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雲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雲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前身為1979年成立的經濟管理系,2002年6月更名為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2007年4月,新組建為經濟學院。學院現設有經濟學、統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三個本科專業及國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金融學勞動經濟學四個碩士學位授予點。碩士研究生教育始於1984年,是國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二批碩士培養單位和專業。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30餘人,其中正副教授近20人,教職工中80%以上具有碩士、博士學歷。學院重視科研工作,已公開出版學術專著數十部,教材近二十部,發表專業學術論文千餘篇,承擔地廳級以上科研課題四十餘項,其中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十餘項。學院注重學生知識與能力培養,所培養的學生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畢業生廣泛分佈於各級各類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許多畢業生已成為單位的領導或業務骨幹。

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專業在雲南省參加本科一批錄取,實行“按類招生,打通培養”,即按經濟學類招生,學生第一、二學年統一學習基礎課,第三學年上學期允許第二次專業選擇,畢業時按第二次所選專業頒發相應的畢業證書和統一授予經濟學學士學位。

專業設置


經濟學專業

經濟學專業設置並開始招生於1979年,是雲南民族大學最早設置的本科生專業之一,已有近30年的發展歷史。該專業以該院的省屬重點學科“國民經濟學”為依託,集聚了雄厚的師資力量、教學經驗和科研成果,是雲南民族大學的主流專業之一,受到廣大考生的普遍青睞和踴躍報考。本專業被國家教育部和省教委審批為重點專業,將開始按重點本科(“一本”)線錄取考生,生源質量和結構將進一步得到優化,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就業機會也將進一步得到增強。今年開始,本專業將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一道實行“按類招生,打通培養”的模式進行教學和培養——即按“經濟學”類統一招生,不分專業,學生在第一、二學年學習基礎課程和公共課程,然後在第二學年末再根據學生的自主選擇和學院的相關考查再分為經濟學專業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讓學生進行第二次專業選擇,以便在在第三、四學年學習專業方向課程。這種招生和培養模式的優點是能讓學生根據自己兩年後的學習志趣和相對動態的勞動力市場信息作第二次專業選擇,以增強學生對專業的適應性和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基於“厚基礎,重能力”的原則,該專業強調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重視培養學生的經濟學學理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來說,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具備紮實的經濟學基礎理論和系統的經濟管理專門知識,熟練掌握現代經濟分析工具和解決方法,熟悉國家的經濟方針、政策和法規,能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理論和政策研究部門、財政金融機構和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從事經濟分析、研究、預測、規劃等經濟管理工作以及在各類學校從事相關經濟專業教學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主要專業課程有:政治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經濟數學(1、2、3)、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勞動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管理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學、財政學、會計學、貨幣銀行學、國際經濟學、西方經濟思想史、專業英語等二十餘門。
該專業是今年被國家教育部和雲南省教委批准設立和招生的新專業,將按重點本科(“一本”)線錄取考生的專業,同時也是與經濟學專業一道實行“按類招生,打通培養”的模式進行教學和培養的專業(即按“經濟學”類統一招生,不分專業,學生在第1、2學年學習基礎課程和公共課程,然後在第2學年末再根據學生的自主選擇和學院的相關考查再分為經濟學專業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讓學生進行第2次專業選擇,以便在在第3、4學年學習專業方向課程。這種招生和培養模式的優點是能讓學生根據自己2年後的學習志趣和相對動態的勞動力市場信息作第2次專業選擇,以增強學生對專業的適應性和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該專業是為適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與發展而設立的,原申報的名稱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學(東南亞、南亞方向)”,主旨是為西南地區培養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
雖然是新成立的專業,但學院已經擁有了較強的師資力量和專業教師。此外,學院已開始與東南亞半島和南亞次大陸的部分高校進行接觸,尋求合作夥伴,爭取實施“3+1”、互換師生等合作辦學形式,以實現教學目標。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 培養具有較寬知識面,能系統掌握國際貿易基本理論及相關業務技能,具有較強的外貿業務實踐能力、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開拓創新駕馭市場能力,了解當代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現狀和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和主要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南亞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情況,能運用英語(或某種東南亞語)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代理公司、跨國公司及政府機構從事實際業務、管理、調研和宣傳策劃等工作的複合型專門人才。主要專業課程有: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市場營銷學、電子商務、國際經濟學、國際商法國際投資、跨國經營與管理、國際風險管理、東盟經濟概論、西方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外貿英語函電、東南亞語(泰語、緬語、越南語寮國語柬埔寨語等)、國際商務談判、國際結算等。

統計學專業

該專業是為適應市場需求和學科建設需要而從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轉接過來的專業,2006年開始招生。在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培養方案傾向於培養從事數理統計的專業人才,其本科畢業生將被授予理學學士學位;設置於經濟學院后,培養方案注重培養從事經濟、金融類統計工作的專門人才,其本科畢業生將被授予經濟學學士學位。本專業要求學生不僅要牢固掌握和熟練運用統計知識和統計工具,而且要具備基本的經濟分析和經濟管理能力。
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統計學、金融學和計算機基礎、掌握數據分析、多元統計分析、統計調查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受到系統教育和模擬訓練,能為企事業單位提供決策和管理科學依據,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高級專業人才。畢業生能在企事業單位、經濟管理與金融、保險、銀行、稅務、證劵、財政、醫藥等部門從事數據統計和分析、風險決策和控制等綜合管理等工作,也可到學校和科研機構等部門從事教學、研究、應用開發和管理工作。
主要課程有: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離散數學微分方程、統計學原理、數理金融學、數值分析、計算方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複變函數實變函數數學模型、計量經濟學、金融時間序列、會計學原理國民經濟核算、金融學概論、微分方程數值解、計算機操作系統、數據結構與演演算法、C語言程序設計、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SPSS軟體運用等。

碩士教育


國民經濟學專業
該專業培養具有社會主義覺悟,身體健康,能獨立地、創造性地從事本專業科學研究、經濟管理或教學的高層次人才。具體要求是:
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嚴謹求實作風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艱苦奮鬥的獻身精神。
掌握本專業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國民經濟管理專門知識,了解本學科發展現狀和動向,勇於探索,不斷求新。
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通過學位外語考試或達到六級水平),能熟練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刊和資料。
理論聯繫實際,能運用各種宏觀經濟變數之間的關係、模型、預警系統及方法論等工具對宏觀經濟運行做出合理分析和判斷。
能熟練地進行計算機操作和統計分析;能夠按要求完成畢業論文的整理、項目設計等。
身心健康,積極上進。
研究方向有:
現代企業管理
該研究方向以現代企業的發展和管理為中心內容,研究現代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基本特徵、運作規律、管理方法和發展趨勢。要求在傳授現代企業管理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開展前瞻性的研究,把學生培養成為面向市場、面向世界的經理型現代企業籌劃和管理人才。
財政與稅收管理
本專業方向突出公共財政的特點,著眼於為政府和各類公共管理部門培養能勝任財政、稅務管理工作以及其他財務管理工作的高級公務人員。要求畢業生具有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學生要善於從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層面上思考問題,熟練運用各種分析工具和管理手段,能夠處理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的以及與財政稅收管理和其他財務管理工作相關的日常業務。
市場經濟與宏觀調控
本專業方向研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行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即“市場失靈”和實行宏觀調控需要注意的“政府失靈”問題,在借鑒西方國家宏觀調控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探討我國國民經濟宏觀控制和市場調節之間的關係及方法,在學術研究和實踐運用的高層次上培養學生研究問題和提供決策參考等綜合能力。
國際經濟與貿易
本專業方向旨在為政府經貿管理部門、大、中型企業、高等院校、國際經貿問題研究機構以及其他涉外經濟部門培養高層次的研究分析、政策諮詢人才,並為涉外經貿企業培養高級管理人才。本專業學生一方面通過系統學習國際貿易理論和經濟分析技術掌握國際雙邊經貿關係和多邊經貿關係的發展規律,從而具備從事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問題和全球性國際經濟貿易問題的研究分析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熟悉對外經濟貿易實務和相關法律,提高從事外經貿行政管理和涉外企業經營管理的能力。
產業組織與結構調整
該專業方向研究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下的企業運作、產業組織政策、企業組織設計、企業制度創新、企業有效競爭和限制競爭行為、網路型企業制度分析、特定行業的壟斷與競爭問題、企業具體管理制度的設計與分析等。
區域經濟學專業
身心健康。
研究方向有:
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區域經濟學和勞動經濟學專業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勞動經濟學專業的高層次專門人才。畢業研究生應達到的要求是:
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改革開放,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遵紀守法,具有高度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艱苦奮鬥的獻身精神。
全面、系統地掌握勞動經濟學基本理論與方法,熟悉勞動經濟理論發展的前沿動態,具有紮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寬廣的知識面,具有獨立從事經濟研究的能力,能勝任經濟類課程的教學,能勝任實際經濟工作;能比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刊和資料,並具有初步從事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
身心健康。
研究方向
勞動經濟與社會保障
主要研究勞動力供求、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本、勞動報酬、就業與失業、勞動關係等理論與問題。加深對勞動經濟學前沿理論和政策的理解,運用相關理論和政策開展相關研究或實際工作、主要研究社會保障的基本理論和政策,研究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各個險種的運作以及研究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的原則及保值增值的各種方法;研究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等沿問題。
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
綜合運用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理論與方法,研究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的獲得、開發、保持、利用等方面進行計劃、組織、管理,以充分開發人力資源、挖掘人的潛力、調動人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實現組織目標。重點研究組織中人力資源的規劃、職務分析、人員招聘與評價、職業技能鑒定、績效評價、培訓與開發、報酬體系等方面的問題。
人力資源開發與反貧困
人力資源開發是標本兼治,治本為主的開發式扶貧;綜合運用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理論與方法,研究人力資源開發和人力資本投資,通過人力資源開發,提升貧困者的綜合素質,以提升扶貧的質量和效果,以大幅度減少貧困人口,實現"人口紅利"和"教育紅利",最終產生和形成"減貧紅利";並且加速人口轉型,以提高人(特別是貧困人口)發展能力為核心,保證貧困人口的基本權利和擴大各種發展機會為前提,以高質量的經濟增長為基礎,以良好的治理和制度為保障。
學習年限
本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年限為三年(包括通過論文答辯),第一至第四學期主要進行碩士課程的學習,全部通過考試考查,並完成教學實踐。第四學期選定畢業(學位)論文題目,第五至第六學期集中撰寫論文並進行答辯。
課程設置與學分分配
研究生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本專業碩士研究生應修滿不低於32學分(不含補修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