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江浦的結果 展開

江浦

南京市江浦縣(已撤併)

江浦縣(已撤銷)位於南京市西部、長江以北,是南京原下轄的五個郊縣之一,全縣原下轄7個鎮,總面積737.33平方公里,2001年末總人口29.9萬人。

江浦東南倚長江,西北枕滁河,與南京市建鄴區、雨花台區、江寧區隔江相望,北部、西部分別與浦口區、安徽來安縣、滁州市、全椒縣和縣毗鄰,是南京聯繫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等的重要通道,是南京的西大門。

江浦歷史悠久,早在陳太建五年(574年),“江浦”作為地名載入《南史》,江浦建縣始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時屬南直隸應天府,直至2002年撤銷江浦縣,已有626年建縣史。

2002年4月,國務院批複同意,撤銷南京市浦口區和江浦縣,設立新浦口區,以原浦口區和原江浦縣的行政區域為浦口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珠江鎮(現為江浦街道)。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今浦口、江浦域先屬楚國棠邑,后入吳。戰國初,吳亡入越,越亡復歸於楚。
秦至東漢末年,區境先後隸屬九江郡、臨淮郡、廣陵郡的棠邑縣(后改堂邑縣)。
三國時,區境先屬魏,后屬吳。
晉太康六年(285年),於區境西南置烏江縣,治烏江鎮,隸揚州淮南郡,領今珠江以西地區。西晉永嘉元年(307年),於今泰山鎮範圍內置宣化鎮。東晉隆安元年(397年),改棠邑為尉氏縣,今珠江以東地區、宣化鎮隸屬秦郡尉氏縣。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分尉氏為堂邑、尉氏兩縣。區境屬尉氏縣。陳太建元年(569年),地入北齊;五年,“江浦”作為地名載入《南史》。
隋文帝以州統縣,開皇三年(583年),宣化鎮改稱六合鎮。四年,廢尉氏、堂邑、方山三縣,置六合縣。區境分屬和州烏江縣、方州六合縣(原尉氏縣)、滁州新昌縣。十八年,新昌縣改為清流縣
唐初,區境分屬淮南道和州烏江縣、揚州六合縣、滁州清流縣。景龍三年(709年),分清流縣置永陽縣。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改永陽縣為來安縣
北宋太宗至南宋紹興年間,區境分屬淮南西路和州烏江縣及淮南東路真州六合縣、滁州來安縣。
元代,區境分屬河南江北行省廬州路和州烏江縣及揚州路真州六合縣、滁州來安縣。
明初,省烏江縣入和州,屬廬州府;省來安縣入滁州,屬鳳陽府;六合縣改屬揚州府。
明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划和州遵教、懷德、任豐、白馬4鄉及六合縣孝義鄉和滁州豐城鄉、和州一部分置江浦縣,隸屬南直隸應天府,縣治設在浦子口城內(今東門大街)。從此,區境分屬應天府的江浦縣、揚州府六合縣。洪武二十二年,六合縣亦改屬應天府。洪武二十五年移治新開路口,即江浦縣珠江鎮(現江浦街道)。
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應天府為江寧府,區境分屬江南省江寧府的江浦、六合2縣。咸豐八年(1858)即天歷戊午八年,太平天國以江浦縣為省治,設天浦省。同治三年(1864),復屬江寧府的江浦、六合2縣。
民國元年(1912年),江蘇省行政公署成立,設省、縣二級制,江浦直屬於省。10月,袁世凱政府將浦口闢為商埠。
民國三年,改省、道、縣三級制,區境屬金陵道。
民國十六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廢道,改行省、縣二級制,江浦復屬省,將浦口商埠區域由江浦縣划屬南京市。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江浦改屬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浦口商埠區域改建為南京市第八區。民國24年,江浦屬第十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六年,原浦口區域復屬江浦、六合2縣。民國30年起,江浦改屬江蘇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35年後,原浦口區域恢復為南京市第八區建制。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中共江淮區黨委建立江全督導室;民國38年1月,改稱江全辦事處,隸屬江淮第五專員公署。2月,中共華東局撤銷江全辦事處,成立江浦縣政府。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25日,浦口解放后,江浦縣所屬的浦鎮、東門鎮劃歸南京市,與原浦口並建為南京市兩浦區。6月2日,復稱南京市第八區。原江浦縣隸屬皖北行政公署滁縣專署。
1950年6月15日,南京市重新划區,第八區改為第七區。
1953年1月,江浦由安徽省划回江蘇省,屬揚州專區。
1955年8月3日,第七區改名浦口區。
1956年2月,江浦屬鎮江專區;
1957年1月,屬揚州專區;
1958年7月,屬南京市;
1962年6月,屬揚州專區;
1966年3月,划屬六合專區;
1971年3月,六合專區撤銷,復屬南京市。
1989年,撤銷頂山鄉,設立頂山鎮
1992年12月,撤銷城東鄉,併入珠江鎮。
1995年,撤銷南門鎮併入頂山鎮。
1996年,浦口區轄1個街道、4個鎮、1個鄉:浦口街道、泰山鎮、頂山鎮、沿江鎮、盤城鎮、永豐鄉;江浦縣轄7個鎮、5個鄉:珠江鎮、橋林鎮、石橋鎮、烏江鎮、星甸鎮、湯泉鎮、永寧鎮、大橋鄉、陡崗鄉、林山鄉、龍山鄉、建設鄉。
1998年,撤銷林山鄉,設立烏江鎮。
2000年,撤銷建設鄉併入珠江鎮,撤銷陡崗鄉併入橋林鎮。
2002年4月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南京市浦口區和江浦縣,設立新的南京市浦口區,以原浦口區和原江浦縣的行政區域為浦口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珠江鎮(現為江浦街道)。
2002年5月,南京市調整江北地區行政區劃,江浦縣、浦口區合併,正式成立新的浦口區,總面積913.75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江浦縣與南京市雨花台區、江寧區、建鄴區隔江相望,北部與浦口區接壤、西部分別與安徽省來安縣、滁州市、全椒縣、和縣毗鄰,是江蘇省聯繫皖、鄂、豫等的重要通道,南京的西大門。

氣候環境

江浦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8攝氏度,平均日照2008小時,年降水量1025毫米。全縣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景色宜人。貫穿縣境綿延百里的老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12萬畝,樹木蔥鬱,生機盎然。經檢測,縣城大氣環境質量達國家二級標準,空氣質量良好,飲用水源水質合格率為100%,地下水質達國家三級標準,形成了良好的生態系統。

行政區劃


2002年與浦口區合併前,江浦縣下轄珠江鎮、橋林鎮、石橋鎮、烏江鎮、星甸鎮、湯泉鎮、永寧鎮7個鎮,總面積745.71平方公里。

交通運輸


江浦縣內交通便捷,除黃金水道長江外,滬蓉高速、滬陝高速、津浦鐵路、滬蓉高鐵、312國道104國道、寧烏公路、板橋汽渡、寧安高鐵等穿境而過,規劃中的江北鐵路編組站、南京長江五橋也選址在該縣境內。縣城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僅一小時路程,從南京長江大橋驅車到江浦縣城,僅需十多分鐘。

風景名勝


“一代草聖、十里溫泉、百里老山、千年銀杏、萬隻白鷺、十萬畝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對浦口旅遊特色的生動概括。主要景區、景點有求雨山文化園、惠濟寺公園、老鷹山觀光塔、獅嶺雄姿等30多處,其中“獅嶺雄姿”景區為“金陵四十景”之一。

地方特產


橋林咸板鴨、橋林鹽水鵝、牛肉脯、老山蜂王漿、橋林湯包、星甸烤鴨、浦橋玉劍茶葉等

著名人物


林散之第一草書《中日友誼詩》
林散之第一草書《中日友誼詩》
浦口地區自古墨香濃郁,從南唐抵今,凡千餘年來書家倍出而傳承不絕,留下諸多書壇佳話。南唐大書畫家韓熙載曾為古惠濟寺“湯泉禪院”碑撰文,據說碑額“湯泉禪院之碑”六字,出自徐鍇徐鉉兄弟之筆,徐氏後裔“徐兢與其兄徐林均以篆名家,兼善山水人物,世共寶之。”南宋著名詞人張孝祥後裔張郯則“以能書聞天下,金人尤寶其墨”。近現代有林散之,有“草聖”之美譽。林散之代表作有草書《中日友誼詩》、草書《許瑤詩論懷素草書》、草書《自作詩論書一首》。
在23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浦口古來即是文人墨客匯聚之地,一門張氏流芳百世,從唐代張籍,到宋代張祁、張即之、張同之,影響深遠,尤以宋代愛國詞人張孝祥為最,其《六州歌頭》詞至今仍然令人蕩氣迴腸。明代成化年間,浦邑名人庄昶、石淮和南海學子陳獻章、婁懷玉等人歡聚浦口白馬寺,留下為人稱道的白馬寺草書集碑。清康熙年間進士、詩文作家劉岩,被康熙譽為中華一寶。到了現當代,浦口文化名人中湧現了著名的一代“草聖”林散之,在求雨山上修建了“金陵四老”林散之、蕭嫻、高二適、胡小石的紀念館。另外,擁有“金陵第一蘭”美譽的唐文舉、當代花鳥大家吳國亭也均是浦口文化名人中的優秀代表。當代草聖林散之、唐代詩人張籍、宋代愛國詞人張孝祥等都出生於江浦,梁朝昭明太子曾在此讀書,明代朱元璋也曾沐浴於此,蘇東坡、王安石秦少游、陳獻章等也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詩詞名篇。
• 張籍,字文昌,公元768年生於江浦縣林山鄉(即今浦口區烏江鎮)燕窠張村,原有張籍讀書處遺跡,現已無存。公元798年中進士。元和初年往長安任太常寺太祝,後任秘書郎、國子助教、國子博士,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後人稱張水部或張水業,是韓愈的學生,與白居易等友善。有《司業文集》八卷存世。白居易稱張籍“尤工古樂府,舉代少其倫”。韓愈云:“張籍學古淡,軒鶴避雞群。”宋王安石謂張籍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 張瑄,字廷璽,今浦口區湯泉街道人。於明正統六年鄉試中舉,七年成進士,授刑部主事,后出任吉安知府,廣東右布政使。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張瑄為南京刑部尚書,定居南京。昔時“湯泉八景”中“尚書故宅”一景,即張瑄祖居舊宅。張瑄對家鄉十分熱愛,有《游惠濟寺》一首詩:“勝境湯泉甲一方,白雲深處有僧房。梅花落訝初飛雪,草色濃凝未著霜。”張瑄有《觀庵集》、《香泉稿六卷》存世。
• 庄昶(1436-1489),字孔陽,號木齋,浦鎮東門人。明翰林四諫主要人物。因遭廷杖謫落,后卜居定山二十年,世稱定山先生。庄昶“自幼豪邁不群,嗜古博學”,正統十四年進入縣學為生員。景泰七年鄉試中舉。成化二年,赴京會試,並參加殿試,中進士及第,舉翰林院檢討。明憲宗朱見深不顧國庫空乏,旨意元宵節大張燈火。庄昶等上疏反對,被廷杖貶官。此後屢遭-,遂辭官還鄉。隱居定山,著有《定山文集》。《定山詩集》被收入《四庫全書》。庄昶墓在定山,墓碑詩為明萬曆時吏部尚書-所作。
• 石淮(約1448-1502),字宗海,號石洞,現浦口區珠江街道白馬人。明天順六年鄉試第一,成化二年丙戌科進士。因其“正直方嚴”,不慣官場,無意仕途,年僅28而辭官還鄉。曾與庄昶、郁珍等邑人草創縣誌,惜志未成而去世。石淮與南海陳獻章、江西婁懷玉、庄昶庄定山,時稱“四學士”。成化十九年,他們在江浦白馬寺聯句傳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