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姓
中華百家姓之一
溫姓,中華百家姓之一,是中華姓氏中一個古老的姓氏。
約從晉代開始,溫姓族人從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區向全國各地播遷,形成了北部晉陝、南方粵贛浙兩大塊溫姓人口聚集區。宋、元、明期間,其人口的流動主要由中原向西北和向東南兩個方向移動,初步形成了南北溫姓分佈的局面。近現代以來,不少溫姓族人頻頻向海外遷徙,因此海內外均有大量溫姓族人。
溫姓是中華姓氏中的一個著名姓氏。在宋朝《百家姓》中,排名第321位。按當今人口多少計算,現有人口190餘萬,佔全中國人口的0.16%,在當代姓氏統計中,排名第104位。溫氏在中華民族的起源與發展中,和其他姓氏一道,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華民族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
關於溫姓之源,過去有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說法。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源說”和“多源說”。“三源說”主張部分溫姓有三個源頭:一是出自己姓,為顓瑞高陽氏之裔,是昆吾氏之子立溫國后以國為氏。二是顓頊高陽氏之裔,昆吾氏之子蘇國之後,源於蘇國己姓。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春秋僖公十年,狄滅溫。溫子奔衛。溫子即蘇子,蘇氏為己姓,則溫出己姓無疑。”此說主張溫氏始祖為西周初年蘇國的始君蘇忿生。三是認為溫氏源於姬姓,為唐叔虞之後。唐人林寶《元和姓纂》載:“溫,唐叔虞之後,晉公族受封河內之溫,因以命氏。又郤至食采於溫,亦號溫季。”《新唐書·宰相世襲表》沿襲此說。主張溫氏始祖為唐叔虞和郤至,經考證這個是宋明后修譜時的附會。
“多源說”更為複雜,除了上述三源之外,還有劉氏改姓溫,菲律賓國王蘇祿東次子溫哈赤改姓溫,少數民族改姓溫等等。研究中華姓氏,就要正本清源。根據這一原則,經過認真探索,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認為(部分)溫氏出自己姓,為顓頊高陽氏後裔,始祖溫平,是溫國的締造者、創始人,溫人以國為氏,始有溫姓。
《戰國瑣事》是秦比較反對的書,因為當時的皇帝秦始皇本姓嬴,在該書裡面記載為黃帝的曾孫帝顓頊的後代,但溫姓出自己姓黃帝的後裔,以國名為姓。其遠祖先是黃帝,近祖先是顓頊,受姓祖先為己平(溫平),當時嬴政身邊一個閹人姓溫,因此嬴覺得此書是一個極大的侮辱,一統之後趁焚書事件一齊將此書從歷史中抹去,當然這件事情也沒記載,不能判斷真偽.
這有兩個依據:一、歷史文獻。相傳《唐太常丞溫信碑》云:“溫,顓頊裔,為己姓。”這個太常丞溫信可能就是溫佶,大約屬於後人的誤記。《國語·鄭語》說:“己姓,昆吾、蘇、顧、溫、董”。韋昭註:“五國皆昆吾之後別封者。”這說明,溫國與昆吾、蘇、顧、董四國都是顓頊高陽氏後裔昆吾的後代,同為己姓。溫於夏代前期建國,夏代末年,商族崛起,今本《竹書紀年》載:“帝癸二十六年,商滅溫。”商族於公元前1605年,在伐夏過程中滅掉溫國。文獻記載溫國興亡史有根有據,所說溫姓源於溫國。絕非空穴來風。二、碑碣墓誌等實物資料。濟源市文物局幹部盧化南先生對溫佶碑和溫邈墓誌的考古發現與文物價值已經作了詳盡的介紹。這對於探討溫氏之源有重大的參考價值。過去雖然大都主張溫氏為顓頊高陽氏的後裔,但具體得姓始祖不詳。如今這兩塊碑石明確無誤地記載溫國始君名平,找到了溫姓始祖,解決了溫姓之源。其重要價值,不限於此,還對溫姓流變作了記載,是說著名的太原堂溫氏就是溫平的後裔。《唐故太常丞贈諫議大夫溫府君(佶)神道碑》說:“溫氏裔顓頊,為己姓,其後有平,佐夏滅窮,厥用祚土,子孫因居其邑頁仍其侯。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書丹,規格甚高,史料價值甚高。再一個是《唐故征君左補闕溫先生(邈)墓誌銘並序》云:“溫先生諱邈,字順之,本己姓,有平者,佐夏滅窮,受封於溫,因以命氏。自平至乂,二十六代,仕周為司馬,別封於祁,始為太原人。”由此可知,溫族始於夏代前期,始祖名平,因助夏滅有窮氏有功,受封於溫(今河南溫縣),建立溫國。溫平至二十六孫溫乂時,別封於外地。溫佶碑說別封於郄地,溫邈墓誌說別封於祁。郄與祁字形與音相近,兩地相距不遠。
“溫”字書法字體
溫姓起源有不同說法,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源說”和“多源說”。“三源說”主張溫姓有三個源頭:一是出自己姓,為顓頊高陽氏之裔,是昆吾氏之子立溫國后以國為氏。二是顓頊高陽氏之裔,昆吾氏之子蘇國之後,源於蘇國己姓。三是認為溫氏源於姬姓,為唐叔虞之後。
“多源說”主張溫姓有更多源頭:一說唐叔虞之後,受封於河內溫,因以命氏;一說郤至食采於溫,號曰溫季,因以命氏;一說蘇生之後;一說顓頊高陽氏後裔平封於溫,其後以封邑為氏,此說來源於唐碑。鮮卑族叱溫氏、溫盆氏和溫孤氏均改溫氏。唐時,康居國王姓溫。劉易從之子昇,流嶺表,免歸,也改姓溫。後來,蒙古族、滿族也有改為溫姓者。
但是溫氏始祖是誰卻有幾種不同的說法。除了古溫國肇立者溫平外,還有因周朝時溫地曾歸晉國而說晉國開國者唐叔虞是溫姓始祖。還有一種說法直接將晉國封溫的三位大夫之一郤至說成是溫氏始祖,因為郤至雖然是封溫最晚且時間最短的一位大夫,但只因史書上有稱其溫季之說,就有人將其說成為溫氏始祖。
針對這些說法,中國最的姓氏研究機構之一——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於2008年4月19日在江西上饒召開了專門的研討會——中華百家姓氏源流(溫氏)研討會。會議通過對大量歷史資料的研究,確認《溫縣誌》、《路史》、宋朝沈括《溫氏譜序》、唐朝溫佶碑和唐朝溫邈墓誌所載溫氏源出夏代溫國一說較可信,溫佶碑和溫邈墓誌更是清晰地記載了溫國立國君是平公和太原堂溫氏形成等歷史。這些說法符合中華民族和中華百家姓氏起源與發展的歷史。唐叔虞和溫季不能稱其為溫氏始祖,他們的後裔若有姓溫,也只能是改附,而不能稱之為起源。
溫氏枝葉繁茂,玉樹臨風,約從晉代開始,從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區向全國各地播遷,近現代以來,不少溫氏族人頻頻向海外遷徙,從而形成了分佈於海內外的溫氏。
揭陽溫姓分佈地圖
宋朝時期,溫姓大約有2萬人,這一數字不包括外族統治下的北部和西北地區的溫姓。溫姓為宋朝的小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廣東和福建三省。南北溫姓人口幾乎各佔一半,全國形成了中原、粵閩兩大塊溫姓人口聚集區。河南為溫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溫姓總人口的50%。
明朝時期,溫姓人口激增,大約有近1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5%,上升為明朝第一百一十一位姓氏,這一數據包括了北部和西北地區的溫姓,因此溫姓的人口急劇上升。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這兩省溫姓大約佔溫姓總人口的65%,其次分佈於陝西、浙江、廣東三省。江西為溫姓第一大省,約佔總溫姓人口的46%。全國形成了北部晉陝、南方粵贛浙兩大塊溫姓人口聚集區。宋、元、明期間,其人口的流動主要由中原向西北和向東南兩反向移動,初步形成了南北溫姓分佈的局面。
當代溫姓的人口已達到190餘萬,排在全國第一百零四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6%。自宋朝1000年中,溫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廣東、江西兩省,大約佔溫姓總人口的39%,其次分佈於四川、福建、山西、河北、河南、浙江、山東,這七省的溫姓又集中了34%。廣東居住了溫姓總人口的25%,為溫姓第一大省。全國已形成粵贛閩、四川和華北三塊溫姓人口聚集地區。溫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贛閩部分、廣西東部部分、浙江南端、湖南溫南部、川I甘青交界地區、陝寧北部、山西大部、內蒙古中部、京冀西部、安徽北部。溫姓一般占當地人口比例在0.24%以上,最高可達1.1%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19.4%。該地區居住了大約52%的溫姓人群。在青海湖以西的其他地區,溫姓一般占當地人口比例在0.08%--0.24%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48%,該地區居住了大約46%的溫姓人群。海外溫姓人口主要分佈於東南亞。
溫姓的宗族文化,主要反映在“精神風範”、“郡望名門”、“堂號堂聯”、“家序輩字”、“傳聞典故”等方面。溫姓有著明顯不同於他姓的內容,有著自己族姓的特色,這也是其不同於他姓之處。
溫姓的精神風範,反映出溫氏族人的傳統美德,主要表現在做人處事上。古代廣東梅州梅縣區良善公作《家訓》六則,可窺斑而知豹:一孝順父母;二和睦兄弟;三嚴端品行;四崇尚節儉;五公明息訴;六積德錦后。
溫氏的郡望名門,主要有:河內郡,溫氏發源地所在郡,表示不忘祖地;汲郡,有北魏名家溫子升等;太原郡,有唐代溫氏三彥;河南郡,有晉代溫羨六龍和宋代溫仲舒,還有河北清河郡、山東平原郡等,都是溫氏名人較多之地。
溫氏的堂號較多,多以慎終追遠、弘揚祖德、敦親睦族為標誌,常把祖先的嘉德懿事貫用於堂號之上,以彰顯其族和激勵後代。
溫氏祠堂的堂聯,大都是將祖先的事迹,藝術地展現出來,達到數典敬祖、澤被後代目地。如:“才諧三子(三彥),詩美八叉(溫庭筠)”、“雅聞鵬舉(溫子升),明沏犀燃(溫嶠)”、“六龍忠孝家聲遠(溫羨),三彥鴻才世澤長(溫彥博)”。
溫氏的家序輩字,即每一代人名字中佔用一字,以表示人倫輩序,便於祖孫區別。如溫縣溫氏希望壯大家族:“永存興世慶,振國立玉基。”福建上杭溫氏家遷南國不忘祖地:“叔虞始封唐,太原實發祥。”這些都有明顯的氏族特色。
溫氏的傳聞典故,都是祖先們膾炙人口的史跡形成,使族人世代不忘。如:《古溫二主》《太原三彥》《犀燃現怪》《詩美八叉》《六龍之秀》《溫寇齊名》《雅聞鵬舉》《七相之才》等,具有典型的史跡教育意義。
溫氏的詩歌文章,無論是在古譜中,還是當前新譜中,都有搜集的詩詞和優秀文章。這是傳承族人文化、展現族人才藝、激勵族人後代的表現,許多他姓族譜是不曾見到的。如廣東梅州溫氏譜中搜集了清代詩人溫訓的詩歌。
溫氏族譜的修撰,十分講究源流,多請文才清雅和具有名氣者撰寫,把其族其枝的來龍去脈整理的清晰可見。如在《廣東溫氏發展史》中,有篇南宋宰相文天祥寫的《溫氏源流初修序》,把自唐叔虞至當地溫氏傳承論述相當明了。
在當今溫氏族譜中,已不單單記載源流和世系人名,或者再抄錄一些優秀詩文,而是開始規範編寫。他們不但整理了從前族譜中的內容,分成章節段落,而且重視歷史文獻考證,還增加了溫氏居住區概況介紹。
值得重視的是台灣苗粟溫氏祠堂里,有兩幅對聯表達了他們不忘中華先祖、繼承光大民族文化的心聲:“光大晉唐宋祖業,弘揚三六八家聲”,“六龍忠孝家聲遠,三彥鴻才世澤長”。其遊子之心可以一目了然。
祁縣:春秋置,在今山西省晉中市祁縣。
汲郡:晉代時置。相當於現在河南省汲縣一帶。
清河郡:漢高帝時置。相當於現在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一帶。
平原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祁縣三公堂:唐朝時,溫大雅(溫彥宏)為禮部尚書,封黎國公。其二弟大臨(溫彥博)為中書令,封虞國公。三弟大有(溫彥將)為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時稱"一門三公"。
六龍世澤;三彥家聲。
——佚名撰溫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溫氏宗祠“三公堂”堂聯。上聯典指晉代溫羨兄弟六人並知名於世,號“六龍”。下聯典指唐初祁人溫彥宏、溫彥博、溫彥將三兄弟。
寫穠艷調;具卿相才。
——佚名撰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溫庭筠。其詩辭藻華麗;詞多寫閨情,風格穠艷,現存詞六十多首,在唐代詞人中數量最多。下聯典指唐初并州祁人溫彥宏、溫彥博、溫彥將三兄弟,隋代詩人恭道衡見到他們,說“三人都具有卿相才”。
才諧三子;詩美八叉。
——佚名撰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初并州祁人溫彥宏、溫彥博、溫彥將三兄弟。下聯典指唐代詩人溫庭筠。
雅聞鵬舉;明澈犀然。
——佚名撰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溫子昇,字鵬舉,博覽百家,文章清婉。下聯典指東晉溫嶠,咸和初年為江州司馬,鎮武昌,后封始安郡公,朝議將以輔政,固辭還鎮。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雲其下多怪物,嶠遂燃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意甚惡之,旋風中,至鎮末旬而卒。
五言通用聯
三彥家聲遠;九龍世澤長。
——佚名撰溫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溫氏宗祠“三公堂”堂聯。
七言通用聯
二美號西昆之體;三人皆卿相之才。
——佚名撰溫姓宗祠通用聯
——佚名撰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溫嶠娶其姑之女,禮畢,女卻扇笑曰:“我固疑是老奴。”下聯典指宋溫仲舒,官樞密直學士,與寇凖齊名,人稱“溫寇”。
十言及以上聯
元林太祖,柏中九支開一族;慶魁先宗,夏亨卜宅稱始祖。
季實賢良,闢土建祠光祖德;有翹才俊,首修族譜顯芳名。
太原雅儒,仰三彥鴻才,賞八叉美詩;夏亨賢裔,追鵬舉雅聞,憶泰真明犀。
——以上三聯繫江西石城夏亨元林祠對聯,由元林公裔孫溫家模撰聯。
源出潮洲,南海支流經五世;地居溫帶,藤城德樹自千秋。
——佚名撰越南庯憲市華裔溫氏祖厝聯
此聯典出溫姓華人家族的歷史淵源。
半月煙波,泛宅陶公宜小隱;憲南風物,壽人橘井久傳家。
——佚名撰越南庯憲市華裔溫氏祖厝聯
此聯典出溫姓華人家族的職業屬性。
薟得華裔中出來,孔孟真傳,軒歧妙談;況當財界上理會,管商舊學,歐美新聞。
——佚名撰越南庯憲市華裔溫氏祖厝聯
此聯典出溫姓華人家族在西力東漸后,華人在生存方式上的積極應對。
溫姓部分家譜文獻一覽表 | ||||
屬地 | 年代 | 譜名 | 著者 | 藏地 |
---|---|---|---|---|
浙江常山 | 明代 | 常山溫氏宗譜三卷(木刻本) | (明)陳輔始修 | 浙江省常山市同弓鄉山明村 |
全國 | 清代 | 全國溫氏家譜(手寫本) | (清)溫藏麟、溫成泰等修 | 新疆大學圖書館 |
香港新界 | 清代 | 香港新界粉嶺龍頭溫氏族譜(手寫本) | 待考 | 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
香港新界 | 清代 | 香港新界西貢豪涌溫氏族譜(木刻本) | 待考 | 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
未詳 | 清代 | 溫氏東支族譜四冊(木刻本) | (清)溫璞溫、瑗纂修 | 中國國家圖書館 |
山西祁縣 | 清代 | 山西祁縣溫氏家譜二卷(木刻本) | (清)溫秀容校定 | 山西省祁縣文物管理所 |
福建漳州 | 清代 | 福建漳州龍溪太原堂溫氏衍派族譜(木刻本) | (清)溫克忠修 | 台灣省 |
福建漳州 | 清代 | 福建漳州龍溪太原堂溫氏衍派氏族譜(木刻本) | (清)溫獻琛鈔 | 台灣省 |
江西寧都 | 清代 | 江西寧都溫氏家譜八本(木刻本) | (清)溫亨如纂修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萬芭 | 清代 | 萬芭溫氏族譜五卷,前編兩冊,后編三冊(木刻本) | 待考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湖南瀏陽 | 清代 | 湖南瀏陽溫氏族譜(木刻本,今僅存第七卷) | 待考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江西寧都 | 清代 | 江西寧都溫氏族譜(木刻本,今僅存第二—四卷、第六—七卷、第十—十一卷、第十三—十四卷) | 待考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江西寧都 | 清代 | 江西寧都溫氏族譜(木刻本,殘本) | 待考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未詳 | 清代 | 溫氏族譜兩冊(木刻本) | 待考 | 江西省圖書館 |
山西石城 | 清代 | 山西石城太原堂溫氏重修家譜一冊(木刻本,今僅存第二卷) | 待考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四川新都 | 民國 | 四川新都溫氏餘慶堂族譜十卷(石印本) | (民國)溫興恕等纂修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四川新都 | 民國 | 溫氏餘慶堂族譜十卷(石印本) | (民國)溫興玉等編輯 | 中國國家圖書館 |
四川新都 | 民國 | 四川新都溫氏慶余堂族譜十卷(石印本) | (民國)溫興玉等纂修 | 四川省圖書館 |
陝西關中 | 民國 | 陝西關中溫氏族譜(鉛印本) | (民國)溫良儒纂修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等 |
江西萬載 | 民國 | 江西萬載溫氏族譜六卷,前編、后編各一卷(鉛印本) | (民國)溫明照主修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河南洛陽 | 現代 | 河南洛陽唐村溫氏家譜一冊(1963年手抄本) | (現代)溫保善、溫如聖等纂修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河南洛陽 | 現代 | 河南洛陽唐村溫氏家譜一冊(1965年手抄本) | (現代)溫保善等纂修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浙江常山 | 待考 | 浙江常山溫氏宗譜兩冊(木刻本) | 待考 | 浙江省常山縣同弓鄉山明村 |
台灣 | 現代 | 台灣溫氏大族譜(鉛印本) | (現代)溫萬寶等編修 | 台灣省台北市、新竹縣溫氏宗祠 |
廣東
廣東翁城、長寧(新豐)溫氏字輩:“大所道秉觀能以正立定乃汝則必福景玉樹寶文可泰錫晉仁敬子惠奕世永慶……”
廣東新會溫氏字輩:“周中有郁良自東廷紹邦孔象文仲宣芳龍光克(得)振奕世傳揚連成顯達永長禎祥……”
廣東揭西溫氏字輩:“世運登熙啟大明卜賢揚俊慶皇靈日新應會希先聖充受恩嘉耀祖庭……”
廣東清新太和鎮、太平鎮、高田鎮溫氏字輩:“德若斯雲大超光奕世連朝廷立過仕定必安邦先賢良君子志英雄佐國家勤中能儉事樂業定榮華……”
廣東清新沙河、新洲、太平、三坑、山塘、浸潭溫氏字輩:“魁子貞信國作述詒謀善光華衍慶長宏基崇遠厚興發大超常……”
廣東清城源潭鎮聯塘、聯安溫氏字輩:“科緝清遠長安邦定國會明亮日月新時照五方……”
廣東陽東溫氏字輩:“發良衍賢先秀挺習啟振紹其祥傳來世代昌榮宗開大業蘭桂滿朝香……”
廣東新峰(普寧高埔、船埔)溫氏字輩:“子景上千仲明尚大時爾學士宗祖榮昌習文演武奕世名揚賢才蔚起端振綱常詩禮守訓首義有方德尊爵貴品正客庄運逢交泰斯際期堂……”
廣東廉江營仔鎮、橫山鎮溫氏字輩:“上清新肇玉廣裕其德明文章成錦秀永世達朝庭……”
廣東花都北興鎮溫氏字輩:“良三文清學其心國慶榮光宗隆德業耀祖顯聲名美盛求開創賢才貴守成傳為長發達立定永章程”。
廣東花都獅嶺鎮溫氏字輩:“啟良道君庭安全萬福成和習文章遠德厚應榮興……”
廣東澄海溫氏字輩:“勉汝志於學良思益友親文章華國士猷烈經邦臣祖德千年遠宗功百世新子孫永濟美榮耀慶恩倫……”
廣東南雄溫氏字輩:“家國文光運,儒為盛世珍,見龍呈瑞至,彩鳳紹書新,智士博雅師,鴻志拓錦程,際會昇平景,恭逢禮樂彬,太原祖澤遠,秀髮萬年春……”
廣東粵東溫氏字輩:“叔虞始封唐太原始發祥有晉乃南渡忠武著建康江石再遷播嶺表顯榮光箕裘節濟美種族日蕃昌賢豪相繼起富貴海天長宗團期永固奕祀慶流芳……”
廣西
廣西賀州市八步桂嶺溫氏字輩:“啟迪維家世/克誠祖有光/鴻猷兵駿業/善念起麟祥/忠信宜為主/才能尚自強/仁和微壽永/亦盛慶榮昌……”
浙江
浙江平陽麻步溫氏字輩:“……錫相,大業垂青簡,端從正學昌……”
浙江平陽及蒼南溫氏字輩:“盛乃欽梧鉅奕,懷興作在經,啟智文章美……”
江蘇
江蘇豐縣溫氏一支字輩:“世守祖宗法,永尊寬厚全,成新存友愛,立志揚先賢……”
安徽
安徽太和三塔溫氏一支字輩:“奎克興修成長遠有財發(因家譜遺失不知對否)……”
江西
江西萬載溫氏字輩:“宗良(克)尚玉溫思廷嘉潤(和惟)春聖世文光大英明俊秀倫天開奇彩鳳人萃瑞祥麟桂茂香傅遠蘭芳枝永新景運同元泰朝家代作賓……”
江西上高溫氏字輩:“學成日心明……”
江西廣昌溫氏字輩:“傳家秀典木……”
江西於都溫氏字輩:“思時彥國定……”
江西贛州石城本隆公祠溫氏字輩:“……榮宗楊祖美,尊德益剛前……”
江西贛州石城高田溫氏字輩:“.....順世永昌華光.....”
江西贛州溫氏字輩:“肇基聖賢事業,陶成將相經綸,庭闈聚貴褒美,家國文光運,儒為盛世珍,見龍呈瑞至,彩鳳紹書新,際會昇平景,恭逢禮樂彬,太原祖澤遠,秀髮萬年春……“
江西溫芳源溫氏字輩:“遠公宏浙派,肇慶自芳源,世發蓮華秀,宜知厚本根……”
湖北
湖北鍾祥溫氏字輩:“大文天德廣興后勇傳加……”
重慶
重慶梁平溫氏字輩:“慶賢良學仕傳家遠富貴發吉祥……”
重慶黔江及湖北咸豐溫氏原來十字字輩:“大明然應尚,良宇秀朝庭。”現二十四字字輩:“天啟景運,仁智昌熙,揚名顯祖,學盛能力……”現在的“天”字輩為首對應原來的“尚”字輩。
四川
四川達州溫氏字輩:“停美秀作國珍……”
雲南
雲南昭通溫氏字輩:“武必聽朝廷仕正國太平光宗照遠祖永久現麒麟……”
貴州
貴州織金溫氏字輩:“永興德業在(再)朝中文美純修萬事豐……”
貴州興義溫氏字輩:“榮仲志德光昌,連科甲第崗強,學富吉登金鼎,萬世興隆名揚……”
山西
山西溫家樓溫氏字輩:“友仲玉昌學志遠……”
山東
山東臨朐溫氏字輩:“士大京佃邦明志……”
山東萊西溫氏字輩:“世正立吉遠廣華繼續長……”
山東冠縣溫氏字輩:“金玉魁貴傳家之寶……”
河北
河北廊坊大城溫氏字輩:“錦似如玉,學崇德守,世福永延,勵澤家慶……”
遼寧
遼寧溫氏一支字輩:“進(賢)光(明)斗(星)祥朝王(旁)紹守震祖學傳天兆家繼昌玉會永廣長興……”
內蒙古
內蒙古包頭溫氏字輩:“國……月德寶鎖明建……”
菲律賓
菲律賓蘇祿東王回族溫氏字輩:“秀士希慶宗緒克昌守先延澤長鑿騎祥……”
其他
溫氏一支字輩:“世溫厚仲立傳家國開宗賢乃道之寶儒為席上珍……”
溫氏一支字輩:“全秀永在海(樹)志……”
溫氏一支字輩:“賢豪相繼起富貴海天長……”
溫氏一支字輩:“慶廣洪興永智多富德清盛金榮桂景寶國鳳連鳴……”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溫姓歷代名人56名,佔總名人數的0.12%,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140位;溫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12%,排在並列第131位;溫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11%,排在並列第124位;溫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13%,排在並列第122位。
溫姓歷代被載入史冊的名人不勝枚舉:西漢枸順侯溫疥;東漢護羌校尉溫序;東晉明帝時中書令溫嶠;北朝北魏文學家溫子異;唐太宗時中書令溫彥博,其兄溫大雅官拜禮部尚書、封黎國公,其弟溫大有封清河郡公,其子溫庭筠是唐朝的著名詩人、詞人;北宋戶部尚書溫仲舒;宋、元之際書畫家溫日觀;明朝東閣大學士溫體仁;清朝內閣中書溫睿臨,民主革命烈士溫生才等。
溫平
即己平,古溫國立國者。因在夏朝少康帝復國時消滅有窮王過程中建立大功而被封到溫國,乃以國為氏稱溫平。唐代溫彥博家族墓誌記載:有平者,佐夏滅窮,受封於溫,因以命氏。其後子孫尊他為溫姓得姓始祖。
溫季
即郄至。因被封於溫地,人稱溫季。其家族顯赫,世代任高職於晉國。在與楚進行的鄢陵之戰中,出謀獻策,身先士卒,為大敗楚軍立下汗馬功勞,。因功高震主,遭人猜忌,又忠心不避死,是古來少有之忠臣。
溫疥
溫序
溫恢
溫羨
太原祁人,漢護羌校尉溫序之後。祖溫恢,曹魏揚州刺史。父溫恭,濟南太守。兄弟六人並知名於世,號“六龍”。
溫嶠
(288~329)太原祁人,東晉名臣、名將。博學能文,工書。咸和初為江州刺史,封始安郡公,累官至驃騎大將軍,卒於平蘇峻之亂,終年41歲。
溫子升
(495~547)字鵬舉,濟陰冤句人,北魏著名文學家,官至中軍大將軍。他博覽百家,文章清婉。平熙初,對策高第,補御史。有文集35卷。被譽為“北地三才”之一。
溫彥宏、溫彥博、溫彥將
太原祁人,唐代名宦。兄弟三人,俱知名於當世。高祖時,彥宏(?~627)參與機務,官吏部尚書,封黎國公;彥博(573~637)初從幽州總管羅藝,后隨羅藝降唐,曾被突厥所俘,囚於陰山苦寒之地,歸后累官至尚書右僕射(宰相),封虞國公;彥將官至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時稱“一門三公”。
溫大雅(彥宏)六世孫,唐代官吏。以父蔭累官大理丞,擢邠寧節度使轉京兆尹,為政嚴明,後為直諫貶振州司馬。
溫庭筠
(約801~866)太原祁人,溫彥博裔孫,唐代詞人和詩人。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作賦八叉手而成,時稱溫八叉。精通音律,詩詞風格濃艷,詞藻華麗,多寫閨情,乃花間派鼻祖。後人輯有《溫庭筠詩集》及《金荃集》。
溫仲舒
(?~1010)河南人。北宋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曾任戶部侍郎,參知政事,刑部尚書,知審官院,戶部尚書等職。大中祥符三年,判昭文館大學士,命下,卒,年六十七。贈左僕射,謚恭肅。與寇準同進,時人謂之“溫寇”。
溫日觀
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宋末元初畫家。僧人,法名子溫。善草書,喜畫葡萄,須梗枝葉,皆草書法,時人以溫葡萄稱之。傳世《葡萄圖》流入日本。
溫純
(1539~1607)陝西省三原人,明代名臣。官左都御史,倡諸大臣伏階泣請皇帝罷礦稅,清白奉公,肅百僚,振風紀,時稱名臣。
溫新、溫秀
河南洛陽人,明代官吏、詩人。兄溫新官戶部主事,精於詩;弟溫秀亦善詩,官知襄陽府同知。
溫體仁
(1573~1639)浙江省烏程(今湖州)人,明代宰相。進士及第,歷任編修、禮部左侍郎、禮部尚書等職,崇禎四年入閣,不久升為首輔。其為相八年,崇禎對其恩崇無比,而溫對上一味迎合,對下嚴厲刻薄,幾無政績。
溫璜
(1585~1645)明代崇禎年間的進士,官徽州府推官,以後起兵拒京師,城破,他全家殉難,他自刎,一日後復活;又絕食五日;後手抉其創而死。義震一時。其母陸氏訓言由溫璜筆錄而成《溫氏家訓》,世人重之,被收入《四庫全書》。
溫達
(?~1715)滿洲鑲黃旗人,清代宰相。歷任陝西道御史、鑲黃旗管旗大臣、內閣學士、戶部侍郎、吏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宰相)等職,頗受康熙重用。
溫以燠
嘉應州(今廣東梅州)人,清代學者。文章詩詞,均斐然可觀。工書法,師顏真卿,瘦硬似柳公權。
溫文禾
歸安(浙江吳興)人,道光十六年進士,官工部主事。山水宗黃公望,著墨淹潤,神韻天然。有《辛夷花館詩稿》。
溫生才
廣東嘉應州(今為梅州)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1907年加入同盟會,后與李佐漢等組織暗殺團,決心刺殺清軍水師提督李准,后誤殺清廣州副都統兼署廣州將軍孚琦,旋即被捕並被殺害,時年41歲。
溫朝鐘
(1878~1911)咸豐縣大路壩下街石門坎人,土家族,庚戌革命的組織者與領導者。1911年農曆庚戌臘月,在鳳池山揭竿起義,曾趕走黔江縣令,斬殺武舉人孫常禮。但由於消息閉塞,起義準備倉促,兵敗遇害於咸豐縣破水坪飛龍寺,時年僅33歲。
溫玉成
(1915~1989)曾用名吳振興。江西省興國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前,歷任團政委、軍團直屬隊總支書記、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組織科科長、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縱隊司令員、旅政委、旅長、軍分區司令員、政委,師長兼政委、縱隊副司令員、副軍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第四野戰軍41軍軍長。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軍長。回國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兵團軍長兼政治委員,廣州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北京衛戍區司令員,成都軍區第一副司令員。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二枚)和一級國旗勳章、二級紅心功勳章。紅星功勛榮譽章。1989年10月29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終年74歲。
溫先星
(1914~1990)江西省石城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長征。解放前,歷任排長、連長、副營長,營長、副團長、團長、副旅長,軍分區副司令員,副師長、師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師長兼四川軍區綿陽軍分區司令員,川西軍區副參謀長,四川軍區副參謀長,成都軍區副參謀長,成都軍區司令部顧問。是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陞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0年10月9日因病逝世,終年76歲。
溫濟澤
(1914~2000)中國報刊、廣播電台工作者,新聞教育家。廣東梅州梅縣區人。1914年4月18日生。1929年參加工作,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延安《解放日報》(延安)副刊部編輯、主編,新華通訊社語言廣播部(即延安新華廣播電台)主任、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聯絡部長兼北平人民廣播電台管理委員,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副總編輯、中央廣播事業局副局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秘書長、國際廣播組織副主席。1960年到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任教,並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講授廣播業務課程。1976年以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教授和研究生導師。還擔任中國新聞教育學會會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兼新聞幹部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廣播電視學會顧問、中國新聞學會聯合會常務理事和首都新聞學會常務理事。
溫光遠
1937年12月出生,河北省赤城縣人。主任醫師、教授。1964年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六年制本科並同時入伍,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工作34年。原任解放軍第210醫院中醫科即大連市血液煙中醫研究所副所長、大連醫科大學兼職教授、現任《現代名醫大典》特約編委、世界醫藥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瀋陽軍區及大連市中醫學會理事。
溫宗仁
1940年出生,安徽巢湖市人。1959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1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裝甲兵政治部組織處副處長、坦克團政治委員、坦克師政治部主任、坦克師政治委員、軍政治部主任、集團軍政治委員、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蘭州軍區政治委員。2000年6月任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五、十六屆中央委員。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9年1月晉陞為中將軍銜。2002年5月晉陞為上將軍銜。
溫思美
1958年1月出生,四川省巴中市人。1975年12月參加工作,1988年3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管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廣東省政協副主席、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2008年03月,當選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溫熙森
1945年3月生,江蘇常熟人,196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9月參加工作,1981年7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94年晉陞為少將軍銜,2000年晉陞為中將軍銜。1963年9月至1968年9月為安交通大學機械製造工藝設備專業學生。1968年9月至1970年4月在旅大警備區3282農場勞動鍛煉。2008年3月當選為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共第16屆中央候補委員
溫熙森
溫儒敏
1946年生,籍貫廣東紫金。1969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語文系畢業,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師從王瑤先生攻讀現代文學專業碩士生,1981年獲北大碩士學位,留在中文系任教,1984年至1987年讀博士生,1987年獲北大文學博士學位。1987年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1992年聘為教授,1996年聘為博士生導師。曾任現代文學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學術委員會主席,北大出版社總編輯,以及韓國高麗大學、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等校的客座教授。曾任中文系主任,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評審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主要著作有:《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中華文學通史》(近現代卷)、《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等。
溫皓然
溫皓然
溫鐵軍
1951年出生。管理學博士,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兼職擔任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理事長兼院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農業部農研中心特聘專家等。經歷過11年工農兵生活經歷,有11年農村試驗區調研經驗;又曾先後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做學術考察、交流和參加國際會議;因此被媒體稱為"用腳做學問的學者"。主要著述有:《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研究》、《三農問題的世紀反思》、《解構現代化》、《我們到底要什麼》、《認識與實踐的對話》等。
溫瑞安
港台武俠小說大師,筆名有溫涼玉、舒俠舞、王山而、項飛夢、溫晚、柳眉色、風玲草等。馬來西亞華僑,1954年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美羅埠火車頭。詩人出身,在台灣大學中文系就讀時曾組織學生運動,在台灣坐過政治牢,后流亡東南亞各地,定居香港。溫瑞安以“武俠小說的文學化”為己任,在武俠創作上始創“超新派”筆路,流風所及影響甚巨。主要作有:《神州奇俠》系列、《白衣方振眉》系列、《神相李布衣》系列、《四大名捕》系列、《殺楚》三部曲、《七大寇》系列、《將軍的劍法》系列、《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遊俠納蘭》、《六人幫傳奇》系列等。
溫浩
1957年12月生。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任中國化工學會理事、《計算機與應用化學》執行主編。曾任義大利Trieste大學和丹麥技術大學客座研究員。1998年被中科院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溫玉娟
女,國家一級演員(正師級)。1959年8月出生於山東省龍口市黃城集村。戲劇專業畢業,就職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話劇團,兼任中華全國青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等職,多年來一直擔任全軍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執行委員會委員。
溫兆倫
本名溫兆麟,籍貫廣東中山,1964年生於香港九龍,著名影星,主要作品有:《城市故事》、《義不容情》、《我本善良》、《零點追擊》、《愛情三角錯》、《第三類法庭》、《灰網》、《900重案追擊》、《廣州教父》、《天降奇緣》、《珠江恩仇記》、《武林幸運星》、《武尊少林》、《天下有情》等。
溫碧霞
溫碧霞
溫嵐
女,籍貫廣東四會,生於1967年,著名影星,主要作品有:電影《停不了的愛》、《同根生》、《地下情》、《一代梟雄》、《胭脂扣》、《五虎將》、《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告別紫禁城》、《三支旗》、《特警屠龍》、《靚妹仔》、《馬戲情未了》;唱片:《監獄風雲(主題曲)》、《海潮(火玫瑰主題曲)》、《水的個性》、《情無後悔》;電視:《施公奇案》、《火玫瑰》、《愛生事家庭》、《與郎共舞》、《恨鎖金瓶》等。
溫嵐
女,中國台灣少數民族歌手、演員。出生於新竹縣尖石鄉後山馬里闊丸群部落,畢業於竹東高中。擅長R&B曲風。
1997年因從新竹北上台北參加“超級新人王歌唱比賽”,以獨特的唱腔受到吳宗憲的注意,而與阿爾發唱片簽約,其後進入演藝圈。1999年與吳宗憲合唱周杰倫創作的《屋頂》,至今仍是KTV點歌排行榜的熱門歌曲同時也成為男女對唱的經典歌曲,因此在演藝圈走紅。自出道以來,溫嵐已發行了十張專輯。除了當歌手外,個人亦參演魏德聖導演執導的《賽德克·巴萊》也獲得觀眾一致好評。2013年10月25日,溫嵐發行了出道以來的第十張個人專輯《溫嵐同名概念專輯》,首次擔任專輯全程製作,回歸音樂本質,展現最真實的自我,專輯同名作為最真誠的註解。
截至2006年底,溫姓有人口205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6%,在當今姓氏統計排名中排名第10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