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一號提案
政協一號提案
政協一號提案,指的是每年兩會提案中最重要的提案,被稱做“一號提案”。2014年的政協一號提案已經於3月2日出爐,題目為《關於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讓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的提案》。
回顧歷年來的政協一號提案,不難發現其涉及的主題往往與當年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保持著高度的契合,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和預見性,最終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和政策效應。而也正是其對社會現實的前瞻性和針對性,才使得一號提案如此受人關注。
2006年的一號提案是民建中央提交的《儘快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度》,該提案議題直指“兩稅合併”,系統、深入地反映了該項稅制所存在的問題,而且還提出了十分鮮明的建設性建議。此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法兩法合併,並於2008年開始執行。
保障房建設
政協一號提案 2007年的全國“兩會”上,房子問題成為政協一號提案的主角。在這份由民革中央提交的《關於政府參與投資建設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議》的提案里,“居者有其屋”既是討論的前提,也是一個美好的願景。
政協一號提案
長期以來,高房價始終是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圍繞樓市的“口水戰”始終沒有停止過,但現實卻是幾乎所有的大中小城市的房價都在公眾和輿論的一片指責聲中節節走高。居高不下的城市房價已不僅僅是眾多購房者關注的民生話題,而且成為這個變革時代里一個影響深遠的社會性話題。
2008年“兩會”上,民建中央提交的《完善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稅收政策》,以“一號提案”的身份亮相。
這份從2007年5月就開始醞釀的提案,在分析當時中國資本市場稅收政策六個方面問題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應該“建立起多層次、多環節、協調征管、體現公平的資本市場稅制”。可以說,這既充分切中了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又體現了考慮的全面性。
對於這一年的一號提案,歷史也給出了十分中肯的評價:2008年,剛剛送走中國資本市場“大裂變”一年的中國股市,面臨深幅調整的關鍵時刻,這份“一號提案”有效促進了股市的平穩健康運行。
就業問題
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國際金融危機迅速蔓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外部經濟環境更加嚴峻,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我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已成為影響全局的主要矛盾。一些行業產能過剩,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就業形勢十分嚴峻,財政減收增支因素增多,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
當時,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我國面臨空前的就業壓力,就業艱難成為民生之困。致公黨提交的《關於解決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就業問題的提案》成為政協“一號提案”可謂正當其時。之後,圍繞“就業難”問題,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出台多項政策措施,從而大大緩解了就業壓力。
2010年全國“兩會”一號提案鎖定低碳,意外之餘又覺理所當然。之所以意外,是因為這一提案能在收入分配、高房價等一系列熱點話題中最終成為一號提案實屬不易;之所以理所當然,則是因為低碳被定為一號提案,表明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過去的 2009年,經濟成功“保八”,但更多有遠見卓識者認識到,單純依靠投資拉動、依賴消耗大量資源能源的發展將難以為繼。九三學社提交的《關於推動我國經濟社會低碳發展的建議》能在眾多熱門話題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一號提案並非偶然,其背後蘊含著中央經濟工作重心轉向調整經濟結構與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這一重大戰略方針的契機,更是在隨後掀起了“低碳經濟”概念的熱潮。
城鄉社保一體化
由農工黨中央提交——《關於‘十二五’期間加快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發展的建議》
聚焦實體經濟 建議征“暴利稅”
由民建中央、農工黨中央和全國工商聯聯合提交——《關於強本固基維護實體經濟堅實基礎”的提案建議》
綠色農業
由九三學社中央提交——《關於加強綠色農業發展”的提案》
提案重點關注了我國農業發展存在的資源浪費和破壞、污染日趨呈現、農業生產能源利用率低等問題,並在多次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對策建議。
創新科技
由九三學社中央提交——《關於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讓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的提案》
提案稱,十大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改革,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九三學社建議,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讓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一號提案”建議完善證券交易印花稅徵收方式,充分考慮投資者交易額的大小和持有時間的長短;鼓勵集中交易;改買方納稅為賣方納稅;適時開徵證券所得稅。在“兩會”上,由民建中央提交的“一號提案”———《關於完善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稅收政策的提案》,成為舉國關注的焦點。
1、對資本市場的稅收管理只有零星的條例或臨時性的規定,不完整也不夠規範;
2、課稅覆蓋面有限;
3、稅收政策調節分配的功能比較弱;
4、存在重複課稅現象;
5、稅負不均和資本市場稅制不公平;
6、稅收政策導向不明顯。
完善證券交易印花稅徵收方式:
重新設計差別比例稅率,稅收應充分考慮投資者交易額的大小和持有時間的長短,以保護廣大中小投資者和鼓勵中長線投資;稅收政策應鼓勵集中交易,對場內交易實行較低稅率,對場外交易實行較高稅率;另外,稅收政策還應考慮改買方納稅為賣方納稅。稅收政策要注意投資所得稅與個人和企業所得稅的銜接.。
政協一號提案 媒體群訪“一號提案”執筆人之一劉立
政協一號提案
針對當前中國資本市場稅收政策還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提交一號提案的民建中央認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迫切需要相關的配套稅收政策。當前資本市場稅收政策的不完善之處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對資本市場的稅收管理只有零星的條例或臨時性的規定,不完整也不夠規範;課稅覆蓋面有限,對一級市場的投資行為、二級市場上的交易差價收入、國家股和法人股的投資所得、場外交易、有價證券的繼承和轉贈等,缺少稅收約束,特別是債券市場和期貨市場的稅制基本是空白;稅收政策調節分配的功能比較弱;存在重複課稅現象;稅賦不均和資本市場稅制不公平;稅收政策導向不明顯,對個人投資者從上市公司分配到的收益要徵收所得稅,而對買賣差價收入未徵稅。
其次,稅收政策要注意投資所得稅與個人和企業所得稅的銜接。建議取消按紅股面值20%計征所得稅的規定,對紅股(即紅利)徵稅從分配環節徵稅改為變現環節徵稅。
同時,應該根據“同股同權、同股同利”的原則,對國家股、法人股的投資所得開徵所得稅,以保護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對個人投資者獲得的股息實行“抵免法”徵稅,即在分類徵稅時按一定比例扣除後計算徵稅,在綜合徵稅時扣除一定數額後計算徵稅;稅收政策還應對企業或機構投資者獲得的股息實行“免稅法”,因為股份公司發放的股息所得已繳納了企業所得稅;所得稅應在最終環節納稅,對已分配利潤,如發放的股息和紅利作為企業成本,從企業利潤中除去,免征企業所得稅,由最終的受益人繳納所得稅。
第三,適時開徵證券所得稅。稅收應考慮對長期投資者的所得實行較低的稅率,對短期投資者的所得按照一般所得徵稅,並允許全額扣除費用,包括手續費、印花稅。除銀行存款、國庫券及國家重點建設債券可免稅外,“一號提案”建議將其他證券買賣價差收入扣除利息費及交易手續費后的金額作為計稅依據。提案建議,對各企業及投資基金盈利性組織的證券交易所得,按現行企業所得稅稅率25%徵收。對個人則仍按20%的比例稅率徵稅,應以持券期的長短為標準。
第四,對不同金融業務採取不同的抵扣政策。借鑒國際經驗,將對金融企業課徵營業稅改為課徵增值稅,並區別不同金融業務採取不同的抵扣政策。將“企業所得稅”列入稅收協定中方的“稅種範圍”條款,以避免國際雙重徵稅
這份“提案”描述了當前中國資本市場中稅收政策存在的一些問題:首先,程序上缺乏明確法規,以至於“5·30”印花稅上調政策的決策程序被市場主體廣泛詬病;
其次,實體上缺乏 公平原則。一級市場投資者交易不納稅,二級市場國債投資者交易不繳稅,股票投資者交易要繳納較高的印花稅。此外,對於股票紅利,個人和機構投資者要交紅利稅,但國家股和法人股不交;最後,稅收政策導向不明顯,突出表現為股票紅利要繳稅,但買賣獲得的差價不用繳納所得稅,這會鼓勵投資者從股票差價獲利而不是長期持有並獲取紅利。
該“提案”也敘述了治理這些問題的辦法:首先,設計差別比例印花稅稅率,改買方納稅為賣方納稅。其次,取消按紅股面值20%計征所得稅的規定,對紅股(即紅利)在分配環節不徵稅,而在變現環節徵稅。最後,適時開徵“證券所得稅”,並考慮對長期投資者的所得實行較低的稅率,對短期投資者的所得按照一般所得徵稅。為了鼓勵和保護個人投資者長期投資,該提案還建議:以持券期的長短為標準,將資本利潤和炒作利潤區別開來,給予資本利潤減半徵稅的優惠,以保證中長期投資者的利益。
這份提案基本釐清了證券市場在稅收環節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且提議也符合國際上成熟資本市場的慣例。然而,人們也不得不遺憾地看到,這份提案存在一個重大的缺陷即在於就“稅收”談“稅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邏輯大前提,那就是人們當前的資本市場並非成熟資本市場般具有紅利投資價值,也還不是長期有效市場。
成熟資本市場之所以能有效配置資源,其前提正是它是一個“正循環”:企業上市融資,投資者擇優購買,於是資源自動流向優質企業,而判斷哪個企業優秀\哪個企業差勁的重要依據,就是企業的連續盈利並且分紅能力。只有企業不斷回報投資者,才會得到大眾信賴。若年度現金分紅占股價的比例跑不贏一年期存款的利率,這家公司就不能算“藍籌”。像中國平安、浦發銀行這樣分紅沒有或者極少,就想天量再融資的公司,將遭到不可想象的抗議。
截至2006年底,歷年來給流通股東的現金分紅總計不超過2000億元,甚至不夠付2007年的印花稅!經濟學家斯蒂格里茨講過,假如銀行貸款利率超過20%,那麼這個國家所有的商人都要從事非法生意,否則誰也做不下去。通過高額印花稅和傭金來鼓勵投資者長期持有也將陷入這個悖論,沒有分紅,稅收又高,怎麼辦?於是,內地資本市場形成了一個迥異於成熟市場的“負循環”:投資者唯有期望股票上漲獲利,而且必須是能覆蓋高額稅收的暴利,只能不斷打聽消息高拋低吸,只能放棄所謂藍籌股追逐題材股、重組股,只能期望上市公司能“送股填權”而不是分紅;在這種投資氛圍下,上市公司當然樂得進一步減少現金分紅,轉而“高送配”。股市焉能不過度頻繁交易?焉能不日益偏離和喪失其基本功能?
因此,必須“有紅利收入”在前,才能降低“紅利所得稅”,改徵“證券所得稅”在後,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當前上市公司盈利和分紅能力均嚴重不足的前提下,理當先減輕投資者負擔,改印花稅雙向徵收為賣方納稅,將紅利所得稅改為變現時徵收,並將此兩稅均給予長期投資者優惠。然後出台鼓勵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政策,如將再融資資格與歷史派現規模掛鉤,才有望扭轉“負循環”的不良現狀,還資本市場的長期有效性。
政協一號提案——農工黨中央《關於“十二五”期間加快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發展的建議》提出,由於長期以來二元制結構的影響,我國城鄉社保一體化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仍然十分突出,中國已進入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推進時期。
政協一號提案 城鄉社保仍存制度空白
政協一號提案
方奇說,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投入,農村新農合、新農保試點擴大,但以身份為標準的社保體系繼續固化了城鄉二元結構,城鄉居民社保待遇差距較大,鄉村地區社保覆蓋率還不高,城鄉社保還存在許多“制度空白”。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告訴記者,城鎮居民的社保空白點也很多。
解決新農保財政分擔問題
一號提案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更提出多項建議。方奇說,現農村社保的空白點主要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由於政府的投入缺失造成。要填補空白,首當其衝的是要解決新農保制度中市、區、鄉鎮三級財政的責任分擔問題,著力避免基層財政補貼尤其是配套補貼空殼化。其二是要切實解決新農保制度與其他制度的有效銜接問題。
黨國英透露,國家層面的社保城鄉轉移接續問題現已提上日程,未來農民工“退保潮”等問題將會得到解決。隨著各地保障房建設的執行,各地進城務工人員中的很大一部分將會在城市立足;此外,國內產業向內陸城市轉移,農民工的流動會大大減少,“退保潮”也不會再現。
對於農民繳費意願難題,一號提案建議增強農民對個人賬戶資金安全保值增值的信心。
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
方奇說,當前農村社保存在行政資源的浪費,農業、醫療、社保都在管,缺少合力,效率較低。因而一號提案建議,從體制上建立完善城鄉一體化的社保機構,特別是基層社保機構。
當前,農村社保起點低,雖然國家在逐年增加投入,但與城市相比仍有差距。農工黨提案提出四點建議:一是要鼓勵和引導參保人員積極繳納社會保險費,積極鼓勵社會捐贈;二是要增加財政對社會保障必要的投入力度;三是在資金的籌集上要靈活。允許一次性繳納,也可採取分期定額繳納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