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按摩療法的結果 展開
  • 適應症十分廣泛的民間物理療法
  • 第一集

按摩療法

適應症十分廣泛的民間物理療法

按摩是一種適應症十分廣泛的民間物理療法。有正骨按摩、傷科按摩、小兒按摩、經絡按摩、臟腑按摩、急救按摩、保健按摩、點穴按摩等。

按摩又稱推拿,是祖國醫學寶庫中最具特色的一種醫療保健方法。它是施術者用雙手或肢體的其他部位,在受術者的體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施以各種手法操作,以達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等目的的一種物理療法,以其簡單易學、便於操作、療效顯著、費用低廉、無毒副反應等特點而備受人們的喜愛。

原理


按摩療法的機理為:
一是使局部血管擴張,增加血液和淋巴液等循環,以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態,促進新陳代謝及滯留體液或病理滲出物的吸收;
二是誘導深部組織的血液流向體表,或使一部分血液郁滯於局部,或使深部組織充血,以減低體內或其他部位的充血現象,促進病理產生物的消散;
三是調節肌肉機能,增強肌肉彈性,張力和耐久性,緩解病理緊張並促進排出有毒代謝產物;四是影響神經機能,使其興奮或鎮靜,振奮精神,或解除疲勞,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操作方法


臨床上使用按摩手法的種類很多,學派不一,動作不同,據之有幾十種甚至達百餘種,但一般常用的不過二三十種。這些手法在實際應用中有一定的規律。按其作用力的方向可分為如下5種。

推揉類

(平面用力手法)
有推法、揉法、摩法、擦法、抹法。
1.推法:用手指或手掌在人體某一個部位或穴位上做前後、上下或左右的推動。推法在應用時所用的力量須由輕而重,根據不同部位而決定用力大小。用力大時,作用達肌肉、內臟;用力小時,作用達皮下組織。一般頻率50- 150次/分,開始稍慢,逐漸加快。推法根據不同的部位和病情可分為拇指推、手掌推、肘尖推、拳推。
推法的主要作用是舒筋活血,解痙止痛,增加皮膚強性,促進肌肉生長,消除疲勞和使肌肉放鬆。
2.揉法:用手指或手掌面在身體某個部位做迴旋揉動。
揉法的作用力一般不大,僅達到皮下組織,但重揉時叫作用到肌肉。頻率較慢50-100次/分,一般是由輕到重再至輕。此種手法較溫和,多在疼痛部位或強手法刺激后使用,也可在放鬆肌肉、解除局部痙攣時用。操作時手指和手掌應緊貼皮膚,與皮膚之間不能移動,而皮下的組織被揉動,幅度可逐漸擴大。根據按揉的部位不同可分為拇指揉、大魚際揉、肘揉、掌揉等等。
揉法的主要作用是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消積理氣,助消化等。
3.摩法:用手指或手掌在身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皮膚表面順、逆時針方向的迴旋摩動。操作時指或掌不要緊貼皮膚,在皮膚表面做迴旋性的摩動,作用力溫和而淺,僅達皮膚與皮下。摩法的頻率根據病情的需要而定,一般慢的30-60次/分,快的100-200次/分左右。此法多用單手摩,也可用雙手摩。常用在按摩的開始,或疼痛較劇烈的部位及用強手法按摩后,使肌肉放鬆。摩法的轉動方向一般是順時針方向運動,摩法根據不同部位有指摩、掌摩、掌根摩三種。
摩法的主要作用是疏氣活血,消腫止痛,消積導滯,健脾和胃調補臟腑,增強皮膚彈性等。
4.抹法:用手指或手掌平伏按於按摩部位后,以均衡的壓力抹向一邊的一種手法。其作用力可淺在皮膚,深在肌肉。其強度不大,作用柔和。一般常用雙手同時操作,也可單手操作。根據不同的部位有指抹、掌抹、理筋三種方法。抹法不同於推法,它的著力一般較推法為重,推法是單方向的移動,抹法則可根據不同的治療位置任意往返移動。抹法的頻率也較推法慢。
抹法的主要作用是開竅,鎮靜,清醒頭目,擴張血管和增加皮膚彈性等。
5.擦法:是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上來回摩擦的一種手法。其作用力淺,僅作用於皮膚及皮下。其頻率較高,達100-200次/分。對皮膚引起反映較大,常要擦到皮膚髮紅,但不要擦破皮膚,故在操作時多用介質潤滑,防止皮膚受損。此法可單手操作,根據不同的部位有指擦和手掌擦。圖21。
擦法的主要作用是益氣養血活血通絡,加快血液循環,消腫止痛,祛風除濕,濕經散寒等。

按拍類

有按法、掐法、撥法、振法、彈法、拍捶法、踩蹺法、滾法。
1.按法:用手指或手掌在身體某處或穴位上用力向下按壓。按壓的力度可淺到皮肉,深達骨骼、關節和部分內臟處。操作時按壓的力量要由輕而重,使患部有一定壓迫感后,持續一段時間,再慢慢放鬆。也可以有節律的一按一松,這種按壓法在操作時一定要注意按壓的強度與頻率,不可過重、過急,應富有彈性。按法在施術時根據不同部位,不同疾病及不同治療目的,可分為拇指按、中指按、拳按、掌按、肘按。圖23。此外,尚有利用按摩工具按壓等。
按法的主要作用是通經活絡,散瘀止痛,矯正畸形等等。
2.掐法:是用拇指、中指或食指在身體某個部位或穴位上,做深入並持續的掐壓。圖24。掐法刺激較強,常用於穴位刺激按摩。操作時用力須由小到大,使其作用為由淺到深。掐法用在穴位時,可有強烈的酸脹感覺稱“得氣”反應。掐法也可稱指針法,是以指代針的意思。另與掐法近似的一種指切法,是用一手或兩手拇指做一排排輕巧而密集的掐壓,邊 掐邊向前推進。這一方法一般用於組織腫脹時,將其向前 方推散,而使腫脹散開。
掐法的主要作法是刺激穴位,疏通經脈,消腫散瘀,鎮靜安神,開竅等。
3.撥法:是將手指端嵌入軟組織縫隙中,然後做橫向的撥動。撥法的刺激很強,局部可有酸脹反應,用的力更應以病人能忍受為度。另有一種稱刮法,也是用手指端摸到軟組織有肥厚或硬結處做刮撥的手法。刮撥的方向可根據病變部位走向而定。
撥法和刮法的主要作用是緩解肌肉痙攣,松解組織粘連,舒筋通絡,滑利關節,消腫止痛等。
4.振法:用指端或手掌緊壓身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持續震顫的一種手法。操作時主要依靠前臂和手都的肌肉持續用勁發力,使力量集中於指端或手掌,形成震動力,使按摩部位隨之而發生震顫。操作時要著力實而頻率快,使其有向深部滲透的感覺。有些部位的穴位振法,用手振比較累,可以使用電振器做治療。但最好個做頭、面部的電動按摩器治療。通常每個穴位可做1分鐘左右。振法可單手操作,也可用雙手重疊操作。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可分為指振法、掌振法、電振法三種。
振法的主要治療作用是放鬆肌肉,調節神經,解痙止痛,消除疲勞等。
5. 彈法:用手指背面彈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彈時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後食指發出撥動滑脫,使食指指背在思部著力彈打。彈打的強度需由輕而重,著力也要有彈性,以不引起疼痛為宜。此手法多用單手操作,適用於關節部位,彈時可沿關節周圍進行。
彈法的主要作用是通利關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疲勞等。
6、拍捶法:用手指或手掌輕巧地拍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叫拍法。圖28。用空心拳或拳側面捶擊身體某部位的方法為捶法。拍法著力較輕,多用於胸廓、背部及表淺的關節部位;捶法作用力較重,可達肌肉、關節與骨骼。捶法輕而緩慢的操作可使筋骨舒展;重而快速的捶擊可使肌肉興奮。不論拍、捶在操作時要以腕發力,由輕而重,由慢而快,或一陣快,一陣慢交替操作。動作要協調、靈活,著力要有彈性。可單手操作,也可雙手操作。根據病變部位不同而分別選用拍、捶的治療方法。拍法可分為指拍、指背拍和掌拍。捶法可分為直拳捶、卧拳捶和側拳錘。
捶法的主要作用是行氣活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肌肉疲勞,緩解局部酸脹 等。
7.踩蹺法(也稱腳踩法):是用腳掌踩踏人體某一部位並做各種動作的一種方法。可以腳同時踩按,也可兩腳交替踩按。在踩踏時以腳掌前部著力於治療部位,一松一踩,力量要適宜,切不可過力。頻率要慢,做腰部治療時應與患者呼吸相配合,切忌迸氣。在治療時,若病人不願配合或要求停止治療,決不能勉強。此法多用於腰骶部及四肢的近側部。一般常用於腰椎間盤病變的治療。踩蹺法是按、壓、揉、推幾種手法的結合,且按摩強度較大。此法應用時要慎重,對年老體弱、小兒均不宜用。
8.滾法:是用手背部著力在身體上滾動的一種手法。操作時將掌指關節略為屈曲,以手掌背部近小指側部分,緊貼於治療部位上,連續擺動腕掌部,進行前臂旋轉和腕關節屈伸的協調運動。為了使滾動力集中到手指,在滾動前將手腕稍屈,各指略微伸開,手背平貼推拿部位以助發力。然(3)點揉氣海神闕曲池內關神門合谷足三里太沖,每穴約半分鐘。
2.病人俯卧位
(l)推法。醫生兩手全掌著力,分別置於脊柱兩側,沿足太陽膀胱經從第一胸椎至腰骶部反覆推摩5-7次。
(2)滾揉法。醫生兩手掌指交替著力,置於脊柱兩旁自上而不,自下而上反覆擦揉5-7次。
(3)點按肝俞腎俞命門,每穴約半分鐘。
3、病人坐位
(1)捏拿法。醫生一手扶一側肩部,另一手拇、食、中、無名指對稱捏拿後頸部,自上而下反覆施術2分鐘。
(2)點按風地、印堂太陽、人迎,每穴約半分鐘。
(3)叩法。醫生兩手四指交替叩擊頸項和肩、臂部,反覆施術5-7次。要求叩擊手法要輕巧,速度要快。
注意事項:
囑咐患者生活要有規律,不能過度勞累,適當鍛煉,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少食或無食刺激的食物。后再將手收回成原半握拳狀。如此一滾一回有節律地著力按壓,滾動向前.頻率100次/分左右。滾動時力量要均勻,使手背之滾動壓力持續作用於被按摩部位上。均不可發生跳動、擊打或摩擦。滾法的作用較深,以達肌肉層為度。其作用面也較大,多用於軟組織面積較大和肌肉較豐滿的部位。此法一般單手與雙手交替操作,也可雙手同時講行,或藉助器械操作。
滾法主要作用是舒筋活血,解痙止痛,強筋壯骨,滑利關節,緩解肌肉,筋膜的痙攣,消除疲勞。

捏拿類

有捏法、拿法、搓法、捉法。
1.捏法:將皮膚提起,作用於皮膚與皮下組織。捏法有兩種。一種是用拇指和食、中兩指相對,挾提皮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推進。手法強度可輕可重。輕的,患者感到溫和舒展;重的,患者則感到酸脹。頻率可快可慢,快老l00次/分以上,慢者 30~60次/分。另一種手握空拳狀,用食指中節和拇指指腹相對,挾提皮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推進。捏法可用單手操作,也可用雙手操作。捏法常用於治療小兒疾患,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也可用於成年人接摩。
2.拿法:用拇指與食、中指或其它手指相對做對應鉗形用力,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做一收一放或持續的揉捏動作。拿法不同於捏法,力量集中指尖上,而是指腹和手指的整個掌面著力。使用拿法時,腕要放鬆靈活,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在拿法的同時可結合提法,提拿並用。多在提拿某~肌腹時用,作用力要與肌腹時用,作用力要與肌腹相垂直。即縱行肌腹橫向提拿,橫行肌腹縱向提拿。此類手法強度比較大,被治療者反應明顯,一般以提拿時感覺酸脹、微痛,放鬆后感覺舒展、輕快的手法強度合適。通常是做定點拿、揉、提的手法,也可做移動拿、揉手法。拿法可根據不同疾病、不同部位,採用 指拿、四指拿、五指拿和抖動拿等。速度可快可慢,要有節奏,要連續,不可忽快忽慢,忽輕忽重。
拿法的主要作用是緩解肌肉痙攣,調節、興奮神經,通絡散寒,消除疲勞等。
3.搓法:是用雙手在肢體上相對用力進行搓動的一種手法。其作用力可達肌肉、肌腱、筋膜、骨骼、關節囊、韌帶等處。強度輕時感覺肌肉輕鬆,強度大時則有明顯的酸脹感。頻率一般30- 50次/分左右,搓動速度開始時由慢而快,結束時由快而 慢。搓法有掌搓和側掌搓兩種。
搓法的主要作用是疏散經絡,調和氣血,通利關節,鬆弛肌肉,消除疲勞等。
4.提法:提法是指醫者用雙手對按而向上提,或雙手按於施治部位使勁向上(反方向)提,或垂手拿起的手法。在臨床分為頓提法和端提法兩種。
(1)頓提法
患者正坐。醫者立於患例,囑患肢抬舉過頭並伸直(手 心向內),醫音的左手握食指、拇指,右手握無名指、中指、小指,先緩慢導引放鬆局部,再使勁上提3次,每提1次關節可發出1次彈響。但操作時避免使用暴力。
(2)端提法
患者正坐。醫者立於患者背後,雙手虎口置於患者同側 耳垂下,拇指於耳後高骨處,食指於下頜角緣,置准貼實后,雙手同時用力向內合立並向上提。但施本法時,必須注意雙手虎口必須對準患者同側耳垂下后側,並將患者頭部卡於兩手之中,同時應嚴密觀察患者,切勿壓及頸總動脈,造成危險。

牽抖類

有抖法、引伸法等。
1.抖法:是抖動身體的一種方法,也是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操作時握住患者遠端,在牽拉的同時做上下,或左右的 抖動。即象抖動繩子一樣用柔勁來抖動肢體,使肢體隨著抖動的力量似波浪樣的起伏。根據不同部位、不同疾病,抖動的次數也不同。抖法一般多應用於腕、上肢、下肢和腰部。圖38。此法的力量作用於肌肉、關節、韌帶,具有舒展筋骨、滑利關節,消除疲勞、整復和恢復解剖位置的異常。如腰椎間盤突出症常採用抖法來進行治療。
2.引伸法;是在肌肉放鬆時被動地牽伸關節的一種方法。本法屬於特殊的被動性運動按摩。此種方法的作用力,可使關節發生一時性超過正常生理活動幅度的運動。這種操作技巧較難,要順勢而行,使引伸的動作有勁而不蠻,幅度大而不野,達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程度。引伸法可有上肢引伸、下肢引伸、腰部引伸等多種。圖40。引伸法的治療作用,是牽伸關節攣縮,糾正關節錯位,增強肢體的活活動能力等。

運動類

有屈伸法、搖法、板法、背法。
1.屈伸法:是對有活 動障礙的關節,幫助其伸 展和屈曲波動活動的一種方法、屈伸法也可稱展法或伸展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此法必須順其勢,不可用暴力,伸展力要作用在引起關節攣縮的軟組織上,以克服其牽拉力,利用反向作用力而使關節活動範圍加大。運動的方向要按各關節正常的運動方向和角度進行。在活動時一定要用緩慢、均衡、持續的力量慢慢加大其可能屈伸的幅度,並在此幅度範圍內連續活動,使其逐漸增加同伸活動的角度。當屈伸到最大角度后要固定1-2分鐘,然後再慢慢放鬆還原。如此反覆數次。此法在操作時要注意病人的體位,應置於能使被運動的關節達到充分活動,並保證被按摩者不會因疼痛的閃躲而發生異外的體位。伸展法適用於人體各個關節。
屈伸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等。
2.搖法:是以關節為軸心,做肢體順勢輕巧的緩慢迴旋運動。本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在施術時要將體位安置合適,搖動的動作要緩和穩妥,速度要慢,幅度應由小到大,並要根據病情,適可而止。同時也要注意被運動關節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搖法常用來預防和治療各種關節活動功能障礙。雙軸和多軸關節都可做環繞運動治療,如腕關節搖動等等。
搖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恢復體力等。
3.扳法(又名搬法):扳法可以在人體幾個部位應用,如肩、髓、腰、頸等。是用一手壓住人體某一部位,另一手扳動其他部位,兩者使用力量相等、作用相反的外力,使關節旋轉或伸展。圖44。扳法也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手法,常用於 治療四肢關節的功能障礙及脊椎小關節的交鎖與錯位等症。故此也可以認為是正骨幹法的一種。扳法不是一個大幅度的被動運動,在施術時必須將要扳動的關節極度伸展或旋轉,在保持這一位置的基礎上,再做一個稍微加大幅度的運作。扳動時一定要因勢利導,了解正常關節活動範圍,不可超出生理功能。根據用力方向和施行方法的不同,有側扳、后扳、斜扳等幾種。
扳法的主要作用松解粘連,幫助複位,滑刮關節,緩解痙攣,消除疼痛,牽伸肌肉、韌帶之作用。
4. 背法:醫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醫者兩肘屈曲挽住患者肘彎部,然後彎腰屈膝,以臀部著力頂住患者腰部,將患者背起,使其雙腳離地。做左右方向的擺動和上下方向的抖動,使腰部有牽動感。圖45。在施術時要注意肘部勾緊不要滑脫,囑患者不要打挺。背法常用於治療急性腹扭傷、腰椎間盤病變、腰肌勞損等病症。

注意事項


禁忌證

傳染性疾病,嚴重感處性疾病,膿毒血症,精神病,疾病的急性期病情危重,有高熱神志不清血液病有出血傾向,結核,惡性腫瘤,按摩局部有較嚴重的皮膚病皮膚損傷炎症(如蜂窩組織炎丹毒膿腫骨髓炎等),均不適應按摩治療;孕婦不能按摩肩井穴、合谷穴、三陰交穴、崑崙穴、小腹部、腰骶部和髖部;女性經期不應做腰骶部與雙 髓部的按摩。另外,骨折未癒合、韌帶和肌肉斷裂的固定期,均不宜按摩治療;年老體弱、血壓過高,以及心、肺、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損害者,應慎用或禁用按摩治療。
注意事項
按摩時,必須注意如下幾點:
1.明確診斷,選用穴位,確定手法,做到心中有數,考慮全面,有中心有重點。
2.根據不同疾病與按摩部位的不同,採用合適的按摩體位。這個體位要使病人舒適,治療方便,有利於各種手法的操作。不論是自我按摩或由別人按摩,都要注意。
3.按摩的操作程序、強度、時間,需根據治療中病人的全身與局部反應及治療后的變化隨時調整。並應掌握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
4. 做好病人的解釋工作,囑病人不要緊張,肌肉要放鬆,呼吸自然,寬衣松帶。做腰背和下腹部的按摩,應先排空大小便。病人在過飢、過飽以及醉酒後均不適宜按摩,一般在餐后2小時按摩較妥。對病人要耐心、認真、親切、負責,使病人對醫生既信任又能配合治療。自我按摩時也要注意放鬆和時間安排。
5.按摩時操作者的雙手要保持清潔、溫暖、勤修指甲,不要損傷被按摩部位的皮膚。並要注意室溫及被按摩部位的保暖。
6. 在單獨檢查異性病人和進行按摩時,要態度莊重、嚴肅。尤其給女病人按摩時,應避開乳房、陰部。如治療上需要,應先與病人講明,取得病人同意後進行治療,同時要有第三者在場(病人家屬或其它女同志)。
7.對於保健按摩(不論是自我按摩,還足由別人操作),一定要持之以恆,方能達到防治疾病、強壯身體的目的。
8.在按摩結束之後,被按摩者應感到全身輕鬆舒適,原有癥狀改變。有時會有不同程度的疲勞感,這是常見反應。按摩后要注意適當休息,避免寒涼刺激,更不要再度損傷。應配合治療,保持治療效果。

追古溯今


早在秦漢時期,我國第一部醫學專著《黃帝內經》中就有按摩療法的論述,且在這一時期,我國第一部按摩專著《黃帝歧伯按摩十卷》也問世了。當時的名醫扁鵲華佗等就用這種方法治療了許多疾病。魏、晉、隋、唐時期,按摩治療和按摩保健已十分流行,並傳人了朝鮮、日本、印度和歐洲。宋、金、元時期,按摩防治的範圍更為廣泛,涉及到內、外、婦、兒各科疾病。及至明、清時期,在此基礎上,按摩理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用按摩方法治療小兒疾病,形成了獨特的體系。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中醫政策指導下,按摩療法得到了高度重視,挖掘整理了大量的按摩文獻資料,創辦了各種按摩培訓班,並在中醫院校設立了按摩專業,編撰了按摩教材,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實踐研究,使按摩療法成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方法,廣泛應用於臨床,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貢獻。
人們回歸自然的熱潮席捲全球,按摩療法再次被推崇為非藥物療法的代表,深受國內外各屆人士的喜愛,且已成為21世紀人們追求綠色保健、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