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讀音作gōngyáng,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二十位,在複姓中排序為第十二位。源於姬姓,出自先秦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公羊(Gōng yáng)姓源流單純,源出有:
源於姬姓,出自先秦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
尚友錄》上記載,公羊氏家族是先秦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後,“以
王父字為氏”而得姓。春秋時期,魯國有一位名望很高、才學出眾的人物,叫公孫羊孺。在公孫羊孺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先祖上姓名中的“公、羊”二字為姓氏者,稱公羊氏、公孫氏、羊孺氏等。使公羊氏為姓氏人,是
戰國時期的
公羊高,相傳他是著名的《
春秋公羊傳》作者。不過,也有學者認為《
春秋》三傳之一的《
公羊傳》,起初只是口頭流傳,到
西漢景帝執政時期才由公羊高的
玄孫公羊壽和
齊國人
胡毋生(字子都)將其“著於竹帛”而成書流傳後世。後來,有一部分公羊氏族人與其他冠有“公”字的複姓如公良氏、公建氏、公明氏、公孫氏等等省文簡改為單姓公氏,這些複姓多是王公貴族的後代。
公羊氏族人除了簡改為單姓公氏以外,還有孫氏、
羊氏、孺氏等單姓,皆世代相傳至今。公羊氏族人皆尊奉公孫羊孺為得姓始祖。
公孫羊孺。古代春秋時期,魯國有一位名望很高,才學出眾的人物,叫公孫羊孺。公孫羊孺的子孫,取祖上姓名中的公羊兩字為姓,世代相傳。可是到了後來,有一部分公羊姓的族人,就簡化成
公姓了。公姓是由許多姓如公良、公建、公明、
公孫、公羊等簡化來的,他們多是王公貴族的後代。故公羊氏的始祖就是公孫羊孺。
公羊氏或是一個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二十位。公羊一姓出自姬姓。根據《尚友錄》上指出,公羊氏家族,是先秦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後,“以王父字為氏”而得姓。《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也介紹,春秋時魯公孫羊孺,頗有才學,基孫以祖父名字中的兩個字“公羊”為氏。使公羊姓為姓氏人所知的人物是
戰國時人公羊高。相傳他是《春秋公羊傳》的作者。不過,有學者認為《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起初只是口頭流傳,進到西漢景帝時才由公羊高的玄孫公羊壽和齊人胡母生(字子都)將其“著於竹帛”面成書流傳後世。依照《尚友錄》的記載,公羊氏家族當時的繁衍中心是在
頓丘,即今河南省清豐縣西南一帶。
公羊姓
戰國時候的著名學者,齊國人,承繼發揚
孔子的儒學,為
卜子夏高徒,他講學有《
春秋傳》一書,也叫《春秋公羊傳》或《公羊春秋》,專門闡釋春秋,最初只有口頭流傳,到漢初,他玄孫公羊壽,邀集了研究公羊高的學者,輯錄成《春秋公羊傳》。
何休又作《
解詁》十一卷。多發明《春秋》微言大義,大張三世(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之說,為天下文人學士看重,傳播很廣,成為儒學“
十二經”之一。這十二經是:《
易經》、《書經》、《詩經》、《周禮》、《
儀禮》、《
禮記》、《
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穀梁傳》、《
論語》、《孝經》、《爾雅》。《公羊傳》是今文,盛行於
漢武帝、漢宣帝之時。自
王莽時,古文大盛,公羊傳漸少人研究。到清代後期,
庄存與、
劉逢祿、
龔自珍、
魏源、
康有為等主張復興今文學,借用公羊傳“微言大義”來說經,議論時政,對當時學術界影響很大。
公羊高之玄孫。他與胡母生(子都)一起將《春秋公羊傳》“著於竹帛”。《公羊傳》有
東漢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詁》、
唐朝徐彥作《公羊傳疏》、
清朝陳立撰《
公羊義疏》。《公羊傳》的主要精神是宣揚
儒家思想中撥亂反正、大義滅親,對亂臣賊子要無情鎮壓的一面,為強化中央專制集權和“大一統”服務。《公羊傳》尤為今文經學派所推崇,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歷代今文經學家都常用它作為議論政治的工具。它也是研究戰國、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頓丘堂:以望立堂。
春秋堂:戰國時,齊國人公羊高是孔子弟子卜子夏的學生,他鑽研《春秋》,作了《春秋公羊傳》。他的玄孫公羊壽與弟子都祿把書稿整理出版成書。至
漢代,何休又作了《解詁》,使《公羊春秋》一書得以大傳。公羊氏遂以“春秋”為堂號。
公羊姓
承系姬姓;望出頓丘:
上聯典指
周朝時期
魯國公孫羊孺之後,因以公羊為氏。下聯典指公羊氏的望族居頓丘郡。
祀崇異代;傳詁聖經:
全聯典指戰國時期的齊國人公羊高,相傳是
子夏(春秋時期
晉國人,孔子弟子)的弟子。所作《春秋公羊傳》 ,開始為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其玄孫公羊壽,與弟子胡母生把它記錄成書,何休為之作《解詁》,才得以廣泛流傳。唐朝
貞觀年間,
唐太宗下詔書,公羊高得以從祀
文廟。
聖門列高弟;賢裔成春秋:
上聯典指戰國時期的齊國名儒公羊高,為子夏
高弟。下聯典指公羊高玄孫公羊壽。
傳春秋以遺世;與左谷而齊名:
全聯典指戰國時期的齊國名儒公羊高作《春秋傳》,四傳至其玄孫壽,與弟子胡毋子都有錄為書,漢何休作解詁,其書遂大傳。與左傳、穀梁傳齊名。
公羊姓
羽麟經之正脈;開虎觀之專家:同上。
源自
周代祖脈遠;望出頓丘苗裔多:全聯典指公羊氏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公羊學派無形中對公羊的姓氏起到了宣傳作用。公羊姓因公羊學派而名聲大震。
公羊學派是儒家經學中專門研究和傳承《春秋公羊傳》的一個學說,它屬於今經學內部最重要的一個分支學派。
《公羊傳》亦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訖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分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
公羊姓
據舊時經學家的一般觀點,公羊學派始自戰國時的齊人公羊高,以後又長期在公羊家族中傳承,故得名。公羊學派從戰國至西漢初的傳授系統,據
唐代徐彥在《公羊傳疏》中引戴宏序云:“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至
漢景帝時,壽乃共弟子胡毋子都著於
竹帛。”從這則材料來看可知兩點。其一,公羊學派自孔子弟子子夏傳統后開始形成的,其戰國初至漢初的傳承系統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壽→胡毋子都(生);其二,
公羊學派對《春秋》的研究,開始僅口說流傳,至漢景帝時公羊壽與弟子胡毋生(子都)“著於竹帛”才使《公羊傳》成書。對這一傳統的說法,近人
崔適表示懷疑,他在《春秋復始》中指出:“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孔子生於襄公二十一年,則子夏生於定公二年。下迄景帝之初三百四十餘年。自子
夏至公羊壽,甫及五傳,則公羊世世相去六十餘年;又必父享耄年,子皆
夙慧,乃能及之,其可信乎?”崔適的懷疑是頗有見地的。根據《公羊傳》的內容來看,其中明文有引“子沈子”、“子司馬子”、“子女子”、“子北宮子”、“魯子”、“
高子”等六人遺說,可證明“公羊學”的早期傳授決非限於公羊氏家族內部。一般說來,古代的經傳,不是積累而成,就是經過後人的增刪,“公羊學”同樣不能例外。西漢景帝時期,
立治《春秋》“公羊學”的博士胡毋生、
董仲舒(當時的博士還不是專經的博士)。漢武帝立五經博士,其中的《春秋》博士就是公羊學派,而傳授系統就是胡毋生和董種舒兩條線索,其中胡毋生的傳授系統更清晰一些。在
石渠閣會議以前,《春秋》學專指“公羊學”。漢宣帝始立《榖梁》博士,“榖梁學”得與“公羊學”並立為官學,“《公羊》善於讖,《榖梁》善於經。”(
鄭玄《
六藝論》)西漢晚期,讖緯之學風行,《公羊》學受到高度重視,東漢光武帝置今文十四博士時,把《榖梁》博士取消了。然而,東漢一代,古文學興盛起來,學習《左氏春秋》成了熱點。“公羊學”而臨著日趨衰微的嚴峻形勢,不斷地遭到古文學家的批評。同時,公羊學派的學者本身也有不少弊病,如只貴文章,不重義理,至有倍經任意,反傳違戾者,其勢是以講誦言至於百萬,猶有不解”。這些“俗儒”研習《公羊》,“授引他經,失其句讀,以無為有,甚可閔笑者。”這就為反對“公羊學”的人提供了可乘之隙。至
東漢末年,“以為《公羊》可奪,《
左氏》可興”的呼聲甚囂塵上。這時,公羊學派中出現了何休這個大師。何休,是漢初胡毋生、董仲舒以後最大的《公羊》學者。他“雅有心思,精研《
六經》,世儒無及者。”曾為太傅
陳蕃召用,參與政事,后受到黨錮事件的牽連,廢官而居,他決心繼承沒初以業“公羊學”的事業,花了十七年心血,撰成《春秋公羊解詁》,“略依胡毋生條例,多得其正,括使就繩墨焉”(《公羊解詁》自敘)。《公羊解詁》是兩漢“公羊學”的集大成著作,它博採眾家精華。何休自序雲遵照胡毋生的“條例”,他還鑽研過“公羊學”大師董仲舒的學說(參見《東塾讀書記》)。此外,還兼取《嚴氏春秋》和《顏氏春秋》,以及東漢今文學博士
李育和博士羊弼的學說。何休在總匯前輩《公羊》學基礎上,進一步“自設條例”(
孔廣森《公羊通義》)。所謂“條例”,就是根據孔子“寓入”經典中的“微言大義”,加以疏通,並提了一系列待人處事的行為準則。綜觀何休《公羊解詁》,“條例”大約有三類:一是承襲先師的版權務例,二是串解疏通經文後提出的條例,三是何休自設的條例。通過這些“條例”,使《公羊傳》成為一部更有系統的今文學經典,反映了何休企圖重振“公羊學”的努力。《春秋公羊解詁》一直流傳至今,完整地保留於《
十三經註疏》中。為了反擊古文經學家的攻擊,何休還撰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榖梁廢疾》
三書,言《公羊傳》義理深遠,不可駁難應當“
墨守”,即如
墨子之守城。所謂“膏肓”、“
廢疾”,則喻《左氏傳》和《
榖梁傳》之疾不可為也。漢代之後,公羊學派沒有大的發展。唐代出現了一個徐彥,為何休的《公羊解詁》作了疏義。
公羊學派的重振要到清代中後期,十八世紀中晚期,
常州學派的出現,標誌著“公羊學”的重新崛起。庄存與、孔廣森、劉逢祿、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屬於清代公羊學派中有影響的人物。公羊學派在
晚清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當時中國學術中的主流學派。鴉片戰爭爆發前後,龔自珍、魏源打出“公羊學”旗號,探究何休所謂《公羊傳》中的“非常異義可怪之論”,借經學議政事、改風俗、思人才、正學術,把“公羊學”研究與經世、救亡、
圖存的政治目的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近代的公羊學派大多繼承龔、魏的傳統,其中的精銳者更成為新思潮的弄潮兒,康有為、
梁啟超等就是利用“公羊學”的“三世”、“托古改制”等學說,作為其
維新變法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