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生物機電學校

1956年創立於湖南省的學校

湘潭生物機電學校,前身是湘潭專區農業合作幹部學校,始建於1956年。1958年5月,在湘潭專區農業合作幹部學校的基礎上,創建湘潭專區農業學校。2003年,更名為湘潭生物科技學校。2012年9月湘潭生物科技學校和湘潭機械電力學校合併設立湘潭生物機電學校。

學校佔地面積195畝,建築面積8.4132萬平方米;有學歷教育在校生4017人,教職員工284人。

辦學規模


湘潭生物機電學校,佔地面積195畝,建築面積8.4132萬平方米;學歷教育在校生4017人,教職員工284人。學校固定資產達3800多萬元,建有數字化校園管理平台系統和校園區域網路系統,擁有名師工作室、新技術研發中心、各類生產和教學一體的服務站及實訓室97個;圖書館藏書15.7萬冊。學校教學、生活、文體設施齊備,布局合理、環境優美,是市級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78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65人;校級以上專業帶頭人30名,其中省級7人,市級23人;骨幹教師65名;雙師型教師111名,碩士研究生21人;省級科技特派員1人,市級科技特派員6人;教授級高級講師1人,湖南省黃炎培傑出教師、湘潭市教育名師1人,湘潭市專業科技骨幹人才3人;由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模李羅斌、全國勞模、湖南省首屆技能大師艾愛國領銜的兼職教師隊伍彙集了63名能工巧匠。

教學建設


學校按照長遠發展戰略辦學,專業設置既根據自身的核心能力,更注重對接地方產業,以服務為宗旨,以質量為核心,構建現代農業專業群、加工製造專業群和商貿服務專業群。專業建設堅持校企合作、農學結合,2015年在市政府支持下、在市農辦和教育局指導下,聯合涉農行業協會7個、企業39家、學校7所、科研院所5家,牽頭組建湘潭現代農業產學聯盟。3個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成功驗收,3個省級重點教研課題成功入圍。“十二五”期間,園林技術專業、農機專業,建成省級特色專業,獲中央財政支持的教學綜合樓建設項目主體工程已完成,獲中央財政支持的農機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畜牧獸醫專業獲得省級示範特色專業立項,園林實訓基地、現代農藝校企合作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獲得省級重點實訓基地立項。

榮譽稱號


2004年,學校被國家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先後還獲得科技部“星火計劃農民培訓學校”、省級“園林式單位”、“湖南省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骨幹基地”、“湖南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湘潭市教育教學質量管理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2012年,學校被教育部人社部財政部批准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項目建設單位。

學校簡史


湘潭生物機電學校是一所全日制的中等職業學校,位於湘潭市郊伍家花園。
伍家花園,地處城鄉結合部,面臨湘潭縣糧倉十萬壠,湘黔鐵路、潭邵公路橫貫其間,宋仙公路經過學校門口。學校與市農科所、原種場、塑料八廠、湖南省煤田勘探六隊為鄰,和湘潭大學隔畈相望。
1992年學校被湖南省教委、湖南省計委定為合格普通中專學校,1999年被省教委評為省部級重點中專學校,2004年被教育部評為國家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2004年全校有園林、動物科技、電算會計、電腦文秘、電子電器、計算機應用與維修、商貿英語等十個專業,在校學生1700餘人,擁有固定資產4000餘萬元,校舍建築面積已達5000餘平方米。
湘潭生物機電學校從她的前身湘潭專區農業合作幹部學校起,走著一條艱難曲折的發展道路,經歷了創立、發展、停辦、恢復和振興等不同階段,潭科子弟已遍布三湘大地,並且進一步踏遍天山南北。

前身序幕

湘潭生物機電學校,前身是湘潭專區農業合作幹部學校,更向前追溯,則是湘潭專區幹部學校和湘北建設學院。校址在湘潭城內文廟。但是專區幹校和建設學院的教學內容服從和服務於中心工作的政治培訓。
1956年,湘潭專署決定將湘潭專區幹部學校改為湘潭專區農業合作幹部學校,並且指出“今後訓練對象以我區高級農業合作社的社主任、總會計、農業技術員、畜牧技術員為主。”根據這一指示精神,合作幹校於1957年上期開始招收學員400人,按上述四種不同的學員對象,分設了四個專業班,即經營管理班、會計班、農業技術班、畜牧技術班。與專區幹校的教育內容不同,合作幹校以業務學習為主、政治學習為輔。為此,專署領導從各地調來大批農業科技人員從事專業教學,並建造了一幢高標準的教學樓。

建校初期

1958年5月,湘潭地委決定在湘潭專區農業合作幹部學校的基礎上,創建湘潭專區農業學校,校址選定在湘潭市西郊的伍家花園,臨時校址則仍然是市文廟內原專區幹校舊址。同年下期首批招生,招生對象從過去的以招收幹部為主,轉到以面向社會招生為主,只保留個別幹部班。7月4日開學,8月改名為湘潭專區農業專科學校;年底,學校遷至伍家花園新址,舊址移交給湘潭師專;1959年1月,專科學校升級為湘潭專區農學院,對農場、農科所實行統一領導。同年10月高潮回落,湘潭專區農學院還原為湘潭專區農業學校。
高潮時期,在校學生多達907人,教職員工92人,先後設有農學、植保、牧醫、土規、農機、師訓等六個專業。適校伊始,只建成了教學樓、禮堂、食堂等用房,師生員工多擠在農科所內。經過邊學習、邊勞動,才建成了6棟土築牆的平房,初步解決了師生住的問題。以後又在農科所境內建成了7棟校舍,因地點靠西,故名西院,而稱先建的9棟為東院。兩處合計有房屋16棟,建築面積8400平方米,基本上解決了教學和生活的需要。與此同時,還與之相適應地建添置了大量的課桌、床鋪、圖書、儀器和其他辦公用品等。
黨中央對各項建設事業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學校是調整對象。1960年10月,學校動員200多學生回家生產,接著又動員460人下放農村勞動。1961年8月,湘潭地委決定學校停辦,學校負責處理善後事宜,對學習期滿,成績及格的358名學生,按規定由學校頒發畢業證書,且部分地分配了工作;凡未分配工作的畢業生和肄業生,除125人繼續保留學籍,留在農場邊學習邊勞動外,其餘全部下放回鄉生產,或回原籍擔任大隊幹部。同年12月,學校建制撤銷。到1962年5月份止,留場學生中,有少數人自動離場;未走的人中,一部分轉為農科所、農場職工,或抽調參加工作,餘下的40人全都下放回家;教職員工陸續調離,全部校產轉歸農科所經營。

時停時辦時期

1961年底學校建制撤銷后,農科所負責經管校產,吸收安頓了部分學生。1964年農科所寫了《關於開展半工半讀農業學校辦學計劃和意見向地委的報告》。《報告》指出,學校要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方針,學制三年,學生以貧下中農子弟和黨團員積極分子為主要對象。1966年5月,湘潭地委組織部從瀏陽調來劉召春同志擔任湘潭耕讀大學黨委副書記、專職副校長,黨委書記由地委副書記高臣唐同志兼任。湘潭耕讀大學的校址便設在學校的東院。劉召春同志到任后,按照上述報告精神,正式招生200餘人,其中70%是黨團員。劉曾帶領工作隊員到廣東、廣西等地參觀。學校勉強維持到1968年底,終於停辦。國家承認學員的中專學歷,學校的檔案資料均由當時的地革委教育組接收。
後來耕讀大學學員要求落實學歷,也是由教委直接發給文憑的。
耕讀大學停辦后不久,學校校舍即全部為湖南省煤田勘探六隊佔用,他們在校園內打了水井,一條簡易公路直穿而過,把校園分成兩部分,到處機器轟鳴,雜草叢生,已經沒有一點學校的樣子了。

恢復建制時期

1972年11月,湘潭地委決定恢復湘潭地區農業學校建制。校舍只限於建校實期的東院,西院已屬農科所和原種場所有。
復校后,首先只是舉辦短期的農技幹部培訓班,到1973年7月,才正式納入國家招生計劃。5年累計招生555人,在校學生一般是200人左右,先後設有農學、植保、牧醫、棉花、蠶桑等五個專業。

撥亂反正時期

1977年下期,國家恢復了大專院校統一考試的招生制度。
學校新建了實驗大樓、學生宿舍、單身職工宿舍、大小食堂、鍋爐房和浴室,拆除了六棟土築牆平房和舊食堂等危房,基本上解決了師生吃和住的問題。這一時期內,畢業學生有1850人,在校生維持在300—400人左右,開設的專業除原有的農學、植保、牧醫外,撤銷棉花、蠶桑專業,新開果茶專業。

平穩發展時期

1980年,上級領導給學校分來一批大學生,他們是國家恢復統考後第一批畢業生。1982年湖南農學院湘潭分院撤銷,部分員工調來充實學校。這兩股生力軍的到達,大大地增強了學校的教師隊伍。1983年,學校已全部辭退了所請的臨時教師。
學校的專業設置,一向以農學為主,其次是牧醫和植保。1985年學校增設了農經管理和農業會計專業,擴改果茶專業為園藝專業。
第一是打了水井,架設了用電專線,修好了運動場。
第二是新建了圖書館、辦公大樓,對兩棟舊的教學大樓中的一棟計劃拆除重建,另一棟進行大修,被白蟻蛀壞的禮堂也拆除重建。
第三是新建了兩棟教工宿舍,解決了員工的住的問題。
在校學生只有400人左右,直至1992年還只有52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