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生態功能區劃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是在全國生態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區域生態特徵、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生態敏感性空間分異規律,確定不同地域單元的主導生態功能,制定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維護區域生態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環境保護部、中國科學院公告
(2008年第35號)
關於發布《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的公告
根據國務院《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和《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 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的要求,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編製了《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現予以發布。
附件:全國生態功能區劃
二○○八年七月十八日
附件: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
(環境保護部中國科學院 二〇〇八年七月)
目錄
前 言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1. 指導思想
2. 基本原則
3. 目標
二、區劃方法與依據
1. 生態系統空間特徵
2. 生態敏感性評價
3.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重要性評價
三、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方案
1. 分區方法
2. 區劃方案
四、生態功能區類型及概述
1. 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
2. 土壤保持生態功能區
3. 防風固沙生態功能區
4. 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
5. 洪水調蓄生態功能區
6. 農產品提供生態功能區
7. 林產品提供生態功能區
8. 大都市群
9. 重點城鎮群
五、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域
六、生態功能區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附一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方案
附二 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域
前 言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是在全國生態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區域生態特徵、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生態敏感性空間分異規律,確定不同地域單元的主導生態功能,制定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維護區域生態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是生態保護工作由經驗型管理向科學型管理轉變、由定性型管理向定量型管理轉變、由傳統型管理向現代型管理轉變的一項重大基礎性工作,是科學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指導產業布局、資源開發的重要依據。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功能區劃工作。2000 年,國務院頒布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明確了生態保護的指導思想、目標和任務,要求開展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工作,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環境保護提供科學支持。2004 年,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指出:“開展全國生態區劃和規劃工作,增強各類生態系統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功能。” 2005 年,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 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再次要求“抓緊編製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對22個重要生態功能區實行優先保護,適度開發。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編製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的有關要求,從2001年開始,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了全國生態現狀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中國科學院以甘肅省為試點開展了省級生態功能區劃研究,並編製了《全國生態功能區劃規程》。2002年8月,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會同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公室聯合下發了《關於開展生態功能區劃工作的通知》,啟動了西部12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生態功能區劃編製工作。2003 年8 月,開始了中東部地區生態功能區劃的編製。2004年,我國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部完成了生態功能區劃編製工作。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我國建國以來自然區劃、農業區劃、氣象區劃,以及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功能研究成果,2005 年,中國科學院匯總完成了《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初稿。之後,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會同中國科學院先後召開了10餘次專家分析論證會,對《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初稿進行了反覆修改和完善。2006年10月,《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再次徵求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意見后,又進一步得到充實與完善。2007年7月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與中國科學院又聯合主持了專家論證會,對修改完善的《全國生態功能區劃》進行了全面系統地評估,並得到了
由16位院士、專家組成的專家組的充分肯定。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的範圍為我國內地31個省級行政單位的陸地,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1.指導思想
為了貫徹科學發展觀,樹立生態文明的觀念,運用生態學原理,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協調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關係、增強生態支撐能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充分認識區域生態系統結構、過程及生態服務功能空間分異規律的基礎上,劃分生態功能區,明確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有重要意義的區域,以指導我國生態保護與建設、自然資源有序開發和產業合理布局,推動我國經濟社會與生態保護協調、健康發展。
2.基本原則
1 主導功能原則:生態功能的確定以生態系統的主導服務功能為主。在具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的地域,以生態調節功能優先;在具有多種生態調節功能的地域,以主導調節功能優先。
2 區域相關性原則:在區劃過程中,綜合考慮流域上下游的關係、區域間生態功能的互補作用,根據保障區域、流域與國家生態安全的要求,分析和確定區域的主導生態功能。
3 協調原則:生態功能區的確定要與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重大經濟技術政策、社會發展規劃、經濟發展規劃和其他各種專項規劃相銜接。
4 分級區劃原則: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應從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工作宏觀管理的需要出發,進行大尺度範圍劃分。省級生態功能區劃應與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相銜接,在區劃尺度上應更能滿足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工作微觀管理的需要。
3.目標
1 分析全國不同區域的生態系統類型、生態問題、生態敏感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類型及其空間分佈特徵,提出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方案,明確各類生態功能區的主導生態服務功能以及生態保護目標,劃定對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起關鍵作用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域。
2 按綜合生態系統管理思想,改變按要素管理生態系統的傳統模式,分析各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主要生態問題,分別提出生態保護主要方向。
3 以生態功能區劃為基礎,指導區域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產業布局、資源利用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係。
二、區劃方法與依據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是在生態現狀調查、生態敏感性與生態服務功能評價的基礎上,分析其空間分佈規律,確定不同區域的生態功能,提出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方案。
1.生態系統空間特徵
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位於北緯4°15'~53°31 ',東經73°34'~135°5 ',自北向南有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5個氣候帶。地貌類型十分複雜,由西向東形成三大階梯,第一階梯是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階梯從青藏高原的北緣和東緣到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之間,海拔在1000~2000米;第三階梯為我國東部地區,海拔在500米以下。我國獨特的氣候和地貌特徵是我國森林、草原、濕地、荒漠、農田和城市等各類陸地生態系統發育與演變的自然基礎。我國生態系統空間分佈格局見附圖1。
森林生態系統:我國森林面積為174.8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為18.2%,森林蓄積量為124.56億立方米。我國森林生態系統主要分佈在東部地區,受熱量的影響,從北到南依次分佈的典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有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針葉林、熱帶季雨林、雨林等。
草原生態系統:我國草原面積為390 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草原面積的13%,佔全國國土面積的41%,其中84.4%的草原分佈在西部。我國草原可分為溫帶草原、高寒草原和荒漠區山地草原3 大類。溫帶草原分佈於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北部和松嫩平原西部,受水分的影響,從東到西依次分佈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為青藏高原所特有,東部半濕潤地區為高寒草甸,西部半乾旱區為高寒草原。荒漠區山地草原主要分佈在阿爾泰、天山、昆崙山等山系。
濕地生態系統:世界各類型濕地在我國均有分佈,濕地總面積為38.5 萬平方公里,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並擁有獨特的青藏高原高寒濕地生態系統類型。在自然濕地中,沼澤濕地為13.7萬平方公里,近海與海岸濕地為5.9萬平方公里,河流濕地為8.2萬平方公里,湖泊濕地為8.4萬平方公里。
荒漠生態系統:主要分佈在我國的西北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極端乾旱的地區,總面積約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5,沙漠和戈壁面積共約100萬平方公里。我國荒漠生態系統有小喬木荒漠、灌木荒漠、半灌木與小半灌木荒漠和墊狀小半灌木(高寒)荒漠4個主要類型。
農田生態系統:我國是農業大國,耕地面積為121.8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2.7%,主要分佈在我國東部地區。我國農田分為水田和旱地兩種類型,分別佔全國農田總面積的26.3%和73.7%。水田以水稻為主,旱地以小麥、玉米、大豆和棉花等為主。城市生態系統:全國設市城市為661個,城市人口為35 894萬,並已形成3個城市群和11個區域城市中心。我國城市主要分佈在中東部地區。
由於數千年的開發歷史和巨大的人口壓力,我國各類生態系統受到不同程度的開發、干擾和破壞。生態系統退化,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調節洪澇災害、保持土壤、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大幅度降低,並由此帶來一系列生態問題,國家生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
2.生態敏感性評價
生態敏感性是指一定區域發生生態問題的可能性和程度,用來反映人類活動可能造成的生態後果。生態敏感性的評價內容包括土壤侵蝕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鹽漬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凍融侵蝕敏感性和酸雨敏感性6個方面。根據各類生態問題的形成機制和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各地域單元的生態敏感性特徵,按敏感程度劃分為極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以及一般敏感4個級別。全國生態敏感性特徵見附圖2。
土壤侵蝕敏感性:我國土壤侵蝕敏感性主要受地形、降水量、土壤和植被的影響。全國極敏感區域面積為27.1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2.8%,主要分佈在黃土高原、西南山區、太行山區、漢江源頭山區、大青山、念青唐古拉山脈、橫斷山地區等。高度敏感區面積為61.2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6.4%,主要分佈在燕山、努魯兒虎山、大興安嶺東部,川西、滇西、秦巴山地,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江西省等的丘陵和山區,以及天山山脈、崑崙山脈局部零星地區。中度敏感區面積為97.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0.2%,主要分佈在降水量400~800毫米的區域,包括東北平原大部、四川盆地東部丘陵、阿爾泰山、天山、昆崙山等地區。土壤侵蝕極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地區通常也是滑坡、泥石流易發生區。
沙漠化敏感性:我國沙漠化敏感性主要受乾燥度、大風日數、土壤性質和植被覆蓋的影響。沙漠化敏感區域主要集中分佈在降水量稀少、蒸發量大的乾旱、半乾旱地區。其中,沙漠化極敏感區域面積為111.2 萬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準噶爾盆地、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吐魯番盆地、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邊緣、柴達木盆地北部、呼倫貝爾沙地、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毛烏素沙地、寧夏平原等地。沙漠化高度敏感區域包括新疆天山南脈至塔里木河沖洪積平原、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疏勒河北部、柴達木盆地南部、呼倫貝爾高原、河套平原、陰山山脈以北以及科爾沁沙地以北地區,面積為43.0萬平方公里。沙漠化中度敏感區域主要分佈在大興安嶺至科爾沁沙地過渡低丘、平原帶、青海湖,以及北大通河流域、四川若爾蓋、東北平原西部,面積為71.3萬平方公里。
鹽漬化敏感性:我國鹽漬化敏感性主要受乾燥度、地形、地下水水位與礦化度的影響。我國土地鹽漬化極敏感區面積為79.5萬平方公里,除濱海半濕潤地區的鹽漬土外,主要分佈在我國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包括塔里木盆地周邊、和田河谷、準噶爾盆地周邊、柴達木盆地、吐魯番盆地、羅布泊、疏勒河下游、黑河下游、河套平原、渾善達克沙地以西、呼倫貝爾東部,以及西遼河河谷平原。鹽漬化高度敏感區面積為50.5萬平方公里,集中分佈在準噶爾盆地東南部、哈密地區、北山洪積平原、河西走廊北部、阿拉善洪積平原區、寧夏平原、陰山以北河谷區域、黃淮海平原、東北平原河谷地區,以及青藏高原內零星地區。鹽漬化中度敏感區面積為58.9萬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額爾齊斯河、伊犁河洪積平原、青海湖以西布哈河流域平原、河西走廊南部、鄂爾多斯高原西部和三江源等地區。
石漠化敏感性:我國石漠化敏感性主要分佈在石灰岩地區,受石灰岩地層結構、成分和降水量影響。石漠化極敏感區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集中分佈在貴州省西部、南部區域,包括遵義、貴陽、畢節南部、安順南部、六盤水、黔南州、銅仁等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崇左、南寧交界處,四川省西南峽谷山地、大渡河下游及金沙江下游等地區也有成片分佈;石漠化高度敏感區多與極敏感區交織分佈,面積為15.2萬平方公里,主要在貴州省西部、中部和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和東部,四川省南部和西南部,四川盆地東部平行嶺谷地區,雲南省東部,湖南省中西部,廣東省北部等地區有零星分佈;石漠化中度敏感區分佈較廣,主要分佈在四川盆地周邊、四川省西部、雲南省東部、貴州省中部、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湖南省南部、湖北省西南、江西省和湖北省交界地區,以及甘肅省的北山、華北的燕山、太行山等地區的石灰岩地區。
凍融侵蝕敏感性:我國凍融侵蝕敏感性主要受氣溫、地形、植被以及凍土、冰川分佈的影響。凍融侵蝕極敏感區面積為46.1萬平
方公里,主要分佈在青藏高原,海拔普遍高於4100米;凍融侵蝕高度敏感區面積為74.7萬平方公里,集中分佈在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脈北部、崑崙山脈北部、橫斷山脈,以及大興安嶺高海拔地區;凍融侵蝕中度敏感區面積為92.7萬平方公里,分佈在祁連山南部、阿爾金山以南、可可西里山以東、岡底斯山以北、三江源東南部,以及大興安嶺北部等地區。
酸雨敏感性:我國酸雨敏感性主要受土壤、水分盈虧、生態系統類型的影響。酸雨敏感區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酸雨極敏感區面積為139.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4.6%,分佈區包括四川省南部、重慶市、貴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江西省、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和安徽省南部等;酸雨高度敏感區面積為60.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6.4%,主要分佈在四川省西部、雲南省南部、廣西宜山;酸雨中度敏感面積為144.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5.0%,主要分佈在大興安嶺北部、小興安嶺、長白山、山東半島、秦巴山區、橫斷山脈。
3.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重要性評價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的目的是明確生態服務功能類型及其空間分佈。全國生態服務功能包括生態調節功能、產品提供功能與人居保障功能。其中,生態調節功能主要是指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等維持生態平衡、保障全國或區域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功能。產品提供功能主要包括提供農產品、畜產品、水產品、林產品等功能。人居保障功能主要是指滿足人類居住需要和城鎮建設的功能,主要區域包括大都市群和重點城鎮群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是根據生態系統結構、過程與生態服務功能的關係,分析生態服務功能特徵,按其對全國和區域生態安全的重要性程度分為極重要、重要、中等重要、一般重要4 個等級。全國生態服務功能特徵見附圖3。
水源涵養:重要水源涵養區是指我國重要河流上游和重要水源補給區,面積為113 萬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黑龍江、松花江、東西遼河,灤河,淮河,珠江(東江、西江、北江)的上游,渭河、漢江和嘉陵江上游,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江源區,黑河和疏勒河上游,塔里木河、雅魯藏布江上游,以及南水北調水源區和密雲水庫上游等重要水源涵養區域。
土壤保持:土壤保持的重要性評價主要考慮土壤侵蝕敏感性及其對下游的可能影響。全國土壤保持的極重要區域面積為27.1萬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黃土高原、三峽庫區、金沙江乾熱河谷、西南石漠化地區、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等區域;重要區域面積為61.2萬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大興安嶺東南地區、江南紅壤丘陵區、四川盆地東部丘陵和盆周山地地區、陰山山脈西部地區、橫斷山地區、西藏自治區東南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天山山脈西段、北麓,以及塔里木河南段;中等重要地區面積為97.5萬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太行山東部、西藏自治區東部、青海省東南部、大興安嶺中部、東北平原大部、山東半島等廣大地區。
防風固沙:防風固沙重要性評價主要考慮沙漠化敏感性和沙塵及其影響範圍與程度。全國防風固沙極重要區主要分佈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呼倫貝爾西部、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西部、黑河下游、柴達木盆地東部、準噶爾盆地周邊、塔里木河流域,以及京津風沙源區和西藏“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等地區,面積為95.1萬平方公里。
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同地區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取決於瀕危珍稀動植物的分佈,以及典型的生態系統分佈。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極重要區域主要包括西雙版納、海南島中部山區、川西高山峽谷地區、藏東南地區、橫斷山脈中部、滇西北地區、武陵山地區、巴山區、十萬大山地區、祁連山南部地區、江蘇省北部沿海灘塗濕地、洞庭湖和鄱陽湖濕地等地區,面積為37.2萬平方公里;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面積為139.5 萬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小興安嶺北部、三江平原、長白山、大興安嶺北部、浙閩山地、南嶺地區和三江源地區。
洪水調蓄:主要考慮具有滯納洪水、調節洪峰的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全國防洪蓄洪重要區域主要集中在一、二級河流下游蓄洪區,其面積為3.6 萬平方公里,分佈在淮河、長江、松花江中下游蓄洪區及其大型湖泊等。
產品提供:產品提供功能主要是指提供糧食、油料、肉、奶、水產品、棉花、木材等農林牧漁業初級產品生產方面的功能。根據
國家商品糧基地分佈特徵,主要有南方高產商品糧基地、黃淮海平原商品糧基地、東北商品糧基地和西北乾旱區商品糧基地。南方高產商品糧基地包括長江三角洲、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淮河平原商品糧基地包括蘇北和皖北兩個地區;東北商品糧基地包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吉林省中部平原及遼寧省中部平原地區。我國為糧食主產區,如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同時也是水果、肉、蛋、奶等畜產品的主要生產區。水產品主要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和沿海地區。我國速生豐產林主要分佈在大興安嶺、長白山、長江中下游丘陵、四川東部丘陵等地區。我國畜牧業發展區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草甸草原、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以及新疆天山北部草原等地區。
人居保障:根據我國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布局,我國人居保障重要功能區主要包括大都市群、區域重點城鎮群。大都市群主要包括京津冀大都市群、長三角大都市群和珠三角大都市群。重點城鎮群主要包括遼中南城鎮群、膠東半島城鎮群、中原城鎮群、關中城鎮群、成都城鎮群、武漢城鎮群、長株潭城鎮群和海峽西岸城鎮群等。
三、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方案
1.分區方法
按照我國的氣候和地貌等自然條件,將全國陸地生態系統劃分為3 個生態大區:東部季風生態大區、西部乾旱生態大區和青藏高寒生態大區;然後依據《生態功能區劃暫行規程》,將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分為3個等級:
1 根據生態系統的自然屬性和所具有的主導服務功能類型,將全國劃分為生態調節、產品提供與人居保障3類生態功能一級區。
2 在生態功能一級區的基礎上,依據生態功能重要性劃分生態功能二級區。生態調節功能包括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等功能;產品提供功能包括農產品、畜產品、水產品和林產品;人居保障功能包括人口和經濟密集的大都市群和重點城鎮群等。
3 生態功能三級區是在二級區的基礎上,按照生態系統與生態功能的空間分異特徵、地形差異、土地利用的組合來劃分生態功能三級區。
2.區劃方案
全國生態功能一級區共有3類31個區,包括生態調節功能區、產品提供功能區與人居保障功能區。生態功能二級區共有9類67個
區。其中,包括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等生態調節功能,農產品與林產品等產品提供功能,以及大都市群和重點城鎮群人居保障功能二級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三級區共有216個。全國生態功能區劃體系見表1,區劃方案見附一和附圖4。
表1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體系
生態功能一級區(3 類) | 生態功能二級區(9 類) | 生態功能三級區舉例(216 個) |
水源涵養 | 大興安嶺北部落葉松林水源涵養 | |
生態調節 | 防風固沙 | 呼倫貝爾典型草原防風固沙 |
土壤保持 | 黃土高原西部土壤保持 | |
生態調節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三江平原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 |
洪水調蓄 | 洞庭湖濕地洪水調蓄 | |
產品提供 | 農產品提供 | 三江平原農業生產 |
林產品提供 | 大興安嶺林區林產品 | |
人居保障 | 大都市群 | 長三角大都市群 |
重點城鎮群 | 武漢城鎮群 |
四、生態功能區類型及概述
全國生態功能三級區中水源涵養功能、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農產品提供、林產品提供,以及大都市群和重點城鎮群等功能區共216個(表2)。各類生態功能區的空間分佈特徵、面臨的問題和保護方向概述如下:
表2 全國陸地生態功能區類型統計表
主導生態服務功能 | 三級區數量(個) | 面積(萬平方公里) | 面積比例(%) | |
生態 調節 | 水源涵養 | 50 | 237.90 | 24.78 |
土壤保持 | 28 | 93.72 | 9.76 | |
防風固沙 | 27 | 204.77 | 21.33 |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34 | 201.05 | 20.94 | |
洪水調蓄 | 9 | 7.06 | 0.73 | |
產品 提供 | 農產品提供 | 36 | 168.63 | 17.57 |
林產品提供 | 10 | 30.90 | 3.22 | |
人居 保障 | 大都市群 | 3 | 4.23 | 0.44 |
重點城鎮群 | 19 | 8.03 | 0.84 | |
合 計 | 216 | 956.29 | 99.61 |
註:本區劃不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其面積合計為3.71萬平方公里。
1.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
全國共有水源涵養生態功能三級區50個,面積237.9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24.78%。其中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主要包括大興安嶺、秦巴山地、大別山、淮河源、南嶺山地、東江源、珠江源、海南省中部山區、岷山、若爾蓋、三江源、甘南、祁連山、天山以及丹江口水庫庫區等。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人類活動干擾強度大;生態系統結構單一,生態功能衰退;森林資源過度開發、天然草原過度放牧等導致植被破壞、土地沙化、土壤侵蝕嚴重;濕地萎縮、面積減少;冰川後退,雪線上升。
該類型區的生態保護主要方向:
1 對重要水源涵養區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強對水源涵養區的保護與管理,嚴格保護具有重要水源涵養功能的自然植被,限制或禁止各種不利於保護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功能的經濟社會活動和生產方式,如過度放牧、無序採礦、毀林開荒、開墾草地等。
2 繼續加強生態恢復與生態建設,治理土壤侵蝕,恢復與重建水源涵養區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提高生態系統的水源涵養功能。
3 控制水污染,減輕水污染負荷,禁止導致水體污染的產業發展,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的建設。
4 嚴格控制載畜量,改良畜種,鼓勵圍欄和舍飼,開展生態產業示範,培育替代產業,減輕區內畜牧業對水源和生態系統的壓力。
2.土壤保持生態功能區
全國共有土壤保持生態功能三級區28個,面積93.72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9.76%。其中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壤保持生態功能區主要包括太行山地、黃土高原、三江源區、四川盆地丘陵區、三峽庫區、南方紅壤丘陵區、西南喀斯特地區、金沙江乾熱河谷等。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特別是陡坡開墾,以及交通、礦產開發、城鎮建設、森林破壞、草原過度放牧等人為活動,導致地表植被退化、土壤侵蝕和石漠化危害嚴重。
該類型區生態保護的主要方向:
1 調整產業結構,加速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加快農業人口的轉移,降低人口對土地的壓力。
2 全面實施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工程,嚴禁陡坡墾殖和過度放牧。
3 開展石漠化區域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協調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恢復和重建退化植被。
4 嚴格資源開發和建設項目的生態監管,控制新的人為土壤侵蝕。
5 發展農村新能源,保護自然植被。
3.防風固沙生態功能區
全國有防風固沙生態功能三級區27個,面積204.7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21.33%。其中,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防風固沙生態功能區主要包括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陰山北麓-渾善達克沙地、毛烏素沙地、黑河中下游、塔里木河流域,以及環京津風沙源區等。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過度放牧、草原開墾、水資源嚴重短缺與水資源過度開發導致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沙塵暴等。
該類型區生態保護的主要方向:
1 在沙漠化極敏感區和高度敏感區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嚴格控制放牧和草原生物資源的利用,禁止開墾草原,加強植被恢復和保護。
2 調整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草業,加快規模化圈養牧業的發展,控制放養對草地生態系統的損害。
3 調整產業結構、退耕還草、退牧還草,恢復草地植被。
4 加強西部內陸河流域規劃和綜合管理,禁止在乾旱和半乾旱區發展高耗水產業;在出現江河斷流的流域禁止新建引水和蓄水工程,合理利用水資源,保障生態用水,保護沙區濕地。
4.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
全國共有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三級區34個,面積201.0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20.94%。其中,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主要包括長白山山地、秦巴山地、浙閩贛交界山區、武陵山山地、南嶺地區、海南島中南部山地、桂西南石灰岩地區、西雙版納和藏東南山地熱帶雨林季雨林區、岷山-邛崍山、橫斷山區、北羌塘高寒荒漠草原區、伊犁-天山山地西段、三江平原濕地、松嫩平原濕地、遼河三角洲濕地、黃河三角洲濕地、蘇北灘塗濕地、長江中下游湖泊濕地、東南沿海紅樹林等。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人口增加以及農業和城市擴張,交通、水電水利建設,過度放牧、生物資源過度開發,外來物種入侵等,導致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棲息地遭到破壞,棲息地破碎化、島嶼化嚴重;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許多野生動植物物種瀕臨滅絕。
該類型區生態保護的主要方向:
(1)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尤其自然保護區群的建設。
(2)不得改變自然保護區的土地用途,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開發建設,實施重大工程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生態影響評價。
(3)禁止對野生動植物進行濫捕、亂采、亂獵。
(4)加強對外來物種入侵的控制,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引進外來物種。
(5)保護自然生態系統與重要物種棲息地,防止生態建設導致棲息環境的改變。
5.洪水調蓄生態功能區
全國共有洪水調蓄三級生態功能區9個,面積7.0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0.73%。其中,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洪水調蓄生態功能區主要包括松嫩平原濕地、淮河中下游湖泊濕地、江漢平原湖泊濕地、長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陽湖、安徽省沿江湖泊濕地等洪水調蓄生態功能區。這些區域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水產品提供區。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由於流域土壤侵蝕加劇,湖泊泥沙淤積嚴重、湖泊容積減小、調蓄能力下降;圍墾造成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濕地萎縮;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田退水大量排放,以及淡水養殖等導致地表水質受到嚴重污染;血吸蟲和其他流行性疾病的傳播,危害人民身體健康。
該類型區生態保護的主要方向:
1 加強洪水調蓄生態功能區的建設,保護湖泊、濕地生態系統,退田還湖,平垸行洪,嚴禁圍墾湖泊濕地,增加調蓄能力。
2 加強流域治理,恢復與保護上游植被,控制土壤侵蝕,減少湖泊、濕地萎縮。
3 控制水污染,改善水環境。
4 發展避洪經濟,處理好蓄洪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
6.農產品提供生態功能區
農產品提供生態功能區主要是指以提供糧食、肉類、蛋、奶、水產品和棉、油等農產品為主的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地區,包括全
國商品糧基地和集中連片的農業用地,以及畜產品和水產品提供的區域。全國共有農產品提供生態功能三級區36個,面積168.6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7.57%,集中分佈在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東南沿海平原地區、汾渭谷地、河套灌區、寧夏灌區、新疆綠洲等商品糧集中生產區,以及內蒙古東部草甸草原、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新疆天山北部草原等重要畜牧業區。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農田侵佔、土壤肥力下降、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在草地畜牧業區,過度放牧,草地退化沙化,抵禦災害能力低。
該類型區生態保護的主要方向:
1 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培養土壤肥力。
2 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增強抗自然災害的能力。
3 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調整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
4 在草地畜牧業區,要科學確定草場載畜量,實行季節畜牧業,實現草畜平衡;草地封育改良相結合,實施大範圍輪封輪牧制度。
7.林產品提供生態功能區
林產品提供生態功能區主要是指以提供林產品為主的林區,即速生豐產林基地。全國共有林產品提供生態功能三級區10個,面積30.90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3.22%,集中分佈在大興安嶺、長白山、長江中下游丘陵、四川東部丘陵、雲南西南山地等速生豐產林基地集中區。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林區過量砍伐,森林質量下降較為普遍。
該類型區的生態保護主要方向:
(1)加強速生豐產林區的建設與管理,合理採伐,實現采育平衡,協調木材生產與生態功能保護的關係。
(2)改善農村能源結構,減少對林地的壓力。
8.大都市群
大都市群主要是指我國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群,主要指京津冀大都市群、珠三角大都市群和長三角大都市群生態功能三級區3個,面積4.2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0.44%。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城市無限制擴張,污染嚴重,人居環境質量下降。
該類型區生態保護主要方向:加強城市發展規劃,合理布局城市功能組團;加強生態城市建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控制城市污染,推進循環經濟和循環社會的建設。
9.重點城鎮群
重點城鎮群是指我國主要城鎮、工礦集中分佈區域,主要包括哈爾濱城鎮群、長吉城鎮群、遼中南城鎮群(大連-瀋陽)、山西省中部城鎮群(太原為中心)、魯中城鎮群、膠東半島城鎮群(青島-煙台)、中原城鎮群(鄭州及其周邊地區)、武漢城鎮群、昌九城鎮群(南昌-九江)、長株潭城鎮群、海峽西岸城鎮群(廈門-福州)、海南北部城鎮群、重慶城鎮群、成都城鎮群、北部灣城鎮群、滇中城鎮群(昆明周邊地區)、關中城鎮群、蘭州城鎮群、烏魯木齊城鎮群。全國共有重點城鎮群生態功能三級區19個,面積8.0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0.84%。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城鎮無序發展,城鎮環境污染嚴重,環保設施嚴重滯后,城鎮生態功能低下。
該類型區的生態保護主要方向:加快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生態城市,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各類生態功能區的主要生態問題、生態保護方向、限制或禁止措施詳見表3。
表3 各類生態功能區的主要生態問題、生態保護方向、限制或禁止措施
功能區類型 | 主要生態問題 | 生態保護方向 | 限制或禁止措施 |
水源涵養 | 植被破壞、土壤侵蝕嚴重;濕地萎縮、面積減少;冰川後退,雪線上升 | 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 | 控制水污染,減輕水污染負荷,嚴格限制導致水體污染、植被破壞的產業發展 |
土壤保持 | 植被退化、土壤侵蝕和石漠化危害嚴重 | 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小流域綜合治理,發展農村替代能源,嚴格資源開發的生態監管 | 嚴禁陡坡墾殖和過度放牧,嚴禁亂砍濫伐樹木 |
防風固沙 | 過度放牧、草地開墾、水資源不合理開發和過度利用導致植被退化、土地沙化 | 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發展圈養牧業,退耕還草,合理利用水資源 | 嚴禁過度放牧、樵採、開荒,限制經濟開發活動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自然棲息地破壞和破碎化嚴重,生物資源過度利用,外來物種入侵,瀕危物種增加 | 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 禁止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經濟開發,加強外來物種入侵控制,禁止濫捕、亂采、亂獵 |
洪水調蓄 | 濕地萎縮、湖泊調蓄能力下降 | 建立洪水調蓄生態功能保護區,退田還湖,發展避洪經濟 | 嚴禁圍墾湖泊、濕地,禁止在行滯洪區建立永久性設施和居民點 |
農產品提供 | 農田侵佔、土壤肥力下降、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在草地畜牧業區過度放牧,草地退化沙化,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 | 保護基本農田,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調整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在草地畜牧業區,要科學確定草場載畜量,實現草畜平衡,草地封育改良相結合,實施大範圍輪封輪牧制度 | 嚴禁破壞基本農田。禁止草場開墾和過度放牧 |
林產品提供 | 林區過量砍伐,森林質量下降較為普遍 | 加強速生豐產林區的管理,改善農村能源結構,對林區合理採伐,采育平衡 | 禁止林木濫采濫伐 |
大都市群 | 城市無限制擴張,污染嚴重 | 加強城市發展規劃,合理布局城市功能組團,加強城市污染源控制,保護城市生態 | 限制城市的無限制擴張 |
重點城鎮群 | 環保設施嚴重滯后,城鎮生態功能低下 | 加快城鎮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生態城市 | 限制建設用地過快增長 |
五、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域
根據各生態功能區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性,以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洪水調蓄5 類主導生態調節功能為基礎,初步確定了50個重要生態服務功能區域(附圖5)。各重要區域的名稱、主導功能和輔助功能見表4,詳細內容見附二。
表4 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域
序號 | 重要生態功能區域名稱 | 水源 涵養 | 土壤保持 | 防風 固沙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洪水 調蓄 |
1 | 大小興安嶺水源涵養重要區 | ++ | + | + | ||
2 | 遼河上游水源涵養重要區 | ++ | + | |||
3 | 京津水源地水源涵養重要區 | ++ | ||||
4 | 大別山水源涵養重要區 | ++ | + | |||
5 | 桐柏山淮河源水源涵養重要區 | ++ | + | |||
6 | 丹江口庫區水源涵養重要區 | ++ | + | |||
7 | 秦巴山地水源涵養重要區 | ++ | + | ++ | ||
8 | 三峽庫區水源涵養重要區 | ++ | + | ++ | ++ | |
9 | 江西東江源水源涵養重要區 | ++ | + | |||
10 | 南嶺山地水源涵養重要區 | ++ | + | + | ||
11 | 珠江源水源涵養重要區 | ++ | + | |||
12 | 若爾蓋水源涵養重要區 | ++ | + | |||
13 | 甘南水源涵養重要區 | ++ | ||||
14 | 三江源水源涵養重要區 | ++ | + |
序號 | 重要生態功能區域名稱 | 水源 涵養 | 土壤保持 | 防風 固沙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洪水 調蓄 |
15 | 祁連山山地水源涵養重要區 | ++ | + | + | ||
16 | 天山山地水源涵養重要區 | ++ | ||||
17 | 阿爾泰地區水源涵養重要區 | ++ | ||||
18 | 太行山地土壤保持重要區 | + | ++ | + | ||
19 | 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土壤保持重要區 | ++ | ||||
20 | 西南喀斯特地區土壤保持重要區 | ++ | ||||
21 | 川滇乾熱河谷土壤保持重要區 | ++ | ||||
22 | 科爾沁沙地防風固沙重要區 | ++ | ||||
23 | 呼倫貝爾草原防風固沙重要區 | ++ | ||||
24 | 陰山北麓-渾善達克沙地防風固沙重要區 | ++ | ||||
25 | 毛烏素沙地防風固沙重要區 | ++ | ||||
26 | 黑河中下游防風固沙重要區 | ++ | ||||
27 | 阿爾金草原荒漠防風固沙重要區 | ++ | ||||
28 | 塔里木河流域防風固沙重要區 | ++ | ||||
29 | 三江平原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 | ++ | + | |||
30 | 長白山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 | + | ++ | |||
31 | 遼河三角洲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 | ++ | ||||
32 | 黃河三角洲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 | ++ | ||||
33 | 蘇北灘塗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 | ++ | ||||
34 | 浙閩贛交界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 | + | + | ++ | ||
35 | 武陵山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 | ++ | ++ | ++ | ||
36 | 東南沿海紅樹林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 | ++ | ||||
37 | 海南島中部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 | ++ | + | ++ | ||
38 | 岷山-邛崍山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 | + | + | ++ | ||
39 | 桂西南石灰岩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 | + | + | ++ |
序號 | 重要生態功能區域名稱 | 水源 涵養 | 土壤保持 | 防風 固沙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洪水 調蓄 |
40 | 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季雨林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 | ++ | ||||
41 | 橫斷山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 | + | ++ | |||
42 | 伊犁-天山山地西段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 | + | ++ | |||
43 | 北羌塘高寒荒漠草原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 | + | ++ | |||
44 | 藏東南山地熱帶雨林季雨林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 | + | + | ++ | ||
45 | 松嫩平原濕地洪水調蓄重要區 | + | ++ | ++ | ||
46 | 淮河中下游濕地洪水調蓄重要區 | ++ | ||||
47 | 長江荊江段濕地洪水調蓄重要區 | ++ | ++ | |||
48 | 洞庭湖區濕地洪水調蓄重要區 | ++ | ++ | |||
49 | 鄱陽湖區濕地洪水調蓄重要區 | ++ | ++ | |||
50 | 安徽沿長江濕地洪水調蓄重要區 | ++ | ++ |
註:+表示該項功能重要;++表示該項功能極重要。
六、生態功能區劃的實施
生態功能區劃是科學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指導產業布局、資源開發的重要依據。
1、要處理好全國和省域生態功能區劃的關係。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從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工作宏觀管理的需要出發,進行大尺度範圍劃分。省級生態功能區劃應與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相銜接,在區劃尺度上應更能滿足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工作微觀管理的需要。
2、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應與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重大經濟技術政策、社會發展規劃、經濟發展規劃和其他各種專項規劃相銜接。要依據生態功能區劃,確定合理的生態保護與建設目標,制定可行的方案和具體措施,促進生態系統的恢復,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區域生態安全和區域可持續發展奠定生態基礎。
3、對生態安全有重大意義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等重要生態功能區,應分級建立國家和地方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並抓緊編製相關規劃。要積極探索健全保障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的財稅、環境政策。
4、要以生態功能區劃為依據,嚴格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資源開發利用項目應當符合生態功能區的保護目標,不得造成生態功能的改變;禁止在生態功能區內建設與生態功能區定位不一致的工程和項目,對全部或部分不符合生態功能區劃的新建項目,應對項目重新選址,重新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已建成的與功能區定位不一致且造成嚴重生態破壞的工程和項目,應明確停工、拆除、遷址或關閉的時間表,提出恢復項目所在區域生態功能的措施,依照執行。
5、要建立結構完整、功能齊全、技術先進的生態功能區劃管理信息系統,與政府電子信息平台相聯結,促進生態行政管理和社會服務信息化,提高各級生態管理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的綜合決策能力和辦事效率。
6、要加強生態保護的宣傳教育。積極宣傳生態功能區劃的科學意義和重要性,普及生態教育;完善信訪、舉報和聽證制度,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民間團體的積極性,支持和鼓勵公眾和非政府組織參與生態功能區的管理。
附一: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方案
Ⅰ 生態調節功能區
I-01 水源涵養功能區
I-01-01 大興安嶺北部落葉松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02 大興安嶺中部落葉松、落葉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03 小興安嶺北部闊葉混交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04 小興安嶺南部闊葉、紅松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05 張廣才嶺針闊混交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06 吉-遼中部低山丘陵落葉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07 長白山針闊混交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08 千山落葉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09 大興安嶺南部森林草原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10 九華山常綠-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11 天目山-黃山常綠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12 錢塘江中游常綠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13 錢塘江上游森林與濕地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14 懷玉山常綠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15 贛南-閩南丘陵常綠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16 大庾嶺-騎田嶺常綠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17 九連山常綠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18 | 粵東閩東南丘陵山地常綠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19 | 豫西南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20 | 桐柏山常綠、落葉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21 | 大別山常綠、落葉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22 | 鄂中丘陵崗地常綠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23 | 米倉山-大巴山常綠闊葉、針闊混交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24 | 三峽水庫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25 | 鄂西南山地常綠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26 | 武陵山常綠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27 | 雪峰山常綠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28 | 黔東北中低山常綠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29 | 黔東南山地丘陵常綠闊葉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30 | 都龐嶺-萌渚嶺常綠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31 | 桂東北丘陵山地常綠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32 | 桂中北喀斯特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33 | 秦嶺落葉闊葉、針闊混交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34 | 六盤山典型草原、落葉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35 | 西祁連山高寒荒漠、草原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36 | 東祁連山雲杉林、高寒草甸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37 | 青海湖濕地及上游高寒草甸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38 | 海東-甘南高寒草甸草原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39 | 黃河源高寒草甸草原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40 | 長江源高寒草甸草原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
I-01-41 瀾滄江源高寒草甸草原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42 怒江源高寒草甸草原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43 雅魯藏布江中游谷地灌叢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44 中喜馬拉雅山北翼高寒草原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45 雅魯藏布江上游高寒草甸草原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46 阿爾泰山南坡西伯利亞落葉松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47 額爾齊斯-烏倫古河荒漠草原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48 準噶爾盆地西部山地草原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49 天山北坡雲杉林、草原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01-50 天山南坡荒漠草原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
I -02 土壤保持功能區
I-02-01 冀北及燕山落葉闊葉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02 永定河上游山間盆地落葉闊葉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03 太行山落葉闊葉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04 太岳山落葉闊葉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05 中條山落葉闊葉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06 晉北山地丘陵半乾旱草原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07 山東半島丘陵落葉闊葉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08 魯中山地落葉闊葉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09 呂梁山落葉闊葉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10 浙中丘陵常綠闊葉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11 金衢盆地常綠闊葉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12 武夷山常綠闊葉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13 浙南閩東丘陵常綠闊葉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14 梅江上游常綠闊葉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15 幕阜山-九嶺山常綠闊葉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16 贛中丘陵常綠闊葉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17 羅霄山常綠闊葉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18 渝東南岩溶石山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19 黔北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20 黔中丘原盆地常綠闊葉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21 黔南山地盆谷常綠闊葉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22 滇東北-黔西北中山針闊混交林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23 金沙江下游乾熱河谷常綠灌叢、稀樹草原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24 陝北-晉西南黃土丘陵溝壑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25 陝中黃土塬梁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26 隴東南黃土丘陵殘塬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27 黃土高原西部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2-28 湟水谷地土壤保持三級功能區
I-03 防風固沙功能區
I-03-01 呼倫貝爾典型草原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02 科爾沁沙地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03 錫林郭勒典型草原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04 渾善達克沙地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05 陰山山地落葉灌叢、草原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06 陰山北部荒漠草原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07 鄂爾多斯高原東部典型草原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08 鄂爾多斯高原西部荒漠草原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09 隴中-寧中荒漠草原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10 騰格里沙漠草原荒漠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11 阿拉善東部灌木-半灌木、草原荒漠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12 巴丹吉林典型荒漠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13 黑河中下游草原荒漠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14 阿拉善西北部矮半灌木荒漠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15 北山山地灌木-半灌木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16 河西走廊西部荒漠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17 柴達木盆地東北部山地高寒荒漠草原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18 柴達木盆地荒漠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19 共和盆地草原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20 準噶爾盆地西緣荒漠、綠洲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21 準噶爾盆地東部灌木荒漠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22 準噶爾盆地中部固定半固定沙漠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23 吐魯番-哈密盆地荒漠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24 東疆戈壁-流動沙漠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25 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綠洲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26 塔克拉瑪干沙漠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3-27 塔里木盆地南部荒漠防風固沙三級功能區
I-04 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區
I-04-01 三江平原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I-04-02 | 遼河三角洲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
I-04-03 | 黃河三角洲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
I-04-04 | 江蘇沿海灘塗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
I-04-05 | 崇明島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
I-04-06 | 海南中部山地熱帶雨林與季雨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
I-04-07 | 渝東山區-金佛山常綠闊葉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
I-04-08 | 桂東粵西丘陵山地常綠闊葉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
I-04-09 | 桂中喀斯特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
I-04-10 | 桂西南喀斯特熱帶季雨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
I-04-11 | 桂西北山地常綠闊葉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
I-04-12 | 烏蒙山針葉林山地雲南松林、草甸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
I-04-13 | 哀勞山-無量山常綠闊葉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
I-04-14 | 蒙自-元江岩溶高原峽谷針葉林、常綠闊葉林生物多樣性 |
保護三級功能區 | |
I-04-15 | 文山岩溶山原山地常綠闊葉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
I-04-16 | 滇東南中山峽谷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
I-04-17 | 岷山-邛崍暗針葉林、高山草甸、常綠闊葉林生物多樣性 |
保護三級功能區 | |
I-04-18 | 大雪山-念他翁山暗針葉林、高山灌叢、高山草甸生物多 |
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 |
I-04-19 | 川西南山地偏乾性常綠闊葉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
I-04-20 | 沙魯里山南部暗針葉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
I-04-21 | 滇西橫斷山常綠闊葉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
I-04-22 滇西山地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I-04-23 瀾滄江中游山地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I-04-24 西雙版納熱帶季雨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I-04-25 念青唐古拉山南翼暗針葉林、草原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I-04-26 山南地區熱帶雨林、季雨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I-04-27 阿爾金山高寒荒漠草原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I-04-28 昆崙山東段高寒荒漠草原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I-04-29 昆崙山中段高寒荒漠草原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I-04-30 北羌塘高寒荒漠草原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I-04-31 南羌塘高寒草原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I-04-32 阿里山地荒漠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I-04-33 昆崙山西段高寒荒漠草原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I-04-34 帕米爾-喀喇昆崙山高寒荒漠草原生物多樣性保護三級功能區
I-05 洪水調蓄功能區
I-05-01 嫩江-訥謨爾河洪水調蓄三級功能區
I-05-02 嫩江-第二松花江洪水調蓄三級功能區
I-05-03 黃河洪水調蓄三級功能區
I-05-04 淮河中下游洪水調蓄三級功能區
I-05-05 長江荊江段洪水調蓄三級功能區
I-05-06 洞庭湖洪水調蓄三級功能區
I-05-07 長江洪湖-黃岡段洪水調蓄三級功能區
I-05-08 鄱陽湖洪水調蓄三級功能區
I-05-09 安徽沿長江濕地洪水調蓄三級功能區
Ⅱ 產品提供功能區
II -01 農產品提供功能區
II-01-01 三江平原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02 烏裕爾河下游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03 松嫩平原西部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04 通榆地區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05 松嫩平原東部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06 遼河平原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07 西遼河上游丘陵平原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08 遼東半島丘陵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09 冀東平原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10 華北平原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11 太行山太岳山山間盆地丘陵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12 汾渭盆地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13 南陽盆地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14 漢江上游盆地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15 長江中下游平原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16 鄱陽湖平原南部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17 湖南中部丘陵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18 粵東丘陵平原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19 粵西丘陵平原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20 粵西北丘陵平原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21 海南環島平原台地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22 四川盆地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23 廣西中部丘陵平原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24 雲南西南丘陵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25 河套-土默特平原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26 銀川平原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27 河西走廊乾旱荒漠-綠洲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28 新疆北部谷地草地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29 烏蘇-石河子-昌吉綠洲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30 尤爾都斯盆地草原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31 葉爾羌河平原-喀什三角洲荒漠、綠洲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32 皮山-和田-民豐綠洲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33 郎欽藏布穀地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34 藏東-川西高原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35 拉薩谷地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1-36 雅魯藏布江中游谷地農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 -02 林產品提供功能區
II-02-01 大興安嶺林區林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2-02 小興安嶺林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2-03 吉林中部低山丘陵林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2-04 幕阜山林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2-05 武夷山林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2-06 廣東北部丘陵林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2-07 四川盆地西部林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2-08 四川盆地東部丘陵林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2-09 四川盆地南部林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II-02-10 甘肅南部盆地丘陵林產品提供三級功能區
Ⅲ 人居保障功能區
Ⅲ-01 大都市群人居保障功能區
Ⅲ-01-01 京津冀大都市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Ⅲ-01-02 長三角大都市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Ⅲ-01-03 珠三角大都市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Ⅲ-02 重點城鎮群人居保障功能區
Ⅲ-02-01 哈爾濱城鎮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Ⅲ-02-02 長吉城鎮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Ⅲ-02-03 遼中南城鎮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Ⅲ-02-04 山西中部城鎮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Ⅲ-02-05 魯中城鎮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Ⅲ-02-06 膠東半島城鎮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Ⅲ-02-07 中原城鎮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Ⅲ-02-08 武漢城鎮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Ⅲ-02-09 昌九城鎮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Ⅲ-02-10 長株潭城鎮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Ⅲ-02-11 海峽西岸城鎮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Ⅲ-02-12 海南北部城鎮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Ⅲ-02-13 | 重慶城鎮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
Ⅲ-02-14 | 成都城鎮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
Ⅲ-02-15 | 北部灣城鎮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
Ⅲ-02-16 | 滇中城鎮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
Ⅲ-02-17 | 關中城鎮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
Ⅲ-02-18 | 蘭州城鎮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
Ⅲ-02-19 | 烏魯木齊城鎮群人居保障三級功能區 |
附二:
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域
1. 水源涵養重要區
(1)大小興安嶺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位於黑龍江省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是嫩江、額爾古納河、綽爾河、阿倫河、諾敏河、甘河、得爾布河等諸多河流的源頭,是重要水源涵養區。行政區涉及黑龍江省的大興安嶺、黑河、伊春,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興安盟,面積為151 579平方公里。大興安嶺的植被類型主要是以興安落葉松為代表的寒溫帶落葉針葉林,廣泛分佈於丘陵和低山區,並在林緣及寬谷發育了沼澤化灌叢和灌叢化沼澤。小興安嶺植被類型是以闊葉紅松林為代表的中溫帶針闊混交林。該區對黑龍江省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西部地區具有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作用。
主要生態問題:原始森林已受到較嚴重的破壞,出現不同程度的生態退化現象,現有次生林和其他次生生態系統保水保土功能較弱。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大原始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嚴禁開發利用原始森林;加強林緣草甸草原的管護和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發展生態旅遊業和非木材林業產品及特色林產品加工業,走生態經濟型發展道路。
(2)遼河上游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位於遼河上游的老哈河和西拉沐淪河上游,行政區涉及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通遼,遼寧省的朝陽、阜新、鐵嶺等7個縣(旗、市),面積為24 005平方公里。該區植被類型主要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以蒙古櫟和油松為代表,多以白樺、山楊、油松和櫟的不同組合形成的呈片狀形式分佈,具有涵養水源重要功能;其次在保持水土和維繫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主要生態問題:原始森林面積小,大部分為砍伐后形成的次生林和灌叢;水源涵養能力低,土壤侵蝕較嚴重。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強天然林保護和退化生態系統恢復重建的力度;嚴格草地管理,實施禁牧或限牧;嚴格控制新建水利工程項目;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監管力度。
(3)京津水源地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包括密雲水庫、官廳水庫、於橋水庫、潘家口水庫等北京市、天津市重要水源地的涵養區,以及灤河、潮河上游源頭。行政區涉及北京市密雲、延慶、懷柔3個縣,天津市薊縣,河北省承德、張家口2個市,以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和山西省大同的部分地區,面積為19 967 平方公里。該區內植被類型主要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天然林主要分佈在海拔600~700米的山區,樹種主要有櫟類、山楊、樺樹和椴樹等。
主要生態問題:水資源過度開發,環境污染加劇;現有次生林保水保土功能較弱,土壤侵蝕和水庫泥沙淤積比較嚴重;水庫周邊地區人口較密集,農業生產及養殖業等面源污染問題比較突出;地質災害敏感程度高,泥石流和滑坡時有發生。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強水庫流域林灌草生態系統保護的力度,通過自然修復和人工撫育措施,加快生態系統保水保土功能的提高;改變水庫周邊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生態農業,加強畜禽和水產養殖污染防治,控制面源污染;上游地區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控制污染行業,鼓勵節水產業發展,嚴格水利設施的管理。
(4)大別山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位於河南、湖北、安徽3省交界處,行政區涉及河南省信陽7個縣(市),安徽省六安等2個市6個縣以及湖北省黃岡等7 個縣,面積為30 455 平方公里。該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植被類型主要為北亞熱帶落葉闊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在該區域內發揮著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是長江水系和淮河水系諸多中小型河流的發源地及水庫水源涵養區,也是淮河中游、長江下游的重要水源補給區;同時該區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帶,兼有古北界和東洋界的物種群,生物資源比較豐富,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
主要生態問題:原生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受到較嚴重的破壞,涵養水源和土壤保持功能下降,致使中下游洪澇災害損失加大,棲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大力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採取造林與封育相結合的措施,提高森林水源涵養能力,保護生物多樣性;鼓勵發展生態旅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逐步恢復和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5)桐柏山淮河源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位於河南與湖北2省交界的桐柏山地,行政區涉及河南省駐馬店、南陽、信陽3個縣(市),湖北省的隨州、廣水2個市,面積為12 194 平方公里,是淮河及長江支流漢水等諸河流的發源地,是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植被豐茂,覆蓋率高,地帶性植被為北亞熱帶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在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主要生態問題:原生地帶性森林植被破壞嚴重,生物資源量減少,土壤侵蝕加重。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大礦產資源開發監管力度;停止產生嚴重污染的工程項目建設和加大污染環境的治理,消除對淮河源頭的污染;制止亂砍濫伐,營造水土保持林;合理開發旅遊資源和綠色食品,同時要加強旅遊區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6)丹江口庫區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位於長江中游支流漢江上游丹江口水庫周邊地區,行政區涉及湖北省十堰等8個縣(市、區),河南省的南陽等3個市6個縣,面積為6774平方公里。1998年丹江口水庫正式被國務院確定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取水處,並被列為國家重點水庫。該區地處北亞熱帶,植被類型以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為主。
主要生態問題:植被破壞較嚴重,森林生態系統保水保土功能較弱,土壤侵蝕較為嚴重;此外,庫區點源和面源污染對水體環境帶來嚴重影響。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快植被恢復,提高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的水源涵養與土壤保持能力;調整庫區及其上游地區產業結構,停止產生嚴重環境污染的工程項目建設,加強城鎮污水治理和垃圾處置場的建設,加強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和土壤保持相結合的面源污染控制;建設庫區環湖生態帶和漢江、丹江兩岸東西綠色走廊。
(7)秦巴山地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包括秦嶺山地與大巴山地,位於渭河南岸諸多支流的發源地和嘉陵江、漢江上游丹江水系源區,是長江、黃河兩大河流的分水嶺。行政區涉及陝西省的漢中、安康、西安、寶雞4個市,甘肅省的隴南和天水2個市,重慶市的萬州1個市,面積為74428平方公里。該區地處我國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帶上,發育了以北亞熱帶為基帶(南部)和暖溫帶為基帶(北部)的垂直自然帶譜,是我國乃至東南亞地區暖溫帶與北亞熱帶地區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該區不但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區,而且是生物多樣性重要保護區。
主要生態問題:該區土壤侵蝕極為敏感,山地植被破壞和水電、礦產等資源開發帶來的水土流失及山地災害問題較為突出,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強已有自然保護區保護和天然林管護力度;對已破壞的生態系統,要結合有關生態建設工程,做好生態恢復與重建工作,增強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和土壤保持功能;停止導致生態功能繼續退化的開發活動和其他人為破壞活動;嚴格礦產資源、水電資源開發的監管;控制人口增長,改變粗放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生態旅遊和特色產業,走生態經濟型發展道路。
(8)三峽庫區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包括三峽庫區的大部。行政區涉及湖北省宜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重慶市的萬州等22個區(縣、市),面積為33 711平方公里。該區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山高坡陡和降雨強度大,是三峽水庫水環境保護的重要區域。
主要生態問題:受長期過度墾殖和近來三峽工程建設與生態移民的影響,森林植被破壞較嚴重,水源涵養能力下降,庫區周邊點源和面源污染嚴重,影響水環境安全;同時,土壤侵蝕量和入庫泥沙量增大,地質災害頻發,給庫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繼續加強污水治理的同時,加大畜禽養殖業污染的防治力度;加快城鎮化進程和生態搬遷的環境管理;加大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力度;優化喬灌草植被結構和庫岸防護林帶建設;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力度;開展生態旅遊;在三峽水電收益中確定一定比例用於促進城鎮化和生態保護。
(9)江西東江源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南部,行政區涉及定南南部、安遠南部、尋烏,面積為3 681平方公里。該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針葉林為主,目前森林覆蓋率較高,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有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及省級自然保護區多處。東江是香港的主要飲用水源,被香港同胞稱為“生命之水”。加強源區生態的保護和建設,保持其優良的水質和充足的水量,關係到沿江居民,特別是香港居民飲用水的安全和香港的繁榮、穩定與發展。
主要生態問題:由於歷史、人口、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局部地區出現生態功能退化;採礦遺留下的尾礦和尾砂未能得到有效治理;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較為頻繁。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大天然林保護力度,增強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功能;停止一切產生嚴重污染環境的工程項目建設,加強面源污染的控制力度,嚴格礦產資源開發的監管,發展沼氣,減少薪柴砍伐;改變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生態旅遊業、生態農業以及有機和綠色食品業,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
(10)南嶺山地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是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嶺,是沅江、贛江、北江、西江幹流的重要源頭區,行政區涉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柳州、賀州,湖南省的郴州、衡陽、永州、邵陽,廣東省韶光、清遠、河源、梅州,以及江西省的贛州,面積為73 566平方公里。該區屬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區,發育了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針葉林為主的植被類型,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功能。
主要生態問題:原始森林植被破壞嚴重,次生林和人工林面積大,水源涵養和土壤保持功能較弱,以崩塌、滑坡和山洪為主的環境災害時有發生,災害損失較重,礦產資源開發無序,局部地區工業污染蔓延速度加快。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停止導致生態功能繼續退化的資源開發活動和其他人為破壞活動;對人口超出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區域,要加大人口增長的控制力度,改變粗放經營方式,發展生態旅遊和特色產業,走生態經濟型發展道路;禁止污染工業向水源涵養地區轉移;加強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並加大重建力度,提高森林植被水源涵養功能。
(11)珠江源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位於雲貴高原中部山地,行政區涉及雲南省會澤、曲靖、尋甸和宣威等縣(市),面積為5 566平方公里。珠江為我國南部第一大河,珠江源區保存有較完整的岩溶地貌,植被類型主要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針葉林,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主要生態問題:由於該區岩溶地貌發育,岩溶生態系統具有脆弱性特徵,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造成的生態系統退化問題十分突出,主要表現為土層淺薄、乾旱缺水、石漠化面積大、水源涵養功能下降。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大天然林保護力度,調整不利於生態質量提高的產業結構,對已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結合有關國家生態工程建設,認真組織重建與恢復,儘快遏制生態惡化趨勢;開展污水治理工程,減少面源污染,使珠江源頭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12)若爾蓋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為四川省境內黃河流域區,位於川西北高原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包括若爾蓋中西部、紅原、阿壩東部,是黃河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地帶,面積為16 950平方公里。區內地貌類型以高原丘陵為主,地勢平坦,沼澤、牛軛湖星羅棋布。植被類型主要以高寒草甸和沼澤草甸為主;其次有少量亞高山森林及灌草叢分佈。這些生態系統類型在水源涵養和水文調節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還有維繫生物多樣性、保持水土和防治土地沙化等功能。
主要生態問題:濕地疏干墾殖和過度放牧帶來地下水位下降和沼澤萎縮及草甸退化和沙化問題突出。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嚴禁沼澤濕地疏干改造,嚴格草地資源和泥炭資源的保護;對已遭受破壞的草甸和沼澤生態系統,要結合有關生態工程建設措施,認真組織重建和恢復;改變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生態旅遊、觀光旅遊和科學考察服務的第三產業,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產品產業,走生態經濟型發展道路。
(13)甘南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北緣,甘肅、青海、四川3省交界處,是黃河首曲,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面積為9 835平方公里。該區植被類型以草甸、灌叢為主,其次還有較大面積的濕地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類型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此外,還有重要的土壤保持、沙化控制功能。
主要生態問題:生態脆弱,超載過牧引起的草地退化較為嚴重,表現為重度退化草地面積大、鼠蟲害嚴重、生物多樣性銳減、土壤保持和水源涵養功能下降。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強化監管力度,停止一切導致生態功能繼續惡化的人為破壞活動,建立自然保護區;對退化草地實行休牧、輪牧和圍欄封育措施;合理控制載畜量,實施鼠蟲害防治工程;對生態極脆弱區實施生態移民工程;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態旅遊。
(14)三江源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南部,行政區涉及玉樹、果洛、海南、黃南4個藏族自治州的16個縣,面積為250 782平方公里。該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作用,被譽為“中華水塔”。此外,該區還是我國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寶庫和最重要的遺傳基因庫之一,有“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之稱。
主要生態問題:近年來人口增加和不合理的生產經營活動極大地加速了生態的惡化,表現為草地嚴重退化、局部地區出現土地荒漠化、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下降,並對長江和黃河流域旱澇災害的發生與發展產生影響,嚴重地威脅江河流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大退牧還草、退耕還林和沙化土地防治等生態保護工程的實施力度,對部分生態退化比較嚴重、靠自然難以恢復原生態的地區,實施嚴格封禁措施;加大防沙治沙、鼠害防治和黑土灘治理力度,使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加大對天然草地、濕地水源和生物多樣性集中區的保護力度;有序推進游牧民定居和生態移民工作;加大牧業生產設施建設力度,逐步改變牧業粗放經營和超載過牧,走生態經濟型發展道路。
(15)祁連山山地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位於青海省與甘肅省交界處,是黑河、石羊河、疏勒河、大通河、黨河、哈勒騰河等諸多河流的源頭區,行政區涉及甘肅省9 個縣(市)和青海省6 個縣,面積為80 014 平方公里。該區植被類型主要有針葉林、灌叢及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等。該區水源涵養極為重要;同時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控制沙漠化功能。
主要生態問題:山地森林、草原生態系統破壞較嚴重,林草植被呈現不同程度的退化;水源涵養和土壤保持功能下降,土壤侵蝕加重,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強土地使用的管理,停止一切導致生態功能繼續退化的人為破壞活動;對已超出生態承載力的地方應採取必要的移民措施;對已經受到破壞的生態系統,要結合生態建設措施,認真組織重建與恢復。
(16)天山山地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位於天山山系的西段南部和東段,行政區涉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地區、塔城地區、烏魯木齊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面積為33 146 平方公里。該區是塔里木河支流阿克蘇河、渭干河、開都河及伊犁河、瑪納斯河、烏魯木齊河等眾多河流的源頭,是平原綠洲的生命線,對維繫天山兩側綠洲農業和城鎮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區內植被類型有針葉林和高山草甸草原。山頂冰川發育,有大小冰川6000多條,是重要的天然固體水庫,其中博格達峰自然保護區已納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網。該區土壤侵蝕和沙漠化較為敏感,山地林草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此外,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主要生態問題:山地天然林和谷地胡楊林等植被破壞較嚴重,水源涵養功能下降;草地植被呈現不同程度的退化,並導致土壤侵蝕加劇。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大天然林保護力度;實施以草定畜,划區輪牧,對草地嚴重退化區要結合生態建設工程,認真組織重建與恢復;對已超出生態承載力的區域要實施生態移民,有效遏制生態退化趨勢;嚴格水利設施管理;加大礦產資源開發監管力度;改變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生態旅遊和特色產業。
(17)阿爾泰地區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阿勒泰地區,面積為51 432平方公里。該區山地寒溫帶針葉林面積較大,
在林分組成上,西伯利亞落葉松占絕對優勢。該區既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又有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區內有大小河流50餘條,是額爾齊斯河和烏倫古河的發源地,“兩河”年徑流量為118億立方米,是阿爾泰地區乃至北疆的“母親河”。
主要生態問題:森林破壞較嚴重,林區內林牧矛盾突出,影響了森林資源的恢復,同時林區載畜量的快速增加,使林區草場植被受到較嚴重的破壞,加之不合理資源開發行為的影響,致使該區域生態出現較嚴重的退化現象。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全面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對已遭受破壞的林草生態系統,要結合有關生態建設工程,積極組織重建與恢復,要改變粗放生產經營方式,大力發展人工飼草基地,推廣“三儲一化”、長草短喂、短草槽喂等牧業實用技術;完善管理機構,加強執法監管能力建設,杜絕濫採藥、濫採礦等行為。
2. 土壤保持重要區
(18)太行山地土壤保持重要區:該區位於山西、河北2省交界處,行政區涉及河北省的保定、石家莊、邢台、邯鄲4個市和山西省的陽泉、晉中、長治3 個市,面積為26 528 平方公里。太行山是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分水嶺,是海河及其他諸多河流的發源地,其土壤保持功能對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極其重要。該區發育了以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為基帶的植被垂直帶譜,森林植被類型較為多樣,在防止土壤侵蝕、保持水土功能正常發揮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主要生態問題:太行山山高坡陡,具有土壤侵蝕敏感性強的特點,在長期不合理資源開發影響下,出現山地生態系統的嚴重退化,表現為生態系統結構簡單、土壤侵蝕加重加快、乾旱與缺水問題突出、山下洪澇災害損失加大。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停止導致土壤保持功能繼續退化的人為開發活動和其他破壞活動,加大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力度;有效實施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措施;加強自然資源開發監管,嚴格控制和合理規劃開山採石,控制礦產資源開發對生態的影響和破壞;發展生態林果業、旅遊業及相關特色產業。
(19)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土壤保持重要區:該區位於黃土高原地區,行政區涉及甘肅省的慶陽、平涼、天水、隴南、定西、白銀,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固原和陝西省的延安、榆林,面積為137 044平方公里。該區地處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地帶性植被類型為森林草原和草原,具有土壤侵蝕和土地沙漠化敏感性高的特點,是土壤保持極重要區域。
主要生態問題:過度開墾和油、氣、煤資源開發帶來植被覆蓋度低和生態系統保持水土功能弱等生態問題,表現為坡面土壤侵蝕和溝道侵蝕嚴重、侵蝕產沙淤積河道與水庫,嚴重影響黃河中下游生態安全。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實施退耕還灌還草還林;推行節水灌溉新技術,發展林果業,提高飼料種植比例和單位產量;對退化嚴重草場實施禁牧輪牧,實行舍飼養殖;停止導致生態功能繼續惡化的開發活動和其他人為破壞活動,加大資源開發的監管,控制地下水過度利用,防止地下水污染;在油、氣、煤資源開發的收益中確定一定比例,用於促進城鎮化和生態保護。
(20)西南喀斯特地區土壤保持重要區:該區位於西南喀斯特山區,行政區涉及雲南省曲靖、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以及貴州省的大部分縣(市),面積為119 651 平方公里。該區地處中亞熱季風濕潤氣候區,發育了以岩溶環境為背景的特殊生態系統。該生態系統極其脆弱,土壤侵蝕敏感性程度高,土壤一旦流失,生態恢復重建難度極大。
主要生態問題:毀林毀草開荒帶來的生態系統退化問題突出,表現為植被覆蓋度低、水土流失嚴重、石漠化面積大、乾旱缺水。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停止導致生態繼續退化的開發活動和其他人為破壞活動,嚴格保護現存植被;對生態退化嚴重區採取封禁措施,對中、輕度石漠化地區,改進種植制度和農藝措施;對人口超過生態承載力的區域實施生態移民措施;改變粗放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及相關產業,降低人口對土地的依賴性,走生態經濟型道路。
(21)川滇乾熱河谷土壤保持重要區:該區位於四川與雲南2省交界的金沙江下遊河谷區,河谷長528公里,行政區涉及四川省攀枝花市和涼山南部以及雲南省麗江、大理、楚雄、昆明和昭通等縣(市、州),面積為52 454平方公里。該區受地形影響,發育了以乾熱河谷稀樹灌草叢為基帶的山地生態系統。該河谷區生態脆弱,土壤侵蝕敏感性程度高,系統功能的好壞直接影響長江流域生態安全。
主要生態問題:河谷區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系統保水保土功能弱,表現為地表乾旱缺水問題突出、土壤坡面侵蝕和溝蝕加劇、崩塌和滑坡及泥石流災害頻發、侵蝕產沙量大,給金沙江乃至三峽工程帶來危害。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停止導致生態系統退化的人為破壞活動;合理規劃,分步驟、分階段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對已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結合生態建設工程,認真組織重建與恢復;在立地條件差的乾熱河谷區,採取先草灌后林木的修復模式;改變落後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優勢資源的開發,合理布局和發展草地畜牧業和林果業,以此帶動區域經濟的增長。
3. 防風固沙重要區
(22)科爾沁沙地防風固沙重要區:該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東部,坐落在老哈河、西拉木倫河、烏力吉木倫河下游沖積平原。該區橫跨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通遼、興安盟,吉林的白城和遼寧省的朝陽和阜新等市,其中90%以上面積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面積為53910平方公里。該區處於溫帶半濕潤與半乾旱過渡帶,氣候乾旱,多大風,屬於沙漠化極敏感和防風固沙極重要區域。
主要生態問題:不合理的草地開發利用帶來的草原生態系統退化問題突出,表現為土地沙漠化面積大、草場退化與鹽漬化和土壤貧瘠化,為沙塵暴的發生提供沙源,對我國東北和華北地區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實行圍封、禁牧和退耕還草;以草定畜,划區輪牧或季節性休牧;禁止濫挖濫采野生植物;禁止任何導致生態功能繼續退化的人為破壞活動;改變耕種方式,提倡和推廣免耕技術,發展高效農業。
(23)呼倫貝爾草原防風固沙重要區:該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高原東北部的海拉爾盆地及其周邊地區,行政區涉及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的4個旗2 個市,面積為75 643 平方公里。該區地處溫帶-寒溫帶氣候區,氣候較乾燥,多大風,沙漠化敏感性程度較高。
主要生態問題:草地過度開發利用帶來草原生態系統的嚴重退化,表現為草地群落結構簡單化、物種成分減少、土地沙化面積大、鼠蟲害頻發。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停止一切導致生態功能繼續退化的人為破壞活動;加強退化草地恢復重建的力度及優質人工草場建設;發展農區畜牧業經濟,促進草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24)陰山北麓-渾善達克沙地防風固沙重要區:該區地處陰山北麓半乾旱農牧交錯帶、燕山山地、壩上高原,行政區涉及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烏蘭察布、呼和浩特、包頭、赤峰等盟(市),以及河北省北部的張家口和承德的2 個市6 個縣,面積為54 664 平方公里。該區氣候乾旱,多大風,沙漠化敏感性程度極高,屬於防風固沙重要區,是北京市乃至華北地區主要沙塵暴源區。
主要生態問題:長期以來的草地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帶來的草原生態系統嚴重退化,表現為退化草地面積大、土地沙化嚴重、耕地土壤貧瘠化、乾旱缺水,對華北地區生態安全構成威脅。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停止導致生態功能繼續退化的人為破壞活動,控制農墾範圍北移,堅持退耕還草方針;以草定畜,推行舍飼圈養,划區輪牧、退牧、禁牧和季節性休牧;改變農村傳統的能源結構,減少薪柴砍伐;對人口已超出生態承載力的地方實施生態移民,改變粗放的牧業生產經營方式,走生態經濟型發展道路。
(25)毛烏素沙地防風固沙重要區:該區位於鄂爾多斯高原向陝北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行政區涉及內蒙古自治區的鄂爾多斯、陝西省榆林、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等盟(市),面積為49 015平方公里。該區屬內陸半乾旱氣候,發育了以沙生植被為主的草原植被類型,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程度極高,是我國防風固沙重要區域。
主要生態問題:人類對草地資源的過度利用,油、氣資源的開發帶來草地生態系統功能的嚴重退化,表現為草地生物量和生產力下降、土地沙化程度加重,並對當地乃至周邊地區居民生產生活帶來危害。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建立以“帶、片、網”相結合為主的防風沙體系;建立能有效保護耕地的農田防護體系;加強對流動沙丘的固定;改變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停止一切導致生態功能繼續惡化的人為破壞活動。
(26)黑河中下游防風固沙重要區:該區位於黑河中下游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內,行政區涉及內蒙古自治區的額濟納中部、甘肅省金塔中部,面積為10 321 平方公里。該區沙漠化敏感性和鹽漬化敏感性高,防風固沙功能極重要。
主要生態問題:黑河中遊人工綠洲擴展和灌溉農業發展帶來入境水量銳減,導致植被退化、沙化土地分佈廣泛、沙塵暴頻繁。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嚴格執行國務院黑河分水方案,保障生態用水;保護現有天然胡楊林、檉柳林和草甸植被;控制綠洲規模,嚴格保護綠洲-荒漠過渡帶;對人口已超出生態承載力的區域實施生態移民,改變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實行禁牧、休牧和划區輪牧;調整產業結構,嚴格限制高耗水農業品種種植面積;充分發揮光能資源的生產潛力,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解決能源、肥料問題。
(27)阿爾金草原荒漠防風固沙重要區:該區屬東崑崙山脈的北支,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與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和甘肅省接壤,行政區涉及9 個縣,面積為58 488 平方公里。該區氣候極為乾旱,地表植被稀少,是典型的荒漠草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程度極高,防風固沙極為重要。此外,這裡擁有許多極為珍貴的荒漠草原特有的動植物種類,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
主要生態問題:不合理的草地資源開發利用帶來許多生態問題,表現為土地荒漠化加速、珍稀動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脅、鼠害肆虐等。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停止一切導致生態功能繼續惡化的開發活動和其他人為破壞活動;制定科學合理的草地載畜量,實施退牧還草和可持續牧業,確定禁牧期、禁牧區和輪牧期,開展圍欄封育;對嚴重退化區域開展生態移民,對輕度和中度退化區域實施階段性禁牧或嚴格的限牧措施。
(28)塔里木河流域防風固沙重要區:該區位於塔里木河流域,行政區涉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7 個縣(市)和兵團農二師,面積為44442 平方公里。該區沙漠化敏感性和鹽漬化敏感性極高,防風固沙功能極為重要。
主要生態問題:由於水、土和生物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帶來生態系統功能的嚴重退化,表現為退化草地面積大、沙漠化加快、珍稀特有野生動植物減少。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強流域綜合規劃,合理調配水資源;控制人工綠洲規模,恢復和擴大沙漠-綠洲過渡帶;保障必要生態用水,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發展清潔能源,減少喬灌草的樵採;改善灌溉基礎設施,發展節水農業,控制種植高耗水作物,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加強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實現油、氣開發與荒漠生態保護的雙贏。
4. 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
(29)三江平原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該區位於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及其與烏蘇里江匯合處一帶,行政區涉及黑龍江省12個縣(市),面積為55 819 平方公里。該區是我國平原地區沼澤分佈最大、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原始濕地面積大,濕地生態系統類型多樣。濕地植被類型以沼澤苔草為主,其次為沼澤蘆葦,生物多樣性豐富。三江平原濕地是具有國際意義的濕地,已被列入《亞洲重要濕地名錄》。
主要生態問題:不合理圍墾和過度開發生物資源帶來濕地生態系統功能下降問題突出,表現為濕地面積減小和破碎化、生物物種多樣性受到威脅、生物物質生產功能減退、農業生產帶來的面源污染日趨嚴重。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強現有濕地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禁止疏干、圍墾濕地,開展退耕還濕生態工程,嚴格限制耕地擴張;改變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生態農業,控制農藥化肥使用量;嚴格限制泥炭開發。
(30)長白山地生物多樣保護重要區:該區位於我國東北長白山脈地區,行政區涉及黑龍江省3個縣(市)、吉林省11個縣(市),面積為56 862 平方公里。該區地貌類型複雜,丘陵、山地、台地和谷地相間分佈,主要植被類型有紅松-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和岳樺矮曲林等,屬於“長白植物區系”的中心部分,野生動植物種類豐富,特有物種數量多,其中特有植物100多種,珍稀特有動物達150種,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極重要區域。該區域還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
主要生態問題:天然林採伐程度高,生態系統功能有所減弱;森林破壞導致生境改變,威脅多種動植物物種生存;局部地區存在低溫冷害和崩塌等地質災害。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強天然林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監管力度;禁止森林砍伐,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加強對已受到破壞的低效林和新跡地的森林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發展林果業、中草藥、生態旅遊及其相關產業。
(31)遼河三角洲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該區位於遼寧省遼河下游三角洲地帶,行政區涉及遼寧省6 個縣(市),面積為5 476 平方公里。該區分佈有我國最大的一片濕地蘆葦,近海濕地魚、蝦、貝、蟹、蜇等資源豐富,停留或過境的鳥類有170多種,是丹頂鶴、黑嘴鷗等鳥類遷徙的重要停留棲息地,是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極重要區域。
主要生態問題:石油資源開發導致海水倒灌、水體污染、濕地生態功能衰退;濕地保護與資源利用的矛盾突出,葦田部分被開發為水田,導致濕地面積減小、生態功能衰退。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合理調度流域水資源,嚴格控制新上蓄水工程,保障河口生態需水量;規範農業、漁業開發;嚴格控制石油開發生產用地擴張及其環境污染;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和生態農業。
(32)黃河三角洲濕地生物多樣保護重要區:該區地處黃河下游入海處三角洲地帶,行政區涉及山東省墾利、利津、河口和東營4個縣(區),面積為2 445 平方公里。區內濕地類型主要有灌叢疏林濕地、草甸濕地、沼澤濕地、河流濕地和濱海濕地5大類。濕地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是珍稀瀕危鳥類的遷徙中轉站和棲息地,是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區域。
主要生態問題:黃河中下游地區用水量增大,對下游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產生影響;海水倒灌引起淡水濕地的面積逐年減少,濕地質量不斷下降;石油開發與濕地保護的矛盾突出。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合理調配黃河流域水資源,保障黃河入海口的生態需水量;嚴格保護河口新生濕地;通過對雨水的有效調蓄,遏制海水倒灌,禁止在濕地內開墾或隨意變更土地用途的行為,防止農業發展對濕地的蠶食,以及石油資源開發和生產對濕地的污染。
(33)蘇北灘塗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該區位於江蘇省東部沿海灘塗地帶,涉及8 個縣(市),面積為3 499 平方公里。該區為近海岸灘塗濕地生態系統分佈區,濕地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是我國候鳥重要越冬地,鳥類有360餘種。
主要生態問題:灘塗濕地開發、灘塗養殖及工業發展,使野生動物活動範圍減小,給珍稀野生動物的生存和繁殖帶來威脅。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協調好生態保護和經濟建設之間的矛盾,控制灘塗開發規模;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加快保護區總體規劃的實施進程;適當開展生態旅遊,發展生態農業。
(34)浙閩贛交界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該區位於浙江、福建和江西3 省交界處山地,行政區涉及浙江省10 個縣(市)、江西省3個縣(市)和福建省3個縣(市),面積為24 850平方公里。該區是目前華東地區森林面積保存較大和生物多樣性較豐富的區域,高等植物超過2400種,是我國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區域,同時也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區內山地陡坡面積大,加之降雨豐富,多颱風、暴雨,土壤侵蝕敏感性程度極高。
主要生態問題:森林針葉林化問題突出,地帶性常綠闊葉林植被分佈面積小,森林生態系統破碎化程度高,物種多樣性保護和水源涵養功能較弱;採石業與生態保育矛盾突出。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通過人工撫育,恢復和擴大常綠闊葉林面積;加強花崗岩等礦產資源開發監管力度以及土壤侵蝕綜合治理;加強林產業經營區可持續的集約化豐產林建設,發展沼氣,解決農村能源問題,開展生態旅遊。
(35)武陵山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該區地跨湖北、湖南、貴州、重慶4省(直轄市),其範圍涉及湖南省湘西、懷化、張家界、常德,湖北省恩施南部,貴州省銅仁,重慶市黔江等,面積為12 678平方公里。
該區是東亞亞熱帶植物區系分佈核心區,有水杉、珙桐等多種國家珍稀瀕危物種,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華南虎主要棲息地;同時又是長江支流清江和澧水的發源地,部分地區為烏江水系匯水區。該區不但是生物多樣性重要保護區域;同時又是水源涵養和土壤保持重要功能區。該區山地坡度大,降雨豐富,土壤侵蝕敏感性程度高。
主要生態問題:森林植被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帶來生態功能退化問題較為突出,主要表現為土壤侵蝕加重、地質災害增多、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停止可能導致生態功能繼續退化的人為破壞活動;擴大天然林保護範圍,大力開展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恢復常綠闊葉林的喬、灌、草植被體系,優化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加強地質災害的監督與預防;改變傳統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發展中草藥、生態旅遊和有機農業。
(36)東南沿海紅樹林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該區主要分佈於我國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台灣省等地高溫、低鹽、淤泥質的河口和內灣灘塗區。紅樹林是亞熱帶和熱帶近海潮間帶的一類特殊常綠林,特殊動植物種類豐富,在世界紅樹林植物保護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主要生態問題:紅樹林面積銳減,紅樹林生態系統結構簡單化,多為殘留次生林和灌木叢林,生態功能降低,一些珍貴樹種已消失,防潮防浪、固岸護岸功能較弱。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大紅樹林的管護,恢復和擴大紅樹林生長範圍;禁止砍伐紅樹林,在紅樹林分佈區停止一切導致生態功能繼續退化的人為破壞活動,包括在紅樹林區挖塘、圍堤、采砂、取土以及狩獵、養殖、捕魚等;禁止在紅樹林分佈區傾倒廢棄物或設置排污口。
(37)海南島中部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該區位於海南省中部,行政區涉及海南省10個縣(市),面積為8690平方公里。該區內植被類型主要有熱帶季雨林和山地常綠闊葉林。區內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其中特有植物多達630種,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102種。該區不但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極為重要的區域;還具有水源涵養和土壤保持重要功能。
主要生態問題:原始森林遭受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水源涵養能力降低,局部地區土壤侵蝕加劇。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監管力度,擴大保護區範圍;停止一切導致生態功能退化的開發活動和人為破壞活動;實施退耕還林,防止土壤侵蝕,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增強生態服務功能;加強工業污染治理和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發展以熱帶水果、反季節瓜菜種植、林下花卉種植為主的熱帶高效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以及熱帶雨林觀光為主的旅遊業。
(38)岷山-邛崍山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該區位於四川省西北部的岷山和邛崍山脈分佈區,是白龍江、涪江、嘉陵江、大渡河、岷江等多條河流的水源地,行政區涉及甘肅省4 個縣(含隴南市)、四川省31個縣(市),面積為89 485 平方公里。該區內有卧龍、王朗、九寨溝等10 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內原始森林以及野生珍稀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是大熊貓、羚牛、金絲猴等重要珍稀生物的棲息地,是我國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域。該區具有水源涵養和土壤保持的重要功能。該區山高坡陡,雨水豐富,土壤侵蝕敏感性程度高。
主要生態問題:長期以來山地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帶來的生態問題較為突出,表現為土壤侵蝕嚴重、山地災害頻發和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大天然林的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護力度;禁止陡坡開墾和森林砍伐,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恢復已受到破壞的低效林和跡地;發展林果業、中草藥、生態旅遊及其相關產業;停止導致生態功能退化的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發展沼氣,解決農村能源。
(39)桂西南石灰岩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該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左、右江流域,行政區涉及廣西壯族自治區7個縣(市),面積為8683平方公里。該區地帶性植被有熱帶季雨林,主要分佈於海拔700 米以下,向上是石灰岩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高等植物種類達3000餘種,其中80%為熱帶成分,是北熱帶岩溶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域。由岩溶特殊地質環境和熱帶水熱條件綜合作用下的土壤侵蝕具有敏感性高的特點。
主要生態問題: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導致該區土壤侵蝕嚴重;過度採挖野生植物,生物資源受到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降低。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大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監管力度;嚴格執行天然林保護政策,禁止亂砍、亂挖,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對生態退化區實施封山育林,恢復天然植被;調整產業結構,合理布局農業生產。
(40)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季雨林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該區位於雲南省最南端,行政區涉及雲南省8個縣(市),面積為25 404平方公里。在僅佔全國0.2%的國土面積上,植物種類佔全國的1/5,動物種類佔全國的1/4,素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和“物種基因庫”的美稱。
主要生態問題:由於長期森林資源的過量開發,使得原始森林面積大為減少,生境破碎化程度較高,野生動植物生存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打獵砍樹、放火燒山墾殖的生產、生活方式對區域生態系統影響較大。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擴大自然保護區範圍,加強熱帶雨林和季雨林的保護;嚴禁砍伐森林和捕殺野生動物;改變傳統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合理利用旅遊資源,發展熱帶農業和生態旅遊業。
(41)橫斷山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該區位於青藏高原東緣的西藏、雲南、四川3省(自治區)交界的橫斷山脈分佈區,行政區涉及四川省4 個縣、西藏自治區5 個縣和雲南省17 個縣(市),面積為93 172 平方公里。該區內珍稀野生動植物種類豐富,擁有大熊貓、牛羚、四川山鷓鴣、金雕、滇金絲猴、珙桐、桫欏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植物,其中三江併流區為世界級的物種基因庫,是我國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區域。該區還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和土壤保持生態功能。區內土壤侵蝕、凍融侵蝕和地質災害敏感性程度極高。
主要生態問題:森林資源過度利用,原始森林面積銳減,次生低效林面積大,生物多樣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土壤侵蝕和地質災害嚴重。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快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力度;加強封山育林,恢復自然植被;防治外來物種入侵與蔓延;開展小流域生態綜合整治,防止地質災害;提高水源涵養林等生態公益林的比例;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適度發展牧業;對人口已超出生態承載力的區域實施生態移民。
(42)伊犁-天山山地西段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該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是由南天山和北天山夾峙形成的東窄西寬、東高西低的楔形谷地,行政區涉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5個縣(市),面積為20 647平方公里。該區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主要有黑蜂、四爪陸龜、小葉白蠟、野核桃、雪嶺雲杉等野生動植物物種和山地草甸類草地生態系統,是我國內陸乾旱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區域。該區還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
主要生態問題:草地超載和林木過度砍伐帶來的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問題突出,表現為草場沙化、湖泊與濕地萎縮、土壤侵蝕加重及農田土壤鹽漬化等。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劃定禁伐區、限伐區,封育保護雲杉林和野果林;草原減牧,以草定畜,嚴禁毀草開荒、種樹;調整種植業結構,擴大草料種植面積,低產田撂荒地應退耕還草;加強土壤保持及河谷林保護。
(43)北羌塘高寒荒漠草原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該區地處青藏高原北部的羌塘高原,行政區涉及青海省的治多西部、格爾木西部,西藏自治區的班戈中部、尼瑪中部、申扎中北部,面積為204 014 平方公里。區內野生動物資源獨特而豐富,主要有藏羚羊、黑頸鶴等重點保護動物和高寒荒漠草原珍稀特有物種,生物多樣性保護極其重要。由於該區海拔高,氣候寒冷、乾燥、多大風,土地沙漠化和凍融侵蝕敏感性程度高,具有生態破壞容易、恢復難的特點。
主要生態問題:過度放牧和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出現的生態退化問題日趨凸顯,表現為土地沙化面積在擴大、草地生物量和生產力下降、病蟲害和融凍滑塌及氣候與氣象災害增多、高寒特有生物多樣性面臨嚴重威脅。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停止一切導致生態繼續退化的人為破壞活動;加大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的力度;生態極脆弱區實施生態移民工程;草地退化嚴重區域退牧還草,劃定輪牧區和禁牧區,適度發展高寒草原牧業;加大資源開發的生態保護監管力度,限制新增礦山開發項目。
(44)藏東南山地熱帶雨林季雨林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該區位於雅魯藏布江下游流域以及丹巴曲、西巴霞曲、察隅河、卡門河和娘江曲中下游流域區,行政區涉及錯那、墨脫和察隅等7 個縣,面積為95 656平方公里。區內主要生態系統類型有熱帶雨林、季雨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等,野生動植物種類豐富,擁有較多的熱帶和亞熱帶動植物種類,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該區土壤侵蝕敏感性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極為重要。
主要生態問題:森林資源過度消耗和原始林面積大幅度減少致使該區野生動植物生存受到較嚴重的威脅。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力度,禁止捕殺野生動物;加強河谷地帶穩產高產農田建設和人工草場建設;加強谷地土壤侵蝕治理和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
5. 洪水調蓄重要區
(45)松嫩平原濕地洪水調蓄重要區:該區位於嫩江下游及其與第二松花江匯合處一帶,行政區涉及黑龍江省7 個縣(市),面積為12 462平方公里。該區地勢低洼,河流排水不暢,湖沼星羅棋布,濕地佔該區面積的1/3。區內植被類型以沼澤蘆葦為主,其中動植物種多樣豐富,鳥類多達260餘種,並有“鶴鄉”之稱。該區是松花江、嫩江中游的天然洪水調蓄庫,對其下游的哈爾濱及沿江中下游流域的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洪水調蓄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極為重要。
主要生態問題:濕地墾殖和大量取用水源導致濕地面積縮小和濕地景觀破碎化,洪水調蓄能力降低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受到威脅。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大現有濕地保護和退化濕地恢復建設力度;停止導致生態功能退化的人為破壞活動;綜合調度流域水資源,保障濕地的生態用水;加強水利、交通建設的規劃和管理,確保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發展生態農業;嚴格限制泥炭的開發。
(46)淮河中下游濕地洪水調蓄重要區:該區行政區涉及安徽省8個縣(市)和江蘇省6個縣(市),面積為14 086平方公里。在淮河幹流兩岸的一級支流入河口處及平原區較大支流河口處,分佈有多個喇叭形湖泊或低洼地,具有攔蓄洪水功能,對保證沿岸大堤和一些區域重要城市的防洪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生態問題:地勢低洼,雨季容易發生澇災,沿淮湖泊窪地易成為行蓄洪區;淮河幹流及支流水污染嚴重,影響沿岸城市供水及水產養殖。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地勢低洼地區建設成為淮河流域洪水調蓄重要生態功能區,遷移區內人口,避免行蓄洪造成重大損失;保護湖泊濕地和生物多樣性與自然文化景觀;加強城鎮環境綜合治理,嚴格控制地表水污染。
(47)長江荊江段濕地洪水調蓄重要區:該區位於湖北省荊州,面積為4270平方公里;該區地勢低洼,湖泊眾多,對調節長江洪水、保障長江下游的防洪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還是我國重要的水產品生產區。
主要生態問題:過度開墾,濕地生態系統不斷退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洪澇災害頻繁;生物資源過度利用,生物多樣性喪失嚴重,水禽等重要物種的生境受到威脅。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湖泊與地勢低洼地區建設成為長江中游流域洪水調蓄重要生態功能區,遷移區內人口,避免行蓄洪造成重大損失;保護湖泊濕地和生物多樣性。
(48)洞庭湖區濕地洪水調蓄重要區:該區位於湖南省北部的洞庭湖及其周圍濕地分佈區,行政區涉及湖南省岳陽、益陽、常德等3個市,面積為8587平方公里。該區內洲灘及濕地植物發育,為珍稀水禽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該區是長江中游的天然洪水調蓄庫,對湖南省乃至長江流域的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還是我國重要的水產品生產區。
主要生態問題:湖泊圍墾和泥沙淤積導致湖泊面積和容積縮小,洪水調蓄能力降低;水禽等重要物種的生境受到一定威脅。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實行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擴大湖泊面積,提高其洪水調蓄的能力;以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加強區內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處理好濕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關係,控制點源和面源污染。
(49)鄱陽湖區濕地洪水調蓄重要區:該區位於江西省北部鄱陽湖及其周邊濕地分佈區,行政區涉及江西省15 個縣(市),面積為22 708 平方公里。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是長江流域最大的洪水調蓄區,洪水期湖區水位每提高1 米,可容納長江倒灌洪水40 億立方米以上;鄱陽湖多年平均匯入長江水量占長江幹流多年平均徑流量的15.6%,是長江下游的重要水源地;同時,是國際重要濕地和世界著名的候鳥越冬場所。該區洪水調蓄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極為重要;同時還是我國重要的水產品生產區。
主要生態問題:湖泊容積減小,調蓄能力下降,洪澇災害加劇;湖區垸內積水外排困難,澇、漬災害易發;湖區水域面積的減小,破壞水生生物生境;水質污染及疾病蔓延,危害人民身體健康。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嚴格禁止圍墾,積極退田還湖,增加調蓄量;處理好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加強自然生態保護,對湖區污染物的排放實施總量控制和達標排放。
(50)安徽沿長江濕地洪水調蓄重要區:該區位於安徽省沿長江兩岸地區,行政區域涉及安慶、池州、銅陵、巢湖、蕪湖和馬鞍山等市,面積為6983 平方公里。該區地貌以湖積平原為主,地勢低洼,面積在1 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有19個,湖泊大多分佈於皖江兩岸及支流入口處。區內已建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區還是我國重要的水產品生產區。
主要生態問題:水土流失加重,湖盆淤積嚴重,濕地生態系統不斷退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洪澇災害頻繁。生物資源過度利用,珍稀物種瀕臨滅絕;湖泊濕地部分湖區網箱養殖強度過大,破壞了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生物多樣性喪失嚴重,水禽等重要物種的生境受到威脅。
生態保護主要措施:加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退田還湖,發展生態水產養殖,控制水土流失;建設沿江洪水調蓄特殊生態功能區,保證湖泊濕地的洪水調蓄生態功能的發揮,從政策、技術、經濟等多方面入手,保護湖泊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中國科學院公告 2008年 第35號
關於發布《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的公告
根據國務院《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和《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 加強環境保護地決定》的要求,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編製了《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現予以發布。
附件:全國生態功能區劃
二〇〇八年七月十八日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是生態保護工作由經驗型管理向科學型管理轉變、由定性型管理向定量型管理轉變、由傳統型管理向現代型管理轉變的一項重大基礎性工作,是科學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指導產業布局、資源開發的重要依據。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功能區劃工作。2000 年,國務院頒布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明確了生態保護的指導思想、目標和任務,要開展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工作,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環境保護提供科學支持。2004 年,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指出:“開展全國生態區劃和規劃工作,增強各類生態系統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功能。” 2005 年,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 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再次要求“抓緊編製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對22 個重要生態功能區實行優先保護,適度開發。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編製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的有關要求,從2001 年開始,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了全國生態現狀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中國科學院以甘肅省為試點開展了省級生態功能區劃研究,並編製了《全國生態功能區劃規程》。2002 年8 月,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會同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公室聯合下發了《關於開展生態功能區劃工作的通知》,啟動了西部12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生態功能區劃編製工作。2003 年8 月,開始了中東部地區生態功能區劃的編製。2004 年,我國內地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部完成了生態功能區劃編製作。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我國建國以來自然區劃、農業區劃、氣象區劃,以及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功能研究成果,2005 年,中國科學院匯總完成了《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初稿。之後,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會同中國科學院先後召開了10 余次專家分析論證會,對《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初稿進行了反覆修改和完善。2006 年10 月,《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再次徵求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意見后,又進一步得到充實與完善。2007 年7 月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與中國科學院又聯合主持了專家論證會,對修改完善的《全國生態功能區劃》進行了全面系統地評估,並得到了由16 位院士、專家組成的專家組的充分肯定。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的範圍為我國內地31 個省級行政單位的陸地,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為了貫徹科學發展觀,樹立生態文明的觀念,運用生態學原理,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協調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關係、增強生態支撐能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充分認識區域生態系統結構、過程及生態服務功能空間分異規律的基礎上,劃分生態功能區,明確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有重要意義的區域,以指導我國生態保護與建設、自然資源有序開發和產業合理布局,推動我國經濟社會與生態保護協調、健康發展。
(1)主導功能原則:生態功能的確定以生態系統的主導服務功能為主。在具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的地域,以生態調節功能優先;在具有多種生態調節功能的地域,以主導調節功能優先。
(2)區域相關性原則:在區劃過程中,綜合考慮流域上下游的關係、區域間生態功能的互補作用,根據保障區域、流域與國家生態安全的要求,分析和確定區域的主導生態功能。
(3)協調原則:生態功能區的確定要與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重大經濟技術政策、社會發展規劃、經濟發展規劃和其他各種專項規劃相銜接。
(4)分級區劃原則: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應從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工作宏觀管理的需要出發,進行大尺度範圍劃分。省級生態功能區劃應與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相銜接,在區劃尺度上應更能滿足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工作微觀管理的需要。
(1)分析全國不同區域的生態系統類型、生態問題、生態敏感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類型及其空間分佈特徵,提出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方案,明確各類生態功能區的主導生態服務功能以及生態保護目標,劃定對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起關鍵作用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域。
(2)按綜合生態系統管理思想,改變按要素管理生態系統的傳統模式,分析各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主要生態問題,分別提出生態保護主要方向。
(3)以生態功能區劃為基礎,指導區域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產業布局、資源利用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係。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是在生態現狀調查、生態敏感性與生態服務功能評價的基礎上,分析其空間分佈規律,確定不同區域的生態功能,提出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方案。
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位於北緯4°15'~53°31',東經73°34'~135°5',自北向南有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5個氣候帶。地貌類型十分複雜,由西向東形成三大階梯,第一階梯是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階梯從青藏高原的北緣和東緣到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之間,海拔在1000~2000米;第三階梯為我國東部地區,海拔在500米以下。我國獨特的氣候和地貌特徵是我國森林、草原、濕地、荒漠、農田和城市等各類陸地生態系統發育與演變的自然基礎。我國生態系統空間分佈格局見附圖1。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
草原生態系統:我國草原面積為390 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草原面積的13%,佔全國國土面積的41%,其中84.4%的草原分佈在西部。我國草原可分為溫帶草原、高寒草原和荒漠區山地草原3 大類。溫帶草原分佈於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北部和松嫩平原西部,受水分的影響,從東到西依次分佈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為青藏高原所特有,東部半濕潤地區為高寒草甸,西部半乾旱區為高寒草原。荒漠區山地草原主要分佈在阿爾泰、天山、昆崙山等山系。
濕地生態系統:世界各類型濕地在我國均有分佈,濕地總面積為38.5 萬平方公里,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並擁有獨特的青藏高原高寒濕地生態系統類型。在自然濕地中,沼澤濕地為13.7 萬平方公里,近海與海岸濕地為5.9 萬平方公里,河流濕地為8.2 萬平方公里,湖泊濕地為8.4 萬平方公里。
荒漠生態系統:主要分佈在我國的西北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極端乾旱的地區,總面積約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5,沙漠和戈壁面積共約100 萬平方公里。我國荒漠生態系統有小喬木荒漠、灌木荒漠、半灌木與小半灌木荒漠和墊狀小半灌木(高寒)荒漠4 個主要類型。
農田生態系統:我國是農業大國,耕地面積為121.8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2.7%,主要分佈在我國東部地區。我國農田分為水田和旱地兩種類型,分別佔全國農田總面積的26.3%和73.7%。水田以水稻為主,旱地以小麥、玉米、大豆和棉花等為主。
城市生態系統:全國設市城市為661 個,城市人口為35 894 萬,並已形成3 個城市群和11 個區域城市中心。我國城市主要分佈在中東部地區。由於數千年的開發歷史和巨大的人口壓力,我國各類生態系統受到不同程度的開發、干擾和破壞。生態系統退化,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調節洪澇災害、保持土壤、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大幅度降低,並由此帶來一系列生態問題,國家生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
生態敏感性是指一定區域發生生態問題的可能性和程度,用來反映人類活動可能造成的生態後果。生態敏感性的評價內容包括土壤侵蝕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鹽漬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凍融侵蝕敏感性和酸雨敏感性6 個方面。根據各類生態問題的形成機制和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各地域單元的生態敏感性特徵,按敏感程度劃分為極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以及一般敏感4 個級別。全國生態敏感性特徵見附圖2。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
沙漠化敏感性:我國沙漠化敏感性主要受乾燥度、大風日數、土壤性質和植被覆蓋的影響。沙漠化敏感區域主要集中分佈在降水量稀少、蒸發量大的乾旱、半乾旱地區。其中,沙漠化極敏感區域面積為111.2 萬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準噶爾盆地、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吐魯地、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邊緣、柴達木盆地北部、呼倫貝爾沙地、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毛烏素沙地、寧夏平原等地。沙漠化高度敏感區域包括新疆天山南脈至塔里木河沖洪積平原、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疏勒河北部、柴達木盆地南部、呼倫貝爾高原、河套平原、陰山山脈以北以及科爾沁沙地以北地區,面積為43.0 萬平方公里。沙漠化中度敏感區域主要分佈在大興安嶺至科爾沁沙地過渡低丘、平原帶、青海湖,以及北大通河流域、四川若爾蓋、東北平原西部,面積為71.3 萬平方公里。
鹽漬化敏感性:我國鹽漬化敏感性主要受乾燥度、地形、地下水水位與礦化度的影響。我國土地鹽漬化極敏感區面積為79.5 萬平方公里,除濱海半濕潤地區的鹽漬土外,主要分佈在我國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包括塔里木盆地周邊、和田河谷、準噶爾盆地周邊、柴達木盆地、吐魯番盆地、羅布泊、疏勒河下游、黑河下游、河套平原、渾善達克沙地以西、呼倫貝爾東部,以及西遼河河谷平原。鹽漬化高度敏感區面積為50.5 萬平方公里,集中分佈在準噶爾盆地東南部、哈密地區、北山洪積平原、河西走廊北部、阿拉善洪積平原區、寧夏平原、陰山以北河谷區域、黃淮海平原、東北平原河谷地區,以及青藏高原內零星地區。鹽漬化中度敏感區面積為58.9 萬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額爾齊斯河、伊犁河洪積平原、青海湖以西布哈河流域平原、河西走廊南部、鄂爾多斯高原西部和三江源等地區。
石漠化敏感性:我國石漠化敏感性主要分佈在石灰岩地區,受石灰岩地層結構、成分和降水量影響。石漠化極敏感區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集中分佈在貴州省西部、南部區域,包括遵義、貴陽、畢節南部、安順南部、六盤水、黔南州、銅仁等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崇左、南寧交界處,四川省西南峽谷山地、大渡河下游及金沙江下游等地區也有成片分佈;石漠化高度敏感區多與極敏感區交織分佈,面積為15.2 萬平方公里,主要在貴州省西部、中部和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和東部,四川省南部和西南部,四川盆地東部平行嶺谷地區,雲南省東部,湖南省中西部,廣東省北部等地區有零星分佈;石漠化中度敏感區分佈較廣,主要分佈在四川盆地周邊、四川省西部、雲南省東部、貴州省中部、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湖南省南部、湖北省西南、江西省和湖北省交界地區,以及甘肅省的北山、華北的燕山、太行山等地區的石灰岩地區。
凍融侵蝕敏感性:我國凍融侵蝕敏感性主要受氣溫、地形、植被以及凍土、冰川分佈的影響。凍融侵蝕極敏感區面積為46.1 萬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青藏高原,海拔普遍高於4100 米;凍融侵蝕高度敏感區面積為74.7 萬平方公里,集中分佈在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脈北部、崑崙山脈北部、橫斷山脈,以及大興安嶺高海拔地區;凍融侵蝕中度敏感區面積為92.7 萬平方公里,分佈在祁連山南部、阿爾金山以南、可可西里山以東、岡底斯山以北、三江源東南部,以及大興安嶺北部等地區。
酸雨敏感性:我國酸雨敏感性主要受土壤、水分盈虧、生態系統類型的影響。酸雨敏感區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酸雨極敏感區面積為139.8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4.6%,分佈區包括四川省南部、重慶市、貴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江西省、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和安徽省南部等;酸雨高度敏感區面積為60.9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6.4%,主要分佈在四川省西部、雲南省南部、廣西宜山;酸雨中度敏感面積為144.3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5.0%,主要分佈在大興安嶺北部、小興安嶺、長白山、山東半島、秦巴山區、橫斷山脈。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的目的是明確生態服務功能類型及其空間分佈。全國生態服務功能包括生態調節功能、產品提供功能與人居保障功能。其中,生態調節功能主要是指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等維持生態平衡、保障全國或區域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功能。產品提供功能主要包括提供農產品、畜產品、水產品、林產品等功能。人居保障功能主要是指滿足人類居住需要和城鎮建設的功能,主要區域包括大都市群和重點城鎮群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是根據生態系統結構、過程與生態服務功能的關係,分析生態服務功能特徵,按其對全國和區域生態安全的重要性程度分為極重要、重要、中等重要、一般重要4 個等級。全國生態服務功能特徵見附圖3。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
土壤保持:土壤保持的重要性評價主要考慮土壤侵蝕敏感性及其對下游的可能影響。全國土壤保持的極重要區域面積為27.1 萬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黃土高原、三峽庫區、金沙江乾熱河谷、西南石漠化地區、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等區域;重要區域面積為61.2 萬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大興安嶺東南地區、江南紅壤丘陵區、四川盆地東部丘陵和盆周山地地區、陰山山脈西部地區、橫斷山地區、西藏自治區東南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天山山脈西段、北麓,以及塔里木河南段;中等重要地區面積為97.5 萬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太行山東部、西藏自治區東部、青海省東南部、大興安嶺中部、東北平原大部、山東半島等廣大地區。
防風固沙:防風固沙重要性評價主要考慮沙漠化敏感性和沙塵及其影響範圍與程度。全國防風固沙極重要區主要分佈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呼倫貝爾西部、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西部、黑河下游、柴達木盆地東部、準噶爾盆地周邊、塔里木河流域,以及京津風沙源區和西藏“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等地區,面積為95.1 萬平方公里。
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同地區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取決於瀕危珍稀動植物的分佈,以及典型的生態系統分佈。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極重要區域主要包括西雙版納、海南島中部山區、川西高山峽谷地區、藏東南地區、橫斷山脈中部、滇西北地區、武陵山地區、巴山區、十萬大山地區、祁山南部地區、江蘇省北部沿海灘塗濕地、洞庭湖和鄱陽湖濕地等地區,面積為37.2 萬平方公里;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面積為139.5 萬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小興安嶺北部、三江平原、長白山、大興安嶺北部、浙閩山地、南嶺地區和三江源地區。
洪水調蓄:主要考慮具有滯納洪水、調節洪峰的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全國防洪蓄洪重要區域主要集中在一、二級河流下游蓄洪區,其面積為3.6 萬平方公里,分佈在淮河、長江、松花江中下游蓄洪區及其大型湖泊等。
產品提供:產品提供功能主要是指提供糧食、油料、肉、奶、水產品、棉花、木材等農林牧漁業初級產品生產方面的功能。根據國家商品糧基地分佈特徵,主要有南方高產商品糧基地、黃淮海平原商品糧基地、東北商品糧基地和西北乾旱區商品糧基地。南方高產商品糧基地包括長江三角洲、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淮河平原商品糧基地包括蘇北和皖北兩個地區;東北商品糧基地包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吉林省中部平原及遼寧省中部平原地區。我國為糧食主產區,如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同時也是水果、肉、蛋、奶等畜產品的主要生產區。水產品主要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和沿海地區。我國速生豐產林主要分佈在大興安嶺、長白山、長江中下游丘陵、四川東部丘陵等地區。我國畜牧業發展區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草甸草原、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以及新疆天山北部草原等地區。
人居保障:根據我國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布局,我國人居保障重要功能區主要包括大都市群、區域重點城鎮群。大都市群主要包括京津冀大都市群、長三角大都市群和珠三角大都市群。重點城鎮群主要包括遼中南城鎮群、膠東半島城鎮群、中原城鎮群、關中城鎮群、成都城鎮群、武漢城鎮群、長株潭城鎮群和海峽西岸城鎮群等。
按照我國的氣候和地貌等自然條件,將全國陸地生態系統劃分為3 個生態大區:東部季風生態大區、西部乾旱生態大區和青藏高寒生態大區;然後依據《生態功能區劃暫行規程》,將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分為3 個等級:
(1)根據生態系統的自然屬性和所具有的主導服務功能類型,將全國劃分為生態調節、產品提供與人居保障3 類生態功能一級區。
(2)在生態功能一級區的基礎上,依據生態功能重要性劃分生態功能二級區。生態調節功能包括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等功能;產品提供功能包括農產品、畜產品、水產品和林產品;人居保障功能包括人口和經濟密集的大都市群和重點城鎮群等。
(3)生態功能三級區是在二級區的基礎上,按照生態系統與生態功能的空間分異特徵、地形差異、土地利用的組合來劃分生態功能三級區。
全國生態功能一級區共有3 類31 個區,包括生態調節功能區、產品提供功能區與人居保障功能區。生態功能二級區共有9 類67 個區。其中,包括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等生態調節功能,農產品與林產品等產品提供功能,以及大都市群和重點城鎮群人居保障功能二級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三級區共有216 個。全國生態功能區劃體系見表1,區劃方案見附一和附圖4。
表1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體系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
全國生態功能三級區中水源涵養功能、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農產品提供、林產品提供,以及大都市群和重點城鎮群等功能區共216 個(表2)。各類生態功能區的空間分佈特徵、面臨的問題和保護方向概述如下:
表2 全國陸地生態功能區類型統計表
全國共有水源涵養生態功能三級區50 個,面積237.90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24.78%。其中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主要包括大興安嶺、秦巴山地、大別山、淮河源、南嶺山地、東江源、珠江源、海南省中部山區、岷山、若爾蓋、三江源、甘南、祁連山、天山以及丹江口水庫庫區等。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人類活動干擾強度大;生態系統結構單一,生態功能衰退;森林資源過度開發、天然草原過度放牧等導致植被破壞、土地沙化、土壤侵蝕嚴重;濕地萎縮、面積減少;冰川後退,雪線上升。
該類型區的生態保護主要方向:
(1)對重要水源涵養區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強對水源涵養區的保護與管理,嚴格保護具有重要水源涵養功能的自然植被,限制或禁止各種不利於保護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功能的經濟社會活動和生產方式,如過度放牧、無序採礦、毀林開荒、開墾草地等。
(2)繼續加強生態恢復與生態建設,治理土壤侵蝕,恢復與重建水源涵養區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提高生態系統的水源涵養功能。
(3)控制水污染,減輕水污染負荷,禁止導致水體污染的產業發展,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的建設。
(4)嚴格控制載畜量,改良畜種,鼓勵圍欄和舍飼,開展生態產業示範,培育替代產業,減輕區內畜牧業對水源和生態系統的壓力。
全國共有土壤保持生態功能三級區28 個,面積93.72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9.76%。其中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壤保持生態功能區主要包括太行山地、黃土高原、三江源區、四川盆地丘陵區、三峽庫區、南方紅壤丘陵區、西南喀斯特地區、金沙江乾熱河谷等。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特別是陡坡開墾,以及交通、礦產開發、城鎮建設、森林破壞、草原過度放牧等人為活動,導致地表植被退化、土壤侵蝕和石漠化危害嚴重。
該類型區生態保護的主要方向:
(1)調整產業結構,加速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加快農業人口的轉移,降低人口對土地的壓力。
(2)全面實施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工程,嚴禁陡坡墾殖和過度放牧。
(3)開展石漠化區域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協調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恢復和重建退化植被。
(4)嚴格資源開發和建設項目的生態監管,控制新的人為土壤侵蝕。
(5)發展農村新能源,保護自然植被。
全國有防風固沙生態功能三級區27 個,面積204.77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21.33%。其中,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防風固沙生態功能區主要包括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陰山北麓-渾善達克沙地、毛烏素沙地、黑河中下游、塔里木河流域,以及環京津風沙源區等。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過度放牧、草原開墾、水資源嚴重短缺與水資源過度開發導致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沙塵暴等。
該類型區生態保護的主要方向:
(1)在沙漠化極敏感區和高度敏感區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嚴格控制放牧和草原生物資源的利用,禁止開墾草原,加強植被恢復和保護。
(2)調整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草業,加快規模化圈養牧業的發展,控制放養對草地生態系統的損害。
(3)調整產業結構、退耕還草、退牧還草,恢復草地植被。
全國共有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三級區34 個,面積201.0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20.94%。其中,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主要包括長白山山地、秦巴山地、浙閩贛交界山區、武陵山山地、南嶺地區、海南島中南部山地、桂西南石灰岩地區、西雙版納和藏東南山地熱帶雨林季雨林區、岷山-邛崍山、橫斷山區、北羌塘高寒荒漠草原區、伊犁-天山山地西段、三江平原濕地、松嫩平原濕地、遼河三角洲濕地、黃河三角洲濕地、蘇北灘塗濕地、長江中下游湖泊濕地、東南沿海紅樹林等。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人口增加以及農業和城市擴張,交通、水電水利建設,過度放牧、生物資源過度開發,外來物種入侵等,導致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棲息地遭到破壞,棲息地破碎化、島嶼化嚴重;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許多野生動植物物種瀕臨滅絕。
該類型區生態保護的主要方向:
(1)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尤其自然保護區群的建設。
(2)不得改變自然保護區的土地用途,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開發建設,實施重大工程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生態影響評價。
(3)禁止對野生動植物進行濫捕、亂采、亂獵。
(4)加強對外來物種入侵的控制,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引進外來物種。
(5)保護自然生態系統與重要物種棲息地,防止生態建設導致棲息環境的改變。
全國共有洪水調蓄三級生態功能區9 個,面積7.06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0.73%。其中,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洪水調蓄生態功能區主要包括松嫩平原濕地、淮河中下游湖泊濕地、江漢平原湖泊濕地、長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陽湖、安徽省沿江湖泊濕地等洪水調蓄生態功能區。這些區域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水產品提供區。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由於流域土壤侵蝕加劇,湖泊泥沙淤積嚴重、湖泊容積減小、調蓄能力下降;圍墾造成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濕地萎縮;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田退水大量排放,以及淡水養殖等導致地表水質受到嚴重污染;血吸蟲和其他流行性疾病的傳播,危害人民身體健康。
該類型區生態保護的主要方向:
(2)加強流域治理,恢復與保護上游植被,控制土壤侵蝕,減少湖泊、濕地萎縮。
(3)控制水污染,改善水環境。
(4)發展避洪經濟,處理好蓄洪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
農產品提供生態功能區主要是指以提供糧食、肉類、蛋、奶、水產品和棉、油等農產品為主的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地區,包括全國商品糧基地和集中連片的農業用地,以及畜產品和水產品提供的區域。全國共有農產品提供生態功能三級區36 個,面積168.63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7.57%,集中分佈在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東南沿海平原地區、汾渭谷地、河套灌區、寧夏灌區、新疆綠洲等商品糧集中生產區,以及內蒙古東部草甸草原、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新疆天山北部草原等重要畜牧業區。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農田侵佔、土壤肥力下降、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在草地畜牧業區,過度放牧,草地退化沙化,抵禦災害能力低。
該類型區生態保護的主要方向:
(1)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培養土壤肥力。
(2)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增強抗自然災害的能力。
(3)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調整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
(4)在草地畜牧業區,要科學確定草場載畜量,實行季節畜牧業,實現草畜平衡;草地封育改良相結合,實施大範圍輪封輪牧制度。
林產品提供生態功能區主要是指以提供林產品為主的林區,即速生豐產林基地。全國共有林產品提供生態功能三級區10 個,面積30.90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3.22%,集中分佈在大興安嶺、長白山、長江中下游丘陵、四川東部丘陵、雲南西南山地等速生豐產林基地集中區。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林區過量砍伐,森林質量下降較為普遍。
該類型區的生態保護主要方向:
(1)加強速生豐產林區的建設與管理,合理採伐,實現采育平衡,協調木材生產與生態功能保護的關係。
(2)改善農村能源結構,減少對林地的壓力。
大都市群主要是指我國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群,主要指京津冀大都市群、珠三角大都市群和長三角大都市群生態功能三級區3 個,面積4.23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0.44%。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城市無限制擴張,污染嚴重,人居環境質量下降。
該類型區生態保護主要方向:加強城市發展規劃,合理布局城市功能組團;加強生態城市建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控制城市污染,推進循環經濟和循環社會的建設。
重點城鎮群是指我國主要城鎮、工礦集中分佈區域,主要包括哈爾濱城鎮群、長吉城鎮群、遼中南城鎮群(大連-瀋陽)、山西省中部城鎮群(太原為中心)、魯中城鎮群、膠東半島城鎮群(青島-煙台)、中原城鎮群(鄭州及其周邊地區)、武漢城鎮群、昌九城鎮群(南昌-九江)、長株潭城鎮群、海峽西岸城鎮群(廈門-福州)、海南北部城鎮群、重慶城鎮群、成都城鎮群、北部灣城鎮群、滇中城鎮群(昆明周邊地區)、關中城鎮群、蘭州城鎮群、烏魯木齊城鎮群。全國共有重點城鎮群生態功能三級區19 個,面積8.03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0.84%。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城鎮無序發展,城鎮環境污染嚴重,環保設施嚴重滯后,城鎮生態功能低下。
該類型區的生態保護主要方向:加快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生態城市,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各類生態功能區的主要生態問題、生態保護方向、限制或禁止措施詳見表3。
表3 各類生態功能區的主要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
表4 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域
表4 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域
表4 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域
生態功能區劃是科學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指導產業布局、資源開發的重要依據。
1、要處理好全國和省域生態功能區劃的關係。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從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工作宏觀管理的需要出發,進行大尺度範圍劃分。省級生態功能區劃應與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相銜接,在區劃尺度上應更能滿足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工作微觀管理的需要。
2、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應與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重大經濟技術政策、社會發展規劃、經濟發展規劃和其他各種專項規劃相銜接。要依據生態功能區劃,確定合理的生態保護與建設目標,制定可行的方案和具體措施,促進生態系統的恢復,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區域生態安全和區域可持續發展奠定生態基礎。
3、對生態安全有重大意義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等重要生態功能區,應分級建立國家和地方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並抓緊編製相關規劃。要積極探索健全保障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的財稅、環境政策。
4、要以生態功能區劃為依據,嚴格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資源開發利用項目應當符合生態功能區的保護目標,不得造成生態功能的改變;禁止在生態功能區內建設與生態功能區定位不一致的工程和項目,對全部或部分不符合生態功能區劃的新建項目,應對項目重新選址,重新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已建成的與功能區定位不一致且造成嚴重生態破壞的工程和項目,應明確停工、拆除、遷址或關閉的時間表,提出恢復項目所在區域生態功能的措施,依照執行。
5、要建立結構完整、功能齊全、技術先進的生態功能區劃管理信息系統,與政府電子信息平台相聯結,促進生態行政管理和社會服務信息化,提高各級生態管理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的綜合決策能力和辦事效率。
6、要加強生態保護的宣傳教育。積極宣傳生態功能區劃的科學意義和重要性,普及生態教育;完善信訪、舉報和聽證制度,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民間團體的積極性,支持和鼓勵公眾和非政府組織參與生態功能區的管理。
“附一: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方案”、“附二: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域”未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