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四大名剎

自然風景區

廣東四大名剎指:潮州開元寺、韶關南華寺、廣州光孝寺和肇慶慶雲寺。

名剎,指“佛教寺廟”,剎是梵語“剎多羅”的簡稱,是個音譯詞,就是寺廟的意思,梵音為ksetra。

潮州開元鎮國禪寺,位於潮州古城湘橋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韶關南華禪寺,位於粵北先民活動遺址馬壩鎮,被國務院列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廣州光孝禪寺,位於廣州老城越秀區,被國務院列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肇慶慶雲寺,位於鼎湖山景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開元鎮國禪寺


簡稱“開元寺”,位於廣東省潮州市開元路。前身為荔峰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正值開元盛世唐朝達到空前的繁榮,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在全國曾發生過重大戰爭的州郡建造一座大寺,名曰開元寺。到元代開元寺改名“開元萬壽禪寺”,明代稱“開元鎮國禪寺”,又稱”鎮國開元禪寺”,加額“萬壽宮”,俗稱開元寺一直沿用至今。向為歷朝祝福帝王、宣講官府律令之所。以地方寬敞、殿閣壯觀、聖像莊嚴、文物眾多、香火鼎盛而名聞海內外,為中國著名古剎,有“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叢林”之美譽。
整座寺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又凝結了宋、元、明、清各個不同朝代的建築藝術,香火鼎盛。“文革”期間,開元寺曾遭嚴重破壞,1982年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捐資,進行全面維修,使開元寺重現昔日風采。
1983年成為國務院公布的全國第一批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目前全國有142座,廣東省有6座)。
2001年6月25日,開元寺作為唐代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光孝禪寺


廣州光孝寺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北端近凈慧路處。建於梁朝,距今千餘年,是我國著名古寺之一,其建築中斗拱的造型和結構在全國古剎中罕見,而東鐵塔是我國保存最古最完整又相當精美的唯一大鐵塔。據《光孝寺志》記載,初為公元前二世紀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於此,闢為苑囿,世稱虞苑。虞翻死後,家人舍宅作寺。名曰:“制止寺”。廣州建寺是從這裡開始的。東晉哀帝隆安(379)年間,改名“王苑延寺”,又稱“王園寺”。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稱為“乾明法性寺”。北宋初,稱“乾明禪院”。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年(1127年)下詔改寺名為“報恩廣孝禪寺”。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年),始稱“光孝寺”,明成化十八年(1432年),明憲宗敕賜“光孝禪寺”之匾額。光孝寺之名從此留傳至今。
光孝寺是嶺南年代最古、規模最大的古剎,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策源地之一。自創寺以來,常有中外高僧到寺中駐錫傳教弘法。東晉時期罽賓國三藏法師曇摩耶舍來寺擴建大殿並翻譯佛經,劉宋文帝元嘉年間,印度高僧求羅跋陀那在寺中創建戒壇傳授戒法。梁天監元年(502年),智葯三藏自西印度攜來菩提樹,植於戒壇前。梁普通八年(527年),達摩祖師駐錫本寺。陳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印度高僧波羅未陀在寺內翻譯《大乘唯識論》、《攝大乘論》等經論。唐高宗儀周元年(676年)禪宗六祖慧能與僧論風幡,剃髮於菩提樹下,開演東山頓悟法門。神龍元年(705)西域高僧般刺密諦三藏於此翻譯《首楞嚴經》十卷,宰相房融筆受。唐玄宗時(724年),不空三藏於光孝寺建立規模宏大灌項道揚傳授密法。749年,鑒真和尚往日本傳法,遇海風漂至南方,遂在奧地弘法,也到寺中傳授戒法,受四時供養。唐宣宗時,馮仰宗之仰山慧寂禪師號小釋迦,受請入寺說法。明萬曆二十六(1598年)高僧憨山大師,在光孝寺講《四十二章經》,提倡禪凈雙修,重修殿宇。”明崇禎十五年,天然和尚住持光孝寺發起重修殿宇,修興古迹。清乾隆年間至善禪師駐錫光孝寺,傳武藝名噪一詩。清光緒年間,鐵禪和尚得光緒帝賜“清修忠悃”匾。
1961年3月國務院將光孝寺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韶關南華禪寺


坐落於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東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離韶關市區南約24公里。南華寺中國佛教名寺之一,是禪宗六祖惠能宏揚南宗禪法”的發源地。
韶關南華寺
韶關南華寺
南華寺始建於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天監三年,寺廟建成,梁武帝賜“寶林寺”名。后又先後更名為“中興寺”、“法泉寺”、至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宋太宗敕賜“南華禪寺”,寺名乃沿襲至今。因禪宗六祖在此弘法,也稱六祖道場。南華寺建築面積一萬二千多平方米,由曹溪門、放生池、寶林門、天王殿、
大雄寶殿、藏經閣、靈照塔、六祖殿等建築群組成。建築除靈照塔、六祖殿外,都是1934年後虛雲和尚募化重修的。
2001年6月25日,南華寺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肇慶市慶雲寺


位於鼎湖山風景名勝區中部偏東的山谷之中,寺四周峰巒環抱,如蓮花瓣,因此慶雲寺又稱蓮花庵。清朝順治初年,增修殿宇,擴大規模。至清末有僧眾800人,成為肇慶第一大寺。明崇禎元年(公元1633年),迪村人士梁少川與順德籍和尚在在虎窩草創蓮花庵。次年,棲壑和尚受在的邀請到鼎湖並將蓮花庵改為慶雲寺。該寺建成並開山主法是在明崇禎九年(1636年)。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增建殿堂佛閣,成為現有之規模。咸豐十年(1860年)因兵燹被焚,次年募化重建。光緒十九年(1893年)慈禧太后60壽辰敕賜“萬壽慶雲寺”雕龍豎匾及《龍藏經》。
肇慶慶雲寺
肇慶慶雲寺
寺內碑刻很多,不少是名作。寺內所存文物甚豐,以前,慶雲寺的鎮山三寶是慈禧所賜《大藏經》、貝葉靈文和舍利子銅塔。十年浩劫期間,大藏經和貝葉靈文遭劫。后經蘊空和尚等僧眾公議,將舍利子銅塔、在和尚手植白茶花和千人鍋定為鎮山新三寶。作為嶺南四大名剎之一,慶雲寺在國內和東南亞一帶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