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龍脈
陝西西漢高速秦嶺服務區的景點
華夏龍脈雕塑群,位於陝西西漢高速第一個服務區秦嶺服務區內(秦嶺一號、二號隧道之間)。
氣勢恢弘,極具震撼的西漢高速公路《華夏龍脈》雕塑群將以時間軸為線索,以寫意的雕塑手法,以獨特的魅力展示於世人面前。它圍繞秦嶺,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集中反映華夏民族不畏艱難,以人定勝天的決心改造自然的力量。也使人們充分感受到華夏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和無與倫比的磅礴氣勢。
西漢高速《華夏龍脈》
雕塑群運用歷史典故十八個,其中包括有:盤古開天地,五丁開道,石牛糞金,蕭何月下追韓信,蕭何運兵糧,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上林苑騎獵,諸葛亮木牛流馬計,定軍山戰役,李白蜀道難,九井驛開鑿三巨石等等。《華夏龍脈》雕塑群還將秦嶺中重要的道路進行了藝術表現,如:褒斜道,子午道,陳倉道等等。
遠古時期總體分為前段(盤古開天),中端(太極海紋),後端(河圖洛書)。雕塑群以中國神話"盤古開天"為開端,盤古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是世上萬物之靈,他打開了混沌的宇宙撐起了天地,而後盤古嘴裡呼出的氣變成了春風和天空的雲霧;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頭髮和鬍鬚變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體變成了東、西、南、北四極和雄偉的三山五嶽;血液變成了江河;筋脈變成了道路;肌肉變成了農田;牙齒、骨骼和骨髓變成了地下礦藏;皮膚和汗毛變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變成了雨露,象徵了華夏大地的形成。遠古時期的中端是一組旋轉的"海紋",表現在遠古時期,秦嶺地區還是在海面以下。在距今3.75億年加里東運動中,秦嶺南部露出海面。直至距今8千年燕山運動使秦嶺在形成以斷塊活動為主的南北褶皺帶構造格架后,在喜馬拉雅山運動改造下形成現今秦嶺地貌。雕塑中的"海紋"以易經中的太極迴旋形式出現,即"天右旋","地左旋",象徵了變化的含義。在雕塑遠古時期的後端,以"河圖洛書"的形式出現。"河圖洛書"是中華文明的源頭,被譽為"宇宙魔方"。宇宙萬物始於"象",一切圖象皆源於河圖洛書。作者以此象徵了時空的轉變,大地形成,萬物誕生。
漢中地區、安康地區和商洛地區很早就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的文化遺址。可推斷100-20萬年前,陝南地區就有了人類活動,為華夏文明的源頭。雕塑群在這一段落上,通過馬家鎮,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進行表現。其中表現有原始部落族居,狩獵,原始建築,甲骨文和原始器物,紋樣。這一段落以浮雕和圓雕的表現手法相結合。其中有四個在山洞中的原始人,象徵了當時生產力低下,人類被自然壓迫。
據史料記載棧道的發明試鑿始於春秋時期。這一段落以兩名正在開鑿棧道的圓雕人物為主體,表現棧道開鑿的開端。其中還融入春秋時期的政治,文化藝術的元素進行表現,包含有青銅器,文字,編鐘,在下方還有蹲坐在洞中的奴隸。
秦漢兩段是整個雕塑群的重點部分。秦代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秦代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中佔有著極為重要的一頁,秦代的秦嶺在華夏文明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此段雕塑分為四個部分進行表現:前端(五丁開道),中端前部(石牛糞金),中端後部(秦代文化),後端(石門棧道)。在此段雕塑前部分中運用了"五丁開道,石牛糞金"的歷史故事進行表現。《蜀王本紀》記載: "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襃漢之地,因獵谷中,與秦恵王遇,恵王以金一笥遺蜀王,王報珍玩之物,物化為土,恵王怒,羣臣賀曰,天奉我矣,王將得蜀土地,恵王喜,乃作石牛五頭,朝糞金其後,曰牛便金,有飬卒百人,蜀人悅之,使使請石牛,恵王許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還之,乃嘲秦人曰,東方牧犢兒,秦人笑之曰,吾雖牧犢,當得蜀也。……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葭萌拒之,敗績,王遯走至武陽,為秦軍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鄉,死於白鹿山,開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雕塑群前段用浮雕形式表現"蜀王五丁開道,石牛糞金"的場面,緊接著是圓雕與浮雕結合形式表現秦惠王帶領秦軍,大兵壓境的場面。此段落中端後部表現秦代對華夏民族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影響。其中包含有:秦始皇修建宮殿,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等等。此段後端是以"石門棧道"的形象出現,表現了中國最早的隧道。
華夏龍脈 漢代
這部分雕塑中的唐代武士為整個雕塑群的最高點,顯示出唐代鼎盛時期,華夏民族的強大國力和自信心,表現了唐代的強盛,安國定邦不可侵犯,決勝千里之外的氣勢。圓雕旁邊的幾組浮雕表現的是盛唐時期,民族融合的場景。中間部分上部是唐代宮殿,下部表現的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選唐詩》上說:"明皇天寶間,涪州貢荔枝,到長安色香不變,貴妃乃喜。州縣以郵傳疾走稱上意,人馬僵斃,相望於道。"是說唐玄宗為了取悅楊貴妃,不惜勞師動眾,專設驛站,設利用郵驛機構的人力、物力,在荔枝成熟時,採摘最好的荔枝,派人由嶺南,快馬運送,一站緊接一站,如接力賽般,運到長安讓楊貴妃享用的歷史典故。此段雕塑中部也是一組圓雕,是把李白《蜀道難》一詩進行了浪漫主義,形象化表現。其中"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等詩句加以形象化的表現。鍾後部分表現的是嘉陵道在唐代達到鼎盛時期,繁忙昌盛的情景。
其後宋代的這段雕塑群分為前、中、後端三部分,前段圓雕形的道閣,象徵了宋代對棧道的修整,在嘉陵雲棧作閣道339間。中端的大型圓雕和浮雕表現的是宋代勞動人民對南北交通的改造。用了"開鑿九井驛三巨石"的歷史事迹《宋史陳咸傳》載:淳熙年間,利州提刑張曩容,組織開鑿了九井驛大險灘三巨石,從此嘉陵江上游的水路更為通暢。特別是南宋末年,嘉陵江漕運盛興。"其中7米高的圓雕力士,形象取自宋代力士相,他雙手搬起一塊巨石,是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大決心和力量,其後面是寫實的勞動人民開鑿巨石的場景。後端表現的是嘉陵道漕運興盛,其中三艘貨船從浮雕壁畫中開出,表現出"牙牆嘉陵來,軸若尾聯屬"的漕運繁忙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