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觀清

何觀清

何觀清,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學專家,中國流行病學的先驅和奠基人之一,同時做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流行病學教授,他也是為中國醫學和公共衛生教育做出了卓越貢獻的教育家。為中國流行病學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尤其在闡明中國黑熱病病原學特徵。傳播媒介和傳播途徑方面以及開展人群防治方面做出傑出的成績。此外,在涼山彝族血吸蟲流行病學調查疫病控制的信息和決策現代化方面也做出重要的貢獻。

人物簡介


何觀清
何觀清
何觀清(1911-1995),流行病學家。廣東寶安(今深圳)人。1933年畢業於東吳大學。1937年獲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1948年獲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同年回國,任中央衛生實驗院研究員。建國后,歷任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系主任、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流行病學教研室主任、教授,中華醫學會流行病學會副主任委員。是第六屆中國政協委員。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1947年發現印度型和地中海型黑熱病並存於中國,並證明中華白蛉為其傳播媒介。1956年首次在國內使用雙盲法,否定了當時使用噬菌體預防痢疾的作法。撰有《西北黑熱病流行病之概要》等論文。

人生經歷


1911年生於南美一華僑家庭,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醫學預科獲理學士學位,1937年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從畢業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的1942年初,他在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系任實習員和助教。此後,他離開北平協和醫學院,先後任蘭州西北衛生實驗院黑熱病室主任、南京中央衛生實驗院流行病微生物學實驗所代理所長。1947年他到美國著名的Johns Hopkins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學習,1948年獲得公共衛生碩士學位,是當時獲得該學位的少數幾位華人之一。歸國后,從1949年起他繼續到北京協和醫學院任教,1986年被國際流行病學會邀請為會員。

主要成就


黑熱病
在中國黑熱病猖獗流行的20世紀30~40年代,何觀清教授在黑熱病流行區進行了艱苦的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根據大量無可辨駁的科學數據和嚴密的邏輯推理,明確地指出中國黑熱病在自然界的唯一傳播途徑是通過白蛉叮咬傳播,使國內當時爭論不休的難題得以解決。並且首次在中國提出中國西北黑熱病屬於地中海型,而華北蘇北黑熱病則近似印度型,同時還指出了犬利什曼原蟲在此兩型黑熱病上所起的不同流行病學作用。他首次報告了髂骨穿刺獲取犬骨髓的方法,其優良的可靠性和簡易性使之後來成為在中國普遍採用的檢查利什曼原蟲的主要方法。他率先應用黑熱病“六針療法”,並採用原蟲消失速度這一客觀指標,對其療效進行了可靠的評價。他與同道創用了一項簡易而安全的脾穿新方法,其診斷的靈敏度及特異度均高於肝及胸骨穿刺所獲結果。他先後在西北建立了36個黑熱病防治站,推廣和應用通過科學研究所制定的黑熱病防治策略和措施,將科研和疾病控制緊密結合,使中國西北黑熱病得到有效控制,這一成就堪稱是中國最早實踐預防為主和防治結合衛生方針的典範。他的這些傑出的工作為後來中國實現基本消滅黑熱病作出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隨機盲法安慰劑對照實驗研究方法
何觀清教授是將隨機盲法安慰劑對照實驗研究方法引入中國的先驅者之一,50年代,他應用此研究方法對痢疾噬菌體預防痢疾的效果做出了科學的評價,因而否定了用其做為疫苗控制細菌性痢疾的做法,此項研究成果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資金,產生很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疾病監測點
在經歷了多年政治運動衝擊、重新回到研究和教學崗位之後,何觀清教授深感中國的醫學衛生決策需要疾病信息做基礎。在1980年左右他開始倡導並率先在中國13個省、市建立了30個疾病監測點,目前這個監測系統已經擴大到30個省市(自治區)、145個監測點,成為國內製定醫學衛生髮展規劃和疾病控制對策措施的重要信息來源,也為評價很多衛生對策的效果提供了科學依據。這項工作曾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高血壓影響因素的研究
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何觀清教授主持了在中國四川涼山彝族人群中進行的高血壓影響因素的研究,研究組成功地應用移民流行病學方法,通過前後十年的研究,發現涼山地區彝族極少有高血壓病例主要是環境因素的作用,而非遺傳因素的影響,這個結果為高血壓病因研究作出了貢獻。本項研究也獲得了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流行病學研究
此外,何觀清教授在50年代曾主持對一起不明原因的嚴重神經系統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證實了這是一種疫苗的嚴重過敏反應;在70年代參與過克山病的病因研究;在80年代,他指導研究生涉足更多的非傳染病問題的研究領域,除上述彝族血壓研究外,還有兒童血壓研究、乙腦預測的數學模型、酒糟鼻的病因研究及防治、中學生吸煙行為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影響嬰幼兒精神發育的因素和干預評價等。何觀清教授幾十年來先後發表科學論文八十餘篇,主編及參與編著的教科書及專著達十餘種。
獻身教育 精心育人
何觀清教授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流行病學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作為在醫學和公共衛生教育崗位上辛勤耕耘60年的教育家,他豐富的教學思想和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永遠是借鑒和繼承的寶貴財富。
何觀清教授認為醫學的任務是解決人的健康問題,而解決健康問題有兩種方法,一是防病,二是治病,防病與治病相比,防病應該放在第一位。醫學教育應使醫生在學生時代就要樹立起預防為主的思想。
何觀清教授將畢生的主要精力都奉獻給了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始終期盼將這所學校辦成世界一流的醫科大學。他堅持認為協和醫科大學應該實施通科教育,反對過早進入專業,並認為一個從醫學院畢業的學生,既可以做醫生從事臨床事業,也可以從事醫學基礎科研做一個研究人員,還可以選擇預防醫學成為流行病學家和公共衛生專家。他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醫學教育,不僅要培養會行醫的醫生,而且要培養對中國醫學衛生事業有影響的人才,包括醫學科學家和政府衛生官員。
何觀清教授畢生治學嚴謹,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堅持教書與育人並重,歷來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這也是他本人一直在身體力行的精神。何教授逾八十高齡仍工作在本科生教學和研究生培養的第一線,直到病逝。何觀清教授一生精心育人,可謂桃李滿天下。無論是他培養的大量協和醫大本科學生,還是改革開放后培養的流行病學2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其中許多人現都已成為所在工作地區或單位的學科帶頭人,他們無論現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很多人都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令人驕傲的成績,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已成為所從事專業領域的知名專家,為中國的醫學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嚴謹治學 尊重實踐
何觀清教授一生的成就眾人矚目,然而他的嚴謹治學精神及獲取這些成就的學術思想,卻是後人更應珍視的寶貴財富。
“學科總是要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發展,而不應總是一成不變。”何觀清教授從不滿足只學習別人的理論,而是在實踐中用批判的態度去發展、完善不合理的過時理論。在做學問上,絕不鸚鵡學舌。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國內流行病學界在圍繞流行病學的研究內容是只研究傳染病,還是也應包括非傳染病在內的爭論中,何觀清教授認為,流行病學不應局限於研究傳染病的流行,也應研究非傳染病的流行。雖然傳染病和非傳染病在人群中的發生和流行機理有所不同,但兩者都具有流行現象,因此都應是流行病學研究的內容。並堅持認為,流行病學是一門研究疾病分佈頻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學問,應該將“流行”這一概念轉變為“分佈”的概念。在中國確立流行病學這一現代概念,是中國流行病學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這對把中國的病因研究和疾病控制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產生了深遠的學術影響。何觀清教授在這一點上是做出了貢獻的。在闡述傳染病流行機理時,何觀清教授認為用病原體、人群和環境三方面的相互作用去解釋流行過程更為合理。“三環節、兩因素”中的傳染源僅僅是指病原體繁殖的場所,並未表明病原體的類型和致病力及其變異情況,因而在解釋某些傳染病如流感等病的流行中是有局限性的。隨著流行病學研究內容的擴大,何觀清教授進一步將三方面因素中的病原體改為致病因子,以適應非傳染病病因的需要。因為非傳染病病因可分為生物性和非生物性因子兩大類,而“病原體”的概念只適合生物性因子,無法解釋非生物性因子的病因作用。這一觀點使“流行病學的研究內容應包括一切疾病”的看法,在理論上得到完善。何觀清教授還特別指出,“三環節、兩因素”的理論在控制傳染病流行的實際應用方面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即把中國十分貧乏而又極為寶貴的衛生資源,浪費在確定傳染病爆發和流行的傳染源或消滅傳染源上。對一些傳染病來說,查清傳染源對控制傳染病的爆發和流行意義並不大,而消滅傳染源往往更是目前中國人力、物力和財力所辦不到的。何觀清教授則極力主張查清傳染病爆發疫情的“傳染來源”,認為這是控制疫情暴發流行的關鍵。
何觀清
何觀清
“流行病學方法的核心是現場觀察和現場實驗。”何觀清教授認為這是流行病學的精髓,是流行病學家的行動指南,並把這一觀點作為畢生的治學準則。在黑熱病的防治研究、鼠腦乙型腦炎疫苗嚴重副作用的證實及克山病病因探討中,他始終堅持深入現場,進行細緻的調查。他之所以在眾多的研究中獲得成功,關鍵在於始終堅持這一原則,並獲得了反映事實本來面目的真實資料,使以此資料為基礎的科學分析和推理才能得以成立。在他的著作和教學中,始終強調:流行病學調查必須要獲得現場的真實原始資料。沒有現場真實的原始資料作為分析推理的基礎,無論使用何等現代化的電子計算機和統計分析軟體,採用多麼複雜的統計學分析方法和模型,也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他認為近年流行病學方法的發展主要是在統計分析方法方面的進步,一些新步入流行病學界的年輕人往往只重視資料的統計分析方法的學習,而忽視如何深入現場實地,準確可靠地獲得第一手資料及在調查方面積累經驗。流行病學方法中現場觀察是最基本的方法,現場調查是最重要的基本功,而統計分析只是工具,後者是為前者服務的,兩者不可顛倒。現場實驗是採用人工手段來干預疾病在人群中的自然分佈,目的在於驗證提出的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假說,或確定病因已明疾病的流行因素,或評價某一措施的防治效果。現場實驗必須進行對照觀察。因為一方面是許多疾病的自然史尚未弄清,另一方面是現場遠比實驗室複雜,易受選擇偏倚、觀察偏倚和混雜偏倚的影響,故更加需要強調設立嚴格對照的必要性。一項嚴重缺乏可比性的觀察實驗,往往很難獲得正確的結論。

榮譽


歷任公共衛生系主任、教授,及以後的中國醫學科學院流行病學微生物學研究所流行病學室主任、研究員,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流行病學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公共衛生系名譽主任,並成為中國較早的流行病學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此外,何觀清教授還擔任過中華流行病學會主任委員、名譽主任委員,中華流行病學雜誌主編、中華預防醫學雜誌副主編等職務,1950年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和三級國旗勳章。他還獲得過其它很多榮譽和地位,包括在晚年擔任第六、七兩屆全國政協委員。

評價


何觀清教授一生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他曾在政治上經遇到過不公正的待遇,但他榮辱不驚,仍然堅持無私地將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奉獻給國家的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事業,所有的坎坷和磨難都沒有動搖他報效祖國的初衷。在政治上他堅持認為只有共產黨能夠領導中國,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和現代化。在科研和教學中,從來都是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如在進行痢疾噬菌體菌苗預防效果評價這項研究時,他是冒著極大的政治壓力的。一是因為痢疾噬菌體菌苗當時是國外援助引進的,“老大哥”的東西都是正確的,不容否定;二是在20世紀50年代,國內醫學界還很少有人能接受來自西方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實驗是最科學的評價方法。但是作為一名科學家,不能人云亦云,盲目崇拜國外引進的東西。他堅持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去驗證別人的結論,讓事實來做裁決,毫不考慮個人的得失。在確定國外引進的鼠腦乙型腦炎疫苗副作用研究時,也表現出這種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無畏品質。
何觀清教授不僅是一位科學家,而且是一位愛國志士。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兩次奔赴朝鮮戰場,應用流行病學知識和技術,為粉碎帝國主義的細菌戰立下了功勞,先後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和三級國旗勳章各一枚,為保衛祖國做出了貢獻
何觀清教授從事流行病學、公共衛生教學與科研60年,擔任過眾多職務,獲得過許多榮譽。但在眾多的榮譽面前,何觀清教授始終謙虛謹慎,勤懇好學,直至晚年也是如此,一生都滿腔熱情地在教學、科研、學術交流及編審等大量繁忙的工作中辛勤耕耘,為發展中國的流行病學、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事業做貢獻。

主要著作


1、何觀清 《西北黑熱病流行病學之概要》 中華醫學雜誌,1948,34:295
2、何觀清、宋從新、李容 《胸骨、脾、肝穿刺診斷黑熱病的比較》 中華醫學雜誌,1948,34:479
3、何觀清、胡真 《痢疾噬菌體預防痢疾的實地觀察》 中華衛生雜誌,1957,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