國基礎教育財政體制效率,發表於《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34.美國教育管理理論化運動的方法論及其批判,發表於《中央教育行政學院學報》(原《教育管理研究》)1999年第1期。
35.西蒙管理學研究方法論探微,獲香港中文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共同舉辦的《西方社會科學移植與應用》優秀論文獎。
36.擇校問題的理性分析,發表於《教育科學》1998年第2 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37.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理論分析與制度分析,發表於《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新華文摘》點評。
38. 中國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實證分析,為國家教委與OECD關於教育發展評價指標國際研討會論文,發表於《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39.論教育資源配置方式的選擇,發表於《教育與經濟》1998年第1期。
40. 試論教育資源配置方式轉變的實現,發表於《遼寧高教研究》1997年第5 期。
41.作為教育規劃技術的成本效益分析,發表於《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42.泰羅管理思想的三個要點及其對教育管理的影響,發表於《山東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第5 期。
43.教育科學研究中的實證方法,發表於《教育 管理 社會》1995年第1期。
44.高等學校管理學的邏輯起點及內涵,發表於《東北師大學報》92年高等教育專刊。
45.高師學生智育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初探,發表於《吉林教育科學》92年第5期。
46.教育政策的經濟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五、六章。
47.教育經濟學簡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48.學校管理研究專題,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章。 .教育學基礎理論,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
49.關於教育負債與學校財務風險問題的思考,中小學管理,2006年第4期。
50.欠發達地區城鎮個人收益率——以赤峰市為例的研究,西北師大學報,2006年第1期。
51.關於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保障機制的思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52.免費義務教育的國際比較,教育部財務司諮詢報告,2006年。
53.農村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新華文摘,2005年第4期。
54.教育經濟學,華文出版社,2005年。
55.中英甘肅基礎教育項目:免費午餐試點的獨立評估,2004年。
56.高等教育中的公立與私立問題:以英國為例的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57.高等教育定價:2004年英國高等教育法案對大學政策的影響,教育與經濟,2005年第2期。
58.學校布局結構調整的戰略意義,人民教育,2005年第2期。
59.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過程、原因與對策,中國民族教育,2005年第4期。
60.北京市高等教育成本與預算撥款制度報告,北京市教委,2003年。
61.赤峰市人力資源開發報告,赤峰市人民政府,2004年。
62.農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及其對收入的影響,教育與經濟,2004年第1期。
63.學校效率:研究的概念框架與計量方法的進展,教育與經濟,2004年第4期。
64.學校管理改革的走向與校長聘任制,中國教工,2002年第8期。
65.農村勞動力流動及其對收入的影響,人口與經濟,200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