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

由不適宜的物理、化學等非生物環境因素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植物病害。又稱生理性病害。因不能傳染,也稱非傳染性病害。

基本簡介


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如營養、水分、溫度、光照、和有毒物質等,阻礙植株的正常生長而出現不同病症。有些非侵染性病害也稱植物的傷害。植物對不利環境條件有一定適應能力,但不利環境條件持續時間過久或超過植物的適應範圍時就會對植物的生理活動造成嚴重干擾和破壞,導致病害,甚至死亡。
這些由環境條件不適而引起的果樹病害不能相互傳染,故又稱為非傳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這類病害主要包括缺鎂症、缺錳症、缺鋅症、缺鐵症、缺鈣症、缺鉀症、缺銅症、缺硼症等。

缺鎂症

常在酸性土及輕沙土的果園發生。主要發生在老葉上,尤其以掛果多的老年樹,其結果母枝的老葉為甚。最初表現為老葉頂端及兩側的葉片出現輕微的黃化,主脈附近少許葉片呈綠色,嚴重時僅葉片主脈基部呈楔形綠色區、其餘部分黃化,甚至全葉黃化,提早脫落,新梢不能正常轉綠。防治方法:
⑴在酸性土壤,按1噸/公頃或1-2公斤/株的用量增施鈣鎂磷肥
⑵在各次新梢抽發前及葉片轉綠前分別噴1次0.5%硫酸鎂或硝酸鎂肥,或每株施100克硫酸鎂。

缺錳症

常在酸性土和砂質土的果園發生。發病初期葉片黃化癥狀與缺鋅相似,且缺鐵癥狀常隱藏於缺錳症,因此缺錳症不易判斷,常被誤為缺鋅症。缺錳症黃化程度較輕,主、側、細葉脈附近葉肉多不黃化,且新梢葉片大小正常。防治方法:
⑴葉面噴施0.3%硫酸錳,或0.0 5%高錳酸鉀,或0.3%硫酸錳加0.1%熟石灰
⑵需施用石灰調整土壤至微酸性,並在樹盤內株施50-100 克硫酸錳。

缺鋅症

常在酸性砂質土及輕沙土的果園發生。新生老熟葉片的葉肉先出現淡綠色或黃色斑點,發病的新梢葉片比正常葉片明顯小且窄,新梢節間縮短,小枝頂枯,果實偏小、僵硬,汁少味淡。防治方法:
⑴在新梢抽出1/3-1/2 時和葉片轉綠前,葉面各噴1次0.2%硫酸鋅+0.1 %熟石灰,或在春芽萌發前1個月用3%硫酸鋅注射樹榦。
⑵施用石灰調整土壤至微酸性,並可在樹盤內株施100-150 克硫酸鋅。

缺鐵症

常在碳酸鈣或碳酸鹽過多的鹼性土壤的果園發生。初期新梢頂葉呈淡綠色,進而葉脈間的葉肉黃化,僅葉脈網狀綠色,葉片失綠黃化失去光澤,與嚴重缺氮症相似,但同樹老葉仍為正常綠色。葉片早落,果實變小,幼果果皮綠色變淡。防治方法:
⑴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是解決缺鐵症的有效措施。
⑵發病初期,噴0.2%硫酸亞鐵加0.1%檸檬酸液,或加0.3%檸檬鐵銨有一定效果。
⑶在紫色土中施入硫磺粉,也可促進根系對鐵的吸收。

缺鈣症

常在酸性土和砂質土的果園發生。新梢幼葉先出現癥狀,嫩葉的葉緣處先產生黃色或黃白色;主、側脈間及葉緣黃化,但主、側脈及附近葉肉綠色,葉面黃化產生枯斑,嫩葉窄小黃化,不久脫落。嚴重枝條端部枯死,生理落果嚴重。病果小而畸形。土壤中大量施用酸性化肥或土壤中鉀、硼元素含量過多,在乾旱時造成元素不均衡,易誘發缺鈣症。防治方法:
⑴合理施肥,多施有機肥料,少施含氮和鉀的酸性化肥;酸性土壤施用500-800 公斤/公頃的石灰來調節土壤酸度。
⑵噴施鈣肥,剛出現癥狀時在新葉期樹冠上噴施0.3%磷酸氫鈣硝酸鈣溶液。

缺鉀症

常在砂質土或有機質少的土壤的果園發生。發病初期,在老葉葉尖和上部葉緣開始發黃,逐步向葉片中部發展。葉片捲曲畸形,新梢長勢弱,果小而皮厚,味淡而酸。防治方法:
⑴增施有機肥和複合肥,實行配方施肥。
⑵生長期用噴施0.5%硫酸鉀數次,或冬季、初春每株根施硫酸鉀120-150 克。

缺硼症

多在土壤含鈣過多或施石灰過多的果園發生。發病嫩葉上產生不規則的黃色水漬狀斑點,葉小畸形,老熟葉片葉脈腫大,主側脈木栓化,葉尖向內捲曲,易脫落,枝條幹枯;幼果皮出現白色條斑,果變形、小而堅硬、皮厚汁少,嚴重時大量落果。防治方法:
⑴施用含硼較高的草木灰或種植綠肥(如藿香薊)。
⑵在花期、幼果期噴施1-2次0.2%硼砂硼酸來防治。

致病因素


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環境因素主要有:

土壤缺素

土壤中的植物必需元素供應不足時,可使植物出現不同程度的褪綠,而有些元素過多時又可引起中毒。氮是植物細胞和蛋白質的基本元素之一。植物缺氮時植侏矮小、葉色淡綠或黃綠,隨後轉為黃褐並逐漸乾枯。氮過剩時,植物葉色深綠、營養體徒長成熟延遲;過剩氮素與碳水化合物作用形成多量蛋白質,而細胞壁成分中的纖維素、木質素則形成較少、以致細胞質豐富而細胞壁薄弱,這樣就降低了植株抵抗不良環境的能力,易受病蟲侵害,且易倒伏。長期使用銨鹽作為氮肥時,過多的銨離子會對植物造成毒害。磷是細胞中核酸、磷脂和一些酶的主要成分。缺磷時,植株體內積累硝態氮,蛋白質合成受阻,新的細胞核和細胞質形成較少,影響細胞分裂,導致植株幼芽和根部生長緩慢,植株矮小。鉀是細胞中許多成分進行化學反應時的觸媒。缺鉀時,葉緣、葉尖先出現黃色或棕色斑點,逐漸向內蔓延,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因而減弱,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因而降低,導致植物莖稈柔弱易倒伏,降低抗旱性和抗寒性,還能使葉片失水、蛋白質解體、葉綠素遭受破壞,葉色變黃,逐漸壞死。鎂是葉綠素的組成分,也參與許多酶的作用,缺鎂現象主要發生在降雨多的砂土中,受害株的葉片、葉尖、葉緣和葉脈間褪綠,但葉脈仍保持正常綠色。鈣能控制細胞膜的滲透作用,同果膠質形成鹽類,並參與一些酶的活動,缺鈣的最初癥狀是葉片呈淺綠色,隨後在頂端幼齡葉片上呈破碎狀,嚴重時頂芽死亡。鐵在植物體內處於許多重要氧化還原酶的催化中心位置,是過氧化氫酶和過氧化物酶的成分之一,固氮酶的金屬成分,也是葉綠素生物合成過程不可缺少的元素,缺鐵導致碳、氮代謝的紊亂,干擾能量代謝,並會導致葉色褪綠。此外,在缺鉬、缺鋅、缺錳、缺硼和錳中毒等條件下植物也會發生非侵染性病害。在必需元素中,有的是可再利用的元素,如氮、磷、鉀、鎂、鋅等缺乏時,首先在下部老葉上表現褪綠癥狀,而嫩葉則能暫時從老葉中轉運得到補充;有的是不能再利用的元素,如鈣、硼、錳、鐵、硫等缺乏時就首先在幼葉上表現褪綠,因老葉中的這類元素不能轉運到幼葉中。

多鹽毒害

又稱鹼害,是土壤中鹽分,特別是易溶的鹽類,如氯化鈉碳酸鈉硫酸鈉等過多時對植物的傷害,其癥狀是植株萌芽受阻和減緩,幼株生長纖細並呈病態、葉片褪綠,不能達到開花和結果的成熟狀態。

水分失調

如旱害可使木本植物的葉子黃化、紅化或產生其他色變,隨後落葉。受旱害植物的葉間組織出現壞死褐色斑塊,葉尖和葉緣變為乾枯或火灼狀,當植物因乾旱而達永久萎蔫時,就出現不可逆的生理生化變化,最後導致植株死亡。澇害的癥狀是葉子黃化、植株生長柔嫩,根和塊莖及有些草本莖有脹裂現象,有時也可使器官脫落(見水澇害)。

溫度失調

植物在高溫下常出現光合作用受阻,葉綠素破壞,葉片上出現死斑,葉色變褐、變黃,未老先衰以及配子異常,花序或子房脫落等異常生理現象。在乾熱地帶,植物和乾熱地表接觸可造成莖基熱潰瘍。高溫還可造成氧失調,如由土壤高溫高濕引起的缺氧,可使植物根系腐爛和地上部分萎蔫;肉質蔬菜或果實則常因高溫而呼吸加速。低溫對作物的傷害可分為冷害和凍害兩種。冷害的常見癥狀是色變、壞死或表面出現斑點;木本植物則出現芽枯、頂枯,自頂部向下發生枯萎、破皮、流膠和落葉等現象,如低溫的作用時間不長,傷害過程是可逆的。凍害的癥狀是受害部位的嫩莖或幼葉出現水漬狀病斑,後轉褐色而組織死亡;也有的整株成片變黑,乾枯死亡;還可造成喬、灌木的“黑心”和霜裂、多年生植物的營養枝死亡,以及芽和樹皮的死亡等。

光照失調

缺少光照時,植物常發生黃化和徒長,葉綠素減少,細胞伸長而枝條纖細等現象陽性植物尤為顯著。強光下則可使陰性植物葉片發生黃褐色或銀灰色的斑紋。急劇改變作物的光照強度,易引起暫時落葉。

藥害

化學藥劑如使用不當,對農作物或種子會產生藥害:①急性藥害。一般在噴葯后2~5天出現,其癥狀表現為葉面或葉柄莖部出現燒傷斑點或條紋,葉子變黃、變形、凋萎、脫落。多因施用一些無機農藥,如砷素製劑、波爾多液、石灰硫磺合劑和少數有機農藥如代森鋅等所致。②慢性藥害。施藥后癥狀並不很快出現,有的甚至1~2個月後才有表現。可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造成枝葉不繁茂、生長緩慢,葉片逐漸變黃或脫落,葉片扭曲、畸形,著花減少,延遲結實,果實變小,子粒不飽滿或種子發芽不整齊、發芽率低等。多因農藥的施用量、濃度和施用時間不當所致。拌種用的砷、銅和汞劑侵入土壤后可破壞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或毒殺蚯蚓,造成土壤中元素的不平衡和土壤結構的改變,也可使植物生長不良或莖葉失綠。但不同的作物或果樹品種對農藥和除草劑的抵抗能力有差別,植物體內的生理狀況、植物葉片的酸鹼度和植物所處的不同生育階段也可影響其對農藥的敏感程度。

環境污染

工業廢氣、廢水,土壤被污染后中的有毒物質都能直接或通過污染土壤、水源而為害植物。其受害程度和癥狀表現因植物的抗性和年齡、發育狀況、以至形態構造等而異。導致非侵染性病害的有毒物質主要有:①二氧化硫。它首先破壞植物柵欄細胞的葉綠體,然後破壞海綿組織細胞結構,造成細胞萎縮和解體。受害作物初始癥狀有的從微失膨壓到開始萎蔫;也有的出現暗綠色的水漬狀斑點,進一步發展成為壞死斑。急性中毒傷害時呈現不規則形的脈間壞死斑,傷斑的形狀呈點、塊或條狀,傷害嚴重時擴展成片。嫩葉最敏咸,老葉的抗性較強。②氟化物。對一些與金屬離子有關的酶具有抑制作用,因而能幹擾植物的代謝。氟化物和鈣結合成不溶性物質時可引起植物缺鈣。常見癥狀是葉尖和葉緣出現紅棕色斑塊或條痕,葉脈也呈紅棕色,最後受害部分組織壞死,破碎、凋落。植物對氟化物的敏感性因種類和品種不同而有很大差別。在低水平氮和鈣的條件下,壞死現象較少發生;在缺鉀、鎂或磷時,則影響特別嚴重。③氧化氮和臭氧。受害植物的一般癥狀表現為老葉由黃變白色或黃淡色條斑,擴展成為壞死斑點或斑塊。傷害累積可導致未熟老化或強迫成熟。臭氧被植物吸收后可改變細胞和亞細胞的透性,氧化與酶活力有關的硫氫基(—SH)或擬脂及其他化學成分,干擾電解質和營養平衡,使細胞因而解體死亡。④硝酸過氧化乙醯。其與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等的混合物在光或紫外線的照射下形成的光化學煙霧,可使植物光合作用減弱而呼吸作用增強。癥狀為葉背氣室周圍海綿細胞或下表皮細胞原生質被破壞而形成半透明狀或白色的氣囊,葉子背面逐漸轉為銀灰色或古銅色,而表面卻無受害癥狀;對穀類作物的傷害則表現為葉片表面出現壞死帶。⑤氯氣。對植物的葉肉細胞有很大的殺傷力,能很快破壞葉綠素,產生褪色傷斑,嚴重時全葉漂白、枯卷甚至脫落。受傷組織與健康組織之間無明顯界線,同一葉片上常相間分佈不同程度的失綠、黃化傷斑。⑥氨氣。在高濃度氨氣影響下,植物葉片會發生急性傷害,使葉肉組織崩潰,葉綠素解體,造成脈間點、塊狀褐黑色傷斑,有時沿葉脈兩側產生條狀傷斑,並向脈間浸潤擴展,傷斑與正常組織間有明顯界線。⑦乙烯。低濃度乙烯是植物激素,但濃度太高會抑制生長,毒害作物。棉花最敏感。行道樹和溫室作物也常受害,產生缺綠、壞死、器官脫落等癥狀。

侵染性病害關係


染有鏽病菜豆向日葵葉子受氧化煙霧傷害比健康葉子少。被臭氧傷害的馬鈴薯葉片則能很快感染灰霉病菌。濃度為100微克/米3的二氧化硫能明顯降低黑點病菌在玫瑰花上的侵染力;二氧化硫還可降低菜豆的鏽病發病率和嚴重程度。氟可影響菜豆上煙草花葉病毒病斑的發展,病斑數目隨氟量而增加;但氟量達到500ppm後繼續上升時則病斑數又減少。非侵染性病害在一定條件下可引起病原物的侵入而變為侵染性病害。如凍害、冷害經常導致蘋果樹腐爛病、菠菜和苜蓿根腐病水稻細菌性褐斑病等。(見彩圖)

防治途徑


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通過抗性鍛煉和抗性育種,來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一是改善環境條件,維持生態平衡和促進生態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