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塝鎮

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轄鎮

張塝鎮,也稱“張榜鎮”。張塝鎮位於大別山南麓湖北省蘄春縣、長江中下游北岸,乃明代醫聖李時珍之故里。地理環境得天獨厚、野生資源極為豐富,自古以來就是蘄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農作物有水稻、小麥、大麥、棉花、油菜、高粱、玉米、馬鈴薯、大豆、蠶豆等。

地理方位為東經114度25ˊ至116度08ˊ,北緯29度45ˊ至31度35ˊ。常住人口42065人(2010年六普)。轄1個居委會、3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張塝街,距縣城40千米。

歷史沿革


鎮以老集市張家塝得名。1951年為張塝區,1958年改東方紅公社,1959年更名張塝公社,1961年改張塝區。1974年撤區並社,分設張塝公社、孫沖公社。1984年改張塝區,下設孫沖等鄉。1987年撤區並鄉,分設縣轄張塝鎮、孫沖鄉。1996年,張塝鎮面積121平方千米,人口4萬人,轄張塝、韓塝、橫路、龍潭沖、方咀、大同司、下馬、歇肓嶺、船型、田六、馬踏石、車門、黃梅山、馬鞍山、六溪沖、瓢鋪、文畈、陳廣、范垸、衛河、雷山、魯圍、彭山、余壋、百葉25個行政村和張塝1個居委會;孫沖鄉面積83.7平方千米,人口1.9萬人,轄孫沖、七里沖、土庫、大竹沖、九潭沖、胡垸、塔林岩、宋壋、舒垸、新路、塘抵坳、古木沖12個行政村。
明清時期,屬大同鄉,大同鄉所屬分上鄉與下鄉,上鄉轄今兩河以上的大同、兩河、檀林、田橋;下鄉轄今張榜、孫沖、田六、范塆等地。1951年屬四區,1957年屬張榜區;1959年屬張榜公社,轄張榜、范塆、田六孫沖、兩河、大桴、何鋪、田橋、桐山、朱沖、大王、楦林等管理區;1961年屬張榜區,轄張榜、范垮、田六、孫沖、兩河、大桴、何鋪、田橋、桐山、朱沖、大王、檀林等十三個公社。1975年撤區並社,屬張榜公社,轄張榜、田六、范塆、孫沖四個管理區。1984年2月設區建鄉,為張榜區,轄張塝鎮、張榜鄉范塆鄉、田六鄉、孫沖鄉(四鄉-鎮)。1987年9月撤區並鄉,分設張塝鎮、孫沖鄉。2001年2月,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原孫沖鄉併入張榜鎮。
2001年,撤銷孫沖鄉,併入張塝鎮。2004年,鎮政府駐張家塝,人口61486人,面積207.5平方千米,轄張塝1個居委會和韓塝、橫路、龍潭沖、方咀、大同司、下馬溝、歇肩嶺、船型、田六、馬踏石、下車門、黃梅山、馬鞍山、六溪沖、瓢鋪、文畈、陳廣、范垸、魏河、雷山、魯圍、彭山、余當、百葉、孫沖、七里沖、土庫、大竹沖、九潭沖、胡垸、塔林岩、宋當、舒垸、新路、塘抵坳、古木沖等37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張榜鎮地形狹長,形如船帆,地勢北高南低,地貌複雜。
張榜鎮全鎮國土面積220平方公里,下轄38個村,總人口7萬人。全鎮有效耕地面積33404畝,水田面積32760畝,旱地644畝。鹽鹼地偏多,亞酸性、地壤PH值為6.2~6.3。境內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低山環繞,東部的椏山為鎮內最高點,海拔886米,西部的楊河出口為最低點,海拔112米。本鎮屬亞熱帶大陸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9度,一月(最冷月)平均氣溫3度,絕對最低氣溫-5度,七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9度,絕對最高氣溫41.2度,全年太陽輻射量為106.49—113.31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月照數為1913.5-216.5小時,日照率為43-49%之間,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降雨日數在115—147天之間,光照豐富,雨量充足。

氣候

百花園
百花園
張塝鎮地形狹長,形如船帆,地勢北高南低,地貌複雜。北部為山區,層巒疊嶂,峽谷幽深,風光峻美;中部為丘陵地帶,崗巒起伏,綠樹成蔭,風景旖旎;南部為平畈圍區,湖泊棋布,港汊縱橫,漁稻飄香。張塝鎮屬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歷年平均無霜期249.1天,降水量1341.7毫米,日照時數2025.8小時,氣溫16.8度。

自然資源


鉻礦石
礦產資源豐富,金屬礦產有:磁鐵、鈦磁鐵、釩鈦磁鐵、錳、鉻、銅、鉛、鉬、金、銀、鋯等。非金屬礦產有煤、白雲石、蛇紋石石英石、石灰石、鉀長石、花崗石、大理石、滑石瓷土等23種。其中石英石儲量也比較多,含硅量達99.98%以上,品位居全國之冠;花崗石儲量也很多,花崗石品種獨特,已進入大量開採和加工階段。此外,還有大量的優質礦泉水資源。
農作物有水稻、小麥、大麥、棉花、油菜、高粱、玉米、馬鈴薯、大豆、蠶豆、豌豆、綠豆、板栗、枇杷、西瓜、香瓜、甜瓜等。蘄春珍米為全國七大名米之一。
水產品有青魚、草魚、鯉魚、鯽魚、鰱魚、鱖魚、黃顙、蝦、蟹、龜、鱉、鱔,以及蓮、藕、菱、芡實、蒲草等;油姜、山藥、綠茶、螃蟹均品質獨具,久負盛名。

行政區劃


轄村民委員會37個、社區居委會1個。
張塝宋壋大竹九潭七里
古木塘坻舒塆船形胡塆
方嘴塔林下車門韓塝歇肩嶺
橫路龍潭沖大同司下馬溝田六
馬踏石黃梅山馬鞍山六溪沖瓢鋪
文畈陳廣范塆魏河雷山
魯圍彭山余壋百葉孫沖
土庫新路張塝社區

經濟


張榜鎮鄉鎮企業發展迅速。該鎮地處大別山南麓,鄂皖兩省蘄太宿三縣交界,位於蘄春縣北部,是蘄春開放開發的窗口和北大門,素有“科技強鎮”之稱,特程式控制電話、移動通信連接海內外,是海內外有識之士投資置業的樂園。
張榜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充分利用教育科技、自然資源、地理區位、文人資源優勢,著力打造“實力、科技、生態、誠信、平安”五大張榜,實現“集體增富,黨員幹部帶頭創富,農民增收致富”三富目標。鎮內投資環境優越,生態經濟、打工經濟、民營經濟繁榮,大別山農業科技城、鄂東乳豬交易市場、日用品及農業科技市場譽滿全國,現已形成名貴藥材、畜牧、石材、優質稻及林果、麻紡等五大支柱產業。截止2005年,共吸引上海、浙江、福建等全國各地客商創辦各類企業138家。

交通


境內交通、南距京九鐵路蘄春火車站35公里,西距天河國際機場160公里,東到南京、上海,北通九江、合肥,省級公路蘄太線(205省道)直穿全境,2017年國慶節前,重新新修建的省級公路蘄春到宿松二級公路正式通車,自此張榜鎮東出的路線又多了一種選擇,規劃建設的蘄太安高速(連接麻武高速,滬渝高速,蘄嘉高速)已經開始前期準備,一段開通從此東出走高速不用走蘄春東上高速,節省50公里左右,同樣節省1小時車程。

社會


教育事業

湖北省蘄春縣第四高級中學
蘄春四中創辦於1956年,是蘄北山區唯一的縣級高中。學校坐落在風光旖旎的唐山腳下,西臨蘄河,依山傍水;校園裡香樟林立,綠樹掩映,花木扶疏,亭台點綴,環境優美潔凈,清雅宜人。既有山區特色又有城市園林韻味,被譽為蘄北地區人才培養的搖籃。
走過53個春秋,學校現已發展成為一所初具規模的現代化高中。學校基本實現了校舍樓房化、設備現代化、功能齊全化、管理科學化。全校佔地面積78600平方米,生均31.49平方米,建築面積29700多平方米,生均11.89平方米,校園綠化面積3215平方米,綠化率24.45%。擁有功能齊全、設備先進、配套完善的各類實驗室、專用教室、圖書館以及實驗綜合樓;有先進的校園寬頻網路系統和數字化多媒體系統;有全方位的智能化音視頻廣播系統和安全監控系統;有新建300m環形跑道、足球場、運動場;有居住條件優越的學生公寓樓,還有可同時容納近千名學生就餐的溫馨、整潔的食堂……
全校現有37個教學班,學生2496人;學校擁有一支業務精良、事業心強的教師隊伍,專任教師136位,平均年齡33歲,老中青結構合理;研究生學歷3人,占專任教師的2.2%;本科學歷129人,本科達標率94.85%;中級職稱63人,占專任教師的46.32%,高級職稱31人,占專任教師的22.79%;共產黨員41人,佔30.14%;各級骨幹教師35人,佔全體教師的25.73%,其中中青年教師超過60%。
這是一個“愛崗敬業,樂於奉獻,團結合作,爭創一流”的優秀團隊。多年來,學校贏得了無數榮譽,2003年----2008年連續六年榮獲省、市、縣“文明單位”“先進單位”“安全文明單位”“高考優勝單位”“教師管理先進單位”“教學過程管理先進單位”“師訓工作先進單位”“計生工作先進單位”“女工工作先進單位”“內保工作先進單位”“食品藥品安全先進單位”“消防安全先進單位”,還先後被上級部門授予“現代化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學校”“平安校園〔省級〕”“青年文明號”“五四紅旗團委(市級)”等榮譽稱號。
湖北省蘄春縣張榜中學
張榜中學創建於1968年,坐落在風光秀麗的田六村,是蘄北名鎮張塝鎮規模最大的公辦初級中學.蘄春縣“窗口學校”。
學校服務區總面積平方千米,人口4.3萬;校園佔地面積60262平方米,建築面積20717平方米;現有3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078人,學生入學率,行為規範合格率,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均達到省頒標準;有專任教師90人,其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74人,學歷合格率達省頒標準。學校有中學高級教師3人,中級職稱的48人;省級骨幹教師3人,“蘄春名師”1人;教師隊伍中有中共黨員31人,占教職工總數的26%;有縣人大代表1人,鎮人大代表1人。有145人次在國家、省、市、縣“四優”評選活動中獲獎,教研成果豐碩;有13人次摘取了省、市、縣“十佳校長”,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等榮譽桂冠。
學校緊扣時代脈搏,將四十餘年的辦學積澱與現代先進的辦學理念深度融合,以辦人民滿意學校為目標,緊扣“兩基”成果鞏固不動搖,堅持“以人為本,面向全體,管教管導,厚德厚能”的辦學思想,倡導嚴謹、求實、活潑、創新的校風和學風,堅持依法治教,致力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育人質量,形成鮮明的人文特色。近三年在國家、省、市、縣多類競賽中有127人次獲獎,為黃岡高中、縣一中等高一級學校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學生;學校先後獲得市“實驗合格學校”、縣“窗口學校”、“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文明學校”、“安全文明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
主要學校
蘄春縣張榜鎮中心小學蘄春縣張榜鎮六溪沖小學蘄春縣張榜鎮瓢鋪村小學張榜鎮下車門村小學
張榜鎮大同司村小學張榜鎮孫沖中學張榜鎮實驗小學張榜鎮范垸村小學

社會事業

湖北省蘄春縣車門村福利院
車門村福利院於二00八年建成,共計投入30多萬元,建築面積600多平方米。院內配備了讀報室、書畫室、多功能餐廳、太陽能洗澡間等。村委會始終堅持以‘老人為本“的服務宗旨,以”奉若父母,情同親生“為服務理念,依靠一流設施和一流服務,讓入住這裡的老年人真正體會到:老有所養、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了、讓福利院成為老年人的”福地。
湖北蘄春縣第二人民醫院
蘄春縣第二人民醫院位於張榜鎮,始建於1952年,現承擔轄區38個行政村近七萬人口的醫療、預防、保健工作任務,是蘄北山區醫療急救網路中心。其醫療業務輻射到鄂、皖兩省三縣近40萬人,是一所集醫療、科研、教學於一體的綜合性醫院。在崗職工100餘人,其中高級職稱6人,中級職稱50人,能開展普外、胸外、腦外、骨外、婦產科手術,長年與同濟、協和、黃石三醫院、縣醫院保持友好協作關係。醫院環境優雅,綠樹成蔭,是治病、療傷最佳場所。

鄉鎮發展

百花園
該鎮鄉鎮企業發展迅速。
張榜鎮的茶、桑、果、葯、乳豬、馬鈴薯、礦產等產業初具規模,天麻、杜仲、茯苓、菊花、桔梗等名貴
村民
村民
中藥材名揚天下,年銷量逾100萬頭乳豬大市場享譽全國,汽車配件、麻紡、石材等產品躋身國際市場。該鎮依託上海復旦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湖北農科院等科研院所,投資1200萬元,建設佔地面積為2000畝的“大別山農業科技城”,規劃為工業、種植、養殖、交易五個園區,集試驗示範、培訓教育、輻射服務、市場交易、娛樂觀賞等七大功能於一體,已形成國家級全國農村成人教育先進學校——“中央燎原廣播電視大學張榜分校”一所,科技賓館、科技報告廳、科技成果廳、交易大廳等設施也配套齊全。依託科技城,全鎮建有白玉蝸牛、銀狐、七彩山雞養殖,大棚草莓、果木良種苗圃、花卉苗木繁育、食用菌栽培、名貴中藥材種植、果品加工、乳豬加工、名酒開發項目等種、養、加基地40個,成為農民學習科技知識的“百花園”和“自選市場”。

旅遊


李時珍塑像
鉻礦石
鉻礦石
主要景點有李時珍陵園和李時珍生前行醫處玄妙觀,年接待中外遊客十萬多次;毛嘴西周文化遺址木質建築,銅農具和彩繪型漆具是東楚文化的代表;桐梓溫泉和治療多種疾病,山清水秀的太平避暑山莊,盛夏如春,涼爽宜人,是理想的避暑勝地。李時珍陵園位於蘄州城東南面風景秀麗的雨湖之濱,佔地80畝,由李時珍墓地、李時珍紀念館、李時珍醫史文獻館和藥物園四部分組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李時珍墓地坐落在蟹子地,與李時珍誕生地瓦硝壩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古時即列入“蘄陽八景”,李時珍父子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李時珍紀念館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館名,為仿古(明代)建築群,氣勢恢弘,錯落有致,工程獲“魯班獎”,館內陳列大量珍貴的醫學資料、藥物標本和郭沫若、鄧穎超、方毅等同志的題詞。李時珍醫史文獻館由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舒同題寫館名,分醫中之聖、科學之光、功業長存、偉人永生四個部分介紹李時珍光輝的一生,館內珍藏中外《本草綱目》版本十餘種,以及古今中外介紹李時珍的醫藥書籍、文獻資料和報刊雜誌等等。李時珍藥物園包括藥物碑廊和百草園兩部分,為我國第一家中醫藥自然博物館。本草碑刻長廊鑲嵌128幅藥材石雕,刻工精細、栩栩如生;百草園種植各類藥材310多個品種。李時珍陵園自1981年4月對外開放以來,平均每年接待中外遊客40餘萬人次。

代表人物


李時珍(1518年-1593年)
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胡風(1902-1985)
本名張光人,筆名谷非、高荒、張果等。1921年考入武昌啟黃中學,開始受“五.四”新思朝的影響。
李時珍
李時珍
1925年9月,胡風考入北京大學預科,次年入清華大學英文系。1929年,東渡日本,入慶應大學英文科學習。1931年,參加日本共產黨及反戰同盟,加入中國左冀作家聯盟東京支部。1933年春被日本“驅逐”回上海,任“左聯”宣傳部長,不久繼茅盾任書記。抗日戰爭開始后,胡風歷任“中華全國文藝抗敵協會”常委、研究主任及由郭沫若主持的軍委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員會專職委員等職。先後創辦大型文學刊物《七月》、《七月詩叢》、《七月文叢》、《希望》等,同時撰寫了大量文藝評論文章。《七月》和《希望》在當時後方影響很大,培養了一批新人,開創了新詩風。
汪潮湧(1965年出生)
原名汪超涌,1965年出生,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張塝鎮瓢鋪村人。1980年(15歲)考取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被人稱為神童的男人。1984年(19歲)成為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首批MBA班最年輕的學員。1985年(20歲)由清華大學赴美留學,並獲美國羅格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和金融博士候選人資格,是最早進入華爾街工作的大陸留學生之一。1999年5月在北京創辦信中利投資有限公司,擔任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至今。汪潮湧兄弟三人,被稱為“汪氏三兄弟”,老大汪超英,湖北省僑聯委員。老二汪超美,湖北李時珍國際健康文化旅遊開發公司執行總裁。老三汪潮湧,留美博士、北京信中利投資有限公司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