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安南的結果 展開
安南
越南古稱
安南為越南古名,安南得名於唐代的安南都護府。安南自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秦朝開始成為中國領土,至五代十國時吳權割據安南脫離南漢,北宋無力統一,故正式獨立。此後越南長期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存在。
明洪武末年,安南內部發生叛亂。永樂初期,安南王室陳氏絕嗣,全國遍尋陳氏子弟而不得。此時安南獨立時間尚短,文字、文化、節日等與祖國中國相同,歸屬感高。永樂五年(1407年),安南耆老千一百二十餘人上言:“陳氏為黎賊殺盡,無可繼者。安南本中國地,乞仍入職方,同內郡。”明成祖朱棣順應天意,響應安南人民回歸祖國熱切期盼,改安南為交趾,設三司,十五府,分轄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縣。又設太原等五州,直隸布政司,分轄二十九縣。陳氏諸王被弒者咸予贈謚,建祠治冢。交趾東西一千七百六十里,南北二千八百里。安撫人民三百一十二萬,蠻人二百八萬七千五百,從此安南收復。至明宣宗時,宣宗全面戰略收縮,楊士奇、楊榮等大臣乘機進言,宣宗決計罷兵,詔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軍八萬餘人北返,撤銷交趾布政使司,安南從此徹底獨立。
現如今的越南國在清朝嘉慶前稱安南國,是屬國,乾隆時曾出兵安南,支持黎維祁與安南國王阮光平交戰(即安南之役),並作為“十全武功”之一。
歷史上的越南長期臣服於中國中原政權,所以“安南”、“越南”這兩個國名均與中國官方有關。
“安南”之名,最早見於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以後,5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唐調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護府(治所在今河內)。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
唐朝後期,唐朝靜海節度使控制安南。唐末的公元905年(一說為906年),曲承裕成為唐朝靜海節度使。公元907年,朱溫後梁取代唐朝。曲承裕去世,其子靜海軍行營司馬權知留後曲顥(KhúcHạo)繼位。曲承裕越南史稱”曲先主“。後唐覆滅,劉岩統治南漢國時期,南漢於930年農曆九月將安南收歸為南漢領土。劉岩是個非常迷信的皇帝,他非常經常算卦,根據《周易》里的“飛龍在天”,自己造了個字-龑,上龍下天,定發音為岩,以此為自己的名字。公元937年,南漢的交州發生兵變,越南本地貴族吳權叛亂佔據交州自立為節度使。後來,劉龑封兒子劉洪操為交王領兵攻打,結果劉洪操不敵陣亡。劉龑認為“不祥”,便放棄了收復交州,為日後的安南獨立留下了隱患。公元939年,交趾人吳權擊敗南漢軍,拓土稱王。968年,交趾地區的丁部領稱帝,取國號為“大瞿越”,安南這才正式建立了獨立政權,成為國家。吳權儼然被越南尊為國父,形象被神化。據越南史籍記載,吳權出生時“異光滿室”,“及長魁悟(奇偉也),目光若電,緩步如虎,有智勇,力能扛鼎。”
1009年,李公蘊開創越南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李朝,統治者雄心勃勃,迫使占城、柬埔寨、寮國納貢稱臣,並於1014年、1022年、1028年、1036年、1058、1059年和1060年多次“深入宋境,焚其倉而還”,“伐宋欽州,耀兵而還。”北宋疲於應付遼和西夏,無暇顧及西南,李朝的入侵強度一次次增加。
淳熙二年(1175年)八月,又“賜安南國王印”。“安南國”之名自此始。
收復安南的明成祖
越南學者認為,明朝郡縣安南后將它“變成一個作為與東南亞和西歐各國船舶往來通商的根據地”③。“郡縣安南”大大提升了明朝對南海的控制力和影響力,為鄭和下西洋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障。
另外,安南作為一個肆無忌憚挑戰明朝宗主國地位的典型被興師問罪,並被納入明朝的直接管轄之下,這對西洋番國起到了殺雞做猴的警示作用。事實上,成祖在郡縣安南后,曾多次以安南之事警誡、震懾不安分的番國。“問罪之師”、“安南之鑒”震懾諸國的效果很顯著。
“郡縣安南”與“鄭和下西洋”同為永樂對外關係中的大事,然而後人對二者的評價卻截然不同。前者被認為是朱棣外交活動中的重大失誤,後者被認為是震驚世界的壯舉。如果孤立地看待它們,好像確實有道理。“郡縣安南”最終以失敗告終,“鄭和下西洋”則促進了中國與西洋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但是,若將“郡縣安南”與“鄭和下西洋”兩件大事聯繫起來看,朱棣“郡縣安南”的戰略意義不可低估。
明朝朱棣將安南國設為、交趾布政使司。1407年,明朝為恢復陳朝,出師越南,推翻了胡朝,並在越南交阯布政使司地圖設交趾布政使司(永樂五年設立),對越南進行直接統治。
永樂五年(1407年)置交阯承宣布政使司,治交州府,轄交州府、北江府、諒江府、三江府、建平府、新安府、建昌府、奉化府、清化府、鎮蠻府、諒山府、新平府、演州府、乂安府、順化府、太原直隸州、宣化直隸州、嘉興直隸州、歸化直隸州、廣威直隸州。
永樂六年(1408年)六月一日,明廷正式下詔書,把“安南”更名為“交趾布政使司”(行省),設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使司,呂毅任都指揮使司的都指揮使(負責軍務),黃中為副。太原直隸州、宣化直隸州分別升為太原府、宣化府。
永樂九年(1412年)末,置寧化直隸州。
永樂十三年(1415年)置升華府;降演州府為演州直隸州。
宣德二年(1427年)廢交阯布政司。然而之後史多的事實證明,宣德“棄置交趾”所造成的消極影響是長期的和致命的。這一事件沉重地打擊了明朝在西洋地區的國際聲望,動搖了明朝的宗主國地位。失去了安南意味著失去了西洋,這一點恐怕是朱瞻基也沒有料到的。
其後,1431年農曆正月五日,黎利接受明朝冊封,安南從此擾邊不絕。
公元1527年,后黎朝權臣安興王(越南語:AnHưngVương)莫登庸(MạcĐăngDung)脅迫黎恭皇(LêCungHoàng)禪讓,改元明德,仍以升龍為都,建立莫朝(NhàMạc)。時任黎朝右衛殿前將軍的阮淦,在莫登庸篡位后率族人逃入哀牢,招兵買馬圖謀復興黎朝。
1532年,阮淦在哀牢尋獲黎昭宗的幼子黎維寧並擁立為帝,是為黎庄宗(LêTrangTông),在南方的清化與北方的莫朝對抗,越南大亂。
1529年末,莫登庸讓位給太子莫登瀛。翌年正月,登瀛正式即位,是為莫太宗,改元大正。登庸自稱太上皇。1537年,黎庄宗遣使北京陳述莫氏篡位奪權,請求明朝討伐莫氏。
1540年十一月初三,莫登庸與大臣數十人自縛跪拜,入鎮南關向明朝官員納地請降,明朝將安南國(越南語:AnNamquốc)降為安南都統使司(越南語:AnNamĐôthốngsứty)從屬國降為屬地,改其十三道為十三宣撫司,各設宣撫、同知、副使、僉事,聽都統黜陟。
命莫氏為安南都統使秩從二品,世襲,三年一貢。名義上越南再入中國版圖。
清仁宗
阮光纘與阮福映交戰之後,都想討好清廷以讓清廷支持自己,阮光纘一改過去做法,把60多個“洋盜”解送到廣東;阮福映得知,也押送“洋盜”到廣東正法。嘉慶對比,卻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態度,囑咐粵督吉慶,說安南兩派自相吞噬,與我國無關,不必過問.如果安南有人內投,自應妥為安置,如果來我國請兵,則一定要據實奏聞。對一直向自己朝覲納貢的小國如此挑釁置之不理,如此內亂又公然表示不干涉,這在一向以“天朝”自居的清廷,實是少見之事。
嘉慶七年(1802年),阮福映擊敗阮光纘而登上國王寶座,遂遣使清朝,請求以“南越”為國名。嘉慶對此類問題.倒是非常敏感,立即指令軍機處:以“南越”二字冊封,斷不可行。因為南越之名,包羅甚廣,考之前史,如今的廣東、廣西地界,都包括在內。嘉慶認為,阮福映即使領有整個安南,也不過是交恥故地,怎麼竟敢稱為南越,他到底想要幹什麼?於是,嘉慶讓軍機處密飭廣東、廣西一帶海道邊關的地方官留心防備,以防阮福映圖謀不軌。
中國國民政府還在國際間開展活動,推動同盟各國支持越南獨立。中美之間對於越南獨立問題有所討論。1942年8月3日,美國總統特使居里在與蔣介石談話中表示:羅斯福反對戰後將印度支那交還法國。他提出,對於一些落後國家,戰後可以由臨近的兩三個國家聯合託管,並承諾在若干時期后,恢復自由。認為此辦法是使越南“不再淪為殖民地的保證”,居里表示,這一問題與中國關係很大,中國可能就是這兩三國之一。開羅會議上,蔣介石與羅斯福討論了越南獨立問題。蔣介石表示,戰後越南不能交給法國,法國統治越南近百年,並沒有盡到訓練越南人的責任,法國在越南只有取而無予。羅斯福提議,戰後將越南歸還中國,蔣介石未予接受。羅斯福復提議對越南實行國際託管,由中、美、英、法、俄、菲各派1人,加上越南2人,組成託管機構,訓練越南人成立自治政府。蔣對此表示原則贊成。蔣介石進而提議,中美應共同努力幫助越南戰後取得獨立地位,提議發表一份宣言,主張越南戰後獨立,但未為羅斯福接受,戰後越南獨立問題遂被擱置。
嘉慶八年(1803年),清朝改“安南國”為“越南國”,冊封阮朝創立者阮福映為“越南國王”。為何國名叫“越南”?《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有一個簡短的說明:“先是,阮福映表請以‘南越’二字錫封。上諭大學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廣。考之前史,今廣東、廣西地區亦在其內。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過交趾故地,何得遽稱‘南越’?該國先有越裳舊地,後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賜國號,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於下表示表示其新賜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於《時憲書》內,將‘安南’改為‘越南’”。“越南一直沿用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