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食品是由轉基因生物加工而成的食品。如,最常見的轉基因大豆及其製成的大豆油、豆腐、醬油等都是轉基因食品。再如,利用能夠使凝乳酶在體外大量產生的轉基因微生物所生產的乳酪也是轉基因食品。但凡是通過法律認可的轉基因產品,都是經過系統的、規範的食品安全檢驗的驗證,對於人體的健康是安全的。國內目錄內轉基因食品都強制標識,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對其消費與否。

分類標準


截至2013年,對轉基因食品尚無明確分類,根據慣例按不同標準可進行不同分類。
根據轉基因食品中是否含有轉基因源為標準可分為如下三種不同類型:
( 1)食品本身不含轉基因的轉基因食品,
是指食品儘管來源於轉基因生物,但其產品本身並不會有任何轉移來的基因。
( 2)轉基因食品中確實含有轉基因成分,但在加工過程中其特性已發生了改變,轉移來的活性的基因不復存在於轉基因食品中的轉基因食品。
( 3)轉基因食品中確實帶有活性的基因成分,人們食用這種轉基因生物或食品后,轉移來的基因和生物本身固有的基因均會被人體消化吸收的轉基因食品。
根據轉基因食品來源的不同可分為如下三種不同類型:
轉基因技術應用比喻
轉基因技術應用比喻
( 1)植物性轉基因食品。所謂植物性轉基因食品,
是指以含有轉基因的植物為原料的轉基因食品。
( 2)動物性轉基因食品。所謂動物性轉基因食品,是指以含有轉基因的動物為原料的轉基因食品。
動物的轉基因食品,主要是利用胚胎移植技術培養生長速率快、抗病能力強、肉質好的動物或動物製品。
( 3)微生物轉基因食品。所謂微生物轉基因食品,是指以含有轉基因的微生物為原料的轉基因食品。轉基因微生物食品,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培養一系列對人類有利的新物種。
根據食品中轉基因的功能的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以下6 種類型:
轉基因家豬
轉基因家豬
( 1)增產型的轉基因食品
( 2)控熟型的轉基因食品
( 3)保健型的轉基因食品
( 4)加工型的轉基因食品
( 5)高營養型的轉基因食品
( 6)新品種型的轉基因食品

特性優點


轉基因食品有較多的優點:可增加作物產量;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可增強作物抗蟲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農產品耐貯性。
例如:轉基因食品——土豆;縮短作物開發的時間;擺脫四季供應;打破物種界限,不斷培植新物種,生產出有利於人類健康的食品。

發展過程


轉基因植物技術始於20世紀70年代初,最早進行轉基因食品研究的是美國,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例進入商品化生產的轉基因食品是1994年投放美國市場的可延緩成熟的轉基因番茄。
進入21世紀以後,全世界轉基因作物種植髮展異常迅速,1998年全球轉基因植物種植面積僅2780hm。美國最多,佔74%;中國不到1%。轉基因植物按種植面積多少排序為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馬鈴薯。轉基因性狀主要是抗除草劑和抗蟲,分別佔77%和22%。
1999年全球轉基因植物種植總面積達4000hm,其中美國、加拿大、阿根廷三國佔99%,此外中國、印度等國也有一定量的種植。
2002年全世界轉基因作物種植總面積為5870hm,主要生產國為美國、阿根廷、加拿大、中國。主要農作物有:抵抗昆蟲的玉米,抵抗殺蟲劑的大豆,抵抗病蟲害的棉花,富含胡蘿蔔素的水稻,耐寒抗旱的小麥,抵抗病毒的瓜類和控制成熟速度及硬度的西紅柿等等。
植物性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大豆
轉基因大豆
20世紀80年代初,DNA重組技術和細胞融合技術相結合,培育出高產、抗蟲、抗病、抗逆、生長快、高蛋白的基因改良植物。蛋白酶抑制基因、澱粉酶抑制基因、外源凝集素基因、昆蟲毒素基因均已被克隆和轉化入相應的植物,例如:抗蟲和推遲成熟的轉基因西紅柿,由於其抗蟲能力的提高和成熟期的延長,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和對其依賴性,減少了環境污染,減少了運輸損壞量,具有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土豆原產於南美,但由於氣候和病蟲害以及灌溉、農藥、肥料等原因,其產量和美國相差很多,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減小這種差距。據統計,到1999年初,美國農業部已經批准生產的轉基因農作物有七大類35種,其中晚熟西紅柿5種,耐除莠劑的大豆2種,增加月桂酸脂的油菜籽1種,抗蟲馬鈴薯2種,抗蟲和抗除莠劑的玉米6種,抗病番木瓜2種。僅僅這兩種番木瓜,就挽救了美國夏威夷番木瓜產業。中國已批准商業化生產4 項,其中包括北京大學培育的轉基因抗黃瓜花葉病毒(CMV)的番茄“8805R”、抗黃瓜花葉病毒(CMV)的甜椒“雙豐R”。
動物性轉基因食品
20世紀80年代發展較快的一種生物技術是用轉基因手段培育新品種。其主要技術是,從目的供體物種體內獲得帶有特定優良遺傳性狀的DNA 片段,即目的基因,直接或通過載體導入被改造物種即“受體物種”的胚胎內,培養出優良的新品種。截至2013年,生長速率快、抗病力強、肉質好的轉基因兔、豬、雞已經問世。梁利群等克隆子大麻哈魚的生長激素基因,在體外經過和鯉魚的MT 啟動子基因重組,導入黑龍江野鯉,選育出了“超級鯉”。另外,有人將疫苗的基因轉移入羊的乳腺,使這些產物隨乳汁而分泌,比用工程茵生產成本更低、產量更大。1997年9月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與復旦大學合作的轉基因羊的乳汁中含有人的凝血因子。既可以食用,又可以藥用,為通過動物廉價大量生產人類的珍貴藥物邁出了重大的一步。1999年2月19日下午2時15分誕生的中國首例轉基因試管牛“陶陶”,產奶量可望高達10000kg,比山羊高20多倍。
用於食品工業的基因工程菌
20世紀80年代中期,豬、牛等胰島素、干擾素生長素基因克隆人微生物,“工程菌”推入市場,開創了微生物生產高等動物基因產物的新途徑。截至2013年,基因工程已能將許多酶、蛋白質、氨基酸和香精以及其他多種物質的基因克隆入合適的微生物宿主細胞中,利用細菌的快速繁殖來大量生產,這使得人們對於自然界“微量”產品的依賴性有所下降。較為成功的例子如:牛胃蛋白酶(r91n)的基因克隆入微生物體內,由細菌生產這種動物來源的酶類,解決了乳酪工業受制於牛胃蛋白酶來源不足的問題。從西非發現的由植物產生的甜味蛋白(tHAUMATIN)的DNA編碼序列已經被克隆入細菌,以便生產這種高效低熱量新型甜味劑。在工業發酵上,美國的BIOTECHNIca公司開發了一種適合多倍體釀酒酵母的遺傳工程方法,該研究證實了利用酵母遺傳工程方法生產淡啤酒的可能性。在焙烤業上,MONFORT(1999)把含有地絲菌屬LIP2基因的質粒轉化到麵包酵母中,利用這種重組體發酵生麵糰,生產的麵包較蓬鬆,內部結構較均勻。

科學家的觀點


陳君石(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知名食品安全專家,國際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主席,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員):需要告訴公眾有關轉基因、轉基因作物、轉基因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知識。天然食品不等於就是安全食品,食品安全不存在零風險。轉基因食品不構成食品安全問題,因為:轉基因食品不含有有毒有害物質;另一方面,轉基因作物的研究、開發有一整套嚴格的監督管理程序,在生產方面,也有確定的生產規範和嚴格的管理要求,這和其他傳統產品的生產是一致的。
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我國雜交水稻之父,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雖然中國雜交水稻技術目前在國際上領先,但如果不加強分子育種技術研究,短則5年、長則10年,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就要落後國際水平了。中國超級稻三期目標研究中正在應用分子技術。今後利用生物技術開展農作物育種是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轉基因技術是分子技術中的一類,因此必須加強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沒有技術就沒有地位。對待轉基因產品,科學慎重的態度並不是拒絕的態度。
許智宏(中國科學院院士,前北京大學校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現任國際植物組織培養和生物技術協會主席、UNESCO人與生物圈中國委員會主席):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產業革命,中國生物產業發展大力推進轉基因生物品種研發與產業化,對於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中國在高新技術領域核心競爭力、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均具重要戰略意義。
李家洋(中國科學院院士、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面對全球日益嚴峻的糧食安全問題,可利用轉基因培育生物新品種、生物農藥和新生物製劑研發等,為人類生活帶來一場新綠色革命。轉基因作物可增加作物的抗性,有效防止病蟲害,大大減少化學殺蟲劑使用,減少生產成本,降低環境污染和傷害其他昆蟲和人畜。同時,也可以培育優良的作物品種,改善土地生產能力。國內外數億人口食用多年,尚未發現轉基因產品對身體健康產生損害;1億多公頃種植轉基因作物未證實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這是不爭的事實。
旭日干(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副理事長):轉基因生物安全是一個相對概念,它以非轉基因生物為參照系來比較兩者在安全性方面的差異。從目前國內外的科學研究看,沒有發現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在人類食用安全性上存在差別。另一方面,轉基因研究應用對基因來源、操作方法和應用環境進行嚴格控制。目前,經過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獲得主管部門批准的轉基因生物可以放心使用或食用。
戴景瑞(中國工程院院士,玉米遺傳育種專家,現任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我本人前半生基本上是搞常規的、傳統的育種,最近20年,既搞傳統的、常規育種,又參加現代生物技術研發和應用。我體會是,通過轉基因技術,可以在原有的傳統技術基礎之上增加一種新的技術,可以提高育種的水平,可以使新的品種增加一些傳統育種解決不了的性狀。
謝華安(中國科學院院士,雜交水稻遺傳育種專家,福建農業科學院前院長):目前,全國各地的科學家跨區域合作,攜手做了很多工作,轉基因作物研發已經有了非常良好的基礎。發展生物技術,與傳統技術緊密結合,拓寬育種途徑,提高育種效率,對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壯大民族種業,鞏固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和供給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楊煥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基因組學家,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儘管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批評,我仍然毫不猶豫地支持轉基因植物和動物。轉基因本身沒有毒,它們同別的基因有什麼相互作用也被研究得一清二楚。
李寧(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現在關注生物安全的人,絕大部分不熟悉生物安全知識。其實我們自己一口就吃進成千上萬個基因。讓人們接受女人不是男人的一根肋骨變出來的,用了1 800多年時間。當前面對農業生產中的許多問題,轉基因相關的生物技術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對一個民族、對一個國家來講,這些方法接受得慢一點的話,就會落後。
劉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作物育種專家):轉基因技術已被列為影響未來全球經濟的第三大技術,轉基因育種是目前國際上普遍採用的新技術。目前,我國已建立了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農作物轉基因技術體系,獲得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基因上百個和一批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的新基因,水稻基因組及重要功能基因克隆研究居世界先進水平,為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作物新品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面對國際上競爭日益激烈的轉基因市場,應充分利用轉基因新技術培育環境友好、資源節約、有利健康、高產優質的轉基因作物品種,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基礎上,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表示,“今天的農作物已不再是‘天然’品種,而是經過千百年人工選育獲得的品種。”萬建民說,雜交育種和轉基因兩種技術都是利用基因重組原理實現了基因的轉移與交流,從而滿足高產、優質等需要。

安全性評價


由於轉基因食品中有些成分是傳統食品中從來沒有的。現代生物技術將其他生物基因轉入植物,將病毒、細菌和非食物品種的外源基因,以及標記基因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等引入食用作物,都是傳統育種技術無法實現的。再者,現代遺傳工程學還比較年青,誰也說不清這些遺傳改變將來會產生什麼後果。因此,各國對這類食品的安全檢驗要求比用傳統方法培育生產的更加嚴格。截至2013年,國際上普遍採用的是以實質等同性原則為依據的安全性評價方法。

輿論風雲


科學家的無奈

“轉基因原本是技術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導黃大昉覺得,人們一開始有疑問是正常的。
“這個擔心是從外面來的。”朱作言院士告訴本刊記者,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轉基因開始商業化種植時也出現過類似聲音。
國外至少有四種反對力量:
其一是極端環保人士,認為破壞物種的多樣性,對環境有害;
其二是宗教人士,認為只能是上帝造萬物,人類不能輕易改變;
其三是貿易戰爭,尤其見於西歐對北美的農業貿易壁壘——美國70%~80%的食品都含轉基因,西歐只有不接受轉基因才能阻擋美國農產品進入本地區;
其四是舊有利益集團,例如原來野生三文魚來自海洋捕撈,人工養殖后,三文魚價格被拉低,受到傳統漁業集團的反對和抵制。他們的理由包括,養殖魚近親交配繁殖使遺傳性喪失,養殖魚與野生三文魚雜交破壞野外種群遺傳性。
“其實,自然界每天都在發生著遺傳基因突變,比轉基因可能帶來的突變概率還要大。”朱作言說,“真正懂遺傳學的人覺得這些都是歪理,而公眾卻未必都能認識到。”
1986年初,王大珩、師昌緒等四位中科院學部委員上書鄧小平,建議發展高技術,后稱“863計劃”。中國的轉基因作物研究在此計劃支持下迅速發展。1988年,中國因抗病毒轉基因煙草的商業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
“當時大家都覺得是好事,‘轉基因’還被當作賣點。”朱禎說。2008年,國務院批准設立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科技專項”,這作為農業領域唯一的項目,與大飛機製造一起被列入國家16個中長期重大科技專項,計劃15年投入240億元,成為有史以來投入資金最多的農業科技項目。
然而,“風向一下子就變了。”黃大昉說。
2009年8月17日,農業部依法批准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以及轉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同年10月,這三種作物出現在中國生物安全網公布的《2009年第二批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准清單》中。
這意味著在科學家大量試驗檢測的基礎上,政府認可這些轉基因作物沒有安全問題,可以推進其產業化。
而此時,綠色和平組織介入了。
“中國想把轉基因水稻產業化?這影響可大了,絕對要把你堵住!”黃大昉說。
科學家們掌握的信息是,“當時對方有四步走策略:第一,絕對不能讓轉基因水稻產業化;第二,抹黑科學家;第三,牽制上層決策;第四,推翻農業轉基因重大專項。”
具體手段就是攪動媒體炒作,把國際上所謂的爭議都搬進中國。
原本“華恢1號”和“Bt汕優63”轉入Bt殺蟲蛋白基因,只能殺死螟蟲和稻縱卷葉螟鱗翅目昆蟲,對人體不會造成傷害。而炒作之下,對轉基因作物的描述中,“斷子絕孫”“致癌致病”“中國變成國際資本推廣轉基因產品的第一隻小白鼠”等驚悚說法屢見不鮮。
黃大昉覺得,“轉基因被妖魔化了”。他認為,“有些人利用老百姓的不了解,製造了一種虛幻的恐怖。”
他說,除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經過科學家的據理力爭並未更改,其他三步都達到了:轉基因水稻儘管安全但無法產業化種植,決策被牽制,科學家被抹黑。
今天解釋了、澄清了,隔一段時間又出來,層出不窮——這是科學家普遍表達的無奈。

奇特的轉基因輿論場

80%以上的市售大豆油是轉基因大豆壓榨而成;一項大型調查中90%的人認為轉基因食品不安全。
61名院士上書高層,要求儘快推進轉基因技術產業化;雲南財經大學特聘教授顧秀林則語出驚人,稱轉基因是滅絕人類的邪惡技術。
農業部說,轉基因食品和非轉基因食品一樣安全;甘肅某市政府卻發文禁止種植轉基因作物。
美國食品葯監局的數據顯示,美國人已經吃了多年的轉基因食品;央視知名主持人崔永元卻心存疑問,親自赴美調查轉基因在美國到底有多普及。
圍繞著轉基因,有策略的反轉人士、進退失據的政府、不被信任的科學家,以及懵懵懂懂的公眾,構成中國奇特的轉基因輿論場。
這看起來,就像是一場荒誕劇。

亂麻

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所所長林敏,作為轉基因的支持方,剛剛結束了北京電視台一場長達4個小時的辯論,略顯疲倦。
為了這場電視辯論,林敏花了一天的時間來做準備,“我希望我說的都是有依據的,每講一點我都必須去查資料,而他們就可以信口雌黃。”
他的對手是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辯論一開始,王就拋出了致癌論,搬出了《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的數據,稱河南、河北、甘肅、青海、上海、江蘇、廣東、福建等轉基因大豆油的消費集中區域,是我國腫瘤發病集中區,而黑龍江、遼寧、浙江、山東、湖南、湖北等不以消費轉基因大豆油為主的地區,不是腫瘤發病集中區域。
林敏在查閱了更詳細的年報之後給予反駁:根據這份年報,遼寧、山東是胃癌高發區,浙江是結直腸癌和肝癌高發區,湖南湖北是宮頸癌高發區,“他根本就沒認真讀這個報告。”
雷同的話,林敏已經記不清講過多少次,但他還是覺得不去不行,“你不說,反轉派樂意說,就只有負面的聲音了”。
和以往的被動挨打不同,這一次是轉基因的支持者們主動出擊。今年5月以來在全國29個城市舉辦了30多場轉基因食品試吃會,參與者過千,院士捧場,賺足了眼球。
轉基因水稻研發者、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和美國科學院雙料院士張啟發,在華中農業大學校園內舉行的轉基因品嘗會上,還披露了61名院士聯名上書高層要求儘快推進轉基因水稻產業化的消息。
在這封長達17頁的信中,院士們不再那麼“客氣”,指出轉基因技術的產業化不能再遲緩,否則要誤國。
接受媒體採訪,也成為轉基因科學家的一項日常工作,華中農業大學近日就請求他們的轉基因研究團隊再忙也要抽時間回答記者和外界的提問——因為手握兩張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華中農業大學一直處於轉基因混戰的中心。
今年以來,不只是轉基因領域,還有來自食品安全、分子生物學、環境等各個領域的科學家,比如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陳君石院士、剛剛卸任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吳孔明院士、復旦大學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主任盧寶榮,通過各種形態的媒體,反覆傳達主流科學界的聲音:
轉基因是一項中性技術,需要科學使用嚴格監管;通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一樣安全,轉基因作物的環境風險可控;轉基因商業化的=17年來,沒有發生被證實的危害人體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
這是科學界難得的一次集體反擊。
轉基因反對者們並不怎麼在意中國科學界頂尖科學家的聲音,他們更看重軍事戰略家、有少將軍銜的彭光謙的聲音,他今年8月26日在《環球時報》發表《八問主糧轉基因化》稱,“轉基因食品與腫瘤、不孕不育等數十種疾病的高度相關,轉基因作物可能成為殺人不見血的生物武器,帶來的後果將遠超鴉片戰爭。”
轉基因反對派的重量級選手、雲南財經大學特聘教授顧秀林更是語出驚人:轉基因是一項滅絕人類的邪惡技術,學界之所以一面倒支持是利益使然。
一如既往地,這場混戰滑向了聳人聽聞、真假莫辨的指控,還有對對手的攻擊。
時評人郭松民參加一檔有關轉基因的電視節目后,在微博上提到,“主持人讓我們看一段視頻,說我們會看到一頭吃轉基因飼料的豬,但我們只看到了教授,奇怪?豬當了教授?”
在挺轉派與反轉派兩方對決中,來自政府部門的自相矛盾的表態與做法更加解不開轉基因這團亂麻:
先有轉基因的主管部門農業部力挺:所謂轉基因食品致癌、影響生育、導致土地報廢都是權威機構反覆澄清的謠言,轉基因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多個領域;後有甘肅省張掖市市委市政府發文,嚴禁任何企業和個人在張掖落地從事繁育、銷售和使用轉基因種子的經營活動。
雖然中國批准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不多,僅棉花和番木瓜兩種,但市面上可以買到的轉基因食物除了番木瓜,還有轉基因食用油——中國不允許種植轉基因大豆和油菜,卻可以進口轉基因大豆、油菜用於榨取食用油。
有關轉基因紛紛擾擾的爭論,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前任院長饒毅看來“以後都是歷史笑料”。

科學和民意

饒毅的底氣在於,對於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主流科學界並無分歧。
“科技界絕大部分人觀點是一致的,通過各個國家批准上市、拿到安全證書的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這是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歐盟食品安全局,美國農業部、FDA還有環保署的共識,”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所研究員黃大昉說,“確實有個別科學家說轉基因技術不安全,但應當指出那些研究都存在疏漏和問題,結論不可靠最後被科學共同體所否定。”
聯合國糧農組織:市場上合法購得的轉基因作物,以及由此做出來的食物,是安全而且可食用的。
世界衛生組織:目前在國際市場上的轉基因產品均已通過由國家當局開展的風險評估,這些評估是透徹的,它們未表明對人類健康有任何風險。
美國食品葯監局(FDA):不推薦使用“非轉基因”標識,這會讓公眾誤以為非轉基因的食品比轉基因更安全。
但是,無論是科學家的苦口婆心,還是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美國FDA、歐洲食品安全局的聯合背書,都無法戰勝陰謀論和不可知論。
僅僅24小時之內,顧秀林的“邪惡技術論”在新浪微博上被轉發了超過7000次。
洶湧的民意之下,政府對轉基因技術的態度搖擺不定。
2008年,轉基因作為農業領域的唯一個項目,和大飛機研製一起,進入了16個中長期重大科技專項。
這可算得上是轉基因的重大勝利,這個重大專項計劃在15年內投入240億——這將是有史以來投入資金最多的農業科技項目。政府的目標明確,培育一批抗病蟲、抗逆、優質、高產、高效的重大轉基因生物新品種,提高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和產業化整體水平和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
按照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的說法,轉基因重大專項主要是為了推進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
就在轉基因成為重大專項的第二年,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的團隊拿到了兩張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轉基因抗蟲水稻汕優63”,這被認為是轉基因商業化最難的一關,張啟發和他的同事為了這兩張安全證書,等了11年。
當時普遍認為,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近在咫尺。“安全證書在過去就是等同於允許你商業化了,”張啟發說。
和安全證書一起到來的,是鋪天蓋地的質疑:為什麼要13億人當小白鼠?蟲子不吃為什麼要給人吃?為什麼只有中國熱衷於將轉基因主糧商業化?
在接下來的4年裡,轉基因的反對者和支持者,佔據了大量的媒體版面,圍繞著謠言、被歪曲的細節和不可預知論,隔空論戰那些令人費解的問題——現在安全能代表50年乃至100年後安全嗎?那些不可預知的風險怎麼辦?
轉基因的支持者、反對者和官方都心知肚明:繞不開的民意,推遲了轉基因糧食的商業化步伐。
按照現行法律,轉基因作物拿到安全證書之後,還要通過品種審定、拿到生產許可證、經營許可證,才能進行商業化種植。
安全證書的有效期是5年,兩張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2014年即將過期。而轉基因水稻的品種審定遲遲不能啟動,商業化種植更是遙遙無期,就連它的研發者張啟發也不樂觀。
媒體觀察員徐達內注意到了官方態度的微妙變化,他在《“反轉”誤國》的媒體札記中寫到,中國官方在認可推廣轉基因技術方面向前邁了一小步——至少,從近期媒體報道情形來看,是這樣的。
2013年6月以來,媒體對轉基因的態度有所鬆動,幾大喉舌——《人民日報》、央視和新華社都直接或間接地表達了對轉基因的支持態度。新華社發文稱轉基因食品是“大趨勢”,央視發表評論稱轉基因尚未發現任何有科學根據的安全問題。
真理似乎沒有越辯越明,所有的論戰只能讓公眾的疑團越滾越大。
在騰訊網發起的一項超過25萬人參與的調查中,89%的人認為轉基因食品不安全,94%的人不支持在中國商業化種植轉基因糧食。

輿論戰

1998年,張啟發和他的團隊開發出轉基因抗蟲水稻。然而15年後,不但轉基因水稻沒有上市,連他在內的一大批科學家都被扣上了“漢奸”的帽子。
張啟發回憶當時處於“盲目的原始狀態的樂觀”,科學家們深信自己擁有解決農業問題的最先進工具,並將開創一個富足、繁榮、輝煌的時代。
盲目樂觀的科學家們忘記了人類對新技術與生俱來的恐懼。
1990年代末,歐洲的幾起食品安全事件加上綠黨的政治力量漸強,歐洲反轉運動開始興起,併發生了普斯泰土豆事件。
1998年,蘇格蘭Rowett研究所的科學家阿帕得•普斯泰在尚未完成試驗並且沒有發表數據之前,通過媒體告訴公眾,他在實驗中用轉基因土豆餵食大鼠,大鼠“體重和器官重量嚴重減輕,免疫系統受到破壞”。
英國皇家學會次年的的評審報告指出,普斯泰的實驗過程錯誤百出,試驗結果無法重複,結果不可信。
彼時中國還處於和轉基因技術的蜜月期,科學家、企業和農民剛剛在轉基因棉花上看到了這項技術巨大的潛力。
在1990年代初,中國的棉花主產區爆發棉鈴蟲危機,棉花減產超過40%。《三聯生活周刊》記者袁越提到去棉花產區採訪時,當地的棉農告訴他,棉鈴蟲最猖獗的時候,蟲子泡在藥水裡,拿出來之後還能蠕動。
“棉花產業舉步維艱,美國轉基因抗蟲棉乘虛而入,1998年孟山都公司壟斷了中國棉花市場份額的95%,”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雲波回憶,“好在中國自己做出了轉基因棉花,1999年產業化推廣后,迄今,國產轉基因抗蟲棉所佔的市場份額高達90%以上。”
當時,對於轉基因棉花,媒介、科學界都沒有進行有效的宣傳,公眾並不知情,但2002年綠色和平發布了的一份《轉Bt基因抗蟲棉環境影響研究綜合報告》卻讓人印象深刻:棉農將面對不受控制的超級害蟲,轉基因抗蟲棉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製造了更多的問題,棉農將被迫使用更多、更毒的化學農藥。這被轉基因的支持者們看成是反轉運動的第一槍。
當時,農業部沒有回應。實際上,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發現棉鈴蟲的種群已經對Bt棉產生抗性。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實驗結果表明,由於少用農藥,抗蟲棉棉田中的捕食性天敵數量大大增加,害蟲棉蚜(伏蚜)的數量減少了443-1546倍。Bt棉可減少農藥使用70%-80%,減少人畜傷亡事故,這已是公認的最大生態效益,而這些綠色和平沒有提及。8年後,農業部在官方網站的“轉基因權威關注”頻道建成后做出以上回應。
綠色和平是一家國際性的環保組織,很多環保組織和轉基因似乎天生是敵人,環保組織認為工業化破壞了環境,嚮往田園牧歌式的農業生產,人類用新技術干預自然兇險萬分。
綠色和平食品與農業項目負責人俞江麗在接受《南都周刊》採訪時提到,綠色和平不反對轉基因的研究,只是反對轉基因主糧的商業化。但幾乎所有接受採訪的轉基因的支持者都認為,綠色和平是轉基因反對陣營的中流砥柱。
綠色和平善於且樂於和媒體打交道,它一直通過媒體向公眾傳達這樣一個信息——轉基因技術有不可預知的風險。從2002年起,綠色和平每年都會通過媒體發布和轉基因相關的報告,至今已經有25份。
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嚴建兵說,“綠色和平很有策略,知道什麼時候發什麼消息,知道怎麼吸引媒體注意。”
2004年開始,綠色和平向超過60家食品生產商詢問他們在使用轉基因原料方面的政策,並且據此編寫《避免轉基因食品指南》。此後,年年都有更新,並且採取街頭髮放的方式。
食品巨頭們都忙不迭地做出不使用轉基因原料的表態,那些不願意或來不及回應的食品生產商,比如百威、旺旺康師傅,則被綠色和平列入紅名牌警示,出現在媒體上。
科學家們顯然沒有和媒體打交道的傳統和經驗,在轉基因之戰的前期,科學家們這樣解釋轉基因的安全性,“沒有證據表明轉基因食品存在特殊的風險”。
科學界明白,這意味著,現有的證據都支持轉基因是安全的,但這絕對不是公眾喜歡的答案。
懷著對未知食物本能的恐懼的公眾,在食品安全事故高發的當下,希望得到絕對安全的保證,但科學界給不了,因為絕對安全的食物並不存在。
隨著公眾輿論越來越強烈地轉變為對轉基因的敵視以及對科學提供的保證不信任的態度時,科學家們覺得憤懣而無助,偶有失態。
一位轉基因科學家在回答環保組織的質疑時這樣說,“列寧說過,一個愚蠢的人提的問題,100個聰明人也回答不了。”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科學家不敢發言,因為一旦說話就會招來一片罵聲。
饒毅直到2011年才注意到轉基因的討論變成一個極端的話語場,他才開始公開表示對轉基因技術的支持。
“國內輿論壓力過大,可能導致中國自主技術更加落後,但並不影響美國的轉基因技術研發和推廣,我發言主要是希望給從事轉基因研發的科學家創造一點空間,”饒毅說,“在目前情況下,他們大多數都不肯出來說明,有些人甚至連做研究也灰溜溜。”
作為轉基因技術的管理部門之一,農業部在轉基因輿論戰的初期極少正面回應綠色和平。
科學松鼠會會員雲無心推測,出於貿易保護的考慮,政府當時對轉基因採取了一種保守的態度,默許了綠色和平的行為,一位接近農業部的科學家同意這種說法。
“中國政府相關部門最大的失誤是,在一系列誤解產生影響之前,沒有防範於未然。在公眾還對轉基因不了解的時候,如果告訴公眾轉基因是什麼,和普通作物有沒有什麼本質差別,效果會好很多,而現在,公眾已經根深蒂固、先入為主地覺得,它是個危險的東西,再來做科普工作,太難了,”資深科技記者、基因農業網主編方玄昌總結。
轉基因監管的漏洞,也讓綠色和平逮了個正著。
2005年,綠色和平在湖北市場採集了25份種稻穀、大米和種子,送到德國一家實驗室檢測,綠色和平稱,在這25個樣本中,19個在DNA檢測中呈陽性,顯示為轉基因水稻。中國沒有批准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種植,它們本不該出現在市場上。
這份名為“非法轉基因水稻污染中國大米”的報告又一次撥動了公眾脆弱的神經。

事業

隨著激進左翼組織烏有之鄉的加入,這場反轉運動脫離了原先的軌道,變得更加波譎雲詭。
2008年以來,烏有之鄉在其網站上刊登了超過3400篇和轉基因相關的文章,用誇張和聳人聽聞的語言描述轉基因技術。
張宏良2010年在烏有之鄉網站發表的《廣西抽檢男生一半精液異常,傳言早已種植轉基因玉米》一文稱,迄今為止,世界所有國家傳來的有關轉基因食品的負面消息,全都是小白鼠食用后的不良反應,唯獨中國傳來的是大學生精液質量異常的報告。
張宏良試圖將廣西大學生精液異常與種植轉基因玉米這兩件事聯繫起來,這也正是導致公眾恐慌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根據農業部門的調查,廣西並沒有種植轉基因玉米。廣西抽檢男生一半精液異常的說法,確有出處,來自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男性學科主任梁季鴻的《廣西在校大學生性健康調查報告》,但這份報告,根本就沒有提到轉基因三個字。
“他們說的話,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因為最直接了當,比如轉基因食品引起癌症,斷子絕孫,為什麼?他不說,或者就是引用偽科學的所謂的實驗,”羅雲波說,“反對轉基因的人,各個國家都有,但反對的理由都不一樣,五花八門,中國的特點是什麼,斷子絕孫,這是中國人最怕的。”
烏有之鄉還為中國式反轉注入了新的元素——陰謀論。
轉基因的研發是一項燒錢的工程,在美國,轉基因是由孟山都先鋒這樣的大型種業公司、科學家共同推動的一項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然成熟,無論在技術還是在市場上,都極具優勢;而中國國的種業公司相對弱小,轉基因由政府出資研發。孟山都每年的研發資金超過10億美元,也收穫了巨大的商業利益。
這樣的強弱對比是滋生陰謀論的溫床。觀察家趙希渝在《國內外反轉基因運動概述》中提到,世界主要的種業公司幾乎都開展轉基因研究,推出轉基因品種,綠色和平對美國的兩家公司孟山都和先鋒攻擊最為猛烈,而這種攻擊恰恰符合對美國陰謀論的想象。
在烏有之鄉及其支持者的論調中,轉基因技術是美帝國主義為了滅絕中華民族,專門研製的一種生物武器。那些從事轉基因研究的科學家,支持轉基因的科學家,都被扣上了“漢奸”和“賣國賊”的帽子。
在一個中國農業大學的學術報告會上,一個中年女子在會場開罵,“張啟發,你這個賣國賊!你為了你的美國主子,把十三億人當成了小白鼠!”隨後,一個戴紅帽的男性操起第一排的茶杯,向演講台砸去。
諷刺的是,不少反轉派們聲稱自己不反對轉基因研究,只是反對轉基因商業化。而在中國,正是產業化的轉基因棉花趕走了孟山都,而沒有產業化的轉基因大豆潰不成軍。
孟山都當然希望敲開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他們曾經做到過。因為棉鈴蟲危機,孟山都的抗蟲棉曾在上個世紀末佔據了95%的中國市場。
1999年,中國的轉基因棉花開始產業化,用了10年時間,擊敗了孟山都公司,佔據90%以上的轉基因棉花市場。但沒有產業化的轉基因大豆,在15年中節節敗退,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每年要進口5800噸大豆,其中絕大部分是轉基因大豆。
作為全球最知名的轉基因種業公司,孟山都也逃不過轉基因反對派的攻擊。2013年1月7日,轉基因的反對派們來到孟山都的辦公樓下,喊了半天口號,抗議行將結束之時,大廈的保安告訴他們,孟山都在幾個月之前就搬走了。不甘心的反轉人士又前往農業部,打標語喊口號,直到嗓子喊啞才返航。
反轉人士全情投入,讓羅雲波感嘆對手的執著與熱情,不遺餘力,而自己則沒有足夠的耐心,精力所限也無法全身心投入,“他們是把反轉當成一項事業來做。”

公開

作為轉基因產品的最終消費者,公眾希望知道轉基因產品獲得安全證書的審評和決策過程,以及和安全評價相關的信息——轉基因產品的生產商、環境和健康評估報告等。
無論是對轉基因張開懷抱的美國,還是謹慎的歐盟,都願意將轉基因審批過程中的信息公開並邀請公眾參與。
美國轉基因食品上市前,都會發布食用安全和環境影響報告,接受公眾評議。
美國農業部人士邁克爾•沙克曼稱,“如果公眾的意見和評論中提出一些新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我們之前沒有考慮到、沒有解決的,我們在作出最終決定之前,會解決這些問題。”
歐盟也是如此。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對新的轉基因產品出具評估報告之後,歐盟委員會將評估報告公布在網路上,接受為期一個月的公眾評議。
而在中國,轉基因產品的評估報告、評審過程在很長時間裡是不公開的。
2009年8月,農業部發放了兩張國內自主研發的轉基因水稻的安全證書,它們被放在一個很少更新、普通公眾幾乎不知道的專業網站上。
綠色和平於當年11月發現並公布了這個消息,引起了長達數個月的爭議后,農業部才正式就轉基因水稻的安全證書表態——經過11年的評審,發放了安全證書。
轉基因水稻風波之後,農業部嘗試改變。
2010年7月,農業部的官方網站建立了“轉基因權威關注”頻道,一些和轉基因相關的法律法規,哪些國家公司的轉基因產品獲准進口,哪些國產的轉基因產品獲准種植,參與轉基因產品安全評價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的科學家組成等信息,開始逐步披露。
遺憾的是,轉基因產品安全和環境的評估報告仍不為公眾所知。
律師魏汝久在2010年2月向農業部申請要求公開兩種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水稻的相關信息。農業部在書面回復中公開了轉基因水稻涉及的知識產權、以及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成員的名單,但以涉及國家機密為由拒絕公布轉基因水稻的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階段的詳細情況。
雖然農業部宣稱轉基因評審過程嚴格,程序規範。可惜的是,這個嚴謹的過程、規範的程序並不為公眾所知。
在無法充分獲知信息的前提下,也無怪公眾每次面對轉基因議題,多少都顯得有些過分焦慮。

死結

2012年的黃金大米事件和法國轉基因玉米致癌實驗讓公眾的態度雪上加霜。
還是綠色和平,率先披露了一則新聞,題目是《揭開“黃金大米”背後的秘密——孩子不是轉基因的實驗對象》。
這則消息的開頭寫到,美國科研機構發布了它們對24名中國湖南省兒童進行轉基因大米人體試驗的結果。
美國塔夫茨大學和中國疾控中心,選取了88名兒童,他們都是湖南省衡南市一所小學的學生,隨機分成了3組,其中一組25名兒童午餐進食60克黃金大米,后對其體內維生素A含量進行檢測,研究結論是,黃金大米與維生素A膠囊效果相當。
隨後的調查顯示,研究人員隱瞞了試驗中使用的是轉基因大米,僅發放了知情同意書的最後一頁,違反了國際醫學倫理準則。
雖然黃金大米安全性無疑,這項試驗屬於有效性試驗,但這項試驗的重大瑕疵,無疑又給轉基因技術增加了一項罪名。
當地政府給進食黃金大米的學生賠償了8萬,沒吃的賠了1萬。嚴建兵認為,當地政府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暗示了轉基因有害。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法國分子內分泌學家塞拉利尼發表論文稱,他用轉基因玉米餵食了2年實驗鼠,雌性實驗鼠中,50%到80%的實驗鼠長了腫瘤,而且平均每隻長的腫瘤多達3個。雄性實驗鼠中,出現的主要健康問題包括肝臟受損、腎臟和皮膚腫瘤,以及消化系統疾病。
幾乎在頃刻之間,法國轉基因玉米致癌的消息傳遍了中文世界,反轉派更是如獲至寶。雖然歐洲食品安全局最終否定了轉基因玉米有毒甚至致癌的研究結論——因為這個研究結論不僅缺乏數據支持,而且相關實驗的設計和方法都存在嚴重漏洞,——但並不影響轉基因致癌的論調繼續傳播。
從1998年至2013年的15年間,幾乎每年都有類似的研究或謠言面世,雖然其後都被學術共同體或權威機構所推翻,但壞消息天生比好消息跑得快,沒有人記得這些嚴肅而無趣的學術腔和政府腔,而致癌論、基因污染論、不可預知論已經深入人心。
“政府在其他事件中公信力的缺失,導致了在轉基因問題上處處被動,農業部門和科學家們也只是附帶出現在不被相信之列,”轉基因的支持者,基因農業網主編方玄昌說。
有策略的反轉人士、進退失據的政府、不被信任的科學家,構成中國這個奇特的轉基因輿論場。正如科技記者丹尼爾•查爾斯在《收穫之神》中寫到的,與大多數人類活動相比,農業對謙虛、忍耐這樣的舊道德的需求更甚,你在展望新技術的潛力時需要謙虛,期待公眾時接受更需要耐心。
實質等同性原則
1993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首次提出了實質等同性原則。OECD 認為,以實質等同性為基礎的安全性評價,是說明現代生物技術生產的食品和食品成分安全性最實際的方法。1996年FAO和WHO 的專家諮詢會議建議“以實質等同性原則為依據的安全性評價,可以用於評價GM生物衍生的食品和食品成分的安全性。”實質等同性可以證明轉基因食品並不比傳統食品不安全,但並不證明它是絕對安全的,因為證明絕對安全是不切實際的。
會議將實質等同性分為以下三類:
(1)與傳統食品和食品成分具有等同性;
(2)除某些特定差異外,與傳統食品和食品成分具有等同性;
(3)與傳統食品和食品成分無實質等同性;
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程序
實質等同性是安全性評價程序執行前的指導原則,完整食品全面安全性評價的要點是:
(1)親本(宿主)作物的安全食用歷史、成分、營養、毒性物質、抗營養素等。
(2)供體基因的安全使用歷史、基因組合的分子特性和插入到宿主基因組性質和標記基因,考慮到基因的水平轉移和DNA 安全性。
(3)基因產物危害性的評估數據,包括毒物學和過敏性。
通過對“開始材料”安全性情況的深入評價和在轉化過程的綜合評價,為了保證新作物和傳統的對應物“一樣安全”,還必須按照實質等同性原則,對轉基因作物的表型和農藝學性狀、成分、全面全性、營養和飼養性等方面的等同性進行綜合評價,證明它們和傳統對應物是等同的。各國用這個方法評價了50 多種GM作物,結論是,由GM作物產生的食品和飼料,和傳統作物產生的都是一樣安全和營養的。

法規政策


截至2013年,從事轉基因動、植物研究開發的國家制定了相應的政策與法規以保障轉基因食品的安全。例如美國已建立了健全的從事食品安全與環境檢測的管理機構和嚴格的安全標準,對轉基因動、植物的研究、開發、試驗、生產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每一種轉基因生物在進行釋放環境試驗和轉入商品生產之前,都要對其生物本身以及生產過程的安全性、風險性進行評估審查,通過其相關標淮后才予以批准。為了統一評價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標準,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所屬的國際食品規定委員會也已決定製定轉基因食品的國際安全標準。中國先由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制定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隨後農業部在此基礎上制定了《農業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並同時成立了農業生物工程安全委員會,以負責全國農業生物遺傳工程體的安全性審批。
2014年10月,農業部向國家工商總局發函,商請要求加強對涉及轉基因廣告的管理。10月9日,央視廣告部門官微稱禁止對非轉基因廣告使用“更健康、更安全”等誤導性廣告詞。
將對涉及轉基因、非轉基因的產品廣告加強審查,其中,在我國和全球均無轉基因品種商業化種植的作物如水稻、花生及其加工品的廣告,禁止使用非轉基因廣告詞;對已有轉基因品種商業化種植的大豆、油菜等產品及其加工品廣告,除按規定收取證明材料外,禁止使用非轉基因效果的詞語,如更健康、更安全等誤導性廣告詞。

發展前景


轉基因食品的發展前景在利弊的爭論中撲朔迷離,這並不是轉基因食品獨有的現象。歷史上技術產品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任何技術產品的形成與發展方向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社會需求引導了它的出現,它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推動了它的發展,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相互爭論的結果決定了它的演變方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越來越明顯地成為社會大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與整個社會大系統及其子系統之間的複雜聯繫與相互作用也變得越來越突出。
社會對轉基因食品的需求是存在的,它承負著緩解飢餓與貧窮,改善生活質量,提高生活水平的任務。雖然不同國家、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爭執一時難以調和,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可能找到一個令全球達成共識的平衡點,它也可能日益完善。

安全事件


轉基因飼料導致豬患胃炎幾率增加事件
由澳大利亞和美國研究人員進行的新研究顯示,由轉基因飼料餵養的豬的胃炎發病率遠高於傳統飼料餵養的豬。不過實驗太多缺陷,包括發表的期刊並沒有影響因子,實驗統計方法錯誤等。
“先玉335”玉米致老鼠減少、母豬流產事件
2010年9月21日,《國際先驅導報》報道稱,“山西、吉林等地因種植‘先玉335’玉米導致老鼠減少、母豬流產等異常現象”。經農業部門專家現在勘察,山西和吉林並沒有種植轉基因玉米,而且“先玉335”也不是轉基因品種。根據當地村民描述,當地老鼠數量較往年的確有所減少,這與吉林省榆樹市和山西省晉中市多年禁用劇毒鼠藥,致使老鼠天敵增加;農戶糧倉多使用水泥地板,使老鼠不易打洞造成;而且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太原作為北京備用機場,曾經做過集中滅鼠措施有直接關係。關於母豬流產現象,也與當地實際情況不符。《國際先驅導報》的這篇文章還被《新京報》評為“2010年十大科學謠言”。
廣西大學生精子活力下降事件
2010年2月2日,烏有之鄉網站刊登文章稱,“多年食用轉基因玉米導致廣西大學生男性精子活力下降,影響生育能力。”後來據核實,廣西省從來沒有種植和銷售轉基因玉米。最終查證該文章有意篡改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某博士關於《廣西在校大學生性健康調查報告》的結論,與並不存在的食用轉基因玉米掛鉤,得出上述聳人聽聞的“結論”。
斑蝶事件
1999年5月,康奈爾大學的一個研究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聲稱用帶有轉基因抗蟲玉米花粉的馬利筋(一種雜草)葉片飼餵美國大斑蝶,導致44%的幼蟲死亡,由此引發轉基因技術環境安全性的爭論。事實上,這一實驗是在實驗室完成的,並不反映田間情況,因而缺乏說服力,且沒有提供花粉量的數據,現在這個事件已有了科學的結論:
玉米的花粉大而重,擴散不遠,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粒玉米花粉
2000年開始在美國3個州和加拿大進行的田間試驗證明,抗蟲玉米花粉對斑蝶並不構成威脅,實驗室實驗中用l0倍于田間的花粉量來喂大斑蝶的幼蟲,也沒有發現對其生長發育有影響。
目前研究已經證實,斑蝶減少的真正原因,一是農藥的過度使用,二是作為大斑蝶越冬地的墨西哥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墨西哥玉米事件
2001年11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兩位研究人員在《自然》上發表文章,聲稱在墨西哥南部Oaxaca地區採集的6個玉米地方品種樣本中,發現有CaMV35S啟動子及Novartis Bt 11抗蟲玉米中的adhl基因相似序列。綠色和平組織藉此大肆渲染,說墨西哥玉米已經受到了“基因污染”,甚至指責墨西哥小麥玉米改良中心的基因庫也可能受到了“基因污染”。文章發表后受到很多科學家的批評,指出其在方法學上有許多錯誤。所謂測出的35S啟動子,經複查證明是假陽性。所稱Bt玉米中的adhl基因已經轉到了墨西哥玉米的地方品種,則是“張冠李戴”。因為轉入Bt玉米中的基因序列是adhl-S基因,而作者測出的是玉米中本來就存在的adhl-F基因,兩者的基因序列完全不同,是兩碼事。顯然作者沒有比較這兩個序列,審稿人和《自然》編輯部也沒有核實。對此,《自然》編輯部發表聲明,稱“這篇論文證據不足,不足以證明其結論”。墨西哥小麥玉米改良中心也發表聲明指出,經對種質資源庫和從田間收集的152份材料的檢測,在墨西哥任何地區都沒有發現35S啟動子。
加拿大“超級雜草”事件
由於基因漂流,在加拿大的油菜地里發現了個別油菜植株可以抗1-3種除草劑,因而有人稱此為“超級雜草”。事實上,這種油菜在噴施另一種除草劑2.4-D后即被全部殺死。應當指出的是,“超級雜草”並不是一個科學術語,而只是一個形象化的比喻,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已有“超級雜草”的存在。同時,基因漂流並不是從轉基因作物開始,而是歷來都有。如果沒有基因漂流,就不會有進化,世界上也就不會有這麼多種的植物和現在的作物栽培品種。即使發現有抗多種除草劑的雜草,人們還可以研製出新的除草劑來對付它們。科學進步的歷史就是這樣。當然,油菜是異花授粉作物,為蟲媒傳粉,花粉傳播距離比較遠,且在自然界中存在相關的物種和雜草,可以與它雜交,因此對其基因漂流的後果需要加強跟蹤研究。
美國轉基因玉米MON863事件
2005年5月22日,英國《獨立報》披露了轉基因研發巨頭孟山都公司的一份秘密報告。據報告顯示,吃了轉基因玉米的老鼠,血液和腎臟中會出現異常。最後迫於壓力,應歐盟要求,公布了完整的1139頁的試驗報告。歐盟對安全評價的材料及補充試驗報告進行分析后,認為將“Mon863”投放市場不會對人和動物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於2005年8月8日決定授權進口該玉米用於動物飼料,但不允許用於人類食用和田間種植。2009年10月,歐洲食品安全局轉基因生物小組按照轉基因植物及相關食品和飼料風險評估指導辦法及複合性狀轉基因植物風險評估指導辦法提出的原則對轉基因抗蟲和耐除草劑玉米Mon89034 x NK603用於食品和飼料的進口和加工申請給出了科學意見。歐洲食品安全局在總結報告中說,目前有關MON89034 x NK603玉米的信息代表了各成員國對該品種玉米的科學觀點,在對人類和動物健康及環境的影響方面,這種玉米與其非轉基因親本一樣安全。因此,EFSA轉基因小組認為這種玉米品種不大可能在應用中對人類和動物健康或環境造成任何不良影響。
歐洲轉基因玉米品種對大鼠腎臟和肝臟毒性事件
歐洲食品安全局轉基因小組對de Vendomois等發表的論文(3種轉基因玉米品種對哺乳動物健康影響的比較,國際生物科學雜誌,2009,5:706-726)進行了評審,同時,轉基因小組也對3個90天大鼠餵養研究數據的統計學重新分析進行了評價。轉基因生物小組得出結論,論文中提供的數據不能支持作者關於腎臟和肝臟毒性的結論。並不存在任何新的證據表明需要對以前得出的轉基因玉米轉化事件MON 810, MON 863和NK603對人類、動物的健康以及環境無不良影響的結論進行重新考慮。
轉基因小組指出該小組對先前針對MON 863玉米的研究(Seraliniet al., 2007)所做的幾點基本的統計學批判對de Vendomois等的論文同樣適用。在轉基因小組對Seraliniet al.(2007)的論文的全面評價中,給出了在MON 863(8%)中發現顯著性差異的原因,並表明此差異不會影響MON 863的安全性。de Vendomois等檢測並報道的對NK603(9%)和MON 810(6%)顯著的變數百分率與Seralini等的論文中MON 863的數值是相似的。
轉基因生物小組認為de Vendomois等將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的結果放到生物學因果聯繫中時,對EFSA提倡的使實質等同分析得以實現的,用以提供變化範圍的參考品種的應用作了錯誤的陳述。
將觀察差異放到生物學因果聯繫中時,沒有考慮到可用的關於用不同飼料飼餵的動物間正常的遺傳背景差異的信息。
沒有提供以正確的方式應用錯誤發現率(FDR)方法得到的結果
沒有提供任何將已廣為人知的對飼料反應的性別差異與將差異歸結為不同種轉基因玉米效應的結論聯繫到一起的證據。
以不合理的分析和差異值為基礎來評價統計權重。
de Vendomois等強調的顯著性差異,在轉基因生物小組對MON 810,MON 863和NK603三個玉米轉化事件的安全性作出判斷時,都曾經被認真評估過。de Vendomois等的研究並未提供任何新的毒理學效應證據。在毒理學相關性方面,de Vendomois等所用的方法並不能對轉基因生物及其相應對照之間的差異作出正確的評估,主要原因如下:
所有的結果都是以每個變數的差異百分率表示的,而不是用實際測量的單位表示的。
檢測的毒理學參數的計算值與有關的物種間的正常範圍不相關。
檢測的毒理學參數的計算值沒有與用含有不同參考品種的飼料飼餵的實驗動物間的變異範圍進行比較。
統計學顯著性差異在端點變數和劑量上不具有一致性模式。
de Vendomois等作出的純粹統計學的論斷和與器官病理學,組織病理學和組織化學相關的這三個動物餵養研究間的不一致性並沒有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