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灸

暈灸

暈灸,是指的不多見的一種針灸不良反應。多為輕症,但也有癥候較嚴重者。應引起注意。其臨床表現,預防及處理之法大致與暈針類似。

機理


關於暈灸的機理,曾有人將其與休克混為一談。其實,暈灸與暈針一樣都是一種血管抑制性暈厥。它是由於強烈的刺灸等刺激,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圍肌肉的)擴張,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減少,因而心臟的輸出量減低,血壓下降,導致暫時性、廣泛性的腦血流量減少,而發為暈厥。

原因


關於暈灸的原因,《標幽賦》曾云:“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其常見者有下列幾種。
(1)體質原因 為最主要的誘因之一。體質虛弱,精神過於緊張、飢餓、疲勞,特別是過敏體質,血管神經機能不穩定者。不少無明顯原因的暈灸者,往往可從體質中找到原因。
(2)刺激原因 穴位刺激過強,可致暈灸。所謂過強,因各人情況不一,很難度量比較。在刺激的種類上,以艾灸多見。
(3)體位原因 一般來說,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時易發生暈灸。
(4)環境原因:環境和氣候因素也可促使暈灸,如氣壓低之悶熱季節,診室中空氣混濁,聲浪喧雜等。
2. 臨床表現 一般分為以下三期。
先兆期:頭部各種不適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適,眼花耳鳴心悸面色蒼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可無先兆期。
發作期:輕者頭暈胸悶。噁心欲嘔,肢體發軟涼,搖晃不穩,或伴瞬間意識喪失。重者突然意識喪失,昏撲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雙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數可伴驚厥發作。
後期:經及時處理恢復后,患者可有顯著疲乏,面色蒼白,嗜睡及汗出。輕症則僅有輕度不適。
暈灸大多發生於針灸過程中,但也有少數患者在取針后數分鐘乃至更長時間始出現癥狀,被稱為延遲暈灸,應特別注意。

預防方法


早在《黃帝內經》中,曾用不少篇幅提及暈針的預防:“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有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飢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素問·刺禁論》)。其實同樣適於暈灸。現代主要從心理和生理上進行預防。
(1)心理預防 主要針對有猜疑、恐懼心理者,或針灸時哭笑、驚叫、戰抖、躲避、肌肉痙攣。伴有瞳孔血壓、呼吸、心跳、皮溫、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經系統和內分泌功能改變者。均可作預先心理預防,以避免出現暈針等不良反應。共分三法:
語言誘導:施灸前,先耐心給患者講解針灸的具體方法,說明可能出現的針灸的感覺、程度和傳導途徑,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鬆弛訓練:對好靜、壓抑、注意力易於集中、性格內向的患者,令其凝視某物體,待其完全進入自我冥想(入靜)狀態后,始行灸刺
轉移注意力:對急躁、好動、注意力渙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簡單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問題,利用其視、聽覺功能和思維活動等,轉移其注意力,促進局部組織放鬆。
(2)生理預防 飢餓患者,灸前宜適當進食;過度疲勞者,應令其休息至體力基本恢復。特別對有暈針或暈灸史者,最好採取側卧位,簡化穴位,減輕刺激量。
在施灸過程中,一旦患者有先兆暈灸癥狀,應立即處理。灸療結束后,最好能囑患者在診室休息5~10min后始可離開,以防延遲暈灸。

處理方法


(1)輕度暈灸 應迅速停止施灸,將患者扶至空氣流通處。抬高雙腿,頭部放低(不用枕頭),靜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適,給予溫熱開水或熱茶飲服。
(2)重度暈灸 即停灸后平卧,如情況緊急,可令其直接卧於地板上。據我們多年體會,此類患者在百會穴艾灸有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葯艾條,點燃后在百會上作雀啄式溫灸,不宜離頭皮太近,以免燙傷,直至知覺恢復,癥狀消退。如必要時,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強心劑及針刺水溝、湧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