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谷村的結果 展開
谷村
中國進士之鄉
盤谷鎮谷村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的西北,據吉水縣縣城30多公里。谷村與楓江鎮、阜田鎮毗鄰,吉新公路貫穿全村,通過吉新公路與峽江縣、新余市、吉安市形成緊密連接。谷村是中國進士之鄉,省級文物保護遺址三處,自然風光優美,有河堤大草原,護吉大廟古戲台,十里油菜田,春天就是花的海洋。
谷村是江西省第一大村,全村共有3000多戶,1.5萬多人口,盤谷鎮政府、盤谷鎮衛生醫院、盤谷中心小學、盤谷中學、農村信用社都位於谷村,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郵編:331606。為了方便管理,谷村又分為上街和下街。轄:老屋、太元、小祠下等村委會和池東、池南、老屋、下老屋、街上、太元、漢陽等自然村。
中秋習俗
開基始祖唐公
宜春的西平堂李氏,其開山祖雖然是李憲,但是,它的後裔供奉他的父親西平郡王李晟為一世祖。
十里稻田
從宋元豐五年至清乾隆四十年,谷村683年中共有進士68人。如果剔除客居在外者,則有59人。從李遷之、李存之 中舉至清咸豐九年共有舉人127人,除客居外鄉29人外,有98人,其中武舉9人。此外,自元至清貢士96人,薦辟34人,仕籍67人。除去封贈、蔭襲不計,谷村通過科舉取得功名的總共318人。由科舉而進入仕途者也很多。《谷村仰承集》記載:自宋至清末,被朝廷任以官職的287人,五品以上46人,三品以上16人,。最有名的是明崇禎朝左都御使兼兵部尚書李邦華,由於敢於直言,銳意改革戎政,屢遭劾削,又屢被起擢,后因李自成進京,自縊而死;其侄李日宣在崇禎朝任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因性耿直,忤旨下獄,又曾遭陷為東林黨削籍,後起故官,明亡不食死;清初兵部侍郎李元鼎之子李振裕於康熙朝連任工、刑、戶、禮四部尚書,清正廉明,吏治清雅,士風為之一變。
讀書人多,科舉貢薦者多,入仕者多,必然形成濃厚的文風,學者文人也多。據不完全統計,谷村自宋至清末有著述者71人,有著述150餘部。經查,這些著述中至今尚存,藏於國家圖書館及省市圖書館的有38部,其中有名的如宋代經學家李如圭,他的經學著作《儀禮集釋》30卷、《儀禮釋宮》1卷、《儀禮綱目》1卷,除《儀禮綱目》已佚外,餘二種均收入《四庫全書》。明人侯賓於《李氏文獻序》稱:“西平王子十又五人,支分派析於天下,惟江右之族為盛,江右之族惟吉安為盛。”我們可以沿著侯賓於的說法,推衍得更加明確一些:吉安之族惟吉水為盛,吉水之族惟谷村為盛。
谷村十里稻田
谷村確實是一座充滿蘊藏的古老而龐大的村落。無論流連於谷村周圍的山色山光中,還是徜徉在谷村縱橫交錯的街巷中,也無論埋頭於谷村完備的族譜文獻中,還是涉足於谷村閃爍著文化靈光的眾多古迹中,只感覺一股濃濃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谷村太龐大深奧了,置身於其中,常常使人分不清東西南北,摸不透其中的奧秘。當你從迷惘中抬起頭,似乎有點頭緒,但又 沒有完全梳理清楚時,已經夕陽西下了,是趕緊離去,踏上歸程呢,還是留下來繼續探尋?《谷村仰承集》所載明人朱廷基《宿谷村》詩里有“谷村文物地,此夕得淹留”之句,正好表達了這種進了谷村而一時難以離舍的心情。
吉水縣盤谷鎮谷村李家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這裡曾出過許多人物,宋朝的天才神童李獻可,明朝兵、工部尚書李邦華、李日宣和清朝歷任工、刑、戶、禮四部尚書的李振裕等都出自這裡。當年的文化氛圍濃厚,鄉間的戲劇非常繁榮,可以說是一個富貴溫柔鄉,風流繁華地。至今還有兩座古戲台。
谷村:李氏宗祠廟
李景瑞(1914—1969)江西省吉水縣盤穀穀村人。一九三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三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副主任兼訓練部部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李景瑞於1914年9月出生在江西省吉水縣盤穀穀村一戶貧農的家裡。1929年,紅軍來到李景瑞家鄉,他當時才15歲,在革命的熏陶下,投身革命,並參加了兒童團的工作,曾被敵人抓去關押拷打了兩天兩夜。1930年9月,他報名參加紅軍,從此開始了南征北戰的戎馬生涯。同年11月,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11月,他被部隊選送到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即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習無線電報務,次年5月畢業,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畢業以後,因工作需要,他先後被派到第三十四師、少共師、粵贛軍區、紅三軍團,紅二方面軍、援西軍、四方面軍等部隊的電台工作過。在那最艱苦的年月里,不論組織上派他到哪裡,也不管是叫他幹什麼工作,他都愉快地接受,很好地完成,從不知道苦和累。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一方面軍第三十四師電台報務員,少共國際師電台報務員,粵贛軍區電台報務主任,軍委電台報務員,紅三軍團電台代報務主任,紅四方面軍電台報務主任,紅五軍團電台隊長,援西軍電台隊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電台隊長,新四軍第一支隊電台中隊長,蘇北指揮部電台總隊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一師通信科科長兼電信大隊大隊長,第三科科長,蘇浙軍區司令部第三科科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軍區通信局副局長兼華東野戰軍通信科科長,第三野戰軍通信聯絡處處長兼政治委員。
李景瑞將軍
受業於同里鄒元標,萬曆三十一年與父李廷諫同舉鄉試。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成進士,授涇縣知縣,有政聲。當時朝士多詆毀顧憲成,邦華為之辯解,遂被指為東林黨人。陳法祖用人十事:“曰內閣不當專用詞臣,曰詞臣不當專守館局,曰詞臣不當教習內書堂,曰六科都給事中不當內外間阻,曰御史升遷不當概論考滿,曰吏部乞假不當積至正郎,曰關倉諸差不當專用舉貢任子,曰調簡推知不當驟遷京秩,曰進士改教不當概從內轉,曰邊方州縣不當盡用鄉貢。”沒有得到回應。萬曆四十四年以疾歸鄉。萬曆四十五年出為山東參議。天啟元年恢復原官,整頓易州兵備,遷光祿少卿,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天津,與登撫袁可立共議戰守,互成三方之制。後被魏黨削官。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兵部尚書。十二年(1639年)四月,復起兵部尚書。崇禎十五年冬,代劉宗周為左都御史,十六年三月抵九江。安撫左良玉。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邦華請帝固守京師,未得反應。十八日,外城陷,逃至文信國(文天祥)祠,十九日,內城亦陷,乃三揖信國曰:“邦華死國難,請從先生於九京矣。”有詩曰:“堂堂丈夫兮聖賢為徒,忠孝大節兮誓死靡渝,臨危授命兮吾無愧吾。”遂投繯而死。贈柱國太保、吏部尚書,謚忠文。清朝時賜謚忠肅。
四十一年,福王之籓已有期,忽傳旨莊田務足四萬頃。廷臣相顧愕眙,計田數必不足,則期將復更,然無敢抗言爭之者。邦華首疏諫,廷臣乃相繼爭,期得毋易。巡視銀庫,上祛弊十事,中貴不便,格不行。巡按浙江,織造中官劉成死,命歸其事於有司,別遣中官呂貴錄成遺貲。貴?族奸民紀光詭稱機戶,詣闕保留貴代成督造。邦華極論二人交關作奸罪。光疏不由通政,不下內閣,以中旨行之。邦華三疏爭,皆不報。是時神宗好貨,中官有所進奉,名為孝順。疏中刺及之,並劾左右大奄之黨貴者,於是期滿久不得代。
四十四年引疾歸。時群小力排東林,指鄒元標為黨魁。邦華與元標同里,相師友,又性好別黑白。或勸其委蛇,邦華曰:“寧為偏枯之學問,不作反覆之小人。”聞者益嫉之。明年以年例出為山東參議。其父廷諫時為南京刑部郎中,亦罷歸。邦華乃辭疾不赴。天啟元年起故官,飭易州兵備。明年遷光祿少卿,即還家省父。四月,擢右僉都御史,代畢自嚴巡撫天津。軍府新立,庶務草創,邦華至,極力振飭,津門軍遂為諸鎮冠。進兵部右侍郎,復還家省父。四年夏抵京,奄黨大嘩,謂樞輔孫承宗以萬壽節入覲,將清君側之惡,邦華實召之。乃立勒承宗還鎮,邦華引疾去。明年秋,奄黨劾削其官。
崇禎元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總督河道。尋改兵部,協理戎政。還朝,召見,旋知武會試,事竣入營。故事,冬至郊,列隊扈蹕,用軍八萬五千人。至是,增至十萬有奇。時方郊,總督勛臣缺,邦華兼攝其事。所設雲輦、龍旌、寶纛、金鼓、旗幟、甲胄、劍戟,煥然一新,帝悅。明年春,幸學,亦如之。命加兵部尚書。時戎政大壞,邦華先陳更操法、慎揀選、改戰車、精火藥、專器械、責典守、節金錢、酌兌馬、練大炮九事。
京營故有占役、虛冒之弊。占役者,其人為諸將所役,一小營至四五百人,且有賣閑、包操諸弊。虛冒者,無其人,諸將及勛戚、奄寺、豪強以蒼頭冒選鋒壯丁,月支厚餉。邦華核還佔役萬,清虛冒千。三大營軍十餘萬,半老弱。故事,軍缺聽告補,率由賄得。邦華必親校,非年壯力強者不錄,自是軍鮮冒濫。三營選鋒萬,壯丁七千,餉倍他軍,而疲弱不異。邦華下令,每把總兵五百,月自簡五人,年必二十五以下,力必二百五十斤以上,技必兼弓矢火炮,月一解送,補選鋒壯丁之缺,自是人人思奮。三大營領六副將,又分三十六營,官以三百六十七人計,所用掾史皆積猾。邦華按罪十餘人,又行一歲二考察之令,自是諸奸為戢。
營馬額二萬六千,至是止萬五千。他官公事得借騎,總督、協理及巡視科道,例有坐班馬,不肖且折橐入錢,營馬大耗。邦華首減己班馬三之一,他官借馬,非公事不得騎,自是濫借為希。
京營歲領太僕銀萬六千兩,屯田籽粒銀千六十兩,犒軍制器胥徒工食取給焉。各官取之無度,歲用不敷。邦華建議,先協理歲取千四百,總督巡視遞節減,自是營帑遂裕。
營將三百六十,聽用者稱是。一官缺,請託紛至。邦華悉杜絕,行計日省成法。每小營各置簿,月上事狀於協理,以定殿最。舊制,三大營外復設三備兵營,營三千人,餉視正軍,而不習技擊,益為豪家隱冒。邦華核去四千餘人,又汰老弱千,疏請歸併三大營不另設,由是戎政大厘。
倉場總督南居益言:“京營歲支米百六十六萬四千餘石,視萬曆四十六年增五萬七千餘石,宜減省。”邦華因上議軍以十二萬為額,餉以百四十四萬石為額,歲省二十二萬有奇。帝亦報可,著為令。帝知邦華忠,奏無不從,邦華亦感帝知,不顧後患。諸失利者銜次骨,而怨謗紛然矣。
其年十月,畿輔被兵,簡精卒三千守通州,二千援薊州,自督諸軍營城外,軍容甚壯。俄有命邦華軍撤還守陴,於是偵者不敢遠出,聲息遂斷,則請防寇賊,緝間諜,散姦宄,禁訛言。邦華自聞警,衣不解帶,捐貲造炮車及諸火器,又以外城單薄,自請出守。而諸不逞之徒,乃構蜚語入大內。襄城伯李守錡督京營,亦銜邦華扼己,乘間詆諆。邦華自危,上疏陳情,歸命於帝。會滿桂兵拒大清兵德勝門外,城上發大炮助桂,誤傷桂兵多。都察院都事張道澤遂劾邦華,言官交章論列,遂罷邦華閑住。自是代者以為戒,率因循姑息,戎政不可問矣。邦華前後罷免家居二十年。父廷諫無恙。
十二年四月,起兵部尚書,定營制,汰不急之將,並分設之營。謂守江南不若守江北,防下流不若防上流。乃由浦口歷滁、全椒、和,相形勢,繪圖以獻。於浦口置沿江敵台,於滁設戍卒,於池河建城垣,於滁、椒咽喉則築堡於藕塘。和遭屠戮,請以隸之太平。又請開府採石之山,置哨太平之港,大墾當塗閑田數萬頃資軍儲。徐州,南北要害,水陸交會,請宿重兵,設總督,片檄徵調,奠陵京萬全之勢。皆下所司,未及行,以父憂去。
十五年冬,起故官,掌都察院事,俄代劉宗周為左都御史。都城被兵,即日請督東南援兵入衛,力疾上道。明年三月抵九江。左良玉潰兵數十萬,聲言餉乏,欲寄帑於南京,艨艟蔽江東下。留都士民一夕數徙,文武大吏相顧愕眙。邦華嘆曰:“中原安靜土,東南一角耳。身為大臣,忍坐視決裂,袖手局外而去乎!”乃停舟草檄告良玉,責以大義。良玉氣沮,答書語頗恭。邦華用便宜發九江庫銀十五萬餉之,而身入其軍,開誠慰勞。良玉及其下皆感激,誓殺賊報國,一軍遂安。帝聞之,大喜,陛見嘉勞。邦華跪奏移時,數詔起立,溫語如家人,中官屏息遠伏。其後召對百官,帝輒目注邦華雲。舊例,御史出巡,回道考核。邦華謂回道而後黜,害政已多。論罷巡按、巡鹽御史各一人。奉命考試御史,黜冒濫者一人,追黜御史無顯過而先任推官著貪聲者一人。台中始畏法。
十七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邦華密疏請帝固守京師,仿永樂朝故事,太子監國南都。居數日未得命,又請定、永二王分封太平、寧國二府,拱護兩京。帝得疏意動,繞殿行,且讀且嘆,將行其言。會帝召對群臣,中允李明睿疏言南遷便,給事中光時亨以倡言泄密糾之。帝曰:“國君死社稷,正也,朕志定矣。”遂罷邦華策不議。未幾,賊逼都城,亟詣內閣言事。魏藻德漫應曰:“姑待之。”邦華太息而出。已,率諸御史登城,群奄拒之不得上。十八日,外城陷,走宿文信國祠。明日,內城亦陷,乃三揖信國曰:“邦華死國難,請從先生於九京矣。”遂投繯而絕。贈太保、吏部尚書,謚忠文。本朝賜謚忠肅。
谷村[中國進士之鄉]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遷左春房贊善。被罷歸后,終日著書講學。卒后贈光祿少卿,謚文庄。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遊記》一卷。嘉靖二十四年(1545),微服訪黃門祝詠于衡陽,攜門人王托等游南嶽,登祝融峰,游青玉壇,宿上封寺,交友高台寺。現存高台寺的狀元松,志載為他與名僧楚石共植,至今傳為佳話。於方廣寺逗留七日,瞻仰二賢寺,緬懷朱張。在南嶽寫詩二十來首,文數篇。
羅洪先是官員家庭出身,自幼端重,不為嬉戲,從小立志要當學者。嘉靖五年(1526),羅洪先參加鄉試中舉人,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會試,殿試第一中狀元,授修撰。當時明世宗迷通道教,求長生,政治極為腐敗。羅洪先看不貫朝廷的腐敗,即請告歸。嘉靖十八年(1539),他出任廷官,因聯名上《東宮朝賀疏》冒犯世宗皇帝而被撤職。從此羅洪先離開官場,開始了學者的生活。
他自歸家務農之後,隱居山間,更加專心致志地考究王陽明心學,閉門謝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戶。他甘於淡泊,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騎馬練弓、考圖觀史,上至天文、禮樂、典章、陰陽、術數,下至地理、水利、邊塞、戰陣、攻守,無不精心探究。
羅洪先一生的主要成就在理學和地圖學方面,在文學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尤以地圖學貢獻卓著。他精心繪製的兩卷《廣輿圖》,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圖集。羅洪先在繪製地圖方面的建樹,不但為我國地圖的繪製和地理科學作出了貢獻,而且為國際的同行所矚目,在世界地圖繪製領域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