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感湖保護區
歷史遺跡
龍感湖位於鄂、皖、贛三省交界處,屬華陽水系,經華陽大閘直通長江。在春秋戰國時期,龍感湖與江南的鄱陽湖連成一片,稱彭蠡澤。漢代三國時期,彭蠡澤南移與江北湖泊分離,時稱雷池。1954年長江水利區劃辦公室將其改名為龍感湖。龍感湖地區濕地類型多樣:有湖泊、沼澤、灘塗、池塘、河流、港渠和稻田等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流域總面積536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500平方公里。龍感湖地處長江中、下游結合部,是眾多鳥類棲息、繁殖、越冬的黃金地帶。
國務院辦公廳於二○○九年九月十八日發布的16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單,湖北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赫然在列。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黃岡市龍感湖管理區內,2009年2月10日,湖北省政府辦公廳發出《關於籌建湖北龍感湖工業園區的通知》,龍感湖被正式批准為省級工業園區。
龍感湖管理區轄6個辦事處、1個農科所和1個林科所,57個農業生產隊和3個居民委員會。國土面積910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909公頃,林地面積700公頃,果園面積104公頃,精養水面1272公頃。全區總人口37444人。
全年全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變價)546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31元;城鎮住房人均使用面積27平方米;城市每人擁有鋪路面積36平方米;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100%;恩格爾係數47.2%;成人識字率95%;人均預期壽命73歲;教育娛樂支出比重17.1%;電視機普及率100%;森林覆蓋率16%。
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51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0.87億元,增長0.4%;第二產業增加值1.79億元,增長17.6%;第三產業增加值0.84億元,增長9.3%。
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914公頃,同比增長15%。糧食產量1.99萬噸,同比增長2.6%;棉花產量0.16萬噸,同比下降11.52%;油料0.38萬噸,同比下降24%。全年植樹造林面積70公頃。生豬出欄13萬頭,同比增加2萬頭,增長18.18%。鮮魚產量1.72萬噸,增加0.16萬噸,增長36.56%。家禽出欄10.7萬隻。全區實現養殖業產值1.61億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72.1%。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3.17萬千瓦,平均每千公頃耕地擁有機電動力8128千瓦。
全區年末有各類衛生機構17個。其中,醫院1所,衛生院(所)15所,衛生防疫和防治機構1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1個。各類衛生機構實際擁有病床207張。其中,醫院有病床130張,衛生院有病床77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15人。初中升學率100%,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3元,同比增長3%;城鎮職工年平均工資6028元,增長4.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031元,同比增長2%。全區參加養老保險職工10292人,同比增加1068人,增長10.4%;擴大養老保險徵收對象1915人,完成年計劃222.7%。徵收養老保險費2226萬元,全面完成市定任務。應發養老金3831萬元,發放率100%。確定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456人。
龍感湖保護區
龍感湖曾有一個畫龍點睛的名字——“雷池”。“不越雷池一步”是今天人們常常引用的一句成語,典出東晉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庾亮是晉明帝皇后的哥哥,明帝死後晉成帝即位。由於晉成帝年幼,庾亮被任命為中書令執掌朝政。東晉自洛陽遷都南京后,為防西夏侵犯,庾亮遣征西將軍陶侃鎮守武昌(今鄂城),平南將軍溫嶠駐兵尋陽(今黃梅)。尋陽位於武昌與南京之間,為當時控扼吳楚荊揚咽喉之地。溫嶠駐軍於此,既可策衛京師,又可西援陶侃。不過,庾亮對陶侃也不放心。溫嶠到任不久,庾亮得到歷陽太守蘇峻企圖起兵謀反的情報,並沒有馬上採取果斷行動,而是想設計誘騙蘇峻到都城建康(今南京)做大司馬,然後伺機將其剷除。蘇峻接到朝廷的通知后,敏感地覺察到朝廷已對自己的舉動有所懷疑,索性先發制人發兵進攻都城建康。溫嶠得到蘇峻謀反的消息后,一方面派人請求庾亮允許他率兵進入建康保衛京都,另一方面號召將士們做好迎戰準備。庾亮對蘇峻的反叛力量估計不足,認為溫嶠那裡的防務非常重要,不希望他率兵來護衛都城,故寫信告誡溫嶠“無過雷池一步”。由於庾亮錯誤低估了蘇峻叛軍的力量,溫嶠又在江州按兵不動,導致蘇峻進攻建康長驅直入,儘管庾亮率軍迎戰,建康還是陷入了蘇峻之手。
中國歷史地圖集》,在晉以後的各朝代地圖上,明確標明庾亮所說的“雷池”即今日黃梅的龍感湖。湖北省方誌編委會所編纂《湖北方誌通訊》,中國地名委員會所編《地名工作通訊》和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室所編《中國歷史地名辭典》也有同樣的結論。龍感湖的變遷也證明,它就是古代的大雷池。
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江南的鄱陽湖和江北的大雷水,原是連成一片的汪洋大澤,統名“彭蠡澤”。三國時代,“彭蠡澤”向南擴展,湖水進抵今鄱陽湖。西晉以後,由於泥沙沉積,長江改道,“彭蠡澤”為兩部分,長江以南的仍稱“彭蠡澤”(今鄱陽湖),長江以北的叫大雷池,這大雷池恰恰就在尋陽(今黃梅)的東面。唐宋元以後,隨著湖面的縮小和分割,“大雷池”之名逐漸被各區域性湖名代替。在黃梅境內的大湖叫感湖、源湖;在安徽宿松境內的叫龍湖、官湖等。1955年,中央長江水利規劃辦公室正式下文,將龍湖、感湖合併稱為“龍感湖”。龍感湖位於長江北岸,大別山南側,地處鄂、皖、贛三省交界處,為大別山南麓匯水區,總面積78萬畝。
第一次親密接觸。搭乘一艘汽艇,向湖區深處駛去。幾分鐘后,眼前便豁然開朗起來。頭頂上,藍天晴朗明凈地伸展著。藍天下,那成熟的蘆葦織成了翠綠的屏障,坦蕩無垠,纖塵不染。一泓盈盈綠水連著青翠的葦岸,葦岸那邊又是綠水盈盈。天光水色,雲嵐翠微之中,那無盡的綠,那幽邃的美,不由使人性靈沉醉,融入詩情畫意之中。汽艇輕捷地滑行著,魚兒不時地翻出水面,蝦子歡快地隨浪花跳躍……忽然,眼前的蘆盪中,“撲棱”一聲飛出一隻大鳥,徑直衝向雲天,緊接著,蘆盪中數不清的鳥一齊鳴叫著騰空而起,飛向天空。那眾多的鳥形態各異,大小不一,密密麻麻地遮住了半邊天。鳥的叫聲,有的悠長,有的短促,有的婉轉,有的高亢……渾然一體,聽起來竟是一曲優美的和弦在空中回蕩。剎那間,我們被這眼前的情景驚呆了,繼之,我們都情不自禁地“噢……噢”地喊叫起來。這喊聲和著群鳥的鳴唱,構成人性與自然的和諧呼應,是超然出塵的釋放和追求。古人羽化而升仙的感覺大概也不過如此吧!
湖泊,也是亞洲最重要的候鳥越冬地,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重要中轉站和冬棲地。保護區面積達2.2萬公頃,具有水質優良、人為干擾程度小的特點,是濕地水禽越冬的良好棲息地。專家們認為,龍感湖自然保護區是長江中游眾多淡水湖泊中保持完好、具代表性的湖泊濕地之一。龍感湖白頭鶴自然濕地保護區是我國眾多淡水湖泊中保持最為完好的湖泊濕地,代表性強,生態類型獨特,研究和保護該區域的白頭鶴具有較大的科學價值。有關專家近20年的監測結果表明,白頭鶴種群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瀕危水鳥中數量最大的種群。1987年1月,在龍感湖觀測到的數量多達425隻,佔全球總數的3.3%。專家們在這裡還觀測到黑鸛、東方白鸛、白鸛、大鴇等珍稀鳥類,同時發現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和白琵鷺。另外,還發現數百隻鸕鶿、鶴鷸、大白鷺及2000多隻雁鴨。龍感湖也是全國最大的黑鸛越冬地。在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開展的“中國鳥類之鄉”評選活動中,共評出12個“鳥類之鄉”,龍感湖是湖北省唯一獲此稱號者。
龍感湖保護區
黃梅縣東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5°56'—116°07',北緯29°48'—30°04',東接安徽省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北與黃梅縣下新鎮相連,西與濯港鎮毗鄰,南臨長江,與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江之隔。龍感湖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長江中下游重要的濕地保護區之一,長22公里,最大寬度為8公里,湖岸發育係數K值為2.14,總面積為22322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為8124.6公頃、緩衝區面積為7299.2公頃、實驗區面積為6808.2公頃,海拔高度在8到17.5米之間,該區也是龍感湖地理環境、生物資源最為複雜和豐富的地區,是歷年眾多候鳥集中棲息地。
龍感湖自然保護區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濕,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區內年平均氣溫16.7度,年平均降雨量1240毫米,是湖北省多雨區之一,年平均降水日數138.2天,暴雨日數為6.5天,無霜期267天。夏秋季為豐水期,汛期來水量多達2.3億立方米,冬春季為枯水期,水深1—2米,形成灘塗、沼澤,與人工濕地相連的生態系統,為濕地水禽提供優良的避風場所,使這裡成為鳥類的天堂。
龍感湖地區人為活動少,無污染,水質優良。根據1999年國家對地表水環境質量檢測標準,檢測龍感湖水質無論是PH值、硫酸鹽、硝酸鹽、亞硝酸鹽、氧化物、溶解性鐵、溶解氧,還是化學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都達到了國家地表水二級以上水質標準。水環境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真實地反映了龍感湖具有水草茂盛,湖水清澈,人為活動干擾極小的特點,是一個結構合理、功能齊全的優良淡水湖泊生態系統。保護區及周邊生態環境保持著自然或半自然狀態,為水生動植物提供了極佳的棲育場所。
正是由於龍感湖多樣的濕地類型、獨特的氣候特徵和優良的水環境,使龍感湖自然保護區蘊藏著豐富的植物資源。據調查統計,龍感湖自然保護區有浮遊藻類170種,有維管束植物183種,隸屬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門,63科,135屬。其中,水生維管束植物和濕生植物118種,佔總種數64.3%,分別形成挺水植物帶、浮水植物帶、浮葉植物帶和沉水植物帶。水生植被茂盛,幾乎覆蓋了整個湖面。不同水生植物共生,形成了不同的群叢,主要有蕨群叢、菰群叢、蓮群叢、菱群叢、芡群叢和藻群叢等13個群叢,其中藻群叢分佈面積極大,形成了水下“森林”,尉為壯觀。蓮、芡、菱、水蕨、黑藻、苦藻和鳳眼蓮等占水生植被的90%以上。保護區內有珍稀瀕危保護植物4種:粗梗水蕨、蓮、野菱和秤錘樹。粗梗水蕨分佈面積超過250平方米,蓮分佈面積達333.3公頃,這在江漢湖群實屬罕見。秤錘樹分佈在保護區北部,面積2公頃,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秤錘樹群落之一。
龍感湖自然保護區豐富的植物資源和發育完好的植被為各類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繁演生息的場所。據調查統計,龍感湖自然保護區分佈野生動物472種,其中浮遊動物94種,底棲動物80種,魚類65種,鳥類164種,兩棲類12種,爬行類28種,獸類29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黑鸛、東方白鸛、白頭鶴、白鶴和大鴇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黃嘴白鷺、鴛鴦、大天鵝、小天鵝和灰鶴等25種;列入《瀕危野生動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有白眉鴨、東方白鸛等28種;列入《中日候鳥及其棲息地保護協定》的有金腰燕、灰鶴、白頭鷂等73種;列入《中澳候鳥及其棲息地保護協定》的有白眉鴨、水雉等22種;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164種。令人關注的是:越冬於核心區萬牟湖的白頭鶴種群數量多達425隻,佔全球種群數量的3.37%;黑鸛種群數量多達54隻,是鄱陽湖自然保護區公開報道最大種群21隻的2.6倍。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大的越冬種群之一。該區的動植物資源和獨特的生態系統結構,充分說明了龍感湖自然保護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重要地位,被《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列入“優先保護的重要濕地生態系統”,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和保護價值。
龍感湖自然保護區多樣的濕地類型,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已引起了國內外眾多學者的關注,開展了一系列的科學研究工作,已經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武漢大學胡鴻興教授自1987年開始跟蹤研究白頭鶴種群動態,首次在龍感湖發現了黑鸛、白頭鶴、白鶴、大鴇越冬種群以及黃嘴白鷺新記錄,積累了大量的資料,探討了全球氣候變暖對它們的影響。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哈里斯博士1991年考察龍感湖白頭鶴時,建議開展國際間科學合作,儘快建立高級別的自然保護區。
龍感湖自1988年先後成立了縣級、市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晉陞為省級自然保護區。近幾年來,我省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龍感湖自然保護區建設,成立了龍感湖自然保護區建設領導小組,設立了龍感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理局具有保護區範圍內的土地使用權、經營管理權,無邊界爭議。保護區克服重重困難,經過不懈努力,已形成了一整套包括行政管理、科學研究、生產經營、自然保護四個方面系統而嚴密的管理模式,確保自然保護區建設有序健康的發展。龍感湖集原始、博大、秀美於一身,是一個豐富、奇妙的大自然水生博物館。在人類環保意識日益增強,保護自然的呼聲日益高漲的21世紀,龍感湖這個中國重要濕地保護區,必將為中國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環境保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湖北龍感湖自然保護區原是一片荒湖沼澤,是我省有名的“水袋子”之一,人煙稀少。1955年,國家組織開發利用湖北龍感湖,在湖區周圍建設六個大圩和三個小圩蓄洪、墾殖,有大小圍堤131公里,護坡34公里,圍墾面積107300公頃,建立湖北龍感湖農場。70年代黃梅縣孔壠、小池、濯港等鄉鎮在湖區又圍墾2000公頃農田,建立鄉鎮農場,主要發展一季水稻、小麥和芝麻等作物。湖區水面以發展漁業生產為主,漁民自養、自撈。由於核心區人煙稀少,濕地面積大,國家一級保護珍禽白頭鶴、黑鸛和大鴇等在此越冬。
1986年冬季,武漢大學胡鴻興教授第一次在湖北龍感湖發現白頭鶴種群數量達425隻、黑鸛47隻,引起了各級政府部門和生物學界的重度重視,黃梅縣政府於1988年划建近700公頃農田建設保護區。
1992年1月,國際鶴類基金會(ICF)主席哈里斯博士考察湖北龍感湖白頭鶴,為儘快建立自然保護區,資助胡鴻興教授開展了白頭鶴越冬種群生態學研究。
2000年,黃岡市人民政府批複黃梅縣人民政府,同意成立黃梅縣龍感湖市級自然保護區。
2001年8月,《湖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總體規劃》和《湖北省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工程總體規劃》把湖北龍感湖自然保護區列入“十五”期間全省重點建設的自然保護區,並立項在湖北龍感湖自然保護區進行白頭鶴資源專項調查。
2001年9月,湖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組織湖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武漢大學和黃梅縣林業局有關領導、專家聯合對湖北龍感湖再次進行綜合科學考察,編寫了《湖北龍感湖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並首次在該地區發現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水蕨和秤錘樹。
2001年10月,黃岡市人民政府向省政府提出申請,申請建立湖北龍感湖省級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