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按摩

按摩醫術

經絡按摩是嚴格依據中醫經絡學原理進行診療的按摩醫術。醫生通過經絡辨證,進行診斷,然後通過走經行絡的手法按摩,進而通調任督二脈(古稱小周天)和十二經(古稱大周天)的按摩方法。從性質上來說,經絡按摩屬於中醫外治範疇。從按摩的屬性上,經絡按摩屬於中華按摩醫學的原始主流。經絡按摩源自《黃帝內經》。《素問》中的《異法方宜論》,以專論的形式,從醫學地理學的廣闊視野闡述了中醫各種治法的由來。其中,按摩從中央出。按摩療法產生於中原地帶是因為:“中央者,其地平認濕,天地所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瘺、厥、寒、熱,其治宜引導按蹺。”《靈樞•刺節真邪篇》說:“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卧,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及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內經》中對經絡按摩治療疾病的闡述,介紹了操作方法,對其挾、按、卷、切的手法和“推而散之”的原理都兼而論之。

主要特徵


● 治療:經絡按摩源自《內經》,依據《靈樞》經絡之理,故更長於內科疾病治療。
● 手法:經絡按摩行經走絡,通調周天,手法輕柔,不施拙力,有別西人之術。
● 傳播:經絡按摩之國家教育始於唐代,後世歷朝,皆為中華醫學教育之正統。

臨床應用


● 1.頭部按摩
● 具有醒腦開竅的功能,可治療頭痛偏頭痛,預防老人痴呆症及增加腦細胞的活動。
● (1)從前至后按摩 以雙手拇指及其他四指的指腹從前髮際處以按壓方式推至枕部的風池穴,平時也可以用梳子做同方向的梳頭數次。
● (2)按揉枕部穴位 雙手拇指按揉兩側風池、風府穴,至有酸脹感為宜。
● (3)拿捏頸項部 以示指、中指、無名指配合手掌對頸部做拿捏的動作,並向下拿捏至肩部。
● 2.眼面部按摩
● 對於長時間做近距離工作的人,可以消除或減輕眼部疲勞,並可預防眼睛視力的減退及眼袋的產生。
● (1)眼眶部按摩 雙手示指或中指分推眉毛,由眉頭部的攢竹穴推至眉尾部的絲竹空穴。再由雙手拇指及食指、中指按揉眼眶內的睛明穴后,循著上、下眼眶推至尾部的瞳子骨穴,上下重複進行數次,至整個眼眶都有酸脹感止。
● (2)穴位按摩 將雙手掌心搓熱后,掌心貼著前額,按揉太陽穴及鼻旁的迎香穴,用點力向下擦到下頦處,若有鼻病感冒流鼻涕鼻塞者,可順便以中指由迎香穴向上擦至鼻根處,反覆連續約10次。
● (3)叩齒 舌頭頂住上顎部,下牙往上作叩齒動作連續20次。
● 3.耳部按摩
● 耳朵的穴道跟人體的五臟六腑有密切的關係,按摩耳朵除了可加強臟腑的功能外,還可預防聽力的減退及耳鳴。搓揉耳朵,雙手拇指及示指彎屈后,作上下搓耳動作,至耳朵紅熱為宜。
● 4.四肢保健按摩
● 加強手腳的新陳代謝,治療酸痛,並可預防手肘、膝蓋的退化。
● (1)從肩部向手臂拿捏,按揉手三里曲池曲澤等穴。
● (2)互捻雙手十指,搓熱手掌、手背至熱為宜。
● (3)按揉大腿、膝關節,拿小腿的腓腸肌,點按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等穴,至酸脹感為宜。
● (4)一手抓腳踝部,一手抓腳趾頭,做旋轉踝關節的動作,20~30次。
● (5)快速用力擦熱腳底推湧泉,可加強腎功能,防止腳底冰冷。
● 5.腰部保健按摩
● 雙手握拳,用拇指指掌關節在腰部作旋轉用力按揉,再以手掌部用力上下擦動,至腰部發熱為止。並可做些彎腰、旋轉腰部的動作,以鍛煉腰部肌肉。
● 6.腹部保健按摩
● (1)摩腹 將雙手掌心搓熱后,一手掌心貼在肚臍上,以肚臍為圓心,以順時針方向作柔和的摩腹動作,持續2~5分鐘。
● (2)擦腹 雙手從肋骨下緣擦至小腹部,以腹部發熱為宜。
● 7.開通閉塞功能
● 用手指羅紋面著力於面部或肢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漸用力下壓的手法,要求按壓方向垂直,力量由輕到重,穩而持續,使刺激充分透達皮下組織的深部。此法具有較強的刺激性,常與揉法合作,稱為按揉法。按法有明顯的開通閉塞作用,可擴張血管改善組織的血液供應,使機體內氧化作用增強,還能消除淋巴管內的瘀滯狀態,增加組織的營養而消除水腫

注意事項


● 按摩時,必須注意如下幾點:
● 1.明確診斷,選用穴位,確定手法,做到心中有數,考慮全面,有中心有重點。
● 2.根據不同疾病與按摩部位的不同,採用合適的按摩體位。體位要使患者舒適,治療方便,有利於各種手法的操作。不論是自我按摩或由別人按摩,都要注意。
● 3.按摩的操作程序、強度、時間,需根據患者的全身與局部反應及治療后的變化隨時調整。並應掌握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
● 4.做好患者的解釋工作,囑患者不要緊張,肌肉要放鬆,呼吸自然,寬衣松帶。做腰背和下腹部的按摩,應先排空大小便。患者在過飢、過飽以及醉酒後均不適宜按摩,一般在餐后2小時按摩較妥。
● 5.對患者要耐心、認真、親切、負責,使患者對醫生既信任又能配合治療。自我按摩時也要注意放鬆和時間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