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病毒腹瀉
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胃腸道感染性腹瀉
輪狀病毒腹瀉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胃腸道感染性腹瀉,輪狀病毒主要於每年的11月至來年5月侵襲5歲以內的兒童,是秋冬季引起小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幾乎所有兒童在5歲以前都受到過輪狀病毒感染。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11億-1.35億例輪狀病毒腹瀉病例,導致65萬名嬰兒死亡。在我國,每年也約有1800萬名嬰幼兒患輪狀病毒感染性胃腸炎,死亡3-4萬例。
天氣漸涼,輪狀病毒腹瀉是一種嚴重危害嬰幼兒健康的大敵,由輪狀病毒引起的,兒童感染后一般出現以急性胃腸炎為主的臨床癥狀,即水樣腹瀉,伴有發燒、嘔吐和腹痛,腹瀉物多為白色米湯樣或黃綠色蛋花樣稀便,有惡臭,嚴重者可因脫水及肺炎、中毒性心肌炎等併發症導致死亡。
輪狀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也可經呼吸道傳播。幼兒可通過接觸被污染的手和玩具等物品而感染。
輪狀病毒模擬圖
輪狀病毒腸炎屬中醫“泄瀉”的“濕熱泄瀉”範疇,其病因為感受濕熱之邪,蘊結脾胃,脾胃運化失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濁相干,下注大腸,傳化失司,水反為濕,谷反為滯,而致挾熱下注,水瀉不止。重者亡津失水而致氣陰兩傷,甚至液竭氣脫髮生危重變症。
衛生條件及營養狀況的改善,不能減少輪狀病毒腹瀉的發病率。由於尚無治療輪狀病毒腹瀉的特效藥物(主要採用對症治療,糾正脫水,維持電解平衡),因此,預防顯得極為重要。
一般的預防措施,包括鼓勵母乳餵養,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少帶孩子到公共場合,避免交叉感染;及時給孩子增減衣服。但最有效的預防手段是免疫接種。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除了疫苗,沒有一種有效方法能夠完全消除輪狀病毒或它的傳播。實踐證明,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可以有效地減少或減輕腹瀉癥狀,進而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是預防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尤其是重症腹瀉唯一和最經濟的手段。
注意飲食衛生:加強衛生宣教,對水源和食品衛生嚴格管理。食品應新鮮、清潔,凡變質的食物均不可餵養小兒,食具也必須注意消毒。
按時添加輔食:小兒在添加輔助食物時必須注意從少到多,逐漸增加,使嬰兒有個適應過程;從稀到稠,先喝米湯,漸漸過渡到稀飯、軟飯;從細到粗,如加水果時,開始喂果汁,爾後吃果泥。五個月試加雞蛋黃、魚泥、嫩豆腐;七個月以後可添加富有營養、適合其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魚、肉末、青菜、餅乾等,逐漸為斷奶做些必要準備,但應避免在夏天斷奶。
在逐漸添加食物時,最好先習慣一種食物后再加另一種食物,不要同時添加幾種如遇小兒生病應暫時不加另一種食物。食欲不振時,不宜強制進食。
增強體質: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注意小兒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
避免不良刺激:小兒日常生活中應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
加強體弱嬰幼兒護理:營養不良、佝僂病及病後體弱小兒應加強護理,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各種感染。對輕型腹瀉應及時治療,以免拖延成為重型腹瀉。
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性腹瀉易引起流行,對新生兒,托幼機構及醫院應注意消毒隔離。發現腹瀉患兒和帶菌者要隔離治療,烘便應做消毒處 理。
輪狀病毒疫苗的免疫接種對象為2個月以上的兒童,主要為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接種方式為口服;免疫程序為每次一劑,每年免疫一次。發燒、患嚴重疾病、胃腸疾患、嚴重營養不良、有免疫缺陷和接受免疫抑製劑治療者不要接種或暫緩接種。
1、腹瀉可引起貧血:由於消化吸收的障礙,蛋白質及其他造血原料的吸收減少,可引起貧血,出現指甲、手掌、皮膚以及口唇、和瞼結膜等處顏色蒼白,疲倦乏力,頭暈耳鳴,注意力不集中等貧血癥狀,甚至可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
2、腹瀉可降低身體的抵抗力:腹瀉引起的營養不良、貧血及維生素缺乏等,可使人體對傳染病及各種感染的抗病能力減弱,炎症容易擴散,也可使組織再生及外傷癒合能力減弱,受傷后傷口不易癒合。
3、腹瀉可導致維生素缺乏:長期腹瀉可直接影響機體對維生素的吸收,引起維生素的缺乏。有些人腹瀉日久后出現皮膚頭髮乾燥,頭髮失去正常光澤和滋潤,間有散在性脫落,產生早禿現象,此為缺乏維生素A所致;又如,有些人出現舌炎、口角炎、多發性神經炎,這是缺乏維生素B的結果。
4、腹瀉可引起體內電解質紊亂:小腸粘膜病變可直接影響人體對水分的吸收,腸腔內高滲透壓會使血中部分水分向腸腔轉移,最後由大便排出,使機體丟失大量水分。當水分丟失不超過體重的5%時,機體還能代償。一旦超過5%便無法代償,從而出現一系列水、電解質失調和酸鹼平衡紊亂象。
5、腹瀉能引起營養不良:眾所周知,胃腸道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唯一途徑,攝入的食物和其他營養物質在胃腸道消化和分解后,有用的部分被吸收,無用的殘渣由糞便排出。腹瀉時,人體對營養的吸收發生嚴重障礙,能量供給不足,使人感到頭昏眼花、口乾舌燥、四肢疲乏、心慌氣短,甚至出現營養不良表現。
臨床治療主要為維持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尚無理想的抗病毒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