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中國西北角
重走中國西北角
重走中國西北角是《人民日報》2007年下半年重大的採訪行動,是對70年前中國著名記者、人民日報社第一任社長范長江在西北的兩年實地採訪,走過了四川、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等省區完成不朽名篇《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的跨時代回訪。
重走中國西北角
在中國高速發展的時候,西部地區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顯。西部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後方,是中國生態保護的大後方,是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大後方。我們需要把更多的視線投向西部,去關注時代大變遷下的微觀西部,去還原一個真實可觸的西部中國。
此採訪活動由人民日報發起,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合作,自2007年6月21日起,從四川內江出發,將歷時半年,行走西北,反映時代大變遷下的微觀西部。路線涉及7個省區,120多個縣:尋訪川西北——迂迴甘南——西上祁連山——行走河套——縱穿寧夏——環繞巴丹吉林——嘉峪關外——絲路西行——探秘羅布泊——遠征西北角——回訪紅色之都。採訪路線將覆蓋范長江當年西北行主要路線,同時深入到西部其他有價值、有特點的地區,路線計劃擴展到新疆。特別定義了中國、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四國交界的新疆最北端――“友誼峰”為“中國西北角”的標誌點。歷時至少將5個月。
重走中國西北角設計路線 :
預備路段:前往出發點(2007年6月16日至18日)
1、尋訪川西北(四川)
2、迂迴甘南(甘肅)
3、西上祁連山(甘肅、青海)
4、行走河西(甘肅)
5、縱穿寧夏(寧夏)
6、環繞巴丹吉林(內蒙古)
7、嘉峪關外(甘肅)
8、絲路西行(新疆)
9、探秘羅布泊(新疆、待定)
10、遠征西北角(新疆)
11、回訪紅色之都(甘肅、寧夏、陝西)
“重走中國西北角”是一次“百科全書式”的親歷採訪,採訪內容涉及西部和農村的很多方面,反應和折射民情、民生、民意、民族、民治、民俗等等方面。到目前為止,活動行程己從出發地四川內江,經過綿陽、江油、若爾蓋,羅布泊等地。在採訪過程中,記者對西部廣大基層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環保等諸多領域進行了新聞報道。其中“內江大旱:一盆水,先洗臉,再洗澡,然後洗腳,最後餵豬”、“西部崛起現代化的科學城——來到綿陽的四個沒想到”、“江油:掀掉頭頂二十年的‘灰帽子’”、“尋找大禹出生之地”、“中國最美的濕地和中國西部高原之腎”(若爾蓋熱爾大壩花湖水面萎縮)”等一系列主題報道,引起了全國各地的熱切關注。
這次考察,不僅在人民日報和海外版開設專欄,還在人民網開設了專題,利用報刊、網路、視頻、音頻等多種手段,立體地反映真實的西部。主要的核心問題是關注微觀的西部,大變遷時代下的西部。最重要的是現實意義。
當此次“重走中國西北角”到達我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北川縣的時候,剛好趕上高考成績公布. 在羌族自治縣北川縣,記者發現,當地考上大學的“准大學生”們,多數人連上學的路費也沒有。於是發起了“上學之路計劃”,為全縣200多名學生籌集路費。獲得網友的熱情參與,截至9月10日,共收到社會各界捐款23萬多元,使全縣178名家庭困難大學新生拿著路費和生活費全部順利入學。趙亞輝因此被北川羌族自治縣授予“榮譽公民”稱號。在對該縣貧困學生進行調查期間,記者趙亞輝收到一封讓人流淚的女生來信這更堅定了他將“上學之路計劃”進行到底的決心。
2007年9月22日,“綠色中國——拯救中國最美的濕地草原若爾蓋行動”在一望無垠的若爾蓋草原上展開,“認領濕地草原”公益行動也隨之啟動。當天活動現場共有120畝濕地被認領,成龍、宋祖英、白岩松等知名人士及范長江之子范東升先生也在活動發起人和首批認領者之列。短短十幾天內,還收到了數百人認領沙地的意向。這項公益行動被認為是若爾蓋草原保護歷程中重要的轉折點,趙亞輝也因此被授予“若爾蓋濕地草原保護大使”稱號和“若爾蓋縣榮譽公民”稱號。圖片出自(第17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之一、人民日報社記者趙亞輝先生在“綠色中國-拯救中國最美的濕地草原若爾蓋環保公益行動”上發表講話)
2007年9月22日和10月11日,重走中國西北角第一階段圖片展分別在四川若爾蓋縣和蘭州大學開幕。展出的約200張照片是從已經在重走中國西北角專題網站和趙亞輝博客中發表的3000多張照片中精選出來的,分為自然地理、人文風情、環保紀行、關注他們四個部分。趙亞輝應邀在蘭州大學及汕頭大學做了名為“追隨夢想品味激情”報告.
參加這次採訪活動的主要記者有:人民日報教科文部主任記者、第17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之一、“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趙亞輝,廣東省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2007屆畢業生胡國球(趙亞輝的唯一助手)。
據悉,採訪行動結束后將出版著作《重走中國西北角》,還將製作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