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天后宮
位於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
泉州天后宮位於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是我國海外貿易最高峰--宋元時期的最大港口,媽祖因被引進至海外交通貿易繁盛的泉州港,成為泉州海神,並因漕運及海外交通的發展,成為全國性海神並遠播海外,所建官廟宮址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國際觀瞻所在,所建廟宇是海內外同類建築中禮制規格最高。現存建築規模較大,保存較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構件和明清時代木構。因此,泉州天后宮也是大陸媽祖廟中第一座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
明清海禁,泉州港衰落,大批民眾為了生計下南洋過台灣,媽祖信仰也隨著商人和移民的足跡更為廣泛地傳播。在台灣,由泉州天后宮分靈而來的稱“溫陵媽”。
天后宮最早稱天妃宮,元封天妃,清康熙年間,施琅收復台灣後奏請,特封天后,天妃宮改稱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修復二十年來,前來尋根謁祖和進香的台胞絡繹不絕,從泉州天后宮請走了媽祖神像數百尊。澎湖天后宮、彰化鹿港天后宮、台南大天后宮等數百個宮廟,均與泉州天后宮有密切往來。從天后宮建宮至今,到泉州天后宮謁祖進香、參觀旅遊的台灣同胞不完全統計達一百多萬人次。泉州天后宮已成為聯結海峽兩岸人民的重要橋樑和紐帶。
媽祖、本名林默,福建泉州府莆田縣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甘三日,父親林帷愨,母親王氏平生注意積德行善,樂於助人,年紀都在四十有餘,雖生了一男五女,老是覺得單枝難以傳宗接代,向觀音菩薩祈求再生一男。王氏不久便懷了孕,在降生之時,王氏見到一道光從西北面射人她房內,光輝耀眼奪目,香氣四處飄蕩,久久不散。林默娘長大了,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務,矢志不嫁人,專心致志精研醫理,為人消災防病。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排憂解難,還引導鄉人避凶趨吉,有誰遇難,都樂意找她求助。當時,莆田地區瘟疫大流行,林默娘想盡辦法施藥搶救鄉民,果然立愈。鄉民感激她的救命之恩。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重陽佳節,媽祖父兄駕舟渡北上,西風正急,途中遇到狂風惡浪,船在狂風怒濤中劇烈顛簸,媽祖敏感到父兄的遇難,親臨救駕,父親救起,兄長與自己身亡,就這樣鄉民贊她“通悟秘法,預知休咎事,鄉民以病苦輒愈。長能乘席渡海,乘雲遊島嶼間,人呼曰神女,又曰龍女”。在媽祖羽化升天的 987年、莆田漁民在媽祖升天處為其造廟供奉,這座廟宇就是被稱為天下5000 多座媽祖廟祖庭的莆 田湄州媽祖祖廟。漁民們定期禱告拜祭,祈求讓媽祖能夠繼續保護他們。因默娘生前與民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立廟祭祀。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宋廷領事路允迪奉帝命使高麗國(韓國),在黃水洋遇風暴、危急萬分,恰好船上部分水手從莆田雇來,危難之中這些來自媽祖故里的莆籍水手祈禱媽祖,終於轉危為安。返國后,路允迪奏請朝廷,宋徽宗於是賜莆田媽祖廟"順濟"廟號。“順濟”號是官方對媽祖這一傳統民間 崇拜的第一次恩典和肯定,使媽祖第一次從自發信仰、轉變為官方承認的地方信仰。與時同時、莆 田的媽祖信仰也被越來越多的中國各地沿海居民所借鑒和接受,媽祖信仰也不再僅盛行於莆田以及 附近地區,一些省外沿海城市和海島也開始注重媽祖崇拜、乃至建廟供奉,媽祖信仰也從莆田傳播 到了山東,除莆田祖廟(987年)以及平海衛媽祖宮(999年)聖墩廟(1086年)三廟之外的、世界 上最早的兩座媽祖廟蓬萊閣天后宮(1122年)、長島廟島顯應宮(1122年)、分別在蓬萊和長島建成,1196年,泉州天后宮也正式落成。
史料記載,泉州天后宮始建於宋慶元二年(1196年)。傳說其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覺全夢神命作宮,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實當浯江巽水二流之匯,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時,羅城尚在鎮南橋內,而是宮適臨浯浦之上。”當時建的這座媽祖宮規模已經很大,有三殿、山門、兩廊、兩亭。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對莆田湄洲媽祖廟賜額“順濟”,稱為順濟宮,74年後媽祖文化正式傳播到泉州、泉州天后宮開建。“順濟”者,即順風以濟之意。
泉州順濟宮建后十五年,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鄒應龍於筍江下流造石橋,以近順濟宮,因名“順濟橋”。石橋位於順濟宮前,橫跨晉江,全長一百五十餘丈,寬一點五丈,橋上有石欄桿、塔幢,橋頭有威武的石將軍、橋堡,橫匾上書“雄鎮天南”四字,橋中石刻“順濟橋”三字。中外商船泊於岸邊江中,首先看見的就是順濟宮和順濟橋這兩座雄偉的建築,“順濟”、“媽祖”之名隨之四海傳揚。
宋代,泉州地方長官和市舶司官員,每年春秋兩季都舉行“祈風、祭海”儀式,祈求風浪平青靜,航海平安,以鼓勵發展對外貿易。最初祭海在晉江邊的真武廟,祈風儀式在南安縣的九日山,但到了南宋未年,取而代之的是順濟宮的祭儀。宋元明歷朝經常遣官致祭,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欽定春秋兩祭,此後,順濟宮官祭便成定例。
宋元時代,泉州成為世界貿易港之一,元政府為了發展海上貿易,於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下詔“制封泉州神女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元世祖稱媽祖為“泉州神女”,並封其為天妃,媽祖的神格驟然提高。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再次下詔,在泉州天妃宮舉辦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禮。大德三年(1299年),二月二十日,元文宗下詔書,“加泉州海神曰護國庇民明著天妃。”詔文中直呼媽祖為“泉州海神”。媽祖的海神職位進一步明確。。由此,確立了媽祖的海神職位。其後,元代帝王為了漕運、海運的順利,多次詔封媽祖,以祈求媽祖的庇祐。元代帝王在蕃人云集的泉州港多次御祭天妃,其影響之大是可以想見的。
明永樂五年(公元1405年)出使西洋太監鄭和,奏令福建鎮守官重新其廟。此後朝廷節遣內宦(太監)及給事中行人(對外使節)等官,出使琉球、爪哇、滿刺加等國,率以到廟祭告祈禱為常,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少監張謙出使渤泥(今加里曼丹島汶萊一帶),從泉州浯江(順濟橋一帶稱浯江)啟航,“實仗神庥”,歸奏於朝鼎新之,改宮號為“天妃宮”。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施琅征海,師次於此,“神涌潮濟師”、“有助順功”。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后“,后易宮名為“天后宮”。康熙二十四年,欽差禮部郎中雅虎來宮致祭。雍正元年(1723年)御書匾額“神昭海表”,今懸掛於殿中,乾隆后歷代有重修。建築群還保存宋代構件和明清時代木構建築,是海內外同類建築中規模最高規格、年代較早、而著稱於世的古迹,1987年由國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私商貿易和向東南亞各國及台灣的移民熱潮在泉州港進一步興起,媽祖信仰也隨著泉州商人和移民的足跡更為廣泛地傳播。史料記載,泉州商人“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南海明珠,越棠翡翠,無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題之國,無所不到。”在泉州商人每到一處,必當建造會館,並從家鄉請來媽祖祀奉。泉州天后宮內原本就設有蘇、寧、福、寮郊等許多商郊,附近還有鹿港郊公堂。天后宮每次修建,各大商郊會館都傾力資助,以表虔誠。
據統計,台灣現有八百多座媽祖廟,媽祖的信徒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堪稱媽祖信仰的極盛之地。從台灣媽祖廟宇的級別來看,無不屬於“分靈”。一是從大陸捧持媽祖神符或香火到台灣奉祀,稱為“分香”,二是從大陸捧持媽祖的神像到台灣奉祀,稱為“分身”。台灣的媽祖基本上可分為從莆田湄洲媽祖祖廟直接分靈的湄洲媽、溫陵(泉州)媽、銀同(同安)媽三大類別,即分別為湄洲媽祖、泉州媽祖、同安媽祖的分靈,但天下媽祖祖湄洲,其最初的發源地都是相同的,就是莆田湄洲媽祖祖廟。其源蓋出於明清時期福建向台灣大規模的移民。
資料表明,泉州最早向台灣移民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據記載,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曾“遣民屯秒戍澎湖,編管台灣戶籍。”到了元代,著名旅行家汪大淵從泉州浮海到澎湖,他在《島夷志略》一書中寫道:“澎湖分三十六島,巨細相間,坡壟相望”,“自泉州順風,二晝夜可至┅┅泉人結茅屋居之,各遂生育。”其時澎稱為“泉州外府。”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澎湖建起了一座媽祖廟,稱為娘媽宮,位於澎湖本島馬公市長安里正義街上,今為澎湖縣馬公鎮的提標館。這是台灣地區歷史上最早的一座媽祖廟。在這之後,泉州人又分別隨海上武裝集團顏思齊、鄭芝龍,民族英雄鄭成功,隨平定台灣的靖海侯施琅向台灣本島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移民。雍正十年(1732年)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兩次開放海禁。許多泉州人乘機東渡。由此,祖籍泉州的台灣居民佔了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點八。歷史上,泉州移民一直是開發台灣的主力軍。台灣的開發是由南至北,從西而東的,台灣的“蓋廟風”也是如此。這樣,隨毒害時間的推移和台灣本島的不斷開發,屬於“溫陵媽”的媽祖廟在台灣本島也紛紛建立起來,諸如:從正式名稱上自稱為“溫陵媽祖廟”的有台南溫陵媽祖廟、台南鹿耳門聖母廟、鹿港天后宮、靖海侯施琅倡建的台南天后宮、雲林縣刺桐鄉的福天宮、泉州人吳洛開發台中所建的朝天宮,泉州人許友儀開發新港所建的奏天宮,以及淡水的福祐宮、台西的安海宮等。此外,從台灣媽祖廟的修建年代也可以推算該地的開發時間,如:1720年泉州人林列開發新竹的時間與新竹長和宮的修建年代相近;1709年泉州人陳賴章開發台北的時間與台北天后宮的修建年代接近,道光年間泉州曾氏開發桃園與當地仁海宮的修建幾乎同時┅┅。令人注目的是,這些廟宇的殿堂、山門、龍柱、石壁、石楣以及上面雕繪的人物、花卉、鳥獸等,儘是泉州能工功匠的傑作。
原山門馬戲台因築公路被拆毀,1990年3月由台灣鹿港天后宮暨諸委員捐資重建。今移清代晉江縣學橫星門為山門、面闊五開間,牌樓式造型,雕花漆繪木構斗拱,青石龍柱,兩側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頂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翹瓷雕八龍二鱷,角脊作成鳳尾伸展而捲曲,線條柔和優美,整體結構華麗壯觀。戲台連接于山門后檐,坐南朝北,木構藻井頂蓋。雕脊畫枋,小巧玲瓏,具有泉州獨特藝術風格。
緊接山門兩側為東西厥建築,所謂“秦宮漢闕”以示天后宮之尊。建築為二層樓閣,面臨通衢,兩樓高聳,樓上分置鐘鼓,樓下塑造千里眼,順風耳二神像,威武莊嚴。
標誌
殿頂築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點,兩端五彩瓷型雙龍戲珠,造型精美,光澤鮮艷,表現整個大脊龍的至高題材,四岔脊頭組合鳳凰圖案,對應大脊成龍鳳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龍鳳、麒麟,玄武、雙虎、體現了吉祥如意,慶賀長壽的象徵,為閩南建築藝術之一絕。
東西兩廊及兩軒和寢殿,均由國家文物局立案撥出專款依!日復原修繕。東西兩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現改為閩台關係史博物館陳列室。寢殿又稱後殿,地勢比正殿高出1米多,兩側突出部位設為翼享,左右齋館。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構建築,屋蓋為兩坡面的懸山楔,面闊七間,35.1米,進深19.8米,高8米許,木質梁架粗大古樸,大木柱置於浮雕仰蓮瓣花崗岩的圓形石礎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對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估計是明代翻修時稱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聯“神功護海國,水德配乾坤“。正面原有懸掛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書“后德配天”的橫匾,目前正在修建中,屬國家木構建築之瑰寶。
建置於宮內的閩台關係史博物館是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台灣歷史上淵源關係的專題性博物館。館內收藏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已舉辦“閩台傳統民間藝術展”、“泉州古今字書展”、“閩台民俗風情攝影展”等展覽。
泉州霞洲媽祖宮
鹿港天后宮向泉州霞洲媽祖宮贈送神像
霞洲媽祖宮是泉州的一座媽祖供奉地。前階段由於泉州市區道路建設,這座迄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的舊宮殿遷移重建。新的媽祖宮在重建過程中,得到了許多海內外媽祖信眾,特別是台灣同胞的支持。昨天上午,台灣鹿港天后宮信眾專程趕到泉州,向新建的霞洲媽祖宮
捐贈媽祖神像。這尊媽祖神像是以石頭精雕而成,面貌慈祥。對於台灣媽祖信眾的熱情,霞洲媽祖宮籌建委員會主任蔡景民說:“我們在建新廟的過程中,台灣是組團好幾十次來這邊,特別是鹿港天后宮,澎湖天后宮,還有嘉義天后宮。”
據了解,台灣的各大天后宮長期以來就跟泉州天后宮有交往。在兩地的天后宮內,都保存有對方几十年前互贈的匾額,而鹿港天后宮和泉州的往來就更深了。
石碑
昨日上午,市區霞洲媽祖宮、泉州天后宮舉行的虎年“乞龜”活動先後舉行。
霞洲媽祖宮
過平安橋獲贈紅蛋
昨日上午9時,霞洲媽祖宮“乞龜”活動點睛儀式開始。嘉賓為大“米龜”點睛,這也意味著霞洲媽祖宮為期6天的“乞龜”活動正式開始。聞訊趕來的近千名市民和遊客依序走過象徵著平安吉祥的“平安橋”,每個“過橋”者還獲贈兩個煮熟的紅雞蛋,希望吃了這個象徵‘剝去往年晦氣’的紅蛋后,在新的一年裡平安、順利。
霞洲媽祖宮相關負責人俞先生介紹,在澎湖天后宮的幫助下,霞洲媽祖宮舉辦祈龜民俗文化活動,這樣的活動往後還將繼續舉行。
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正殿修繕工程今起全面展開,施工期約半年,國慶前完工。
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涉台文物保護單位,泉州天后宮此次修繕受到各界關注。此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專家到現場對泉州天后宮正殿“把脈”,並制定出詳細維修方案。經專家現場勘查,泉州天后宮正殿的主要問題是:屋面瓦隴移位、下陷,脫節隨處可見;部分望磚、瓦件破損不堪造成整個大殿屋面合計有19處較為嚴重的漏水;殿內樑柱、檁條等木構件糟朽、腐爛、蟲蛀等。通過此次整修,將再現泉州天后宮正殿的歷史風貌。
“正殿距1984年整修已有20多年了,由於長時間受雨水侵蝕和白蟻侵害,受損較嚴重。”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管理處負責人唐宏傑說,此次修繕工程主要涉及正殿工程維修、白蟻防治、壁畫保護等,將根據“修舊如舊”原則維修。修繕期間,他們專門在正殿前臨時搭建了一座行宮,將媽祖金身移駕至行宮內,方便廣大遊客和信眾前來參拜。
新聞鏈接:史上多次大修
泉州天后宮始建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是媽祖文化傳播地之一。素來被認為是海內外建築規格較高、規模較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也是大陸媽祖廟中少數幾個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歷史上曾多次大修:明永樂五年(1407年),出使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奏令福建守鎮官重修泉州天后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泉州天后宮進行重修和擴建;清乾隆年間和清嘉慶年間,泉州天后宮進行了兩次重修與擴建,清道光年間再修;1984年,泉州天后宮正殿進行重修,這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大修。
2016年7月5日,國家文物局批複福建省文物局《關於報送泉州天后宮(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西廂房保護工程設計方案的請示》(閩文物字〔2016〕210號)。批複如下:
一、原則同意所報方案。
二、對該方案提出修改意見如下:
(一)補充現存建築的歷史沿革。核實屋面是否曾經使用過琉璃瓦。
(二)對不涉及木構件更換的區域,不宜落架;木構件更換應盡量減少對牆體、周邊構件等的擾動。
(三)檐椽、檁條、柱子等木構件更換量缺乏深入的勘察結論支撐。應進一步明確糟朽程度,重要構件應逐一明確,並採取更有針對性的修繕措施,嚴格控制更換量。
(四)不應使用水泥等現代材料,應採用傳統材料和工藝。
(五)進一步規範勘察設計圖紙,並確保文字說明與圖紙相一致。
(六)嚴格核減經費預算。
三、請你局指導有關單位,根據上述意見對所報方案進行修改、完善,經你局核准后實施。施工中應加強監督和管理,確保工程質量和文物、人員安全。
坐落於著名僑鄉、台胞重要祖籍地福建泉州古城裡的泉州天后宮,堪稱涉台文物的保護模本。由國務院台辦、國家文物局、福建省政府共同主辦的涉台文物保護工程啟動儀式,今天特地擇此舉行,可見其地位非同一般。
走進泉州天后宮,山門、戲台、天后殿、寢殿、梳妝樓等依次排列,兩側則有東西闕、東西廊、東西廂、東西涼亭等附屬設施。這是海內外現存年代最久、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祭祀著名海神天后的宮廟,一九八八年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時期,大量閩南人民移居台灣,把泉州的媽祖信仰也帶到了台灣,並在那裡建廟奉祀,使媽祖成為台灣地區最主要的傳統民間神祗。建於明代天啟四年的澎湖天后宮,現為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到了清代,台灣各縣市已普遍建立了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管理處前副主任何振良告訴記者,由於天后宮的重要歷史地位,自南宋慶元二年(一一九六)建宮至今,泉州天后宮已經先後進行十四次比較大的修繕和修建。如今,其規制完整,佔地面積達七千二百多平方米。
據何振良介紹,十四次的修建中,清朝以前有七次,包括對整個宮殿的重修和擴建,並增建寢殿;一九八四年至今也有七次,包括重修山門、東西涼亭、寢殿、梳妝樓及重建西廂房等,其中大部分是由台灣信徒捐資修建的。
泉州天后宮以弘揚媽祖文化為核心,先後數次組織和參與訪問團體赴台進行文物展覽與交流,在泉台文化交流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二00二年七月,泉州天后宮媽祖金身神像巡遊台灣澎湖縣,被譽為“創世紀的宗教盛事”。泉州天后宮還曾連續舉辦兩屆澎湖“乞龜”民俗活動,接待了眾多前來謁祖進香的台灣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