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疏

周禮疏

《周禮疏》五十卷,唐賈公彥等撰,是《周禮》經、注、疏合刻本的開山之作,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

簡介


唐賈公彥著,50卷。《周禮》敘六官之事,屬古文經學西漢無師承,東漢古文經學興起之後,有鄭眾賈逵鄭興馬融諸家注。鄭玄融會各家的注說,編成《周禮注》12卷,簡明扼要,流傳甚廣,舊注遂廢。魏晉以後,義疏之學興起,《周禮》因非五經之一,六朝義疏見於《隋書·經籍志》者僅有四家,且唐初編修《五經正義》時無與。賈公彥為初唐禮學名家,曾參加《禮記正義》編修,此《周禮疏》在北周沈重《周禮義疏》的基礎上,參考魏晉南北朝諸家之說,闡釋鄭注,特別是在禮樂軍賦諸方面引證詳細,說理透徹,足以發揮鄭學朱熹目為唐人義疏中最好的一部。但其考證局限於九經,對於諸子百家的精義以及文字假借音讀異同,則未能詳備。由於鄭、賈二人系漢唐著名禮學大師,此書作為早期帶有總結性的禮學著作,遂成為後世研究古制禮俗的重要參考書。賈著原為50卷,南宋建陽書坊翻刻時重編為42卷。

版本


一、單疏本及註疏本
《周禮疏》原本體例與《五經正義》、賈著《儀禮疏》一樣,為摘字本。即將所要疏證的經文和鄭注列出來(較長的僅標示首尾),再加以疏證。故而經文及鄭注不全。世稱“單疏本”。單疏本在兩宋曾由政府校勘付印,但今已不存。
南宋初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將《周禮疏》補全經文及鄭注,與補全經文、舊注的《周易正義》《尚書正義》一起刊刻,世稱“註疏本”,因其行款為半葉八行,又稱“八行註疏本”。此南宋刊八行本的版片一直修補使用到明朝,今存“八行註疏本”有兩部全本,一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為明修本;一存中國國家圖書館。二本均已影印,另還有殘本三帙。
二、附釋文註疏本
此後,福建建陽書坊在八行本基礎上再在相應位置插入陸德明《經典釋文·尚書音義》的相關內容,遂成“附釋文註疏本”。此時將原先的50捲縮改成42卷,此後遂成定製。十行本問世之後,單疏本、八行註疏本均廢而不行。
在南宋時,附釋文註疏本在福建刊刻出版應該不止一次,但今均不存,現存最早的是元刻十行本,這部元刻本的版片一直到明嘉靖年間還在修補刷印,所以元刻十行本存世較多,約有10部。前代國內學者所說的“宋十行本”均為此元刻明修本,無一有宋版書葉。
明嘉靖年間,李元陽在福建又根據元明遞修本重刻,改半葉十行為半葉九行,世稱“李元陽本”或“閩本”、“九行本”。
明萬曆年間,北京國子監又據李元陽本重刻,世稱:北監本。
崇禎年間毛晉汲古閣據北監本重刻,世稱“汲古閣本”。
乾隆年間北京武英殿據北監本翻刻,世稱“武英殿本”。
嘉慶年間,阮元在江西用元刻明修十行本重刻,並附《校勘記》,世稱阮本、江西本。
三、版本簡評
由於單疏本依然不存,兩浙茶鹽司八行本為存世最古版本,且為此後一切版本底本,文字上勝處極多,故《周禮疏》推此本最善。
元代以後各版本均出自元刻十行本,就“附釋文註疏本”而言,北監本、汲古閣本、武英殿本最差,元刻本、李元陽本稍好,宋刻十行本和阮刻本略佳,但均不如單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