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
中醫術語
肺位於胸腔,左右各一,覆蓋於心之上。肺有分葉,左二右三,共五葉。肺經肺系(指氣管、支氣管等)與喉、鼻相連,故稱喉為肺之門戶,鼻為肺之外竅。
肺位於胸腔,左右各一,覆蓋於心之上。肺有分葉,左二右三,共五葉。
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在竅為鼻,在志為悲(憂),在液為涕。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互屬絡於肺與大腸,相為表裡。肺在五行中屬金,為陽中之陰,與自然界秋氣相通應。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脈,主治節。肺氣以宣發肅降為基本運行形式。肺在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覆蓋諸臟,故有“華蓋”之稱。肺葉嬌嫩,不耐寒熱燥濕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竅,外合皮毛,與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襲,故有“嬌臟”之稱。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氣司呼吸
(1)主呼吸之氣: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氣通於肺。”通過肺的呼吸作用,不斷吸進清氣,排出濁氣,吐故納新,實現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
肺主呼吸的功能,實際上是肺氣的宣發與肅降作用在氣體交換過程中的具體表現:肺氣宣發,濁氣得以呼出;肺氣肅降,清氣得以吸入。肺氣的宣發與肅降作用協調有序,則呼吸均勻通暢。肺氣失宣或肺氣失降,臨床都有呼吸異常的表現,但臨床表現有所不同。若是因外感引動內飲,阻塞氣道,肺氣失宣,多為胸悶氣急或發為哮喘;若是因肝火上炎,耗傷肺陰,肺失肅降,多致喘咳氣逆。
(2)主一身之氣: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的作用。故《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肺者,氣之本。”
肺主一身之氣的生成,體現於宗氣的生成。一身之氣主要由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構成。宗氣屬後天之氣,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谷氣相結合而生成。宗氣在肺中生成,積存於胸中“氣海”,上走息道出喉嚨以促進肺的呼吸,如《靈樞·五味》所說“其大氣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並能貫注心脈以助心推動血液運行,還可沿三焦下行臍下丹田以資先天元氣,故在機體生命活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宗氣是一身之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氣的生成關係著一身之氣的盛衰,因而肺的呼吸功能健全與否,不僅影響宗氣的生成,也影響一身之氣的盛衰。
肺主一身之氣的運行,體現於對全身氣機的調節作用。肺有節律的呼吸,對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肺的呼吸均勻通暢,節律一致,和緩有度,則各臟腑經絡之氣升降出入運動通暢協調。
肺的呼吸失常,不僅影響宗氣的生成及一身之氣的生成,導致一身之氣不足,即所謂“氣虛”,出現少氣不足以息、聲低氣怯、肢倦乏力等症,並且影響一身之氣的運行,導致各臟腑經絡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調。
肺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實際上都基於肺的呼吸功能。肺的呼吸調勻是氣的生成和氣機調暢的根本條件。如果肺的呼吸功能失常,勢必影響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若肺喪失了呼吸功能,清氣不能吸入,濁氣不能排出,新陳代謝停止,人的生命活動也就終結了。所以說,肺主一身之氣的作用,主要取決於肺的呼吸功能。
2、主行水
肺主行水,是指肺氣的宣發肅降作用推動和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素問·經脈別論》稱作“通調水道”。肺主行水的內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肺氣的宣發作用,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較輕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頭面諸竅,外達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潤之;輸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衛氣的推動作用下化為汗液,並在衛氣的調節作用下有節制地排出體外。二是通過肺氣的肅降作用,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較稠厚部分,向內向下輸送到其他臟腑以濡潤之,並將臟腑代謝所產生的濁液(廢水)下輸至腎(或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
外邪襲肺,肺失宣發,可致水液向上向外輸布失常,出現無汗、全身水腫等症。內傷及肺,肺失肅降,可致水液不能下輸其他臟腑,濁液不能下行至腎或膀胱,出現咳逆上氣,小便不利,或水腫。肺氣行水功能失常,導致脾轉輸到肺的水液不能正常布散,聚而為痰飲水濕;水飲蘊積肺中,阻塞氣道,則影響氣體交換,一般都有咳喘痰多的表現,甚則不能平卧。病情進一步發展,可致全身水腫,並能影響他髒的功能。臨床上對水液輸布失常的痰飲、水腫等病證,可用“宣肺利水”和“降氣利水”的方法進行治療。由於水液輸布障礙主要是因外邪侵襲而致肺氣的宣發作用失常,故臨床上多用宣肺利水法來治療,即《內經》所謂“開鬼門”之法,古人喻之為“提壺揭蓋”,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則稱之為“開上源以利下流”。
3、朝百脈,主治節
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百脈流經於肺,經肺的呼吸,進行體內外清濁之氣的交換,然後再通過肺氣宣降作用,將富有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輸送到全身。
全身的血脈均統屬於心,心氣是血液循環運行的基本動力。而血液的運行,又賴於肺氣的推動和調節,即肺氣具有助心行血的作用。肺通過呼吸運動,調節全身氣機,從而促進血液運行。故《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難經·一難》說:“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同時,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與脾胃運化而來的水谷之精所化的谷氣相結合,生成宗氣,而宗氣有“貫心脈”以推動血液運行的作用。肺氣充沛,宗氣旺盛,氣機調暢,則血運正常。若肺氣虛弱或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則可導致心血運行不暢,甚至血脈瘀滯,出現心悸胸悶,唇青舌紫等症;反之,心氣虛衰或心陽不振,心血運行不暢,也能影響肺氣的宣通,出現咳嗽、氣喘等症。
肺主治節,是指肺氣具有治理調節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氣、血、水的作用。《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肺主治節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治理調節呼吸運動:肺氣的宣發與肅降作用協調,維持通暢均勻的呼吸,使體內外氣體得以正常交換。二是調理全身氣機:通過呼吸運動,調節一身之氣的升降出入,保持全身氣機調暢。三是治理調節血液的運行:通過肺朝百脈和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輔佐心臟,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四是治理調節津液代謝:通過肺氣的宣發與肅降,治理和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與排泄。由此可見,肺主治節,是對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二、生理特性
1、肺為華蓋
“華蓋”,原指古代帝王的車蓋,《內經》喻為肺臟。《素問·病能論》說:“肺為藏之蓋也。”肺位於胸腔,覆蓋五臟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因而有“華蓋”之稱。肺居高位,又能行水,故稱之為“水之上源”。肺覆蓋於五臟六腑之上,又能宣發衛氣於體表,具有保護諸臟免受外邪侵襲的作用,故《素問·痿論》說:“肺者,臟之長也”;《靈樞·九針論》說:“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由於肺位最高,與外界相通,故溫邪外侵,首先被犯;肺又外合皮毛,風寒燥濕外襲,皮毛受邪,亦內合於肺。故肺為諸邪易侵之臟。
2、肺為嬌臟
肺為嬌臟,是對肺的生理病理特徵的概括。生理上,肺臟清虛而嬌嫩,吸之則滿,呼之則虛,為臟腑之華蓋,百脈之所朝會;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從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為病;其他臟腑病變,亦常累及於肺。簡而言之,肺位最高,邪必先傷;肺為清虛之臟,清輕肅靜,不容纖芥,不耐邪氣之侵。故無論外感、內傷或其他臟腑病變,皆可病及於肺而發生咳嗽、氣喘、咯血、失音、肺癆、肺痿等病症。若嬌嫩之肺臟一旦被邪侵犯,治療當以“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為法則,用藥以輕清、宣散為貴,過寒過熱過潤過燥之劑皆所不宜。
3、主宣發與肅降
肺主宣發是指肺氣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肺主肅降是指肺氣具有向內向下清肅通降的作用。肺的宣發與肅降功能,是由肺氣的升降運動來實現的,故稱“肺氣宣發”和“肺氣肅降”。
肺氣的宣發作用,能向上向外布散氣與津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呼出體內濁氣;二是將脾所轉輸來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輸頭面諸竅,外達於全身皮毛肌腠;三是宣發衛氣於皮毛肌腠,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將代謝后的津液化為汗液,並控制和調節其排泄。如《靈樞·決氣》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靈樞·癰疽》說:“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若因外感風寒而致肺失宣發,則致呼吸不暢,胸悶喘咳;衛氣被郁遏,腠理閉塞,可致惡寒無汗;津液內停,可變為痰飲,阻塞氣道,則見呼吸困難,喘咳不得卧。
肺氣的肅降作用,能向內向下布散氣和津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之清氣,並將吸入之清氣與谷氣相融合而成的宗氣向下布散至臍下,以資元氣;二是將脾轉輸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內布散於其他臟腑以濡潤之;三是將臟腑代謝后產生的濁液下輸於腎或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人體臟腑氣機的運動規律,一般是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肺位胸中,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其氣以清肅下降為順。若肺失肅降,則可出現呼吸表淺或短促,咳喘氣逆等症。
肺氣的宣發和肅降,是相互制約、相互為用的兩個方面。宣發與肅降協調,則呼吸均勻通暢,水液得以正常的輸布代謝,所謂“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宣發與肅降失調,則見呼吸失常和水液代謝障礙。一般說來,外邪侵襲,多影響肺氣的宣發,導致肺氣不宣為主的病變;內傷及肺,多影響肺氣的肅降,導致肺失肅降為主的病證。宣發與肅降失常又是相互影響,同時並見的。如外感風寒首先導致肺的宣發功能障礙而出現胸悶鼻塞、惡寒發熱、無汗等症,同時也可引起肺的肅降功能失常而伴有咳嗽喘息。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係
1、在體合皮,其華在毛
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毫毛等組織,是一身之表。它們依賴於衛氣和津液的溫養和潤澤,具有防禦外邪,調節津液代謝,調節體溫和輔助呼吸的作用。肺與皮毛相合,是指肺與皮毛的相互為用關係。
肺對皮毛的作用,主要有二:①肺氣宣發,宣散衛氣於皮毛,發揮衛氣的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及防禦外邪侵襲的作用;②肺氣宣發,輸精於皮毛,即將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於全身皮毛肌腠以滋養之,使之紅潤光澤。若肺精虧、肺氣虛,既可致衛表不固而見自汗或易感冒,又可因皮毛失濡而見枯槁不澤。
皮毛對肺的作用,也主要有二:①皮毛能宣散肺氣,以調節呼吸。《內經》把汗孔稱作“玄府”,又叫“氣門”,是說汗孔不僅是排泄汗液之門戶,而且也是隨著肺的宣發和肅降進行體內外氣體交換的部位。②皮毛受邪,可內合於肺。如寒邪客表,衛氣被郁遏,可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脈緊等症,若伴有咳喘等症,則表示病邪已傷及肺臟。故治療外感表證時,解表與宣肺常同時並用。
2、在竅為鼻
鼻為呼吸之氣出入的通道,與肺直接相連,所以稱鼻為肺之竅。鼻為呼吸道之最上端,通過肺系(喉嚨、氣管等)與肺相聯,具有主通氣和主嗅覺的功能。鼻的通氣和嗅覺功能,都必須依賴肺氣的宣發作用。肺氣宣暢,則鼻竅通利,呼吸平穩,嗅覺靈敏;肺失宣發,則鼻塞不通,呼吸不利,嗅覺亦差。故曰:“鼻者,肺之官也”(《靈樞·五閱五使》);“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靈樞·脈度》)。臨床上常把鼻的異常變化作為診斷肺病的依據之一,而治療鼻塞流涕、嗅覺失常等病證,又多用辛散宣肺之法。
3、在志為憂(悲)
關於肺之志,《內經》有二說:一說肺之志為悲;一說肺之志為憂。但在論及五志相勝時則說“悲勝怒。”悲和憂雖然略有不同,但其對人體生理活動的影響是大致相同的,因而憂和悲同屬肺志。悲憂皆為人體正常的情緒變化或情感反映,由肺精、肺氣所化生,是肺精、肺氣生理功能的表現形式。過度悲哀或過度憂傷,則屬不良的情志變化,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是損傷肺精、肺氣,或導致肺氣的宣降運動失調。《素問·舉痛論》說:“悲則氣消。”悲傷過度,可出現呼吸氣短等肺氣不足的現象。反之,肺精氣虛衰或肺氣宣降失調時,機體對外來非良性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易於產生悲憂的情緒變化。
4、在液為涕
涕,即鼻涕,為鼻黏膜的分泌液,有潤澤鼻竅的作用。鼻涕由肺精所化,由肺氣的宣發作用布散於鼻竅,故《素問·宣明五氣》說:“五臟化液……肺為涕。”肺精、肺氣的作用是否正常,亦能從涕的變化中得以反映。如肺精、肺氣充足,則鼻涕潤澤鼻竅而不外流。若寒邪襲肺,肺氣失宣,肺之精津被寒邪所凝而不化,則鼻流清涕;肺熱壅盛,則可見喘咳上氣,流涕黃濁;若燥邪犯肺,則又可見鼻干而痛。
5、與秋氣相通應
五臟與自然界四時陰陽相通應,肺主秋。肺與秋同屬於五行之金。時令至秋,暑去而涼生,草木皆凋。人體肺臟主清肅下行,為陽中之陰,同氣相求,故與秋氣相應。秋季之肅殺,是對夏氣生長太過的削減;肺氣之肅降,是對心火上炎太過的制約。肺與秋氣相通,故肺金之氣應秋而旺,肺的制約和收斂功能強盛。時至秋日,人體氣血運行也隨“秋收”之氣而衰落,逐漸向“冬藏”過渡。故養生家強調,人氣亦當順應秋氣而漸收。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秋三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治療肺病時,秋季不可過分發散肺氣,而應順其斂降之性。此外,秋季氣候多清涼乾燥,而肺為清虛之臟,喜潤惡燥,故秋季易見肺燥之證,臨床常見乾咳無痰、口鼻乾燥、皮膚乾裂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