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穗麻黃

雙穗麻黃

雙穗麻黃,小灌木,常呈草本狀,高10–30厘米,具匍匐的根狀莖。

形態特徵


雙穗麻黃
雙穗麻黃
莖生物小枝開展,枝條頂端通常彎曲或捲成螺旋狀,灰綠色,節間長3–4厘米。
葉退化成膜質鞘狀,長1.5–2毫米,基部1/3—1/2合生,裂片2,三角形,白膜質,基部呈紅褐色。雄球花單生或數個集生,有短柄,苞片3–4對,互生,卵圓形,基部合生,雄花有1個雄蕊,花絲合生成柱狀,花藥8枚(有時4枚),黃色,伸出苞外;
雌球花有短柄,苞片3–4對,卵圓形,具較寬的膜質邊,頂上的1對苞片具窄邊,內著2朵花,珠被管直立,短小,長約1毫米。漿果球形,苞片肉質,成熟后紅色。種子2粒,卵形,基部圓,先端鈍,背面凸出,腹面稍凹,黑褐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化學成分


雙穗麻黃莖含生物鹼1~2%,其中40~90%為麻黃鹼,其次為偽麻黃鹼及微量的l-N-甲基麻黃鹼、d-N-甲基偽麻黃鹼、l-去甲基麻黃鹼、d-去甲基偽麻黃鹼、麻黃次鹼;又含兒茶鞣質6%和揮髮油,揮髮油中含有l-α-松油醇。木賊麻黃含生物鹼1.15~1.75%,其中主要是麻黃鹼和偽麻黃鹼。
本品還含有鞣質、黃酮甙、糊精菊粉、澱粉、果膠、纖維素、葡萄糖等糖類化合物和草酸、檸檬酸、蘋果酸、延胡索酸等有機酸類中麻黃含多量麻黃鹼,尚含鞣質、黃酮甙、糊精、菊粉、澱粉、果膠、纖維素、葡萄糖等。
矮麻黃含總生物鹼(以麻黃鹼計)1.15%,其新鮮葉含蠟0.15%,其中主成分是廿九烷醇、廿九烷、卅烷醇。

藥理作用


雙穗麻黃
雙穗麻黃
①麻黃鹼的作用
㈠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麻黃鹼的血管收縮作用比較溫和而持久,血管舒張作用很微弱,因此用於鼻粘膜腫脹,收縮作用既長,且無續發性血管擴張作用;能使冠狀血管擴張,增加冠脈流量,與垂體後葉素合用於升壓時,能克服大量垂體後葉素所引起的冠狀血管收縮及心臟抑制。
麻黃鹼的升壓作用緩慢持久,可維持數小時,收縮壓的升高較舒張壓為顯著,舒張壓一般不降低。對於心臟也有強大的興奮作用,但反覆應用,或一次應用很大劑量,易於產生抑制;亦可能擾亂心律,但較腎上腺素弱得多;在嚴重器質性心臟病患者,麻黃鹼與洋地黃同用時,則易引起心律紊亂。
㈡對中樞的作用:麻黃鹼如用較大治療量即能興奮大腦皮質和皮質下中樞,引起精神興奮、失眠、不安、震顫等癥狀,亦能興奮呼吸中樞及血管運動中樞,在麻醉藥中毒時有蘇醒作用,且可用於發作性睡眠病。
㈢對平滑肌的影響:麻黃鹼對支氣管平滑肌的解痙作用較持久,特別在支氣管處於痙攣狀態時其作用更顯著;作用於虹膜輻狀肌可使瞳孔擴大,也能使胃腸道肌肉鬆弛,抑制蠕動,但能增加膀胱括約肌的張力,這對遺尿症是有利的;它還可興奮離體子宮,但對正常婦女及月經困難者則可減少子宮活動。
㈣其他:麻黃鹼對骨胳肌有抗疲勞作用,能促進被箭毒所抑制的神經肌肉間的傳導,可用於重症肌無力的治療;還可引起高血糖,但其作用較弱而不恆定。麻黃鹼及麻黃總生物鹼對正常及發熱描均不表現發汗作用,在一般情況下,麻黃鹼對人不能誘發出汗,但當人處在高溫環境中,此時用麻黃鹼50~60毫克1.5~2小時后,汗液分泌要比來用麻黃鹼者更快更多,而皮下注射麻黃鹼的局部皮膚,並不引起特殊的汗分泌,因此,麻黃鹼的這種作用,可能系中樞性的。
㈤麻黃鹼的作用原理:麻黃鹼的作用屬於混合型,大部分是由於同腎上腺素能受體結合而產生的直接作用,小部分由於促進介質釋放的間接因素。
麻黃鹼反覆應用時易產生快速耐受性,作用迅速減弱,最後可以完全無效,經數小時后可以恢復,在快速耐受形成的機理中,也具有直接與間接兩種因素,有人用離體家兔主動脈條進行實驗,認為麻黃鹼除作用於腎上腺素能受體外,對主動脈平滑肌尚可能有其他作用受體;也有人提出去氧麻黃鹼的急速耐受與中樞調節有關,但破壞中腦外側網狀核並無影響。
②偽麻黃鹼的作用在升壓作用,收縮鼻粘膜血管之作用方面,麻黃鹼最強,人工合成的消旋麻黃鹼次之,偽麻黃鹼最弱。
毒性亦以麻黃鹼最強(100),消旋麻黃鹼次之,偽麻黃鹼最弱(56.5)。偽麻黃鹼較麻黃鹼有顯著利尿作用,用水、鹽水及尿素后,更進一步增加尿量排出,但對麻醉狗則尿量反而減少,對輕症實驗性腎小管性腎炎之犬仍然產生利尿反應,嚴重者則無利尿作用。
離體兔肺灌流實驗表明,偽麻黃鹼極稀的溶液及濃溶液均使支氣管鬆弛,中等濃度則使支氣管肌收縮,而甲基麻黃鹼任何濃度均能舒張支氣管平滑肌。
③麻黃次鹼的作用麻黃次鹼能降低血壓,增加離體豚鼠子宮的收縮及離體兔腸的蠕動,麻黃根浸膏靜脈注射於貓及家兔亦有降壓作用。
草麻黃中提得的麻黃揮髮油,在體外試驗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給感染A型、PR8型流感病毒的小白鼠皮下注射有治療作用(存活日期增加,肺損傷降低)。
麻黃油乳劑對肌注消毒牛乳引起人工發熱的家兔,有解熱作用,麻黃揮髮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對正常小白鼠體溫均有降溫作用,但麻黃揮髮油作用不如松油醇明顯。麻黃揮髮油乳劑灌胃、肌注、腹腔注射對正常及發熱貓均不表現發汗作用(以足跖部有無潮濕及汗珠為指標),對發熱病人亦無發汗作用。
一定劑量的麻黃鹼能對抗麻黃油乳劑引起的小鼠鎮靜作用及兔全身肌肉癱瘓現象,對蟾蜍心臟,麻黃油乳劑只表現抑制作用,麻黃鹼並不能拮抗此作用,麻黃油乳劑在不影響肌緊張的劑量時,對兔呼吸運動呈先興奮后抑制。麻黃揮髮油乳劑口服安全度很大,注射於家兔腹部或耳部皮下組織均有一定時刺激作用,對家兔眼結膜有較強的刺激作用。麻杏石甘湯在雞胚實驗中對陝中61-l株流感病毒有抗病毒作用,其作用主要為麻黃;石膏、甘草、杏仁對麻黃的抗病毒作用,並不表現協同。麻杏石甘湯,麻黃、甘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綠膿桿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麻黃的作用較強。

功用主治


雙穗麻黃
雙穗麻黃
發汗,平喘,利水。
治傷寒表實,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骨節疼痛;咳嗽氣喘;風水浮腫,小便不利;風邪頑痹,皮膚不仁,風疹瘙癢。
①《本經》: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
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
②《別錄》:主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余疾。
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
③《藥性論》:治身上毒風頑痹,皮肉不仁。
④《日華子本草》:通九竅,調血脈,御山嵐瘴氣
⑤《珍珠囊》:泄衛中實,去營中寒,發太陽、少陰之汗。
⑥《滇南本草》:治鼻竅閉塞不通、香臭不聞,肺寒咳嗽。
⑦《綱目》:散赤目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
⑧《科學的民間藥草》:治氣喘,乾草熱,百日咳,氣管支炎等。
⑨《現代實用中藥》:對關節疼痛有效。
J ⑩《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治腹痛,下痢,疝氣,目疾及感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宜先煎,去水面浮沫),0.5~2錢;或入丸、散。
【宜忌】凡素體虛弱而自汗、盜汗、氣喘者,均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厚朴為之使。
惡辛夷、石韋。
②《別錄》:不可多服,令人虛。
③《蜀本草》:白薇為之使。
④《醫學入門》:傷風有汗及陰虛傷食者禁用。
⑤《本草經疏》:表虛自汗,陰虛盜汗;肺虛有熱,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瘡疤熱甚,不因寒邪所郁而自倒靨;虛人傷風,氣虛發喘;陰虛火炎,以致眩暈頭痛;南方中風癱瘓,及平日陽虛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
【選方】①治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葯,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
②治太陽病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葯,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③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④治風痹榮衛不行,四肢疼痛:麻黃五兩(去根節了,秤),桂心二兩。上搗細羅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餳。每服不計時候,以熱酒調下一茶匙,頻服,以汗出為度。
⑤治傷寒熱出表,發黃疸:麻黃三兩,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盡服之,溫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時用清酒,春月宜用水。
⑥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滿氣短: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
⑦治病瘡皰倒黶黑者:麻黃(剪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熱盡服之,避風,伺其瘡復出。一法用無灰酒煎,但小兒不能飲酒者難服,然其效更速。
名家論述
①李杲: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六淫有餘之邪,客於陽分皮毛之間,腠理閉拒,營衛氣血不行,故謂之實,二葯輕清,故可去之。
②《湯液本草》:夫麻黃治衛實之葯,桂枝治衛虛之葯。桂枝、麻黃,雖為太陽證葯,其實榮衛葯也。肺主衛(為氣),心主榮(為血),故麻黃為手太陰之劑,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傷寒傷風而嗽者,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⑦《本草經疏》:麻黃,輕可去實,故療傷寒,為解肌第一。專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若邪氣者,蓋以風寒濕之外邪,客於陽分皮毛之間,則腠理閉拒,榮衛氣血不能行,故謂之實,此葯輕清,故能去其壅實,使邪從表散也;咳逆上氣者,風寒郁於手太陰也;寒熱者,邪在表也;五臟邪氣緩急者,五緩六急也;風脅痛者,風邪客於脅下也,斯皆衛實之病也。衛中風寒之邪既散,則上來諸證自除矣。其曰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癥堅積聚,亦非發表所能。潔古云:去榮中寒邪,泄衛中風熱,乃確論也。多服令人虛,走散真元之氣故也。
④《本草通玄》:麻黃輕可去實,為發表第一葯,惟當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為相宜。發熱惡寒,苟不頭疼、身痛、拘急、脈不浮緊者,不可用也。雖可汗之症,亦當察病之重輕,人之虛實,不得多服。蓋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誤汗,雖可汗而過汗,則心血為之動搖,或亡陽,或血溢而成壞症,可不兢兢致謹哉。
⑤《本草正》:麻黃以輕揚之味,而兼辛溫之性,故善達肌表,走經絡,大能表散風邪,祛除寒毒。一應溫疫、瘧疾、瘴氣、山嵐,凡足三陽表實之證,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陰、厥陰筋骨之間,非用麻黃、官桂不能逐也。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則在佐使之間,或兼氣葯以助力,可得衛中之汗;或兼血葯以助液,可得營中之汗;或兼溫葯以助陽,可逐陰凝之寒毒;或兼寒葯以助陰,可解炎熱之瘟邪;此實傷寒陰瘧家第一要葯,故仲景諸方,以此為首,實千古之獨得者也。今見後人多有畏之為毒藥而不敢用,又有謂夏月不宜用麻黃者,皆不達。雖在李氏有雲,若過發汗則汗多亡陽,若自汗表虛之人,用之則脫人元氣,是皆過用及誤用而然,若陰邪深入,則無論冬夏,皆所最宜,又何過之有。此外如手太陰之風寒咳嗽,手少陰之風熱斑疹,足少陰之風水腫脹,足厥陰之風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為最。然柴胡、麻黃俱為散邪要葯,但陽邪宜柴胡,陰邪宜麻黃,不可不察也。

資源現狀


雙穗麻黃
雙穗麻黃
雙穗麻黃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尤其進入20 世紀80 年代中後期,由於西方國家對麻黃素需求量的增加,麻黃素原粉出口價格直線上升,由 1989 年的 11萬元上升到 1995 年的55 萬元,因此,麻黃草價格也連年上升,產地競相收購,導致破壞性採收 連)根拔,雙穗麻黃草場嚴重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瀕臨絕跡。至20 世紀90 年代,全國每年因採收麻黃而遭破壞的草場面積達2700 ,儲量急劇下降。從主km要產區看,新疆可利用加工的麻黃蘊藏量為2410 萬,每年採收量1.4 萬,到目前野生麻黃資源已嚴重不足,烏魯木齊市附近戈壁灘上原有的 11.33 萬中麻黃現已絕跡。麻黃草是甘肅河西走廊荒漠hm植被區系的主要群落,蘊藏量 4000~ 5000 ,由於過度採挖,致使質優和品位高的中麻黃野生資源幾乎滅絕,甚至很難採集到種子。麻黃資源較豐富的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原有麻黃分佈總面積 37.20 萬,其中以麻黃為主建群種的群居面積 11100 萬,但近年來由於草原退化和人們亂采亂挖,導致麻黃草的分佈面積每年以 7000 的面積銳減 ; 而鄂托克前旗 20 世紀 80 年代初野生雙穗麻黃蘊藏量110 萬,至1994 年已急劇下降到不足2000 。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到內蒙古挖藥材人員近 200萬人次,所到之處植被被嚴重破壞,造成大面積土壤裸露,使 400100 萬 草場完全沙化,1266.70萬草場遭到嚴重破壞。為了杜絕這種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對藥草亂采亂挖的不合理現象,國務院在 2000 年頒布了《甘草、麻黃草專營和許可證管理辦法》,2001 年又頒布了《關於禁止採集和銷售髮菜,制止濫挖乾草和麻黃草有關問題的通知》、《關於限制乾草、麻黃草、蓯蓉和雪蓮及其產品為原料生產保健品的通知》,以加強對麻黃草的管理,禁止採集野生麻黃,積極鼓勵發展人工種植,保護野生資源和生態環境。

人工馴化栽培研究現狀


雙穗麻黃
雙穗麻黃
雙穗麻黃資源的人工馴化栽培研究開始於20世紀90 年代初期,目前人工馴化栽培雙穗麻黃已經在內蒙古、寧夏、新疆和甘肅等省區獲得成功。1991 年王成信等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緣的甘肅民勤縣成功地對雙穗麻黃進行了人工栽培試驗,發現麻黃育苗的最佳時間為 4 月至 5 月上旬,適宜的地溫和氣溫分別在 22 ℃和 16 ℃以上,雙穗麻黃適宜的播種深度為 0.5~ 1.0 ,其它3 種為 0.5~ 1.5,定植密度為 30000~ 60000 株,並且發現施肥量與產量呈正相關。1994 年尹克林報道,在吐魯番沙漠地區成功地引種栽培了中麻黃、草麻黃、膜果麻黃和木賊麻黃。1995 年藺福生等較為系統地研究了麻黃苗齡、種苗失水和灌水對麻黃移栽成活率和當年產量的影響,發現苗齡與成活率和當年麻黃野生資源人工馴化栽培與開發現狀 產量呈正相關關係,生產中最好用 2~ 3 齡的大苗;種苗失水與成活率和當年產量呈極顯著的負相關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