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鎧
明朝時期詩人
吳鎧(?—1539),字文濟,號石湖,陽谷縣城西關吳南園人。生活在明正德、嘉靖年間。其曾祖父吳大公原系江西南昌人,明初曾在揚州當過將領,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時,因系建文帝一派被舉族滅絕,孤身逃至山東陽谷落籍。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誅殺建文朝文臣武將,吳氏宗族多被殺戮。吳鎧的曾祖父隻身逃亡,避地陽谷,娶妻成家,生四子。次子英,時稱隱翁,即吳鎧祖父。鎧父澄,字源潔,號坦軒,先入學為生員,後為遼陽(今屬遼寧)地方官署屬員,遇有邊警,乃仗劍從征,因功授山海倉(今河北秦皇島市)巡檢。后告病歸里,家居30年,於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去世。
吳凱
寧夏,是明朝的邊陲府鎮,每年冬天,黃河封凍時,東蒙古族韃靼,就常常乘夜間越過黃河,侵襲寧夏。吳鎧的前任巡撫,採取設伏兵、築建堡壘等方法進行防禦,都沒有成功。吳鎧任巡撫后,採取斷然措施,委派都指揮使呂仲良修築了鎮河堡,阻斷了韃靼侵襲的路線,安定了地方。吳鎧還非常重視軍民的教育。在位期間,修建了寧夏歷史上有名的“東號”(儒學學生宿舍),選拔軍衛子弟中的優秀者彙集到儒學學宮讀書,為中國傳統文化在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傳播做出了突出貢獻。
吳凱墓
吳凱資料
<阿井膠泉>
“靈源疑出蛟龍窟,
淑氣原從天地貽。
九土所鍾惟上品,
千年制膠豈凡材。
煉砂煮石經濟事,
丹井葯爐亦可哀。
【盟台遺響】盟台即春秋時期齊桓公會盟台,在陽谷城中。
【谷山春曉】谷山在陽谷城中。
【紫荊餘韻】紫荊即紫荊堂,在陽谷城內。
【古塔夕照】陽谷古有塔,在夕陽輝映下,雲繞霧籠,其景頗麗。
【沙河雁渚】陽谷沙河,每到秋季,大雁過此,群群留停,甚有佳趣。
盟台,即春秋時齊桓公會盟台。會盟台傳說是春秋時期齊桓公召集天下諸侯議政富國的地點。指揮窪傳說是齊桓公會盟於陽谷時,取土建會盟台形成窪地,會盟時七十二路指揮在此相聚,故稱指揮窪。指揮窪是陽谷城中唯一的水面,面積達80畝。
春秋魯僖公三年,齊桓公作為霸主約宋、江、黃三國諸侯會盟於陽谷。《左傳》謂此次會盟的原因是“謀伐楚也”。會上,齊桓公還談了“無障谷(不要切斷上游水源),無貯粟(不可儲存糧食而不救災),無易樹子(不可更換嫡長繼承人),無以妾為妻”等內容,史稱“大會”。
紫荊即紫荊祠(紫荊堂),陽谷縣城老南門內原有“紫荊祠”,今陽谷縣有紫荊街。陽谷縣城紫荊堂源於原朝城縣,后陽谷縣城內有紫荊堂,為明萬曆年間知縣李蔭建;據傳,隋朝田真、田廣、田慶兄弟三人,兄弟重義。長兄田真居朝為官,大弟田慶為蘭田知縣,三弟田廣任北京城鎮定府鎮縣知縣,兄弟雖各處為官,但祖業存在,合住一堂。家庭和睦,祖愛孫敬,享受不盡的天倫之樂,田府庭前有一株紫荊樹,樹大一圍,郁茂異常。每年春暖花開時節紫荊花開,花紅似火,鮮艷奪目,獨領風騷。更為家庭增添無限歡快喜悅。祖公見兒孫滿堂,人丁興旺故立言:今後一家要象庭外紫荊花一樣,興旺昌盛,紅紅火火,樹不死,不準分家。但田廣之妻不賢德,想單獨吃獨食,欲分財各立炊自立,故每日使女僕將熱洗臉水潑於樹下,久而久之紫荊樹枯萎了,闔家老小見狀大吃一驚,究其根源,原是郭氏所為,為嚴家教祖公命將郭氏休走。后紫荊樹不受熱水燙根慢慢又枝葉茂盛,復活如初。經過此事,紫荊花不死成了家和的象徵,世人則喻其為兄弟花。
指陽谷阿城阿膠廠內的古阿井
關於神農氏發掘古阿井的傳說:神農氏,又稱烈山氏、厲山氏,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話說一日,他在深山採藥,忽然望見一處清澈見底的清泉涌動,他掬而飲之,頓覺甜潤可口,神清力增,他忙招人來這裡掘井,因為周圍長著阿魏草,相沿呼為阿井。阿井在今陽谷縣城東阿城鎮西北約3公里處,這個傳說因歷時久遠無從考證。
陽谷古阿井,又稱阿膠井,在今阿城鎮西北2公里處。南距東阿古城東南郊遺址1公里余,北距古城北門遺址半公里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東阿縣故城’大城北門內西側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輪,深六七丈,歲常煮膠以供天府,本草所謂阿膠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井深數丈,以青磚砌就,井口以長方形青石板覆蓋。
井北有六角六柱石亭,為清光緒五年 (1879) 重建,造型古樸,雕琢精細。亭內有龜馱碑,高約5尺,寬2尺余,碑上篆刻“古阿井”三個大字,“井”字內還有—點。正面石柱楹聯為“聖代即今多雨露,仙鄉留此好源泉”,橫額“濟世壽人”。亭旁舊有接官廳和龍神祠。據孫星衍《岱南閣集·重修阿井碑記》謂:“阿井辟自上古……海內古迹,莫先於此……或神農於此嘗味尋源。”
傳說阿井系濟水潛流所注,舊泉有九孔,泉窟中住著一條蛟龍。唐朝大將尉遲恭(即尉遲敬德)曾以欽差大臣至此,重修阿井。歷代多有寫阿井的題詠,唐元稹在一首五古《賽神》中寫道:“阿膠在末派,罔象游上源。靈藥所巡盡,黑波朝夕噴。神龍厭流濁,先伐鼉與黿,黿鼉在龍穴,妖氣常郁溫。”這是見到的最早寫阿膠井的詩。其他人的詩篇中也有“蛟龍窟”、“龍誕”“龍湫”一類記述關於龍的傳說的詩句。
濟水付流三百里,逐出珠泉不盈咫。
銀床玉甃開蒼苔,設瀝爭分青石髓。
人言此水重且甘,疏風止血仍祛痰。
黑驢皮革山拓火,靈膠不徑走郵函。
屠兒刲剝如山積,官司催取朝飛繳。
驛騎紅塵白日奔,夭占疲癃竟何益。
我素珍重勤封閉,免造業錢充饋遺。
任他自息仍自消,還卻靈源與天地。
古阿井水色綠而重,清冽甘美,富含鈣、鎂、鉀、鈉等 10 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用以煮膠,易除雜質,且能增強療效。歷代此地生產的阿膠被視為上品,享有“真膠”、“貢膠”之譽,1915年曾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頭等獎。
陽谷緩崗佔全縣面積的48.7%,俗有“陽谷三山不見山”之稱。
陽谷古有塔,在夕陽輝映下雲繞霧籠,風景如畫。
過去陽谷城南沙河,每到秋季,大雁過此,群群停留,甚為有趣。
以上景現已不存。
相傳當年康王南渡時,為金兵所追,河無渡船,難以涉過,緊迫間,有馬賓士而來,康王騎之,過河脫險,馬忽然委地而墜,此馬乃關聖祠中之泥馬也。康王登位后,下詔書命鑄造鐵馬兩匹,以謝神靈。從此以後,此關聖祠俗稱“鐵馬關聖祠”。
此典故與泥馬渡康王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