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故居
朱彝尊故居
朱彝尊故居位於宣武區海柏衚衕16號,原廣東順德會館,是朱彝尊清康熙二十三年後在北京的住所。朱彝尊在北京住過幾個地方,這裡是他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由於他曾任起居注官職,接觸了解大量的宮廷史料,因此撰寫刻印了《日下舊聞》一書,此外,還著有《曝書亭集》等書籍,為北京留下了珍貴的地方文獻。故居中原有兩株古藤和曝書亭一座,現已無存。1984年,朱彝尊故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朱彝尊故居順德會館
朱彝尊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考據學家。一生著作甚多,在史學考據上所作的貢獻更是車載斗量,不可勝數。他最為著名的史學著作,是歷史上第一部研究北京地方史志的專著《日下舊聞》。該書為後世研究北京史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遺產。《日下舊聞》成書之後,在其基礎上有不少史學家作“補”,“增”,“考”,可見其史學價值之珍貴。目前,該書仍是研究北京史所不可缺少的一部著作。在文、史學界雖然無人不知朱彝尊,但他的一些具體情況,特別是他在北京的故居,卻鮮為人知。本文對此略作介紹,以饗讀者。
朱彝尊在北京居住了十幾年,住所幾經變遷。他在京的主要居所——順德會館,坐落在今宣武區海柏衚衕16號,是一個不太引人注目的院落。就在這裡,朱彝尊完成了第一部關於北京地方史的巨著《日下舊聞》。這部巨作的完成,耗盡了朱彝尊一生的心血,但它卻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資料。使後人不斷地緬懷他。
1679年(康熙十八年)3月,朱彝尊在體仁閣新開博學鴻詞科的御試上,以布衣應試入選。在當時以一介布衣入選皇家翰林是非常不易的。朱彝尊被授與檢討,與所擢50人,共同纂寫《明史》’開始了他在京的生涯。朱彝尊本來就酷愛古文辭、歷史,讓他參加編寫《明史》,這無疑給了他一次施展才華的機會。清朝為了編纂《明史》,在1645年(順治二年)設立了明史館。康熙十八年正式開始纂寫,先後以徐元文,王鴻緒等為總裁,尤侗、方象瑛、朱彝尊等分纂各紀、傳、志、贊等。朱彝尊在明史館期間,為了《明史》的編纂諸問題七次給負責編輯的總裁上書,闡明自己的觀點,從體例到內容都加以論述。他建議要廣泛閱讀史書,寬限寫作期限,借鑒纂寫元代史書時緊迫限時的弊病,防止粗製濫造,不負責任的編撰歷史。他辨析了明朝方孝孺、東林黨兩件史事,針對如何編纂《明史》,更進一步強調了作史要抱著嚴謹態度,不可以存在門戶之見,也不可用觀點的同異來劃分邪與正,賢與不肖。這種卓越的學識和嚴肅的治學觀點不僅在當時,而且對於我們現在也是難能可貴的。由於朱彝尊的許多建議都是切實可行的,所以纂修《明史》的體例很多都依從了他的意見。
朱彝尊故居⑴
1681年(康熙二十年),朱彝尊被授日講起居注官,這是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言行的官職。1683年朱彝尊升任南書房當值,康熙皇帝在黃瓦門之東賜他一所住房,有賜居禁垣詩為證,“講直華光殿,居移履道坊,經營倚將作,宛轉繞宮牆……”。朱彝尊在南書房當值,使他有機會接觸大量宮廷史料,這為他今後的寫作積累資料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這期間,朱彝尊的淵博學識得以充分地顯露,因而很得康熙皇帝的讚賞,多次被賜參加太和門、保和殿、干清宮的宴會,而且還特許他在紫禁城內騎馬。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元日,在南書房的又一次宴會後,康熙皇帝把餚果賜與朱彝尊的家人。由此可見,朱彝尊是深受皇帝寵愛的,朱彝尊曾用詩文把這些都恭敬的記載下來。這一年,朱彝尊開始編輯《瀛州道古錄》,因私自帶著他的學生入內廷抄錄四方經進書,為學士牛鈕彈劾,被降一級。住所也從黃瓦門移到宣武門外的海柏寺街。為此,朱彝尊曾作有一首移居詩,“詔許移傢具,書唯定客蹤。誰憐春夢斷,猶聽隔城鍾”。在《曝書亭集》中還有首古籐書屋送人詩“我攜傢具海波寺,九月未槁青籐苗。夕陽倒影射檉柳,此時孤坐不自聊”。從這兩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封建社會,人們的住所也是隨著地位的變遷而變動的,從中我們多少還可看出朱彝尊當時被迫移居海柏寺的心情。
朱彝尊故居⑵
海柏寺,《順天府志》記載為海波寺。明代在海波寺街上可能有個寺廟,名為海波寺,因久已傾廢,無從考證了。但是街名則仍然以寺名流傳下來。當時朱彝尊就居住在離海波寺街相鄰一間不甚寬闊的南屋裡。朱彝尊居住過的院子后闢為順德會館。
朱彝尊居住的南屋前,種植著兩紫藤,每逢春夏之交,紫藤花盛開,使小院充滿了生機。故此朱彝尊的詩中有不少吟詠紫藤的佳作,他還給自己居住的這間房子起名為“古藤書屋”。在書屋的對面,有一座亭子,名為“曝書亭”,亭子有柱無壁,是專為曬書用的。
據《順天府志》記載的順德會館“庭有藤二本,檉樹一株,旁帖湖石三五,可以坐客賦詩。”這可以使我們想象出當時院中是多麼清新秀麗、幽雅,文人墨客聚在一起,吟詩闊談的生動景象。朱彝尊曾邀友人在古藤書屋邊飲,邊限以藤、檉兩字作詩。遲湯右曾詩云:“檉葉綠如繖,藤花紅滿檐。”可見庭院中紅綠相映,景色宜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王士楨來京,朱彝尊也曾邀請他在古籐書屋共飲,食鮑魚半翅,觀米海岳研山圖經。這些只是朱彝尊在此居住時的偶爾活動,他更多的時間則是用來進行他所喜愛的歷史研究。王原在《日下舊聞》一書的原跋說朱彝尊“日夕共卧一室,藤床竹几,架上藏書萬軸,圍列左右,先生目不停披,手不絕書。”馮博也曾說朱“僦居古藤書屋,風雨一編,青燈永夕。人見其蕭然闔戶,疑有牢愁羈旅之思,不知其搜拾舊聞,訂訛辨誤,與古人角勝於楮墨間也。”朱彝尊就是在這幽靜的地方,不大的書屋裡,編著了關於北京歷史的第一部不朽巨作《日下舊聞》。此書成為研究北京的珍貴文獻,朱彝尊為編寫此書所居的古藤書屋或叫藤花書屋也因而大獲名聲,後人在書中、文中對古藤書屋多有涉及。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朱彝尊移居下斜街時曾作詩云:“不道衰翁天倚著,藤花又讓別人看。”由此可看出他對海波寺街這處居所的依戀之情。
朱彝尊一生勤奮好學,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在文淵史海之中,在清代初期是很有名氣的大家。在四方學者文人云集的北京,康熙年間,王士禎以詩聞名,古文學家汪婉則以他對《易》、《詩》、《書》、《春秋》、《三禮》、《喪服》都有發明而著名,被授編修、纂明史。毛奇齡以考據稱世,唯獨朱彝尊集眾家之長於一身,所以較他們就更負盛名。朱彝尊的學識淵博,不僅體現在他通經史上,而且在詩詞古文上也很精通,尤其是他還擅長考據。在詞上師法姜夔、張炎,並有所創新,以醇雅典麗為宗,字琢句練,精工雋永,被尊為浙西詞派的創始者。與當時內閣中書顧貞觀、陳維崧稱清代詞家三絕。朱彝尊的詩名與當時很負盛名的燕台七子之一,大詩人刑部尚書王士禎及查慎行齊名。有南朱北王兩大宗之稱,又有“王愛好,朱貪多”之誚。
朱彝尊一生的著作主要有《曝書亭集》、《明詩綜》、《明詞綜》、《日下舊聞》、《經義考》等。《曝書亭集》是朱彝尊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官復原職,引疾乞歸故里后,殫心編撰的,共80卷。這是他集自己一輩子心血所作的主要作品,凡賦1卷,詩22卷,詞7卷,各種散文50卷集成的。集中之文以題跋碑傳之作居多,這是他遊歷半壁河山所得。卷42至55的題跋之作,辨訂群書,考證碑牌,很具特色。
《明詩綜》100卷,是朱彝尊感慨明代自萬曆年後,詩作零散又沒有系統,而編撰的詩歌總集。書的體例略同於《全唐詩》,第1卷為明代帝王之詩,以後則以時代為序,收錄了明代詩人3400餘家的作品,有的是因詩而取人,有的是因人而取詩,略述作者生平,並有對諸家的評論。在《詩綜》中附有朱彝尊自著《靜志居詩話》,自述了其編輯的意圖:“竊取國史之義,俾覽者可以明乎得失之故。”書中收有大量明末殉節之臣及遺民作品,對社會政治多有涉及,對於研究明代詩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詞綜》30卷,後補遺6卷,這個詞集是朱彝尊選錄唐、宋、元詞660餘家,2200餘首詞合集而成的。採集內容廣泛,去取嚴謹,鑒別、考證也很精確恰當。所選諸家,凡是可以考證者,均立有小傳。後來王昶續輯《詞綜補遺》、《明詞綜》、《國朝詞綜》等合為《歷代詞綜》,其後又有黃燮清輯《國朝詞綜選編》、丁紹儀輯《國朝詞綜補遺》等,都是在朱彝尊的《詞綜》基礎上加以編輯的。
朱彝尊在他解甲歸田后所編撰的《經義考》,很受康熙皇帝的賞賜,在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南巡江浙時,還賜他一副御書“研經博物”扁額。此書三百卷,仿鄱陽馬氏經籍考,自周迄清,各疏其大略,分存、佚、闕、未見四門。於十四經外,附以逸經、毖緯、擬經家學、承師宣講、立學刊石、書壁鏤版、著錄、通說。乾隆四十二年(1778年),乾隆皇帝親制詩篇題識加在《經義考》的卷首,並命浙江巡撫加以刊行,朱家世代以此為榮。
《日下舊聞》是朱彝尊在康熙二十二年被免去史官后,留京幾年中所著述的。朱彝尊在京期間潛心史學研究,尤其是北京使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北京這座馳名中外的歷史名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建都數百年,在中國歷史上佔據了重要的位置。從軒轅黃帝邑於涿鹿(今北京西北),周初始封於薊,遂又為燕都,慕容氏又曾都燕,遼稱南京,金改中都,元朝建立大都,從此成為都城。明改稱北京,清朝因襲下來,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但是關於北京的歷史記載卻沒有留傳下來,朱彝尊認為實在是個遺憾。他看到北京宮殿井邑那樣的繁麗,倉廩府庫那樣充實,是《詩經》中所說的四方之極的地方。作為幾代帝都,文物、古迹很多,卻缺乏專門記錄北京歷史,考訂故實的典籍。為了彌補這一大缺陷,激發起他要完成一本關於帝都巨書的雄心。於是他潛心鑽研,“乃採摭群書,自六經以至百家二氏,自國史家集以至海外之載紀,自百千卷以至殘碑壞堨斷楮零墨,靡不搜尋”。朱彝尊為此書可算是嘔心嚦血,他白天走遍京城,探索名勝文物遺存,宮殿宛囿,王公府第,梵寺古剎,對北京的風俗人情,陵墓壇廟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採訪明代遺老,掌握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晚上回到居所,點起燈火,對照史書記載核實白天所徵集到的資料,直到兩者統一后,沒有遺憾才愜意罷休。由此可看到他嚴謹的治學態度。但是北京的宮室城市位置變動了好幾次,十分之九的琳宮廟宇更換了名額。歷代城址,建置不斷更改,變遷不小,而且“故老淪亡,遺書散佚,歷年愈久,陳跡愈不可得而尋矣”。這無疑為朱彝尊搜集北京歷史資料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功夫不負有心人,朱彝尊在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正式收錄、編輯,從1600多種古籍中選錄歷代有關北京的記載和歷史資料,再加上他幾年來辛勤搜集來的點點滴滴第一手資料,經過二年的時間,編寫成第一部北京地方志《日下舊聞》。刑部尚書徐幹學看見后,認為可以保存傳世,於是捐資俾鋟木,1687年冬天開始雕刻,次年九月出版。
《日下舊聞》一書編著后,康熙年間的名士徐元文、徐幹學、姜宸英、張鵬、馮溶、唐夢賚、陳廷敬、高士奇為此書寫了序言。姜宸英對《日下舊聞》的評價是“間以己意,辨論其是非,援據精確,辭雅義暢,前未有此書也。”負責《明史》總纂的徐元文對朱彝尊此書也是倍加推崇,說“竹垞於書無所不讀,其才亦無所不通,而尤閎覽能強識,長於考據。其書名曰舊聞,乃其採摭故書,於前人本文一字無有損益,而注其出處曰某書,所謂信以傳信,疑以傳疑,蓋其慎也。”高士奇則對朱彝尊的治史態度大加讚賞“竹垞未敢自居於作者,曰吾述舊聞而已。竹垞遭際盛時,優遊纂紀,成不朽之業,副在名山。”還評論說,歷代著有關燕京之事,多有不詳,《日下舊聞》一書遠遠勝過其他諸書。而張鵬,馮溥則對朱彝尊作此書所引用的史料加以肯定,“上自軒轅,下迄明季,所采輯經史與稗官家言千六百有奇。……讀竹垞卷,嘆為奇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因朱《日下舊聞》刪繁補闕,援古澄今……詳為考覈。……履勘遺跡,訂妄以存真,千古輿圖,當以此本為準繩矣。”朱彝尊在《日下舊聞》一書出版后,在自序中寫道:“中間滲漏,隨覽隨悔,復命兒子昆田以剩義補其闊遺,附在各卷之末。”《日下舊聞》一書收集保存了許多史料,由於輯錄古碑殘碣,許多文獻可資考證。如:周秦的石鼓文、唐代憫忠寺的蘇靈芝行書寶塔頌碑、遼御史大夫李內貞的墓誌、宣和七年燕山府清勝寺慈慧大師碑、金大定中禮部令史題名記略碑等等,都是少見的珍貴資料。另外,不少古籍殘失,也賴此書保留了史實。
但《日下舊聞》一書是朱彝尊以布衣著述的,所以除遼、金、元、明的舊跡外,很少著錄宮殿御苑的建置設施。《日下舊聞》刊刻以後,清廷在北京開始大興士木,尤其大規模地興建園林。康熙四十八年建圓明園、雍正建雍和宮、乾隆時建萬壽山等,城內大修三海,皇家內務府年年興建工程,到乾隆三十年已距《日下舊聞》成書近百年,北京城池、宮殿、尤其是皇家園苑已有很大變化,朱彝尊所撰錄的,已遠遠不夠了。而且朱彝尊在宮殿御苑的建置著錄的很少,這在乾隆皇帝看來也不滿意。弘曆在題詞書緣起的詩中就說,“百年熙皞繁文物,似勝三都及兩京。”近百年中改置添建的,為數不少。尤其是乾隆皇帝對宮殿壇宇,名勝古迹等都題過不少的詩,作過一些考證,這都需要著錄下來。
基於以上原因,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命竇光鼎、朱筠等根據《日下舊聞》加以增補、考證,再收錄康熙、雍正及乾隆皇帝的詩文,在乾隆五十年——五十二年刻版出書,這就是現在流傳的《日下舊聞考》,也叫《欽定日下舊聞考》。是過去最大最完全關於北京歷史、地理、城坊、宮殿、名勝等的資料選輯。《日下舊聞考》在《日下舊聞》四十二卷的基礎上增加了3倍,成為一百六十卷。仍沿用《日下舊聞》的編次目錄。但其中二十卷的國朝宮室(第九一二十八卷),兩卷的京城總紀(第三十七卷-三十八卷),四卷的皇城(第三十九卷-四十二卷),十四卷的國朝苑囿(第七十四卷-八十七卷),都是新增加的。官署十二卷,原在城市門內,在《日下舊聞考》中獨立出來;郊坰原六卷增加為二十卷,京畿也從十卷增加到三十七卷。書中有“原”、“補”、“增”字樣。“原”為《日下舊聞》朱彝尊原有的。“補”是朱彝尊的兒子朱昆田補的。“增”是指的乾隆年間增加的。
《日下舊聞》一書在北京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而著書的主人也給後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遺墨。在朱彝尊編寫的《日下舊聞》一書的故居——順德會館,現已被列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的順德會館,住有七、八十戶居民。經過近三百年的歷史變遷,已然面目全非了。但大門及院內部分建築的古舊風貌有的還依稀可辨,院內的空闊地帶已經被割成若干小院。古籐在民國時期就已枯死,僅剩有一尺多長的根,現在已不復存在了。曝書亭一直保存到解放以後,可惜在十年動亂中被毀,現在古老的亭子砌上圍牆成為一間間的小屋。古籐書屋飽經歷史滄桑也已不存在了,原有“古籐書屋”字樣的扁額亦不可問矣,只有它的後窗戶還略能找出一些古老的痕迹。據說順德會館還有塊刻石,現也下落不明。那清新幽雅庭院,吟詩曬書的書亭已成為過去。但朱彝尊嚴謹而科學的治學精神,以及他對北京史研究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將激勵著後人不斷地探索、研究。
一老人在朱彝尊故居院子里洗衣服
溯源朱彝尊故居在宣武區海柏衚衕16號。佔地面積2587平方米,古建築面積423平方米。朱彝尊(1629-1709),號竹垞,清代著名學者,曾參加編寫《明史》,在康熙年間編輯了《日下舊聞考》一書。其故居為順德會館內1間不大的南屋,原來屋前還有1座曝書亭,現已拆除。屋前種植了青藤,故名“古藤書屋”。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宣武區海柏衚衕16號院是清初學者朱彝尊故居,住在院里的20多戶居民多少能講點有關朱彝尊和大院的野史,卻從來沒有把故居當成文保單位保護,在他們眼裡,破敗不堪的故居只是一個大雜院,貧民窟。
除了門牆上用粉筆歪歪扭扭寫的“海柏衚衕16號”,沒有其他標誌說明大院是朱彝尊故居。僅剩一扇破損大門的門樓子、坍塌的門房和門前兩個石鼓,是整個大院殘存的古物。鐵皮、木板、塑料布帶等廢棄物將院里搭建的十幾間平房間隔出來,空地上沒過頭頂的雜草中,種著玉米、黃瓜、扁豆。
交通提示
乘地鐵或102、105、109路車到宣武門站下車,庄勝廣場東側
朱彝尊故居
著有《日下舊聞》、 《經義考》、《曝書亭詩文集》等書。(參考《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九《文苑》)彝尊選輯唐、五代、宋以來下逮元張翥諸家詞為《詞綜》,以開浙西詞派,而其淵源所自,蓋出於曹溶(嘉興人)。嘗稱:“餘壯日從先生(謂曹溶)南遊嶺表,西北至雲中,酒闌登池,往往以小令、慢詞,更迭唱和。有井水處,輒為銀箏、檀板所歌。念倚聲雖小道,當其為之,必崇爾雅,斥淫哇,極其能事,則亦以宣昭六義,鼓吹母音。往者明三百禩,詞學失傳,先生搜輯遺集,餘曾表而出之。數十年來,浙西填詞者,家白石而戶玉田,舂容大雅,風氣之變,實由於此。”(《靜志居詩話》)於此,亦足略窺其宗旨,及其影響所及。其《曝書亭詞》,自定為《江湖載酒集》、《靜志居琴趣》、《茶煙閣體物集》、《蕃錦集》等四種,有李富孫注本。朱孝臧題云:“江湖老,載酒一年年。體素微妨耽綺語,貪多寧獨是詩篇?宗派浙河先。”(《強村語業》卷三)浙派詞以醇雅為宗,其流弊每致意旨枯寂,視湖海樓一派之叫囂獷悍,厥失維均,而創始者不任其咎也。
朱彝尊作文、考據都擅長。詩歌工整雅健,與當時王士禛南北齊名。以他為代表的浙派詞(一稱浙西派)和以陳維崧為代表的陽羨詞派,在詞壇並峙稱雄。他所輯成的《詞綜》是中國詞學方面的重要選本。朱彝尊論詞重“醇雅”,講究寄託。但他又以為詩詞有別,詞宜於宴樂嬉逸,歌詠太平,這對浙派詞人和他自己的作品都起了不良影響。朱彝尊的詞現存500多首,風格清雅疏宕。但過分追求技巧,講究聲律,偏重詞句琢磨,作品雖多,題材仍不免狹窄。著有《曝書亭集》80卷, 《日下舊聞》42卷, 《經義考》300卷;選《明詩綜》100卷,《詞綜》3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