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人

北京名人

北京的名人故居,主要集中在東城西城和宣武三個城區。主要分三類:一類是中國當代革命史上名人住過的宅院。另一類是近代和當代的文化名人居住過,有的在此去世的房子。北京的名人故居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兩處:宋慶齡故居郭沫若故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1處:魯迅故居、毛澤東故居、李大釗故居、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地、朱彝尊故居(順德會館)、康有為故居、梅蘭芳故居、程硯秋故居齊白石故居老舍故居茅盾故居。作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組成部分的名人故居,雖然近幾年保護工作有所加強,但總體看來仍顯得比較薄弱,如果不對現在倖存的名人故居給以有效保護,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貌將大打折扣。

歷史沿革


北京的名人故居,主要集中在東城、西城和宣武三個城區。這是因為當年北京的城圈兒不大,出了現在的二環路就算是城外了。
此外,老北京城的宅子有“東富西貴”、“北貧南賤”之分,東西城的房子院落普遍比南城北城好。而清朝時期,漢人不能在內城定居,城南成了進京趕考的舉子和文人墨客居住的場所,老北京的會館絕大多數都集中在宣武區。民國以來,當年住在豪宅大院的王爺和官宦的後代,紛紛賣房租房,以維持生計,所以,他們住過的宅子,成了名人或買或租的住所。北京的名人故居主要分三類:一類是中國當代革命史上名人住過的宅院。另一類是近代和當代的文化名人居住過,有的在此去世的房子。第三類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的宅子。這個名兒就複雜點了,名人有好名兒也有壞名兒,但總歸說他是名人,如李蓮英段祺瑞張作霖等,用現在的“中性”詞兒說,這些人都屬“歷史人物”,或者說是“歷史名人”。如李蓮英雖然是形象並不好的太監,可是他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作用卻不能小視,所以他的名字婦孺皆知。

介紹


由於年代久遠,名人故居主人的頻繁更迭,這就需要做大量的歷史考證。
劉羅鍋”的故事,在京城可以說家喻戶曉。劉墉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少保。按他的官位來說,在京的府邸肯定不小。他的故居在哪兒呢?
依據清末文人震鈞的<天咫偶聞>記載:“劉文清(即劉墉)故第在驢市衚衕(即現在的禮士衚衕,民國時改)西頭,南北皆是,其街北一宅改為食肆,余幼時屢過之,屋宇不甚深邃,正室五楹,陛下青桐一株,傳為公手植。街南牆上橫石,刻‘劉石庵先生故居’七字,今屋皆易主,北宅久拆,橫石亦亡矣。”
震鈞生於1857年,死於1920年,按年頭推算他出生時距劉墉去世只有五十多年,顯然他幼年所見所錄的事兒是比較可靠的。當然也有其他文字記載劉墉宅在別處。
從震鈞的記載可知當年劉墉故居佔地面積相當大,有人推算應當從禮士衚衕西口一直到衚衕的中部。現在禮士衚衕保存相對完整的大宅門有三四處,東口123號院(現禮士衚衕小學)是清大學士敬信舊居,民國時做過“蒙藏院”。其中129號院的建築非常考究。現在仍可看到,臨街的八字牆上有精緻的磚雕,大門三間,進門后,二門左右各有一石獅子,二門並列著兩套四合院,園內有花廳、水池,花草樹木點綴得體,顯得怡然幽靜。縱觀整條衚衕的房子,都不如這個宅子的建築講究,所以有人認為這裡就是劉墉的故居。
可是,有人根據震鈞所說劉宅在衚衕西頭的記載,認為129號在衚衕的中間還稍稍偏西。而一些史料記載,129號原是清末武昌知府的宅子,所以斷定此宅不是劉墉故居。
那會兒,劉墉死了還不到百年,其故居就說不清了,可見老北京大宅門衍變之快。
129號院民國時被糧商李彥青買了下來,但是沒多久,他因趁日本大地震時倒賣大米,被曹錕政府給斃了。之後這所宅子被一個有名的律師買了。時間不長,他又轉手給了天津鹽商李善人的兒子李頌臣。當時這套院子並不講究,李頌臣買來后,請朱啟鈐的學生重新設計,就改建成了現在的樣子。
解放后,此宅建築基本未動,曾做過印尼駐華大使館,以後做過中國青年報社。“文革”期間,又成了當時的“四人幫”幹將于會泳的住宅,現在歸廣播影視部電影局使用。1984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29號院在幾十年中,換了多少撥主人!所以,劉墉的故居只能說在禮士衚衕西口,究竟是哪個院,就誰也說不清了。
類似的例子很多,如東城南鑼鼓巷59號,被確認為洪承疇故居。筆者在採訪時發現所謂故居不過是院內的三間北房。據院內居民介紹,宅子的大門原來在方磚廠衚衕路北,門很壯觀,門外有兩個很大的銅獅子,院內的房原來很多,現在大部分都已改建。這三間北房,據說是清代早期建築,原來是洪承疇的祠堂。
洪承疇算是明清兩代的“名人”,明末,崇禎皇帝調他總督薊遼軍務,保衛北京。1642年,他率20萬大軍與清軍大戰松山。全軍覆沒后,他被俘投降,被清朝政府任為兵部尚書兼副都御史,以後官至翰林弘文院大學士等要職。按他的地位,其府邸絕對不會只有眼下的這套院子。所以又有人推斷南鑼鼓巷一帶平房,當年都屬洪承疇的宅子。

傳承意義


北京是六朝古都,歷史上的許多風雲人物在北京城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也留下了可供後人緬懷、憑弔的故居。然而,市社會科學院“人文奧運”課題正在進行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北京超過八成的名人故居沒有開放,許多故居門前沒有顯著標志,有的甚至連周圍居民都不知道。
在眾多名人故居中正式開放的只有7家(北京地區博物館名錄上只有6家),不足總數的五分之一。像偌大的南城,只有一個紀曉嵐故居開放,恐怕多少還是沾了電視劇的光。記者從各區文物部門了解到,未開放的名人故居現在多數是大雜院,不但沒有開放條件,有不少房子已是年久失修。也有少數是被單位佔用,或仍是其後人居住。
一些名人故居的修繕已經納入文物部門的視野,比如東城區東堂子衚衕拆遷時,保住了蔡元培故居,目前這裡的居民已經搬遷,修繕方案正在制定。像西城的齊白石故居、李大釗故居已納入市文物局的人文奧運計劃;還有楊椒山故居、康有為故居、譚嗣同故居都列入了宣武區文物保護規劃。林白水故居將易地重建,部分項目有望於2008年前完成修繕,對外開放
但能開放的名人故居畢竟是少數。有專家建議:為那些暫不能開放的名人故居門前掛個顯眼的牌子,給那些可能不為人所熟悉的歷史名人做個簡單的介紹。比如沈家本,我國著名法學家,參加過大清律法的編纂修訂,不說有幾個人知道?掛上一個標誌牌,註明歷史,串起的將是對北京歷史文化的尊重與弘揚。這在目前應該是容易辦到的。

保護


多年來,北京名人故居的保護、利用卻不盡如人意,一座座院落、房舍在城市改造和建設的轟鳴聲中消失,引發文保人士的連連呼籲和扼腕長嘆。
名人故居保護屬於公共事務,主要職責在政府部門,但並不意味著僅憑政府部門一己之力就能完全做好此項工作,以民間保護團體為核心的社會力量參與也不可或缺。
近年來,民進北京市委和22名委員曾聯合提案建議,應加快立法進程,細化行政管理部門、故居管理者與使用者的責、權、利。另外,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名人故居保護工作,支持成立相關民間公益組織和慈善組織,通過法規明確其角色定位,構建有利於保護的良性機制。樹立統一製作的北京文化名人故居標識,在街道醒目地方進行標示。發布《北京名人故居圖冊》、《北京名人故居地圖》,開闢北京文化名人故居網,公布各故居的基本信息、公交線路、名人簡介等。
提案還建議,在以政府財政資金為主進行保護的同時,向社會籌集資金做好名人故居保護工作。可以借鑒上海、蘇州等地的做法,在簽訂法律文書、確保不改變名人故居原始結構、原有風貌的前提下,將部分名人故居出租、出售給私人業主,通過產權轉讓的方式推動名人故居保護,拓展新的保護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