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

1862年

1862年是壬戌年(狗年);清同治元年;大成洪德八年;李永和順天三年;宋繼鵬天縱三年;越南嗣德十五年。

大事記


林肯
林肯
屠格涅夫出版長篇小說《父與子》。唐廷樞用廣東方言編寫了一本《英語集全》。
1月7日——太平軍第二次進軍上海。
1月24日——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改稱羅馬尼亞。
2月9日——太平軍李世賢部攻佔景寧縣城,據守10日後撤離。5月13日,李世賢部會合溫州金錢會起義軍再克縣城,駐守3日。
2月14日——登萊清兵備道由萊州移駐煙台,道台崇芳兼任東海關監督。
5月1日至11月1日——倫敦國際工業和藝術博覽會舉行。
5月13日——清軍攻克李鴻章與淮軍的老家廬州。
5月15日——陳玉成苗沛霖出賣而被捕。
5月20日——亞伯拉罕·林肯頒布《宅地法》。
6月11日——京師同文館開辦。
6月19日——美國總統林肯簽署禁止奴隸製法律。
7月30日——徐壽華蘅芳合作製成的輪船汽機在安慶試演。
9月10日——托爾斯泰與索非婭·安德烈耶夫娜結婚。
9月22日——亞伯拉罕·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9月30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宣布實行“鐵血政策”。

逝世


5月6日——梭羅,美國作家。(1817年出生)
6月4日——陳玉成,太平軍將領。(1837年出生)
12月——翁心存同治帝帝師。(1791年出生)

出生


8月22日——克勞德·德彪西,法國劇作家。(1918年逝世)
8月29日——梅特林克,比利時劇作家。(1949年逝世)
12月12日——曹錕,民國時期軍閥。(1938年逝世)
12月23日——何啟東,香港著名企業家。(1956年逝世)
9月11日——歐·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國著名短片小說作家。(1910年逝世)

歷史記載


外國公使駐京
咸豐十一年至同治元年(1861-1862),英、法、美、俄等國駐華公使根據《北京條約》規定,相繼入駐北京,在東交民巷一帶設立第一批公使館。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間互換使團本為正常之事,但因當時的清朝是半殖民地國家,外國侵略者通過不平等條約取得公使駐京的權力,卻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其目的和作用,用美國公使伯駕的話來說,就是為了更好的“駕馭”中國政府,來到它的身邊,使它“變得馴順多了”。因此,外國公使在北京自居征服者地位,以不平等條約為護身符,對清政府進行外交訛詐,擴大其在華侵略特權,干涉中國內政。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后,更公開劃定使館界,駐兵防守,禁止中國人在使館界內居住、通過,中國政府不能在界內行使主權,並於使館界四周修築高牆,設置炮位、槍眼,儼然成了北京城內侵略者的兵營和“國中之國”。
清政府確定“借師助剿”政策
同治元年(1862)正月初十日,慈禧太后那拉氏以同治帝名義發布上諭,正式宣布了清廷“借師助剿”的決策。早在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進攻楚南時,就有人提出請洋人派“火輪船入江助剿”的建議,因兩江總督沿江閱兵而中止。次年太平軍兵臨南京,上海道吳健彰奉巡撫楊文定之命,向上海美、英、法領事乞援,要求外國兵船開入長江,幫助清軍駐守南京。其時外國侵略者因尚未摸清太平軍虛實,不願冒然表態,是以未曾答應。第二次鴉片戰爭前,美國在英、法支持下,曾以“助順剿逆”為條件,向清廷提出修約要求,戰爭結束后,各國侵略者再次向清廷明確表示願意助其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咸豐十年九月,《北京條約》剛一簽字,法使葛羅即向恭親王奕訢表示,法國所有船隻兵丁願悉聽調遣,幫助清廷“攻剿發逆”。俄使伊格納切夫也提出願為清軍“教鑄槍炮”,並派兵鎮壓太平軍。咸豐十一年(1861),英、美兩國也先後提出願助清廷“壓平內亂”。對此,清廷中許多實力派大臣極表讚賞。奕訢、曾國藩、薛煥等相繼向朝廷建議“借師助剿”。是年十一月,太平軍攻克寧波、杭州,十二月再次進攻上海,終於使清廷下了最後的,作出“借師助剿”的決策。從此,中外反動派公開勾結在一起,對太平天國革命進行殘酷鎮壓。
淮軍成立
同治元年(1862)正月,李鴻章練成淮軍。先是,咸豐三年(1853)正月太平軍攻入安徽時,安徽團練大臣呂賢基奏調編修李鴻章襄辦軍務,在安徽辦理團練。是年十月,呂賢基被太平軍擊斃,李鴻章也多次敗北,遂於咸豐八年冬投入曾國藩幕府。咸豐十一年冬,李鴻章在曾國藩保薦下赴淮南募集當地劉銘傳潘鼎新張樹聲、周盛波、吳長慶軍部地主團練武裝編練淮勇。次年正月練成,由李鴻章率領開到安慶,與原湘軍程學啟、郭松林部合併,號稱淮軍,約七千人,其編製、營規皆與湘軍同。三月,李鴻章率淮軍由安慶乘英國輪船開赴上海,置大營於近郊新橋,勾結英法干涉軍、華爾洋槍隊在奉賢、松江、青浦一帶抗拒太平軍,並採取“剿撫兼施”策略向太平天國蘇南地區反撲。十二月,李鴻章招降常熟、昭文、太倉一帶太平軍守將,會同“常勝軍”攻陷太倉、崑山等地。同治二年十月攻陷蘇州、無錫。次年二月奪取浙江嘉興,四月攻陷江蘇常州、丹陽。六月天京陷落後,李鴻章率淮軍配合湘軍攻取浙江湖州,繼赴安徽、江西、福建等地鎮壓太平軍余部。在鎮壓太平天國過程中,李鴻章大量購置洋槍洋炮,僱用外國軍官裝備、訓練淮軍,逐漸擴充至六、七萬人。同治五年至同治七年,李鴻章率淮軍在山東、河南、湖北、江蘇和直隸地區鎮壓了東、西捻軍。同治十一年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后,先後抽調淮軍軍官赴德國學習,並在天津設立水師學堂、北洋武備學堂,培養淮系將領,使淮軍成為中國第一支新式裝備的武裝力量,並形成了在清末政治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淮系政治集團。光緒十年(1884),淮軍將領張樹聲、潘鼎新等在中法戰爭中兵敗被革職,光緒二十年中日戰爭中,淮系將領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葉志超衛汝貴等部淮軍均遭慘敗,淮軍勢力漸衰,其地位逐漸由袁世凱新式陸軍所代替。
太平軍遠征西北
同治元年(1862)正月,太平軍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啟王梁成富、祜王藍成春等奉英王陳玉成之命遠征西北,“廣招兵馬”。三月十九日,陳得才等攻入陝西,四月進逼西安。旋聞安徽戰事不利,乃自西安東向,攻克華州,出潼關,擬打通豫、陝通道,聯絡捻軍回救陳玉成。陳玉成遇難后,陳得才等率部轉戰於河南唐縣、南陽及湖北棗陽、隨州(今隨縣)一帶。十月,陳得才等進攻湖北鄖陽,沿漢水而上,於同治二年八月進佔陝西漢中。同治三年初,陳得才等分三路東援天京,未至而天京陷落,遂留安徽一帶與清軍作戰。十一月,陳得才等在安徽霍山黑石渡為清軍僧格林沁部所敗,部下馬融和部七萬餘人降敵,祜王藍成春被叛徒出賣遇難,陳得才服毒自盡。余部由遵王賴文光等率領與捻軍合併,繼續堅持抗清鬥爭。
中俄《陸路通商章程》簽訂
同治元年(1862)二月初四日,清政府被迫與沙俄簽訂中俄《陸路通商章程》。主要內容包括:俄國商人在中國邊界百里之內進行貿易概不納稅;“小本營生”之俄商,可在蒙古各地任意貿易,概免納稅;經陸路運至天津的俄國貨物,其應納進口正稅“照各國稅則三分減一”;運往天津、通州(今北京通縣)之俄國貨物經張家口時,可酌留十分之二在當地銷售,免納子口稅,正稅同樣三分減一;俄商自張家口販運土貨回國,只納子口稅百分之二點五,免納出口正稅。該章程的簽訂,開了陸路通商減稅之惡例,使中國在稅收方面遭受嚴重損失,並為沙俄侵略者對我國西北、蒙古及東北地區進行政治、經濟和文化滲透創造了條件。
“常勝軍”成立
同治元年(1862)二月十六日,清政府將原由美國化華爾統帶的“洋槍隊”改名“常勝軍”,以蘇松太道吳煦為督帶,記名道楊坊與華爾為管帶。外國人稱之為“松江軍”或“崑山軍”。不久,“常勝軍”擴充至四千五百多人,由外國軍官教練,以洋槍洋炮裝備,在上海附近及浙江寧波、餘姚等地進攻太平軍。是年九月,華爾在浙江慈溪縣城被太平軍擊傷斃命,改由副領隊美國人白齊文繼任。十二月,白齊文因索餉事被革職,暫由參謀長英國人奧倫暫代。次年一月,英軍工兵隊指揮官戈登被任命為統帶,繼續與太平軍為敵。全軍分五、六個步兵團、四個攻城炮隊、兩個陣地炮隊、一個艦隊,共三千餘人。同治三年四月十六日在崑山解散。
太平天國設立海關
同治元年(1862)三月,太平天國在浙江寧波設立海關。先是,咸豐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軍攻克寧波,原清朝海關即行關閉。太平軍宣布三個月內不收關稅。次年三月,太平天國於甬江之東設立海關,稱“天寧關”,公布稅則,發給執照,開始徵稅。以太平軍將領潘起亮為海關監督。除天寧關外,在天京下關一帶還設有“天海關”,由天京直轄,以太平軍將領梁鳳超負責該關事務。除徵稅外,一些外事活動也通過天海關進行。
同治元年(1862),五月初,湘軍大舉進犯天京。江蘇布政使曾國荃率陸師兩萬進駐雨花台,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水師進泊護城河口,形成對天京的包圍。洪秀全急詔東線忠王李秀成率部馳援。此時李秀成正在全力經營蘇南地區,不願立即回師西向,經洪秀全再三嚴令催逼,才於該年八月分三路回援天京:李秀成與李世賢率主力進攻圍京敵軍,陳坤書領兵攻取蕪湖金柱關斷敵糧道,楊輔清、黃文金等進攻寧國牽制敵援。閏八月二十日,李秀成率部向雨花台湘軍發起進攻。激戰四十五天,湘軍傷亡數千,曾國荃面部受傷,幾乎喪命,曾國藩哀嘆“心已用爛,膽已驚破”。但太平軍陳坤書部為彭玉麟水師所敗,未能斷敵糧道,湘軍水陸配合,拚命抵抗,餉械兵員不斷得到補充。而李秀成二十萬大軍既缺冬衣,復少軍糧,將士饑寒,各部將領又不能同心協力,遂於十月初五日停攻撤兵。雖然暫時緩解了天京危局,卻未能抓住戰機,消滅湘軍主力,天京仍處於清軍包圍之中。
“常捷軍”成立
同治元年(1862)六月,浙江巡撫左宗棠與駐寧波的法軍艦隊司令勒伯勒東、寧波海關稅務司法國人日意格等相互勾結,募集中國士兵約千人,以洋槍洋炮進行裝備,聘用法國軍官教練,在寧波組建一支軍隊,號稱“常捷軍”,也稱“花頭勇”、“花勇”、“黃勇”、“信義軍”、“中法混合軍”等。由勒伯勒東親自擔任統領,日意格任幫統,寧波善後局供給軍餉,配合清軍與太平軍作戰。后逐漸擴充,最多時達到三千餘人,一般維持在一千五百人左右。曾參與攻佔餘姚、奉化、上虞等地。該年年底,勒伯勒東及其繼任者買忒勒在紹興相繼受傷斃命,改由德克碑統帶,參與攻佔紹興、富陽、杭州、湖州等地。同治三年九月十五日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