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崗古村落
位於廣東廣州市太平鎮的古村
錢崗古村落位於太平鎮錢崗村,村內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共有900多座房屋,村民大部份姓陸,據記載,錢崗陸氏是南宋丞相陸秀夫之後裔。村裡保留的房屋絕大多數為清代所建,部分建築物還保留著宋代遺風。
錢崗村的路彎曲曲折,很難找到正路,很容易就遭遇斷頭路。就如《水滸》里說的祝家莊,“進得去,也出不來”所有的走道沒有一條是直的,“有多少家房子,就有多少條路。”村裡有600多條路。走進錢崗村,一磚一牆都帶著明清時代的印痕,腳下的路都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坑坑窪窪。
錢崗古村落位於太平鎮錢崗村,始建於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比從化建縣還早200多年,所以未有從化,先有錢崗。錢崗古村從建村至今,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等多個朝代,800多年來變化不大,保持了古而不拙、穩而不踞的古樸風貌。
錢崗古村有四座門樓,九間書院,三座祠堂,四座更樓。村子外有—條“護村河”。古村內
的巷子多又深,且迂迴曲折,房舍、祠堂、棚廳、水池等一應俱全,是保存得較為完整的廣府民居的典型代表。
錢崗古村居民大多姓陸,據考證,錢崗陸氏是南宋名臣陸秀夫之後裔。陸秀夫為南宋抗元名臣,和文天祥、張世傑一起被後人稱為“宋末三傑”。祥興二年(1279年),宋軍在崖山(今廣東新會南)為元軍所敗,他寧死不降,毅然負帝投海而亡,悲壯獻身。
古村內有廣裕祠,是南宋陸氏族人的宗祠。與北京故宮同年修建的,至今已有近600年歷史。廣裕祠已被廣東省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03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項目獎”第一名,在中國古村落群中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糯米糍又名米技,為廣東價值最高的品種,是聞名中外的廣東特產果品。味極甜,香濃,糯而嫩滑,品質優良。為消費者最喜愛的品種。7月上旬成熟。
從化糯米糍以錢崗村出產的為最佳。錢崗種植糯米糍荔枝的歷史已有200多年,面積2000多畝,涉及農戶458戶,產品主要銷往珠三角、華中、華東以及歐美、東南亞等市場。錢崗糯米糍荔枝及其乾果享譽國內外市場,2002年獲得廣州市名優農產品稱號,2005年被從化市評為“一村一品”專業村。
該村的氣候環境優越,所產的鮮果果型大,單果24克以上,色澤在紅,果型美觀,皮較厚,果肉白臘色透明,肉厚軟滑,焦核率特高。
這是一幅清代的木雕刻畫,長860厘米、寬28厘米、厚3.5厘米,清晰的刻畫了清代珠江岸邊的人文景觀和自然風貌,活靈活現地展現出清代中前期廣州都市和珠江河上繁榮景象,極具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被專家推崇為“廣州清明上河圖”。
在“珠江江城圖”上,鏤刻了清代廣州珠江沿江二十里地的景色,總共刻畫了清代廣州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景象,有河邊下棋的、釣魚的老頭,有戴高帽的洋人等各種人物49人,及各種船隻29艘,浮雕從左到右可以看到西炮台、廣州的老城門歸德城門、花塔、五層樓、海珠炮台、天字碼頭、東炮台、赤崗塔等廣州史籍中記錄珠江北岸常見的景物,各類房屋、城門、城牆、城垛,有的還掩映在婆娑榕樹之中。在海珠炮台與天字碼頭之間有一處西洋商館區,尤為引人注目。在圖上還雕刻著當年廣州郊區的鄉村生活風情,牧羊、砍柴一片田園風光中,呈現農耕風貌。據專家考證,“珠江江城圖”表現的應是1733年至1757年間廣州珠江兩岸的風土民情。是一件價值連城的歷史文物。
建於清光緒十七年(即公元1891年),經朝廷禮部奏請光緒帝下旨御建。在清光緒年間,木棉村有孝子名曰謝樹蕃,因其父謝相玲重病多時,尋遍各地卻覓不到妙手聖醫,在痛心和無奈之下,樹蕃對天禱曰:“若吾父能轉安則請上蒼截我壽齡,以續父命。”遂返家,父親果然病情好轉,但自己卻不病而亡,時年33歲。此孝義之事在當時傳頌甚廣。
牌坊為一座四柱三間三樓柱出頭,以花崗岩石打制。4根柱均為6邊形,明間寬1.88米,高約3米,坊額刻陽文楷書“孝行流芳”,其上豎刻“聖旨”二字,於下又刻有文字記述立坊之原委。次間寬1.25米,高約2.5米,左為“入孝”,右為“出弟”。4根石柱上同立石獅,柱下有抱鼓石夾柱腳。三間頂部皆為石雕歇山頂。
廣裕祠中供奉著陸秀夫(南宋丞相)、陸從興(錢崗村始建者)、陸廣平(廣裕祠始建者)的排位。
隨著陸秀夫背負幼帝投身碧波萬頃的大海后,中國歷史上的宋朝宣告滅亡,但是陸家的後人的劫難並沒有停止,為了斬草除根,元朝開始對陸氏一族展開了追殺。當時陸秀夫的第四子陸禮成正奉父親之命鎮守梅嶺,驚聞父親以身殉國的噩耗,悲痛不已,審時度勢后,知道大宋氣數已盡,只得蟄居於民間,為逃避元兵的追剿,最後逃至廣東省南雄縣珠璣巷僑居。至其第五代玄孫陸從興一路輾轉,由南雄珠璣巷遷到古番禺寧樂鄉(現為從化市太平鎮沙溪鄉),見到這裡山清水秀、餘糧足粟,便決定遷移至此。后不斷開疆拓野,子孫瓜瓞綿綿;學道流芳,形成錢崗古村,當時的錢崗村還多是錢姓人家,後來幾經變遷,陸氏一族逐漸成為錢崗村的大族。
陸從興後傳至第六、七代時,陸廣平、積忠、原英、鳳鸞、積善等人會眾協力同心,於明永樂四年十一月(即公元1406年)始建“廣裕祠”。錢崗古村雖房舍建築布局隨意,但都以廣裕祠為中心,如藕田的“主莖”向四周蔓延。而陸氏族人更是繁衍廣闊,代代宗支繁盛,文武人才輩出,陸氏後人遍布從化多個鎮及省內10多個市縣,僅太平鎮內就有近萬人,在香港、澳門、新加坡、泰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均有“廣裕祠”後人定居繁衍。
廣裕祠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公無1406年),和北京故宮同年興建,距今近600年。
但是廣裕祠最有價值的地方卻不是一般人能夠看得見的,它的價值最主要體現在廣裕祠的房梁脊柱上。在中堂的脊檁下刻陽文“時大明嘉靖三十二年歲次癸丑仲冬吉旦重建”(1553年),這是廣裕祠堂最早的重修記錄,在中堂後面東廊間左側牆內嵌一塊《重建廣裕祠碑記》,雖然字跡有些模糊,但上面落款依稀可辨:“大明崇禎歲次已卯季夏吉旦重修”(1639年);在後堂的脊檁下和前廳的脊檁下分別還刻有陽文“時大清康熙六年歲次丁未季夏庚子吉旦眾孫捐金重建”(1667年)“時大清嘉慶十二年歲次丁卯季冬穀旦重建”(1807年)等字樣,另外第三進祖堂后兩柱間橫枋陰刻“民國四年歲次乙卯吉日柱重為修後座更房之志”(1915年)。這5處確鑿的維修年代記錄,完好的保存下了廣裕祠在各個時期的重修記錄,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是目前為止在全國發現的唯一一間有五個確切重修年代記載的祠堂。此外後院的東側山牆和第三進後堂西側山牆內面保留有“文革”時期的標語,這也成為廣裕祠在特殊的社會歷史時期的真實記錄。難怪廣裕祠被專家們稱為是一部“中國從明朝到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斷代史”。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在對廣裕祠做了考察后稱它是“非常寶貴的建築標本”。
陸煒出生於1891年,1920年夏,他成為中國第二批赴法國勤工儉學的留學生,踏上了法國的土地,並在法國巴黎大學攻讀法科學位,於1928年獲得碩士學位後學成回國,在廣州潮州府做了一名法官。但是由於他生性忠厚耿直,在判案的時候不會機動靈活,因此得罪了當地的一些士紳,處處受到排擠,鬱郁不得志。後來在一位姓范的大士紳善意的規勸下,陸煒決定回到家鄉從化做事。范公曾評價陸煒是:機警不足,忠厚有餘。但是他還是比較欣賞陸煒忠厚的為人,在陸煒臨行的時候,把自己的女兒范仁英許配給他作了妾。
陸煒舉家遷回從化后,當時的縣國民政府準備聘請他當從化的縣長,但據說陸煒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后,斷然反對嚴令陸煒拒絕聘請,她說:“一代做官三代絕,不如在家耕田牧牛,倒還能圖個清閑自在。”陸煒至孝,聽從母親的勸告,沒有答應去當縣長。後來實在無法拒絕,才勉強答應做了縣政府的一名參議。
從化縣早在1926年就由李少屏、李竹候、張斗垣及教育界名宿歐陽學程、李習常等發起創立了從化中學,當時名叫從化縣初級中學,在成立之初,大家公推當時還在法國留學的陸煒為名譽校長。1934年,陸煒回到家鄉后才正式就任校長,在他任校長期間,他著力羅致名師來校任教,以此來充實教學力量,提高教學質量。陸煒充分認識到教育對社會起到的作用,所以在從化期間,他一直致力於發展教育事業,並注意培養教育人才,他說:“人民生活要改善,就一定要發展教育事業。”
民國20年(1931年),從化首屆參議會成立。參議員由選舉產生,先由鄉、鎮民代會選舉產生(每25戶選出1名)代表,由鄉代表初選1名參議員候選人,然後由各區召開代表會,每區選出2名縣參議員。全縣6個區共選出12名議員組成縣參議會。縣參議員任期2年。陸煒為第一任議長。
1949年,陸煒移居香港,后病逝於澳門。
2004年7月8日,“荔枝皇”獲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頒發的世界吉尼斯之最證書——最大的荔枝樹。“荔枝皇”屬槐枝品種,栽植於明代,樹齡460年,樹榦基徑5.15米,樹高12.5米,冠幅直徑33.6米,佔地886.66平方米。該樹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開花,7月上旬至中旬果實成熟。單果重15.4~28.3克,果皮暗紅色,果肉白蠟色,味甜,鮮果可食部分佔果重的68.5%~76.6%。果樹年平均產量2噸,最高產量達3噸(1976年)。以樹身為圓心,幾根粗大的枝幹曲曲折折地伸展開去,其中最長一根長達12米。樹圍10米多,樹榦要七八個人才能抱攏。
“荔枝皇”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創出掛果2400公斤的歷史紀錄,據當地村民介紹足足採摘了三天,至今當地荔枝單樹產量仍未能超越該紀錄。“荔枝皇”現常年產量仍保持在1000到1500公斤。
位於神崗木棉古村的龜咀古渡是流溪河與其支流的交匯點,宋代已有埠,到明朝立為官渡,是從化通連外界重要通道樞紐。碼頭以紅砂岩石為岸,至今仍留下船靠岸時在石質埠頭拖擦而成的深痕,還有船離岸時竹篙在埠頭留下的條條凹痕。兩列由花崗岩條石鋪成的石道從龜咀古渡拾級上坡,連接與龜咀古渡相距數百米的龜咀古商圩。古圩由三條長近百米的商鋪街市組成,至今“穗豐興”、“杏苑長春”、“均益隆”等鋪號招牌仍清晰可見。另外,“太平場區龜咀公私合營雜貨”等招牌字樣則證明圩市到解放初期還很興旺。
龜咀古渡位於從化荔枝盛產區的中心,緊扼流溪河航運要衝,是鮮荔枝及荔枝幹運銷的重要碼頭。每到六、七月荔枝摘果和隨後的荔枝幹運銷時節,適逢夏秋汛期,流溪河水滿暢航,三十噸木船滿載竹簍荔枝,從龜咀渡頭起航,沿流溪河順水南下,最快一晝夜即可到達廣州如意坊,就地卸貨銷售或再轉運到各地。
五嶽殿位於太平鎮木棉村東面,是從化鄉村人氣最旺的廟宇。該建築為宋朝風格,始建時間約為一千年前,後於公元1470年重建。全國有五間,如東嶽、南嶽、西嶽、北嶽,廣東只此一間,木結構和外觀仍保留較好,梁架、斗拱、柱式、出挑、開間等早期建築構件和風格做法尚存。殿內供奉道教神仙,分別為神話《封神榜》中的五虎將:王飛虎、嵩克虎、文聘、崔英、蔣平,另有水神洪聖、車公、太保、土地等諸神。
五嶽殿坐西向東,整體建築坐落在一花崗岩石砌台基上,建築外觀低矮,主體建築進深二間11.7
在村子的西南角上的崎嶇小路上,橫卧著一塊光滑的巨石。村裡人名曰“村膽石”,據說這塊石頭能鎮妖避邪。
錢崗古村有四座門樓。東向叫“啟延門”,南向叫“震明門”,西向叫“鎮華門”,北向叫“迎龍門”。門樓之間用古老的青磚圍牆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村落。
四座門樓都分為上下兩層,以木梯相連,方便上下,上層如閣樓,在門牆上建有瞭望孔,通過瞭望孔,可以觀察村子四周的情況。西門鎮華門的兩邊門牆下面還專門開鑿兩處孔眼,內寬外窄,抗日戰爭時期,這兩處孔眼作為機槍孔,左右交叉火力,封鎖進村的道路,以抗擊日軍的進攻。
四個門樓中,南門震明門的設計有著嶺南文化中廣府建築的特色,門由“二重門”構成,第一重是由十幾根粗重結實的枕木組成的“趟櫳門”,第二重才是厚實的硬木雙扇門,如果外敵想要強行入村,必須先把“趟櫳門”上的巨大枕門鋸斷,放能再撞擊大門,這種門的設計,如同為門樓加上了雙重保險。
古村是由山崖石、田園石、沙溪河石等不規則的石頭有序砌成的,不用水泥,不用石灰,就靠巧手把街巷鋪成梅花狀,既簡樸又美觀。每到雨天,街巷上的石頭光滑鑒人。
這顆古榕樹已經有300多歲。以前古村東南西北各門前都各有一棵大榕樹,但由於歷史變遷,只剩下鎮華門旁的這棵古榕樹了。古時,人們都愛聚集到大榕樹下,琴棋書畫,傳播新聞,議論村中大事。古榕樹見證了古村落的滄桑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