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衣原體病
禽衣原體病
禽衣原體病是由鸚鵡熱衣原體感染引起的多種禽類和人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以呼吸器官損傷為特徵。
禽衣原體病
衣原體是介於立克次體和病毒之間的一種病原微生物,以原生小體和網狀體兩種獨特形態存在。原生小體是一種小的、緻密的球形體,不運動,無鞭毛和纖毛,是衣原體的感染形態。網狀體是細胞內的代謝旺盛形態,通過二分裂方式增殖。網狀體比原生小體大,滲透性差,在發育過程中能合成自己的DNA、RNA和蛋白質。將感染組織的壓印塗片經適當固定后,用姬姆薩染色呈現深紫色,圓形,單個或縱狀排列。用5%碘和16%碘化鉀酒精溶液染色感染衣原體的組織切片或感染衣原體的單層細胞培養物,可以看到包涵體。衣原體可以在雞胚、細胞培養物和常用的哺乳動物細胞中生長繁殖,也能在小白鼠、豚鼠中培養。四環素、氯黴素和紅黴素對衣原體具有強烈的抑制作用,青霉素抑制能力較差。衣原體對桿菌肽、慶大黴素和新黴素不敏感。衣原體對能影響脂類成分或細胞壁完整的化學因子非常敏感,容易被表面活性劑如季胺類化合物和脂溶劑等滅活。70%酒精、3%雙氧水、碘配溶液和硝酸銀等幾分鐘便可將其殺死。
衣原體病主要通過空氣傳播,呼吸道可能是最常見的傳播途徑。其次是經口感染。吸血昆蟲也可傳播該病。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秋冬和春季發病最多。飼養管理不善、營養不良、陰雨連綿、氣溫突變、禽舍潮濕、通風不良等應激因素,均能增加該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該病是一種世界性疾病,流行範圍很廣,已發生於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感染禽類近140多種。美國禽類中衣原體陽性率,家鴿達47.63%,野鴿51.4%,野雞23%,鵝22.2%。李雲峰等(1989)對山東、河南兩省7個地區的16個雞場進行了雞衣原體病的血清學調查,陽性率為3.45%-32.14%。樓雪華等(1988)對浙江省78個縣市的13552份雞血清進行雞病調查的結果,發現衣原體陽性率為71.4%。寧夏的調查結果,雞感染衣原體的血清陽性率為42.05%,連雲港市為25%-87.5%。由此可見,衣原體的感染在我國普遍存在。
雞對鸚鵡衣原體引起的疾病具有很強的抵抗力。只有幼年雞發生急性感染,出現死亡,真正發生流行的較少。急性病雞發生纖維素性心包炎和肝臟腫大。大多數自然感染的雞癥狀不明顯,並且是一過性的。鴨衣原體病是一種嚴重的、消耗性的並常致死的疾病。幼鴨發生顫抖、共濟失調和惡病質,食慾喪失並排出綠色水樣腸內容物,在眼及鼻孔周圍有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隨著病程的發展,病鴨消瘦,死於痙攣。發病率為10%-80%,死亡率為0—30%,這取決於感染時的年齡、是否併發沙門菌病。剖檢病變為胸肌萎縮,全身性漿膜炎明顯。常伴有漿液性或漿液纖維素性心包炎、肝臟大、肝周炎和脾腫大。有些肝臟和脾臟有灰色或黃色壞死灶。鵝發生衣原體病時,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與鴨相似。感染衣原體的火雞癥狀是惡病質、厭食,體溫升高。病禽排出黃綠色膠凍狀糞便,嚴重感染的母火雞產蛋率迅速下降。死亡率4%-30%。剖檢病變為心臟腫大,心外膜增厚、充血,表面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覆蓋。肝臟腫大,顏色變淡,表面覆蓋有纖維素。氣囊膜增厚,腹腔漿膜和腸系膜靜脈充血,表面覆蓋泡沫狀白色纖維素性滲出物。
用病禽的肝、脾表面,氣囊、心包和心外膜觸片,空氣乾燥或火焰固定后,姬姆薩染色鏡檢,衣原體原生小體呈紅色或紫紅色,網狀體呈藍綠色。只有包涵體中的原生小體具有診斷意義。因為網狀體易於同細胞正常結構相混淆,也不易與背景顏色區分。丙酮固定的組織或乾燥分泌物印片可以用適當的熒光抗體進行熒光抗體染色,然後熒光鏡下檢查。也可將病料經卵黃囊接種於6—7日齡雞胚,收集接種后3—10d內死亡的雞胚卵黃囊。觀察雞胚病變,製備觸片,染色鏡檢。可通過間接補體結合反應、間接血凝反應或酶標抗體法來檢出抗體。採取發病初期和康復后的雙份血清,測出的抗體效價有意義。衣原體病有高度的接觸傳染性,診斷時應盡量避免感染自己,許多粗心的實驗室工作人員往往在觸摸病雞或其組織時被傳染上此病。懷疑為衣原體病時必須與巴氏桿菌病區別開來,特別是火雞的巴氏桿菌病其癥狀和病理變化與衣原體病相似。火雞的衣原體病還易與大腸桿菌病、支原體病、禽流感等相混淆,因而在診斷上應注意鑒別,以免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