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財團

1962年成立的國際化慈善機構

創立於1962年的日本財團(Nippon Foundation)是一個國際化的非盈利的慈善機構,由日本著名的慈善家和企業家笹川良一出資創建。不僅在日本國內,也在世界舞台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財團成立以後,日本財團以海事和船舶事業為重點開展工作,力圖通過財團的努力來推動島國日本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財團將工作擴展到教育、社會福利以及公共衛生等領域,活動範圍遍及包括日本在內的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

財團簡介


日本財團。資產總額為36萬億日元,僱員近24萬人。核心成員有24家大壟斷公司,其中銀行2家、保險公司2家、工礦企業15家、商社1家、大百貨商店1家、房地產行業1家和運輸企業2家。由這些企業組成的經理會、稱為二木會,是三井財團的最高領導機構。其中三井銀行三井物產、三井不動產公司是財團的三大支柱企業,這三大企業的首腦人物形成最高領導核心,對外代表三井財團。除了二木會成員企業外,還有未參加二木會而參加月曜會的16家直系子公司。此外三井財團還通過貸款持股和人事關係,控制著一批旁系公司,其中持股率超過10%的聯帶公司達114家。

構成模式


以家族財閥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財團是日本最早形成的壟斷財團。如今,三菱、三井、住友、芙蓉、第一勸業銀行、三和等六大壟斷財團掌握著日本的經濟命脈,控制著日本的大量公司。

三井財團


前身
日本財團
日本財團
三井財團的前身是由三井家族統治的三井財閥。創始人三井八郎兵衛高利於1673年在江戶(今東京)和京都開辦綢緞莊,以後兼營錢莊,從18世紀20年代起開設了以經辦銀錢匯兌業務為主的三井兌換店,成為商業資本高利貸資本,並資助封建諸侯,替德川幕府包辦匯兌,作為御用特權商人而成為富商巨賈。
發展
明治維新時,三井家族轉到朝廷方面,資助新的天皇制政府調度兵糧軍餉,發展成政商,得到明治政府的照顧,把持了全國的金融業。在此基礎上,1876年開設了日本第一家私人銀行三井銀行,創設了三井物產公司。1910年建立了總持股公司,基本形成了近代的三井財閥。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三井財閥成為最大的壟斷資本集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三井財閥所屬直系和旁系公司及其子公司共達273家。三井財閥在此之後曾一度被解散。50年代初,由三井銀行發起成立了月曜會,接著以促進三井物產公司的合併為目的而成立了總經理一級的五日會,1960年改名為二木會,逐漸成為三井財團的統籌領導機構。50年代末,原三井財閥直系、旁系公司以企業集團的新形式集結而恢復成為大財團。三井財團的經理會成員公司及其子公司和聯帶公司共達150多家。

三菱財團


三菱財團成立於1956年,其前身是“舊三菱商事公司”(該公司於1947年下半年被美國責令日本政府分散化小。“解散財閥”解散了具有血緣關係的財閥家族,主公司和子公司之間的控股主從關係隨之瓦解,這就使得子公司自主性得到增強,從而使得員工更加努力工作。建立資本和經營相對分離的新體制,對促進公司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該集團主要經營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為主,在日本的六大財團(三井財團,住友財團富士財團,三和財團,第一勸銀財團)中,三菱財團實力最為雄厚。其中三菱重工,三菱制鋼,三菱化工,三菱汽車、三菱電機等都是全國同行業一流企業,在世界同行業中也名列前茅。

住友財團


創立
早在16世紀時,住友家族因在四國島上開創並經營一座銅礦而日益發展壯大,成為日本官方指定的供銅商,主要服務於當時日本一些極具實力的名門望族,其中包括在1603—1868年間統治日本長達200多年的德川幕府。當時,該家族的掌門人自豪地宣稱,住友商社是全球最大的銅出口商。
發展
19世紀中葉,日本市場逐步對西方開放,住友商社也更為廣泛地在冶鋼及鍊鋼等領域發展起來。到20世紀初,住友家族已經迅速發展成為日本國第三大金融財閥。
20世紀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頗具政治影響力的壟斷集團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主要追隨者,住友財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住友財團的家族集中化更加明顯,該財團的大部分產業都集中到了住友家族手中。到1937年,住友家族的第16代傳人已經掌握了財團股本總額的90%之多。
日本戰敗后,各財閥在美國的限制下紛紛解體而改組成為企業集團。住友家族在日本政治經濟上的影響力也大大削弱。但是,隨著戰後日本經濟的復甦,住友財團又東山再起,日益發展壯大。從那以後,住友商社更加廣泛地參與國際間金屬、機械、石油、化工、食品及紡織等領域的貿易活動,成為住友財團的核心企業及日本四大貿易商之一。

我國研究


“這次到日本來,就是要向日本請教”
——鄧小平 我國對日本財團的研究在上世紀80年代達到一個小高峰,這要感謝鄧小平同志1978年訪日。1978年是中國國家戰略發生重大轉變之年。10月22日至29日,鄧小平作為中國國家領導人,二戰后首次正式訪問日本,也是鄧小平在醞釀中國現代化大戰略的過程中所做的一次取經之旅。|
訪問期間,鄧小平在回答記者問題時指出:“首先承認我們的落後,老老實實承認落後就有希望。再就是善於學習。這次到日本來,就是要向日本請教。”
中國需掀第三次“學習日本潮”
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之所以會取得巨大成就,與虛心學習國外經驗有著密切關係。但金融危機卻讓我們看到,美歐的一些發展理念和制度設計,並不能適合中國的需要。如果說,未來中國在發展中,更需要有選擇地向國外學習的話,那麼日本仍應是一個主要目標。我們需要掀起第三次“學習日本潮”。
中國人曾有過兩次學習日本的經驗,第一次是百年前,甲午之戰失敗后,中國人知恥后勇,拜敵為師,隨之日語中“外來”新概念擠佔了四書五經中的話語。主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國共兩黨的先驅們,大都是這些新概念的實踐者。第二次是30年前,鄧小平訪問日本,體驗自動化,乘新幹線、感受高速度,國內隨之掀起了一股“學習日本”的熱潮,日本技術幾乎成“現代化”別名。
但是,兩次學習都有一些遺憾。第一次,許多人將日本視為“小西方”,日本只不過是“西學東漸”的“工具”;第二次,許多人是將日本視為“經濟巨人”,日本只不過是“技術與管理”的“培訓班”。“工具論”與“技術論”,如同兩片葉子遮住了人們的眼睛,影響了我們對日本社會整體,尤其是人文領域的關注。
日本是一個後進的東方島國,20世紀初,花了30年就進入了“列強”行列。二戰失敗后,也只用了20多年又超過歐洲各國躍居世界經濟次強。而我們以優於日本的“硬體”,經歷了30年高速成長,仍與日本等發達國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僅此一點,就仍需要虛心學習。
兩次學習日本是形勢所迫,今天依然如此。世界大動蕩的變局、歐美模式的瓶頸、我們自身發展的困難,都逼迫我們以更高、更全面的視角再一次學習日本。中國現在需要認真總結經驗,更需要找出差距、後來居上。畢竟,善於學習,也是一種自信力的表現。
(來源:環球時報2009年1月 庚欣
近年研究狀況
財團,早期被人們稱為“財閥”。90年代末期,國內有一部分學者對日本財閥有過研究,但被後來居上的“歐美大潮”所淹沒。近年來,研究日本的學者少之又少,能對日本企業發展模式有所深究的更是寥寥無幾,相關的研究書籍也很難買到。
日本財團的發展伴著深厚的東方文化底蘊,這其中離不開儒家文化。比較著名的日本財團包括三井、三菱、住友、富士、第一勸銀、三和六大財團。現階段國內對財團研究比較出名的著作有《三井帝國在行動》《三井帝國啟示錄》《瞄準日本財團》《財閥與帝國主義》等書籍。
奮鬥目標
日本財團最根本的奮鬥目標是實現一個和平與繁榮的國際社會,讓生活在這個社會裡的每一個成員的基本人權都能夠得到保障。為實現這一目標,日本財團一方面需要尊重根植於各種文化的不同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又要超越分割世界的政治、宗教、人種、國家等各種界限。
日本財團
日本財團
同樣,日本財團藉以實現奮鬥目標的方法也是靠不斷的努力去順應時代潮流,了解社會形勢,把握國際社會最緊迫的需求。我們深知人類社會存在著各種問題,但其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我們的著眼點是捕捉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的實質,在此基礎上,按照靈活機動的原則,選擇需要優先解決的課題,進而即全面又細緻地為解決問題付出努力。在工作過程中,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不能墨守成規,而應當銳意創新,不斷尋求解決各種全球性課題的新途徑,使具體的活動能夠行之有效地開展起來。
日本財團對於我們與世界各國人民攜手開展的各項事業抱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了人類和世界,我們願把各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匯聚到一起,進而運用它們去改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