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山派

道教宗派全真道支派之一

隨山派,道教宗派全真道支派之一,承襲全真教法。以全老莊之真、苦己利人為宗旨。開派祖師劉處玄,字通妙,一說字道妙,道號長生子,萊州(今山東省萊州市)武官莊人。生於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七月十二日,自幼喪父,事母謹孝,不慕榮華,清靜自守。大定九年從王重陽學道,游寓齊豫,乞食鍊形。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繼任全真掌教,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返回掖縣老家,大弘教法,金章宗聞風征請,待如上賓,官僚士庶絡繹相仍,戶外之履,無時不盈。

以修鍊、傳承他的教理、思想為主的門人派別稱為全真隨山派。其後傳其弟子於道顯,崔道演等人。劉處玄曾在嶗山太清宮弘道,信眾甚多,成為隨山派的祖庭。

簡介


隨山派
隨山派
劉祖在嶗山開隨山派,則北宗之一系也。北七真中,其流法最遠者,當推馬祖與邱祖。若虎皮座張真人,若李虛庵,若曹還陽,若伍沖虛,皆處機一脈傳下也。全真之教,弘演於北方,讀金學士元好問《紫微觀記》(《遺山集·紫微觀記》),可得其梗概。
《紫微觀記》云:“貞元、正隆以來,又有全真家之教,咸陽人王中孚(即重陽)倡之,譚馬邱劉諸人和之,本於淵靜之說,而無黃冠禳襘之妄,參以禪定之說,而無頭陀縛絆之苦,耕田鑿井,從身以自養,推有餘以及人,視世間擾擾者,差若省便然,故墮窳之人,翕然從之,南際淮,北至朔漠,西向秦,東向海,山林、城市、廬舍相望,什百為偶,貞佑襄亂之後,蕩然無紀綱文章,凱凱之民,靡所趣向,為之教者,獨自一家而已,是可知全真教之盛,眾生受益之巨,非深山潛修,獨善其身者可比。

概述


隨山派聞七真演教,佗胄欲往福州問劉祖道。劉祖是年二月初六日鳴鼓集眾告曰:“韓子佗胄,殺機正熾,欲來求道,此人豈可聞道乎?吾欲赴仙師之約,爾等勿懈真修。吾當去矣!”時長春與披雲、靈陽三人將到,劉真人見之,拱手相別道:“汝等功圓道備,飛升有日。今朝告別,後會有期。”遂曲肱倏然而解。所著有《仙樂》、《太虛》、《盤陽》、《同塵》、《安閑》、《修真》文集六卷,又有派詩四十字留於後世,曰隨山派。

宗派教義


隨山派的教義總體來說,在煉養上承鍾呂的思想。此外,還極力倡導三教合一,強調倫理綱常,勸行忠孝仁慈。主張“治政清通,為官忠孝,節慾身安”。吸取佛教思想,渲染生死輪迴,以寓除私去欲、戒惡勸善之意,謂“樂於失則輪迴墮也”主張“三教歸一,弗論道禪,見性成佛,鍊汞通鉛”,謂“四相真忘盡,頓明佛是仙”。

宗派源流


法脈綜述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像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像
全真道隨山派為太上老君傳於瑤池金母,金母傳白雲上真,上真傳東華帝君王玄甫,王玄甫傳正陽帝君鍾離權,鍾離權授純陽帝君呂洞賓和明悟帝君劉海蟾,呂洞賓授輔極帝君王重陽,重陽授劉祖。隨山道統自重陽始,輔化通玄明德真君劉處玄為隨山派的始祖。
道教自北宋之末,有南宗丹道的崛起,已極其明朗。到南宋時期,在北方的民族,長期受困於遼、夏、金、元的動蕩局面,國家民族感情,與傳統文化精神交相激發,便有王重陽、丘長春師徒的全真道的建立,一變歷來神仙方士、符籙法術的道術,提倡敦品勵行,修心養性的漸修教化,成為黃河南北聲勢顯赫的新興道派,威名遠布。

隨山發祥

隨山派
隨山派
師名處玄,字通妙,長生其號也。金熙宗皇統七年七月十二日,生於東萊之武臣庄。其先九世,孝友相繼。宋太宗太平興國問,朝廷旌其門聞,特免本郡諸役。其存恤親舊,賑贍貧乏,祖父皆有先世之風。母王氏,夜夢白衣翁呼出西南,指之,有玉樹而四枝,枝各有一金葉。令取其一,曰:他日必生異人。意將取之,其葉自墜於手。視之,則金蟬飛起,而復投於口中,翁失所在。十有三月,師乃生,是夜紫氣二道從大基山橫貫其家。師自幼而孤,事母以孝聞。母亦有柄隱之志。大基在武官南二里許,山之陽有道士谷,乃光州太守鄭道昭成道之所,師嘗盤桓其問。弱冠,母欲議娶。師以素有學道之志,竟弗許。金世宗大定九年春,於鄰居壁間人所不及處,得二頌,其墨尚濡,末句云:武官養性真仙地,須作長生不死人。
隨山派
隨山派
是歲九月,祖師與其徒丹陽、長真日東而來,師與母俱往參謁。祖師一見,問之曰:汝解壁問語否?師不言,四人相視而笑,正所謂目擊道存之妙也。祖師遺之詩云:釣罷歸來又見鱉,已知有分列仙曹。嗚榔相喚知子意,躍出洪波萬丈高。乃授以名號。未幾,從祖師游梁,與馬譚丘三子俱。一日,祖師以詩示四子,有我趁蓬萊先禮師之句。又云:我之辭世之語,已留長安灤村呂道人家。十年,祖師羽化,師與三人同負柩歸葬終南,廬於墓側三年,各聽所之。因與長真東入洛陽,長真居朝元,師居市中土地廟,不語者三年。俄遷城東北雲溪洞,徒眾日集,忽指地云:中有井三。鑿之二丈余,得知下貫泉源。人問何以知之,曰:曩世所居也。二十年,師指庵右馮氏園曰:此我身後之緣。四十年,園之松相死,擅水西流,其地當不售而得。乃磨一碑埋於中,云:此緣興而碑立。明年,東之萊。迨長春真人西遊,道出雲溪,門人陳其遺言。其後東海郡侯大安二年運粟,有司得長生觀額。至宣宗興定三年,四十年矣。馮氏鴦其園圃,蔡清臣以白金百兩得之。請師之門人於離峰住持,官伐松梧為樓櫓之用。又架雲橋,取纏水,經觀西流以護城。師之言,於斯皆驗。
師既至萊,築庵居之。二十二年,復居武官。於是玄風大振,四方受教者日益眾。師遂注道德、黃庭、清靜等經。是年,丹陽自關中來,師盛服見之。丹陽責其侈,師辯之曰:予聞修行之人,日消萬兩黃金。丹陽曰:日消萬兩黃金,正好粗衣淡飯。終薦證明萊州醮事。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丹陽羽化。明年正月,姜守靜請師主醮於昌陽。十八日巳午問,胡璋、徐紹祖等忽見瑞鶴盤繞空際,祖師雲冠絳服,丹陽三髻,現於彩雲之上。四月十五日,登州醮,海市見於竹島。丹陽既歿,師與玉陽同主葬事,守墳百日,方使門人張順真等持書詣洛,請長真主教。一日謂順真曰:教門之事,不在於我。丹陽得遊仙,吾得朝元。后寄書中有歸逝之語,兼委掌教事。是年五月旱,登郡守請師祈雨,海市復見於竹島。明日,丹陽現於應仙橋之西北,是日雨足。二十九年,師嗣長真主教。章宗明昌二年,駙馬都尉出鎮萊州,見歸向者甚眾,而不見有異於人,疑之,命尉司樂武節追捕下獄。俄頃,市人見師於城南,與道友接談如平日。鄭押獄王受事亦見之,意師逃出。往視獄中,師方熟睡。二人驚駭,具所見以白,亟令出之。又濰州溫迪罕明威來見,留之三日,告之曰:汝可速歸,汝庵欲壞矣。既歸,其庵無故,人以病卒。承安二年冬,召赴闕,寓天長觀。
隨山派
隨山派
問以玄旨,所對皆合上意。臣庶見者,無不敬焉。就禮部給觀額五,日靈虛,日太微,日龍翔,日集仙,日妙真。明年三月,得旨還山,大興靈虛之綠。昊六先高明遠者,憚師嚴厲,密謀他日。師令郝命清諭之曰:我不了道,而且性急,請別尋師友。二人相視而語曰:我輩在心之事,師能知之。遂謝罪。赤腳劉先生得疾,一月不愈,來乞早逝。師振杖言曰:汝向時有一年背道之愆,世則以功准過,陰理則功過各受其報。前日之愆,一年可准。今既相遇,一月亦可也。劉因自誓,而疾頓愈。泰和二年,主濱州醮。正月中旬,小雪初霽,古城壕水復冰,上現瓊葩玉樹,不啻千數,若珊瑚之狀尤多,又杏花約及二千。其小枝欖卧者,殆不可勝計。觀之者皆曰:常人至誠,尚可動天地,感鬼神,況有道之士乎,有此感應也宜矣。同知束京留守事劉昭毅、定海軍節度使劉師魯,致政之後,與師往來甚相得。三年正月,二公請講師弟禮,師謝曰:公等皆當代名臣,深荷顧遇,吾將逝矣,不足為公等友。輒示頌云:正到崢嶸處,何如拂袖歸。我今須繼踵,回首反希夷。二公覽之愴然。是月二十八日,大師淄王請主醮,稟師所赴之期,師云:越八日。二月六日,師羽化,乃八日也。師魯哭之以詩云:與君晚歲得相親,相對忘形略主賓。日望師來虛正寢,忽驚仙去泣同人。聞溪聲憶廣長舌,見山色思清靜身。從此誰為林下客,靈虛寂寞鎖深春。時春秋五十有六。大元至元六年己巳正月,褒贈長生輔化明德真人。有《太虛安閑仙集》《般陽》《大成》《大同》《神光》《至真語錄》等集行於世。

隨山宗師


隨山派尊全真七子之一的劉處玄為創派祖師,尊劉處玄弟子於道顯為創派宗師。五祖師紫虛大師離峰老人於道顯、二代掌教石志溫、廣川真靜大師崔道演、黃冠師孫伯英、祟真明道圓融大師張志偉,被全真道隨門派奉為“五真人”。
劉處玄
劉處玄(公元1147--1203)字通妙,一說字道妙,號長生子。東萊(今山東掖縣)人。自幼喪父,事母謹孝,不慕榮華,清靜自守。大定九年從王重陽學道,游寓齊豫,乞食鍊形,重陽君去世后,與馬譚邱守孝廬墓三年,遵師遺言隨譚長真奔赴洛陽,亦如譚長真以遊方乞食為生,花街柳巷煉性。與譚常有書信往來。公元1175,繼任全真掌教,公元1176,返回掖縣老家,大弘教法,金章宗聞風征請,待如上賓,官僚士庶絡繹相仍,戶外之履,無時不盈。元1198,乞歸,賜名“靈虛”。公元1203年,仙去。至元六年贈“長生輔化明德真人”,世稱“長生真人”。為“北七真”之一。以修鍊、傳承他的教理、思想為主的門人派別稱為全真隨山派,簡稱隨山派。
太清宮
太清宮
劉長生至武宮築堂修道,鄉人誣之有殺人命案,長生真人並不辯白,由是羈押獄中近百日,真人識字本不多,反得以在獄中勤讀苦練,翰墨絕妙,有龍蛇飛舞之形。真人之出獄,乃由於殺人者自首之故。劉長生門下弟子眾多,較為著名者有大弟子離峰老人於道顯。於道顯以苦修知名,在金末影響較大,宋披云為長生子門下掌教大弟子、後主修《道藏》,創建宮觀,對全真教發展貢獻巨大。主要著作有《仙樂集》、《至真語錄》、《道德經注》、《陰符演》、《黃庭述》等。
於道顯
於道顯,金代文人、道士,號離峰老人,文登(今屬山東)人。於道顯始從金代全真道士劉通玄學道,年未二十便能以苦行自立。行丐至許昌,嘗立城門側,有大車載蒿秸,蒿觸其鼻,忽若有所省,歡喜踴躍不能自已。初不知書,自是日誦數百言,示之《老》、《庄》,隨讀隨講,如迎刃而解,不數年遍通內外學。作為詩歌,伸紙引筆,初若不經意,皆切於事而合於理,學者至今傳之。初隱觀津女幾之桃花坪,過洛陽,得劉君舊廬,葺居之,是為長生觀,住太清宮。正大中,被旨提點毫州太清宮,賜紫虛大師。三年,避壬辰之兵於廬氏,漆水公迎致鄧下。俄以疾終,春秋六十有五。離峰其自號雲。《全金詩》卷六一收其詩一首。生平事迹見元好問《紫虛大師於公墓碑》(《遺山先生文集》卷三一、《甘水仙源錄》卷四)、《全金詩》卷六一。
崔道演
崔道演,道士,賜號廣川真靜大師。道演道行孤峻,□坐林間,與世無所與合。
孫伯英
孫伯英,在太學時,所與游皆一時名士。故相程公日新判河南,伯英居門下,甚愛重之。貞祐初,中原受兵,朝廷隔絕。府治中高庭玉獻臣接納奇士,號為“衣冠龍門”。大尹復與惎之。會有為蜚語者云:“治中結客,將據河以反。”遂為尹所構。凡所與往來者,如雷淵希顏、王之奇士衡、辛願敬之,俱陷大獄,危有一網之禍。伯英出入府寺,人為出死力者多,故得先事遁去,依殷輔之商州。變姓名從外家,稱道人王守素,會赦乃歸。貞祐丙子,予自太原南渡,故人劉昂霄景玄愛伯英,介予與之交,因得過其家。登壽樂堂飲酒賦詩,尊俎閑談笑有味,使人久而不厭。
伯英時年四十許,困名場已久,重為世故之所摧折,稍取莊周、列禦寇之書讀之,視世味蓋漠然矣。予意其本出將家,氣甚高。已折節為書生,束以詩禮,優柔饜飫,偶以蘊藉見名。其鬱郁不能平者。時一發見,如縛虎之急一怒。故在世已亂,天下事無所為,思得毀裂寇冕,投竄山海,以高蹇自便,日暮途遠,倒行而逆施之。古人或為抱關、或仕執翿、或妄從博徒賣漿者游,其畫皆出於無聊賴之至耳,非本志也。又明年,客有來崧山者,云:“伯英其為黃冠師矣。”正大庚寅十月十九日,歿於亳之太清宮,春秋五十有一,因即其地葬之。始祖堅,國初以軍功贈龍虎衛上將軍、隴州刺史;祖汝楫,武略將軍、魯山令;父鈞,武義將軍、昌州鹽使司判官。室劉氏前歿。子璋。婿同郡王好禮。伯英初名邦傑,后改天和。孫氏雄州容城人,居雒陽四世矣。
張志偉
張志偉,甫齡,非不飲食肉人乳,亦異哉。六歲習神童,誦五經,略皆上口,然不樂居家。十二,去父母入山學道,禮真靜崔先生為師,得法諱志偉,號天倪子。發辭吐氣,已不在丫蓬老輩下。不數年,道價騰滿齊魯問。時束西諸侯皆出於武弁,見之無不屈膝。束平嚴武惠公以寧海范普照住持萬壽上清宮,輿議以謂,治軍民如武惠,掌道教如普照,可謂無前矣,必得峻潔知辦如張志偉者以貳宮政,斯可矣。至三謁然後惠然。居無幾,廢者興,缺者完,惰者勤,慢者敬,凡所應用無一不備,會日稱哉。已而驛稟朝廷,賜號崇真保德大師,授紫衣,綠以金欄,報之也。於是慨然拂衣,復還布山之舊隱。間與故人畢清卿對榻以談,方偃息問,頃綠泰山之阿入西溪谷,若有人前導者,由淵濟公祠至竹林寺,樓觀參差如在天上,從者四五輩,皆素所不識。覺而告之畢,曰:果有是耶?其年七月,武惠公以書來召,因論泰安之為郡,蓋前古帝王對禪之所。其宮衛,其輦轄,其祠宇,自經劫火之後,百不一存,良可悼惜,下官忝在其境,不粗為修茸之,甚非所謂事神之義也,敢以大師道癮為我綱維是事,乃所願也。
師樞樓致辭曰:某一空山食菜道人,何敢承當?武惠答以工匠之役,木石之資,與夫彩繪丹臢之費,我盡領之,師無讓為,遂諾之。經構迄今三十餘年無空日,故自絕頂大新玉女祠,倍於故殿三之二,取東海白玉石為像如人然,一稱殿之廣裹。天門舊無屋,又創立之。下至會真宮、玉帝殿及聖祖殿,方丈廊麻齋廚,皆不與焉。外則岱嶽、朝元等觀,皆增修有數,抑亦勞哉。若夫師之寢處衣食,與役夫等。是以人忘其死而成師之志,雖國朝為之,亦不能齊一如此。有司聞之,特加祟真明道圓融大師之號,兼提點泰安州教門事。復於中統四年,蒙燕都大長春宮掌教誠明真人專使寶奉聖訓,委師提舉修飾東嶽廟事。

隨山祖庭


嶗山太清宮
嶗山太清宮
嶗山太清宮
嶗山太清宮,位於山東青島東50里嶗山老君峰下、嶗山海灣之畔。嶗山地處海濱,岩幽谷深,素有“神窟仙宅”之說。嶗山方圓百里,宮觀星羅棋布,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其中以太清宮最負盛名。據記載,漢時有江西瑞州府張廉夫棄官來嶗山修道,築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廟”。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道士李哲玄來此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后稱“太清宮”。金章宗明昌年間,全真道士丘處機、劉長生等曾在此弘闡全真道。劉長生在此創全真隨山派,信眾甚多,太清宮便成為道教全真隨山派之祖庭。
太清宮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共有殿宇房屋155間。太清宮主體建築為三座大殿、四座陪殿、長老院及客房組成。太清宮東有八仙墩、曬錢石、釣魚台等礁礬奇觀。勝景“太清水月”、“海嶠仙墩”即在此區。三大殿為三清殿(祀玉清、上清、太清天尊)、三皇殿(祀伏羲神農、軒轅)、三官殿(天、地、水三官)、四陪殿為東華殿(祀東華帝君)、西王母殿(祀西王母)、救苦殿(祀呂祖)、關帝祠。三官殿院內古“耐冬”樹,隆冬開花,花期半年,傳為明初張三丰手植。張三丰曾在太清宮修鍊,嶗山左側靠海處有“三豐石堵”,塔底有洞名仙窟,即張三丰隱修處。
太清宮從初創到現在已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幾乎每朝每代都進行過修葺,其建築風格至今一直保留著典型的宋代建築風格,這在國內的各宗教建築中,也是極少有的。這裡也是中國古代園林的一大分支——寺觀園林在嶗山最早形成風格體系的地方。
嶧山長生觀
山東鄒城嶧山長生觀在冠子峰東北方爐丹峪。長生觀之名取自道家隨山派祖師劉處玄(即長生真人)道號。據元碑記載,全真道隨山派、華山派、龍門派門徒曾在嶧山修鍊,達400年之久,故留下爐丹峪名勝和長生觀建築群。長生觀隱沒在幽谷之中,風景極美。山巒奇峰,層層壘崖,嶔崟嶢嵲,蒼壑翠辟,崢嶸險峻,竹木葩卉,蓼豐葛蒙,雲氣吞吐。有詩云:“煉丹人何在,空餘爐丹峪。我心亦有丹,九轉出山曲。”
嶧山長生觀
嶧山長生觀
爐丹峪西鄰為夫主山和玉女峰。據傳說,夫主山為仙人藍采和作法造化而成,玉女峰乃仙人何仙姑點化而就。五女峰巨岩下有萬人洞,是仙泉河的源頭。洞中有一汪清池,傳為老子李耳煉丹時的洗葯池。沿仙泉河南行百步,有一峭石突立,即為煉丹石。與煉丹石相對又一石台,高約二米,頗平整,名曰晾丹台。河東原有古代建築老君堂大殿,大殿左右配房為土地祠、關聖武廟,高台三進,兩廂配長廊,富有民族特色,極為壯觀。
據元碑記載:“長生觀仙隱之域殊為幽佳,廂中有丹灶因名焉。觀自隋唐以來有之,五季之亂人煙驟落,盡化榛莽,茲實豺狼之區,棟宇盡廢,止留基跡。迄宋紹聖復有庶舍。金大定初重葺皆有考記。”元初長生真人之徒又三次修建,觀景為之一新。清代咸豐九年至同治二年(1859~1863年)清軍大舉鎮壓農民起義軍文賢教(白蓮教分支)嶧山董乾儒聯軍,彈毀火焚,將古建築物群化為灰燼。清光緒五年草草修葺,后因土匪“李老八”盤踞,日本侵略軍大動干戈,僅有的破爛建築物及斷碣殘碑又遭洗劫。當年長生觀的一位道童,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曾於新中國成立之時回訪嶧山,即興賦詩:“玉女峰峒煉丹石,潔高瀟灑沖凌虛。光華風流一轉瞬,眼下空餘爐丹峪。斑斑彈痕爛磚瓦,換了人間舊世俗。白骨架山山更美,忠魂紅血染沃土。”

隨山字輩


全真隨山派百代譜
思道明仁往,全真性復常。景高和禮義,嗣信守忠良。
裕謙賢旅泰,宗友茂惟祥。盛益希誠樸,玄元世永昌。
金木萬古續,智慧保寧光。聖體通三界,廣大演自清。
志虛空教化,月盈妙中黃。用功悟仙號,丹書現榮陽。
行滿乾坤秀,圓融衍相逢。蓮開龍虎詔,超升崇利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