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壺
商代開始裝酒用的工藝器皿
酒壺,英文Flagon,裝酒的壺具。歷史悠久,人類釀酒之後誕生。在世界各地有多種多樣的分類和不同的材質。同時具有藝術觀賞價值。在中國古代用於飲酒斟酒時使用,在明至清中期被稱為執壺,到清晚期至民國時則通稱酒壺。
形制一般為四方形,圓柱形,器物外常繪粉彩仕女圖及山水田園圖。明、清時期還出現了燙酒壺和燙酒杯,酒壺一般為陶瓷制,也有金銀制,在藏族中,甚至有木製酒壺,但是對於很多當代藏族青年來講,木質酒壺是較難見到了。木質酒壺外形與木質酥油桶差不多,現存的木製酒壺,實屬珍品。在現代,酒壺也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新型材質的酒壺,如不鏽鋼酒壺等。
樺樹皮酒壺
酒壺圖冊
樺樹皮藝品酒壺
2 ,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時期,已出現了形狀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如裴李崗文化時期的陶器。南方的河姆渡文化時期的陶器也能使人聯想到在商代時期的酒具應有相當久遠的歷史淵源。釀酒業的發展,飲酒者身份的高貴等原因,使酒具從一般的飲食器具中分化出來成為可能。酒具質量的好壞,往往成為飲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徵之一。專職的酒具製作者也就應運而生。在現今山東的大汶口文化時期的一個墓穴中,曾出土了大量的酒器(釀酒器具和飲酒器具),據考古人員的分析,死者生前可能是一個專職的酒具製作者。在新石器時期晚期,尤以龍山文化時期為代表,酒器的類型增加,用途明確,與後世的酒器有較大的相似性。這些酒器有:罐、瓮、盂、碗、杯等。酒杯的種類繁多,有:平底杯、圈足杯、高圈足杯、高柄杯、斜壁杯、曲腹杯、觚形杯等。至此,酒壺正式出現並發展了。
1、在商代,由於釀酒業的發達,青銅器製作技術提高,中國的酒器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的職業中還出現了"長勺氏"和"尾勺氏"這種專門以製作酒具為生的氏族。周代飲酒風氣雖然不如商代,但酒器基本上還沿襲了商代的風格。在周代,也有專門製作酒具的"梓人"。青銅器起於夏,現已發現的最早的銅製酒器為夏二里頭文化時期的爵。青銅器在商周達到鼎盛,春秋沒落,商周的酒器用途基本上是專一的。據《殷周青銅器通論》,商周的青銅器共分為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四大部,共五十類,其中酒器佔二十四類。按用途分為煮酒器、盛酒器、飲酒器、貯酒器。此外還有禮器。形制豐富,變化多樣。盛酒器具是一種盛酒備飲的容器。其類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尊、壺、區、卮、皿、鑒、斛、觥、瓮、瓿、彝。每一種酒器又有許多式樣,有普通型,有取動物造型的。以尊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飲酒器的種類主要有:觚、觶、角、爵、杯、舟。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飲酒器,如《禮記·禮器》篇明文規定:"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溫酒器,飲酒前用於將酒加熱,配以杓,便於取酒。溫酒器有的稱為樽,漢代流行。湖北隨州曾候乙墓中的銅鑒,可置冰貯酒,故又稱為冰鑒。
2,商周以降,青銅酒器逐漸衰落,秦漢之際,在中國的南方,漆制酒具流行。漆器成為兩漢,魏晉時期的主要類型。漆制酒具,其形制基本上繼承了青銅酒器的形制。有盛酒器具,飲酒器具。飲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是常見的。在湖北省雲夢睡虎地11座秦墓中,出土了漆耳杯114件,在長沙馬王堆一號墓中也出土了耳杯90件。
3,瓷器大致出現於東漢前後,與陶器相比,不管是釀造酒具還是盛酒或飲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越陶器。唐代的酒杯形體比過去的要小得多,故有人認為唐代出現了蒸餾酒。唐代出現了桌子,也出現了一些適於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稱為“偏提”,其形狀似今日之酒壺,有喙,有柄,即能盛酒,又可注酒於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宋代是陶瓷生產鼎盛時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宋代人喜歡將黃酒溫熱后飲用。故發明了注子和注碗配套組合。使用時,將盛有酒的注子置於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熱水,可以溫酒。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瓷製品酒器以青花,鬥彩,祭紅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制酒器具有清代特色的有法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瓏瓷及各種仿古瓷。
4,明、清期間酒具多種多樣,有的在酒鄉紹興製造,有的由外地傳入,尤其是酒具質量、原料愈來愈高級,造型精巧、高貴。例如:在明至清中期的執壺,在造型上較前期秀麗,把高流長,施釉更為潤澤,光可鑒人,紋飾更多,五彩繽紛。其釉色有青花、祭紅、祭藍、灑藍、黃釉、白釉、豆青等,又有三彩、五彩、粉彩、軟彩之分。紋飾有雲龍、纏枝蓮花、花卉、花鳥、草蟲、海獸、山水、人物、暗八仙等。到清晚期至民國時則通稱酒壺,形制一般為四方形,器物外常繪粉彩仕女圖。明、清時期還出現了燙酒壺和燙酒杯。由於此時盛行的紹興酒最好是熱了喝,所以這種壺和杯特別受人歡迎。燙酒壺呈八角形、六角形,也有圓的,在壺中心安放一個容積小於壺、口徑略小於壺口的盅,約可放入半斤酒,壺內倒入開水,蓋上蓋,使盅內的酒受壺內開水的熱量而變溫。燙酒杯呈圓形,形似密缸,杯中置一小酒盅,杯內放入開水,加蓋,把盅內酒燜熱。燙酒杯內的盅,容量小,多用於大家閨秀,也可作室內擺設用。明、清期間的飲酒器,一般為酒杯、酒盅。酒杯為單耳杯,亦可作茶杯,有一種套酒杯,從大到小,一隻套一隻,每套10隻,玲瓏可愛。酒盅,大小不同,品種繁多,形狀有圓形、齒口形、四方形等。除瓷質外,也有用紫砂製作的,即著名的紫砂壺,但現在一般紫砂壺多為茶壺,不常用作酒具使用了。
5,傳統藏族盛酒器中最為常見的莫過於陶質酒罐,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在我們周圍生活中越來越難見到這種盛酒器了。不論是拉薩市、山南或日喀則市,賣傳統飲料青稞酒的人不少,可他們很少甚至幾乎沒有人背上陶罐來盛酒銷售。取而代之的是塑料製作的酒罐、酒壺以及玻璃製作的啤酒瓶。如果說玻璃啤酒瓶與我們傳統的飲料青稞酒沒多大關聯,那麼盛青稞酒的陶罐被塑料酒罐代替應當說是一種與我們傳統有關而正在發生變化的民俗現象。對於很多當代藏族青年來講,木質酒壺是較難見到了。木質酒壺外形與木質酥油桶差不多,只是其體積小,適合於盛酒之用,它的口部有一塊能封住五分之一左右的木板,有的還帶有流嘴,其用意與打制酥油茶不同,是為便於盛酒、打酒。如今,這種木質酒壺真得成了“古董”,在街攤上被那些“古董商”進行著販賣,許多藏族家庭中,可以說幾乎見不到這種器具的使用,更多的恐怕是塑料酒壺與鋁製壺了。
6,酒壺自古至今,已經發展了幾千年,可謂種類繁多,樣目繁雜,如錫制酒壺,景泰藍酒壺,角制酒壺,竹制酒具,鐵制氽筒,金銀制酒壺,更有現在的不鏽鋼酒壺等等。
7,據說,百家姓中的覃姓就與酒壺有關,考古學家羅振玉說:“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壺)。郭沫若和陳夢說,“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壺的蓋,西下的“曰”是酒壺的大肚,“十”字底部為尖狀,插入地中便於存放。因此,酒壺也是與中華五千年的淵源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的。
1,普通酒壺:用作家庭或聚會飲酒時斟酒之用。
2,溫酒壺:天冷時,可將酒置於溫酒壺中,再置於一個盛放熱水的器皿之中,可使酒後加熱飲用,也叫作燙酒壺。
3,隨身酒壺:又稱便攜酒壺,英語翻譯為Hip flask,是一種瘦長的容器,通常是用來盛裝蒸餾飲料,瓶型設計貼合褲兜袋或上衣內袋。個頭較小,有蓋可密封,可隨身攜帶,以便隨時飲用。
4,牛角酒壺:牛角所制,一般用於長途旅行時攜帶,比隨身酒壺個頭大,方便飲用,少數民族多用牛角酒壺,也有牛皮酒壺,與它作用相仿。
5,古代酒壺:古代酒壺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性,現多收藏於博物館中,民間也有,但一般用於收藏及傳承。
6,不鏽鋼酒壺:現代社會多用此類酒壺,用途廣泛,家庭自用,行軍旅途都可。並且不易損壞,比較耐磨,但不耐腐蝕,最好灌白酒,而不要灌裝汽水、紅酒等偏酸性的液體。
樺樹皮工藝品(酒壺。水壺)是由塑料內膽、樺樹皮外表、純牛皮背帶三部分結合而成,環保,無毒,是出口俄羅斯尾單,原單、絕版產品。標準出口包裝。
樺樹皮酒壺
背帶是由純真的牛皮經過選料、裁剪、組裝等工序加工而成。
本產品的用途也特別廣泛,可以裝水、裝酒、家居擺設,非常適合旅行、旅遊、休閑運動攜帶,具有紀念性、觀賞性、實用性等特點,而且具有強烈的藝術氣息,是新潮流手工藝品的饋贈極品,是黑龍江特色旅遊工藝紀念品。
品牌:藝博
容量:200ml
顏色:純天然黃色
規格:28*12*4.5cm
包裝資料:外箱尺寸:67*42*46cm 每箱內2小箱,每小箱24個,每大箱48個。標準出口箱。
盛酒的葫蘆。金 完顏璹《漁父詞》之一:“釣得魚來卧看書,船頭穩置酒葫蘆。”元 徐再思《賣花聲》曲:“碧桃紅杏桃源路,綠水青山水墨圖,杖頭挑著酒胡蘆。”元 睢景臣《哨遍·高祖還鄉》套曲:“王鄉老 執定瓦台盤,趙忙郎 抱著酒胡蘆。”《水滸傳》第十回:“林沖 把槍和酒葫蘆放在紙堆上,將那條絮被放開。”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身上總是一邊戴著樂器,一邊挎著酒葫蘆。”
1,天然材料酒器(木,竹製品,獸角,海螺,葫菇)
2,陶制酒器(彝族五嘴救護酒壺)
3,青銅製酒器
4,漆制酒器
5,瓷制酒器
6,玉器,水晶製品(唐代玉方形杯、、玉合杯、玉竹筒形杯)
7,金銀酒器(唐代金杯、唐代銀杯、明代金壺、宋代銀壺)
8,不鏽鋼酒壺(俄羅斯酒壺)
1,明清時期以至解放后,錫制溫酒器廣為使用。主要為溫酒器。
3,倒流壺;在陝西省博物館有一件北宋耀州窯出品的倒流瓷壺。壺高19cm,腹徑14.3cm,它的壺蓋是虛設的,不能打開。在壺底中央有一小孔,壺底向上,酒從小孔注入。小孔與中心隔水管相通,而中心隔水管上孔高於最高酒面,當正置酒壺時,下孔不漏酒。壺嘴下也是隔水管,入酒時酒可不溢出,設計頗為巧妙。
4,鴛鴦轉香壺;宋朝皇宮中所使用的壺。它能在一壺中倒出兩種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