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志願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50年10月25日,參加抗美援朝的中國方面部隊的名稱。中國人民志願軍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參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改編而成,總計有240萬人先後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司令員兼政委是彭德懷,鄧華、洪學智、韓先楚、宋時輪、陳賡為副司令員,解方任參謀長。至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中國人民志願軍即分批從朝鮮撤離。1959年1月,志願軍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建制均被撤銷。
1950年6月25日,朝鮮在蘇聯默許下向韓國進攻,開始內戰,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南非、盧森堡)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27日美國總統H.S.杜魯門宣布美軍進入朝鮮半島。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阻礙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中國領土台灣,在嚴重威脅中國安全的情況下。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美國無視中國的嚴正立場,同時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並通過申請協助韓國的動議案,組成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為總司令的“聯合國軍”,7月7日至10日,中國中央軍委召開國防會議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根據會議決定於1950年7月13日組建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為主共25萬餘人部隊組成東北邊防軍,以確保中國東北邊境安全。8月下旬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兵團和第19兵團分別調至津浦線、隴海線等鐵路沿線。
美軍飛機入侵中國領空並並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城鎮。時任中國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宣布:“中國人民絕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警告仍然置若罔聞,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佔領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都平壤,並向鴨綠江進犯,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1950年10月8日,中國政府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請求決定出兵朝鮮,並將東北邊防軍改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10月17日,蘇共中央總書記斯大林同意了中國政府總理周恩來要求蘇聯方面提供空軍掩護的請求。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前線。當時的口號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總司令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作戰,經歷兩個階段。從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為運動戰階段,一般按戰役過程分為五次戰役。從1951年6月中旬~1953年7月27日,為陣地戰階段。戰爭期間,志願軍於1951年5月成立後方勤務司令部,由洪學智兼任司令員,周純全任政治委員,統一組織指揮後方對敵鬥爭和後勤保障。志願軍後勤部隊在空軍、高射炮兵、鐵道兵、工程兵和警衛部隊等的密切協同下,使後勤保障逐步適應作戰需要。
從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成立至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撤離朝鮮,共有4任志願軍司令員和4任政治委員:彭德懷為第一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為第二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楊得志、李志民為第三任司令員、政治委員,楊勇、王平為第四任司令員、政治委員。
2張
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命令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命令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支援朝鮮。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面對重重困難,毅然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10月8號,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布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彭德懷為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待命出征。
毛澤東和周恩來曾研究過以什麼名義出兵的問題,同時徵求一部分民主人士的意見。最後命名為志願軍,並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和編製。表示中國不是跟美國宣戰,是人民志願支援朝鮮。雖然名稱為志願軍,但實際是現役部隊整建制地參戰。戰爭初期,這一名稱讓聯合國軍誤以為這不過是一隻小規模的志願者隊伍。後來聯合國軍弄清中國人民志願軍是成建制的正規部隊,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后,也繼續承認“志願軍”這一名稱,以便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避免將戰爭升級。
中國人民志願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於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朝鮮(韓國)軍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集中3個軍另1個師於西線給“聯合國軍”以突然性打擊,將其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
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朝鮮(韓國)軍誘至預定戰場后,對其突然發起反擊的戰役。西線六個軍主力在清川江地區。東線3個軍在長津湖地區發起反擊,給以出其不意的打擊。“聯合國軍”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放棄平壤、元山,退至“三八線”以南。
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發起第三次戰役。志願軍集中6個軍,在人民軍3個軍團協同下,對依託“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防禦的“聯合國軍”發起全線進攻,將其從“三八線”擊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佔領漢城。
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禦戰役。“聯合國軍”發現志願軍補給困難,第一線兵力不足,於1951年1月25日恢復攻勢。第一階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戰線頑強抗擊,集中主力6個軍(軍團)在東部戰線橫城地區實施反擊,但未能打破“聯合國軍”主要方向上的進攻。第二階段,為了以空間換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全線轉入運動防禦,3月14日,撤出漢城。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抗擊“聯合國軍”。
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大規模反擊戰。4月2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首先集中志願軍11個軍和人民軍1個軍團於西線實施主要突擊,再次越過“三八線”,接著,志願軍轉移兵力於東線,至6月10日,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地區。
從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禦作戰。戰爭雙方都力圖爭取主動,打破僵局,謀求於自己更有利的地位。
中央軍委於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戰爭指導思想和在軍事上採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要求志願軍作戰應與談判相配合、相適應。
1951年7月10日,戰爭雙方開始舉行朝鮮停戰談判。從此,戰爭出現長達兩年多的邊打邊談的局面。1951年8月中旬~10月下旬,“聯合國軍”採取“逐段進攻,逐步推進”的戰法,並從8月開始,實施了長達10個月的以切斷中朝人民軍隊後方供應為目的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即“絞殺戰”。對此,中朝軍隊在反“絞殺戰”中進行了戰術反擊作戰。“聯合國軍”方面於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達成以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協議。
志願軍為堅持持久作戰,鞏固已有陣地,創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為骨幹、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堅固防禦體系。從而由帶機動性質的積極防禦,轉為帶堅守性質的積極防禦;由主要用于堅守戰線、消耗敵人的陣地防禦,逐漸轉向以殲滅敵人為主的陣地進攻;中朝人民軍隊在打小殲滅戰的思想指導下,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搶佔中間地帶,奪取其突出的前沿陣地和支撐點。1952年秋,在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上甘嶺戰役中,粉碎了“聯合國軍”發動的“金化攻勢”。
1952年冬,朝鮮停戰談判仍無進展。中朝人民軍隊從1952年底起,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反登陸作戰準備,至1953年4月全部完成反登陸作戰準備工作。
1953年發起夏季反擊戰役,迫使“聯合國軍”方面作出妥協。7月中旬發起以金城戰役為主的進攻作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
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1958年2月,周恩來率團訪問朝鮮期間,中朝雙方就撤軍問題發表了聯合聲明。 2月2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發表聲明,決定於1958年底以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鮮。首批於3月15日動身回國。10月22日,志願軍總部官兵在司令員楊勇上將、政委王平上將等率領下啟程返國。10月26日,志願軍總部公報:志願軍已全部撤離朝鮮。
1959年1月,志願軍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建制均被撤銷。
撤出部隊構成及人數 |
---|
美國情報:1956年7月、1957年7月均為29.1萬人,第一階段的撤軍,已有約9萬人撤出,1958年7月,中國在朝軍隊尚有20.5萬,1958年9月,估計已撤出 20萬,尚有11.1萬即將撤離。 《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史》:在朝部隊有第23、16、54、21、1軍5個軍;炮兵第12、5、62、33 師4個師;坦克第8、5、6團3 團;工兵第6、8、81(橋)、107團4個團;第19兵團部;志願司、政、后機關和所屬部(分)隊共22萬人,除志願軍後勤部領導機關外,後勤系統撤出的單位有3個分部,7個站,汽車7個團,12個醫院,以及汽車修理廠、軍械修理廠等共37000多人,另有於各批間零星撤出的部隊1萬餘。 《抗美援朝戰爭史》、《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戰史》:1955年底后,仍在朝志願軍有第1、16、21、23、54共5個軍,另有炮兵、高射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後勤等部隊。 至1957年底,志願軍在朝鮮人數減至25萬餘人。 第一批:陸軍第23、16軍共6個師及部分炮兵、坦克、工程兵、汽車部隊,工程兵指揮所和第19兵團領導機關,共8萬人。 第二批:陸軍第54、21軍共6個師及部分坦克、炮兵、高炮、後勤、工程兵部隊和坦克指揮所,共10萬人。 第三批:志願軍總部、陸軍第1軍3個師、炮兵指揮所及志願軍後勤部、後勤保障部隊,共7萬人。 |
第一次戰役序列(1950年10月19日——11月5日) | ||
---|---|---|
炮兵司令部 | 轄炮兵第1、2、8師及高炮第1團 | |
工兵指揮所 | 轄工兵第4、6團 | |
前線後勤指揮部 | 轄第1、2分部 | |
第13兵團 | 第38軍 | 轄第112、113、114師 |
第39軍 | 轄第115、116、117師 | |
第40軍 | 轄第118、119、120師 | |
第42軍 | 轄第124、125、126師 | |
第50軍 | 轄第148、149、150師 | |
第66軍 | 轄第196、197、198師 |
第二、三次戰役序列(1950年11月25日-1951年1月8日) | ||
---|---|---|
炮兵司令部 | 轄炮第1、2、8師 | |
工兵指揮所 | 轄工兵第4、5、6、8團 | |
鐵道兵 | 轄鐵道兵第1師及兩個直屬團 | |
前線後勤指揮部 | 轄第1、2、3、4分部 | |
直屬軍 | 第38軍 | 轄第112、113、114師 |
第39軍 | 轄第115、116、117師 | |
第40軍 | 轄第118、119、120師 | |
第42軍 | 轄第124、125、126師 | |
第50軍 | 轄第148、149、150師 | |
第66軍 | 轄第196、197、198師 | |
第9兵團 | 第20軍 | 轄第58、59、60、89師 |
第26軍 | 轄第76、77、78、88師 | |
第27軍 | 轄第79、80、81、94師 |
第四次戰役(1951年1月27日——4月21日) | ||
---|---|---|
炮兵指揮所 | 轄炮兵第1、2、8、21、31師,高炮第61、62、63、64師 | |
裝甲兵指揮所 | 轄擔克第1、2、3、53團 | |
工兵指揮所 | 轄工兵第3、4、5、6、8、10、18、22團 | |
鐵道兵指揮所 | 轄鐵道兵第1、2、3師 | |
空軍聯合司令部 | 轄空軍第3、4、5、6、7、8、9師 | |
前線後勤指揮部 | 轄第1、2、3、4、5、6、7分部 | |
直屬軍 | 第38軍 | 轄第112、113、114師 |
第39軍 | 轄第115、116、117師 | |
第40軍 | 轄第118、119、120師 | |
第42軍 | 轄第124、125、126師 | |
第50軍 | 轄第148、149、150師 | |
第66軍 | 轄第196、197、198師 | |
第47軍 | 轄第139、140、141師 | |
第3兵團 | 第12軍 | 轄第31、34、35師 |
第15軍 | 轄第29、44、45師 | |
第60軍 | 轄第179、180、181師 | |
第19兵團 | 第63軍 | 轄第187、188、189師 |
第64軍 | 轄第190、191、192師 | |
第65軍 | 轄第193、194、195師 | |
第9兵團 | 第20軍 | 轄第58、59、60師 |
第26軍 | 轄第76、77、78師 | |
第27軍 | 轄第79、80、81師 |
第五次戰役(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 | ||
---|---|---|
炮兵指揮所 | 轄炮兵第1、2、7、8、21、31、32師,高炮第61、62、63、64師 | |
裝甲兵指揮所 | 轄擔克第1、2、3團,獨立第6團 | |
工兵指揮所 | 轄工兵第3、7、10、14、15、16、17、18、22團 | |
鐵道兵指揮所 | 轄鐵道兵第1、2、3師及兩個直屬團 | |
空軍聯合司令部 | 轄空軍第3、4、5、6、7、8、9、15師 | |
後方勤務司令部 | 轄第1、2、3、4、5、7分部 | |
直屬軍 | 第38軍 | 轄第112、113、114師 |
第39軍 | 轄第115、116、117師 | |
第40軍 | 轄第118、119、120師 | |
第42軍 | 轄第124、125、126師 | |
第47軍 | 轄第139、140、141師 | |
第3兵團 | 第12軍 | 轄第31、34、35師 |
第15軍 | 轄第29、44、45師 | |
第60軍 | 轄第179、180、181師 | |
第9兵團 | 第20軍 | 轄第58、59、60師 |
第26軍 | 轄第76、77、78師 | |
第27軍 | 轄第79、80、81師 | |
第19兵團 | 第63軍 | 轄第187、188、189師 |
第64軍 | 轄第190、191、192師 | |
第65軍 | 轄第193、194、195師 |
一九五一年夏秋防禦作戰(1951年6月11日-12月3日) | ||
---|---|---|
炮兵指揮所 | 轄炮兵第2、7、8、21、31師、高炮第61、62、63、64師 | |
裝甲兵指揮所 | 轄坦克第1、2、3團、獨立第6團、摩托步兵團 | |
空軍聯合司令部 | 直接指揮空軍第2、3、4、6、7、14、15師 | |
衝擊指揮所 | 指揮空軍第5、9、11師 | |
轟炸指揮所 | 指揮空軍第8、10師 | |
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 | 軍管局 | |
運輸局 | ||
搶修指揮局 | 轄鐵道兵第1、2、3、4師 | |
後方勤務司令部 | 轄第1、2、3、4、5、6分部、工兵指揮所、公安第18師 | |
直屬軍 | 第38軍 | 轄第112、113、114師 |
第39軍 | 轄第115、116、117師 | |
第40軍 | 轄第118、119、120師 | |
第42軍 | 轄第124、125、126師 | |
第47軍 | 轄第139、140、141師 | |
第50軍 | 轄第148、149、150師 | |
第3兵團 | 第12軍 | 轄第31、34、35師 |
第15軍 | 轄第29、44、45師 | |
第60軍 | 轄第179、180、181師 | |
第19兵團 | 第63軍 | 轄第187、188、189師 |
第64軍 | 轄第190、191、192師 | |
第65軍 | 轄第193、194、195師 | |
第9兵團(兼東海岸防禦指揮部) | 第20軍 | 轄第58、59、60師 |
第26軍 | 轄第76、77、78師 | |
第27軍 | 轄第79、80、81師 | |
第20兵團 | 第67軍 | 轄第199、200、201師 |
第68軍 | 轄第202、203、204師 | |
第23兵團 | 第36軍 | 轄第106、107、108師 |
第37軍 | 轄第109、110、111師 |
一九五二年春夏季鞏固陣地與反轟炸反細菌戰(1951年12月-1952年8月) | ||
---|---|---|
炮兵指揮所 | 轄炮兵第1、2、7、8、21師、高炮第61、62、63、64師 | |
裝甲兵指揮所 | 轄坦克第1、2、3團、獨立第1團 | |
空軍聯合司令部 | 轄空軍第3、4、6、12、14、15、17、18師 | |
空軍第3軍 | 1952年5月正式組成,下轄空軍第5、8、9師,歸東北軍區空軍領導 | |
中朝聯合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1951年12月成立) | 軍管局 | 轄熙川分局、定州分局、新成川分局、平壤分局、高原分局 |
搶修指揮局 | 轄鐵道兵第1、2、3、4師 | |
高炮指揮所 | 指揮高炮第62、63、64師 | |
後方勤務司令部 | 轄第1、2、3、4、5分部、工兵指揮所、公安第18師 | |
直屬部隊 | 游擊支隊 | |
第38軍 | 轄第112、113、114師 | |
第39軍 | 轄第115、116、117師 | |
第40軍 | 轄第118、119、120師 | |
第42軍 | 轄第124、125、126師 | |
第47軍 | 轄第139、140、141師 | |
第50軍 | 轄第148、149、150師 | |
西海岸防禦指揮所 | 指揮第38、39、40、42、50軍 | |
第3兵團 | 第12軍 | 轄第31、34、35師 |
第15軍 | 轄第29、44、45師 | |
第60軍 | 轄第179、180、181師 | |
第9兵團(兼東海岸防禦指揮所) | 第20軍 | 轄第58、59、60師 |
第26軍 | 轄第76、77、78師 | |
第27軍 | 轄第79、80、81師 | |
第19兵團 | 第63軍 | 轄第187、188、189師 |
第64軍 | 轄第190、191、192師 | |
第65軍 | 轄第193、194、195師 | |
第20兵團 | 第67軍 | 轄第199、200、201師 |
第68軍 | 轄第202、203、204師 |
一九五二年秋季有限目的進攻與上甘嶺戰役(1952年9月18日-11月25日) | ||
---|---|---|
炮兵主任辦公室 | 轄炮兵第1、2、7、8、21、31師、高炮第61、62、63、64師 | |
裝甲兵指揮所 | 轄坦克第4、5、6團、獨立坦克第1、2團 | |
工兵指揮所 | 轄工兵第3、4、6、7、9、10、14、16、17、18、21、22團 | |
空軍聯合司令部 | 指揮空軍第3、4、6、12、15、17、18師 | |
空軍第2軍 | ---- | |
空軍第3軍 | 轄空軍第5、8、9師 | |
中朝聯合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 | 軍管局 | 轄熙川分局、定州分局、新成川分局、平壤分局、高原分局 |
搶修指揮局 | 轄鐵道兵第1、2、3、4師 | |
高炮指揮所 | 指揮高炮第62、63、64師 | |
後方勤務司令部 | 轄第1、2、3、4、5分部、公安第18師 | |
直屬軍 | 第38軍 | 轄第112、113、114師 |
第39軍 | 轄第115、116、117師 | |
第40軍 | 轄第118、119、120師 | |
第42軍 | 轄第124、125、126師 | |
第46軍 | 轄第133、136、137師 | |
第47軍 | 轄第139、140、141師 | |
第50軍 | 轄第148、149、150師 | |
第3兵團 | 第12軍 | 轄第31、34、35師 |
第15軍 | 轄第29、44、45師 | |
第60軍 | 第179、180、181師 | |
西海岸防禦指揮所 | 指揮第42、50、64軍及人民軍第4軍團 | |
第9兵團(兼東海岸防禦指揮所) | 第20軍 | 轄第58、59、60師 |
第23軍 | 轄第67、69、73師 | |
第24軍 | 轄第70、72、74師 | |
第27軍 | 轄第79、80、81師 | |
第19兵團 | 第63軍 | 轄第187、188、189師 |
第64軍 | 轄第190、191、192師 | |
第65軍 | 轄第193、194、195師 | |
第20兵團 | 第67軍 | 轄第199、200、201師 |
第68軍 | 轄第202、203、204師 |
一九五三年春季反登陸戰役準備(1952年12月18日-1953年5月上旬) | ||
---|---|---|
炮兵指揮所 | 轄炮兵第1、2、7、8、21、22、33師、高炮第61師 | |
高炮指揮所 | 轄高炮第62、63、64師 | |
裝甲兵第一指揮所 | 轄坦克第4、5、6團、坦克獨立第2團 | |
工兵指揮所 | 轄工兵第3、4、6、7、9、10、12、14、18、21、22團 | |
空軍聯合司令部 | 指揮空軍第3、4、6、12、14、15、16、17師 | |
空軍第2軍 | --- | |
空軍第3軍 | 轄空軍第5、8、9師 | |
中朝聯合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 | 軍管局 | 轄第1、2、3、4、5分局 |
搶修指揮局 | 轄鐵道兵第1、2、3、4師 | |
新建鐵路指揮局 | 轄鐵道兵第5、6、7、9、10、11師 | |
後方勤務司令部 | 轄第1、2、3、4、5分部、公安第1師 | |
志願軍預備隊 | 第21軍 | 轄第61、62、63師 |
第47軍 | 轄第139、140、141師 | |
西海岸防禦指揮部 | 第16軍 | 轄第32、46、47師 |
第38軍 | 轄第112、113、114師 | |
第39軍 | 轄第115、116、117師 | |
第40軍 | 轄第118、119、120師 | |
第50軍 | 轄第148、149、150師 | |
第54軍 | 轄第130、134、135師 | |
裝甲兵第二指揮所 | ||
第3兵團兼東海岸防禦指揮部 | 第12軍 | 轄第31、34、35師 |
第15軍 | 轄第29、44、45師 | |
第9兵團 | 第23軍 | 轄第67、69、73師 |
第24軍 | 轄第70、72、74師 | |
第19兵團 | 第1軍 | 轄第1、2、7師 |
第46軍 | 轄第133、136、137師 | |
第63軍 | 轄第187、188、189師 | |
第64軍 | 轄第190、191、192師 | |
第65軍 | 轄第193、194、195師 | |
第20兵團 | 第60軍 | 轄第179、180、181、33師 |
第67軍 | 轄第199、200、201師 | |
第68軍 | 轄第202、203、204師 |
一九五三年夏季進攻戰役(1953年5月13日-7月27日) | ||
---|---|---|
炮兵指揮所 | 轄炮兵第1、2、3、7、8、21、22、33師、高炮第61師 | |
裝甲兵第一指揮所 | 轄坦克第4、5、6團、坦克獨立第2團 | |
工兵指揮所 | 轄工兵第3、4、6、7、9、10、12、14、18、22團 | |
空軍聯合司令部 | 指揮空軍第3、4、6、12、14、15、16、17師及朝鮮人民軍空軍第1、2、3、4、5師 | |
空軍前方指揮所 | 空軍第3軍兼 | |
空軍第2軍 | 負責指揮空軍二線部隊 | |
安東防空司令部 | 轄高炮第62、63、64、65、102師及防前指 | |
中朝聯合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 | 軍管局 | 轄第1、2、3、4、5分局 |
搶修指揮局 | 轄鐵道兵第1、2、3、4師 | |
新建鐵路指揮局 | 轄鐵道兵第5、6、7、9、10、11師 | |
後方勤務司令部 | 轄第1、2、3、4、5分部、公安第1師 | |
西海岸防禦指揮部 | 第38軍 | 轄第112、113、114師 |
第39軍 | 轄第115、116、117師 | |
第40軍 | 轄第118、119、120師 | |
第50軍 | 轄第148、149、150師 | |
裝甲兵第二指揮所 | ||
第3兵團兼東海岸防禦指揮部 | 獨立第33師 | |
第12軍 | 轄第31、34、35師 | |
第15軍 | 轄第29、44、45師 | |
第9兵團 | 第16軍 | 轄第32、46、47師 |
第23軍 | 轄第67、69、73師 | |
第24軍 | 轄第70、72、74師 | |
第47軍 | 轄第139、140、141師 | |
第19兵團 | 第1軍 | 轄第1、2、7師 |
第46軍 | 轄第133、136、137師 | |
第63軍 | 轄第187、188、189師 | |
第64軍 | 轄第190、191、192師 | |
第65軍 | 轄第193、194、195師 | |
第20兵團 | 第21軍 | 轄第61、62、63師 |
第54軍 | 轄第130、134、135師 | |
第60軍 | 轄第179、180、181師 | |
第67軍 | 轄第199、200、201師 | |
第68軍 | 轄第202、203、204師 |
• 主要指揮員
中國人民志願軍(各司令部)正、副司令員名單 | |
---|---|
職務 | 備註 |
司令員 | 彭德懷(1950.10.8-1954.9.11) |
鄧華(代:1952.12.20-1954.9.6;1954.9.6-1954.10.30) | |
楊得志(1954.10.31-1955.7) | |
楊勇(1955.7-1958.10) | |
副司令員 | 鄧華、洪學智、韓先楚、陳賡、宋時輪 |
政治委員 | 彭德懷、鄧華、王平 |
政治部主任 | 杜平、李志民、甘泗琪 |
參謀長 | 解方、李達 |
後勤司令部司令員 | 洪學智(兼) |
後勤司令部副司令員 | 張明遠、吳先恩 |
空軍司令部司令員 | 劉震、聶鳳智 |
空軍司令部副司令員 | 常乾坤、段蘇權、成鈞 |
炮兵指揮所司令員 | 萬毅、高存信、匡裕民 |
炮兵指揮所副司令員 | 成鈞(兼) |
鐵道司令員 | 賀晉年、劉居英 |
鐵道副司令員 | 李壽軒、葉林 |
防空兵司令 | 成鈞 |
各兵團正、副司令員 | ||
---|---|---|
部隊 | 職務 | 備註 |
13兵團 | 司令員 | 鄧華 |
副司令員 | 洪學智、韓先楚 | |
9兵團 | 司令員 | 宋時輪、王建安 |
副司令員 | 陶勇、王必成 | |
3兵團 | 司令員 | 陳賡、許世友 |
副司令員 | 王近山、曾紹山 | |
19兵團 | 司令員 | 楊得志、韓先楚、黃永勝 |
副司令員 | 葛晏春、鄭維山、曾思玉 | |
20兵團 | 司令員 | 楊成武、楊勇 |
副司令員 | 王平 | |
23兵團 | 司令員 | 董其武 |
副司令員 | 邊章伍、姚喆 |
中國人民志願軍序列內遂行空中鬥爭和支援地面部隊作戰任務的軍種。
1950年10月,志願軍首批部隊入朝,決定組織志願軍空軍參戰,其基本任務是:在友軍空軍和地面防空部隊的協同下,奪取並保持重要地區的局部制空權,以掩護交通運輸線,保衛軍事和工業目標,支援地面部隊作戰。1951年3月成立志願軍空軍領導機關,劉震任司令員(後由聶鳳智代司令員)。
志願軍空軍的殲擊機和強擊機的作戰半徑很短,為支援地面前線部隊作戰,需要有前進機場,為此,在朝鮮北部搶修了一些簡易機場,但因遭到美國空軍連續轟炸而不能使用。志願軍空軍只能使用國內基地,因而難以對“三八線”南北地區的地面部隊進行空中火力支援。
作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50.12~1951.9),為取得空軍作戰的組織指揮、空中戰鬥和地面保障的經驗,志願軍空軍決定先以少量部隊掩護交通運輸線,進行實戰鍛煉。
第二階段(1951.9~1952.6),配合地面部隊進行反“絞殺戰”。1951年7月10日,戰爭雙方開始停戰談判。美軍為向朝中軍隊施加軍事壓力,於8月中旬發動大規模的以破壞鐵路為主要目標的“絞殺戰”。
經過數月空戰的實踐,志願軍空軍認識到高速噴氣式殲擊機不宜採用大編隊進行空戰,便總結制定了以四機編隊、多批多路、多層配置、集中一域、協同作戰的“一域多層四四制”戰術原則。至5月底,志願軍空軍在反“絞殺戰”期間,共有殲擊機部隊18個團參戰。保障了新義州至平壤、熙川至平壤兩條鐵路幹線可以晝夜通行。至6月,美軍歷時10個月的“絞殺戰”以失敗而告終。
第三階段(1952.6~1953.7),保衛重要目標美軍在其“絞殺戰”失敗后,從1952年夏季開始,除繼續破壞交通運輸線外,將空中突擊的重點轉向工業的、農業的和軍事的設施,連續組織大規模的空中戰役,破壞朝鮮北部的水力發電系統、水利灌溉系統和軍隊補給系統。
在第三階段作戰中,志願軍空軍在作戰規模、空地指揮、空中戰術和地面保障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改進和發展,獲得了新的經驗,並訓練出在晝間複雜氣象和夜間一般氣象條件下都能作戰的部隊。
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沿著“從實戰中鍛煉,在戰鬥中成長”的道路,由不會打空戰到學會打空戰,由能打小規模的空戰到能打大規模的空戰,由於志願軍空軍在總體上處於劣勢,因而也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作戰中,志願軍空軍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開展立功運動,湧現出三等功以上的功臣8000多名,立集體三等功以上的單位300多個。其中立集體一等功的單位6個,立集體二等功的單位2個;特等功臣16名,一等功臣68名,其中有21人獲得英雄模範稱號。王海、劉玉堤、孫生祿、趙寶桐、張積慧、魯珉為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
志願軍海軍解放軍海軍出現在朝鮮戰場是戰場形勢已到對峙階段,1952年5月,海軍總部決定,派出魚雷艇部隊、布設水雷部隊、岸炮部隊入朝,參加西海岸的防守。海軍參戰部隊由志願軍西海岸指揮部領導,海軍設前線指揮所,由魚雷快艇學校政委朱軍負責。1953年1月上旬首先進入朝鮮是海司海道測量部派出的測量隊,有陸上、海上兩個測量隊。1953年1月9日,海軍淞滬基地參謀長孫公飛帶領部分佈雷部隊人員到達朝鮮,布雷隊主要人員3月到達。岸炮部隊3月23日到達朝鮮,共兩個連,是青島基地的一個岸炮連和淞滬基地的岸炮第8連。兩個連4月20日分別進入培山和煙台山陣地。構建了130mm、100mm、37mm炮複合陣地。預備參戰的快艇部隊是魚雷快艇31大隊(轄1、2、3中隊共18艘魚雷快艇和預備中隊),由於在朝鮮沒有補給設施,沒有實際赴朝,在青島備戰。
中國人民志願軍序列內以火力遂行作戰任務的兵種。炮兵,按其戰鬥使命分為地面炮兵和高射炮兵。志願軍炮兵,通常指地面炮兵。它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對地面目標實施火力突擊的骨幹力量。
志願軍的火炮陣地(1951年)
炮兵作戰,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50.10~1951.6),支援步兵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驅逐到“三八線”南北地區在作戰雙方炮兵數量和裝備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志願軍炮兵採取集中使用的原則,在主要方向和主要地段集中兵力、火力,爭取局部優勢;以抵近射擊和直接瞄準射擊為主,提高命中率。
第二階段(1951.6~1953.7),支援步兵作戰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1951年7月,志願軍炮兵指揮所召開第二次炮兵會議,要求部隊樹立長期作戰思想,利用戰鬥間隙進行軍政訓練,積極主動地支援步兵作戰,大量殺傷和消耗敵人。
志願軍炮兵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斃傷敵15.8萬餘人,擊毀擊傷敵火炮570餘門、汽車880餘輛、坦克940餘輛,摧毀敵碉堡2490餘個,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志願軍炮兵在戰爭中所取得的對現代化裝備的美軍作戰的經驗,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現代化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坦克兵第1師和坦克兵第2師第3團於1951年3月31日開始陸續入朝,並以坦克兵第1師師部為基礎組成志願軍裝甲兵指揮所。該指揮所在黃鵠顯主任率領下於5月5日入朝。11月29日,獨立坦克第1團亦入朝。在戰爭中,裝甲兵完成了各次作戰任務。
裝甲兵
戰爭進行到1952年底,隨著志願軍堅固陣地防禦的日趨穩固,敵軍已不可能從正面突破我軍防禦,我軍後方兩翼的海岸線卻處於美軍優勢的海空力量威脅下。志願軍對美軍從兩翼實施兩棲登陸的可能性非常重視,積極準備抗擊敵可能的兩棲登陸行動。對於裝甲兵在抗登陸作戰中的運用,也做了充分的準備。
戰爭後期,隨著裝備數量的增加,志願軍開始在部分步兵軍、師增編坦克-自行火炮團,由1個坦克營、1個自行火炮營、部分炮兵和其他兵種分隊、勤務分隊編成。由於志願軍進行了充分的抗登陸作戰準備,敵軍沒有進行兩棲登陸的冒險,為我軍開展三次夏季反擊戰役和取得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
為了加強鐵路運輸,志願軍鐵道兵第1師於1950年11月6日入朝,擔任搶修鐵路任務。其後,鐵道兵第3師、第2師於1951年2月、5月亦繼續入朝。6月20日,又以直屬橋樑團為基礎成立了第4師。此時,在朝鐵路搶修部隊已達四個師、一個團又一個援朝鐵路工程總隊。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鐵道兵部隊在其他兄弟部隊配合下,完成了大量的鐵路工程保障任務,建成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保障了鐵路上的運輸。
1953年9月,中央軍委、政務院電復鐵道兵團、志願軍司令部、鐵道部,同意將志願軍在朝鮮的6個鐵道工程師正式劃歸軍委系統,與鐵道兵團的4個師、1個獨立團統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
1950年10月志願軍入朝,后成立工兵指揮部,譚善和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直接指揮獨立工兵團,並負責隊屬工兵部(分)隊的業務指導工作。任務 搶修進軍道路,保障軍隊實施運動戰(1950.10--1951.全面建設軍事工程,保障軍隊實施陣地戰。
在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工兵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思想指導下,新建道路2200多公里,加修和維護公路9600餘公里;新建橋樑1100餘座,總長6.3萬餘米;構築坑道的土石方量達28.5萬多立方米,構築指揮所、人員掩體和掩蔽部1.6萬多個;排除地雷和定時炸彈6.3萬餘個;修建飛機場120餘萬平方米;建造倉庫、醫院病房、營房等5.4萬餘座。工兵部隊共湧現出二級模範4人,一等功臣18人,有3000多人立二等功或三等功,200多個單位立集體功。
中國人民志願軍序列內擔負通信保障任務的兵種。1950年10月,志願軍領導機關有9部短波電台、1個電話隊(相當於連);每個軍有各類通信人員2500~3000人(占軍總人數的5%~6%),無線電通信機60餘部(含步談機),有線電單、總機370餘部,被覆線440餘單公里。
1953年8月1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聯合公布的戰績中記載:共計斃傷俘敵數為109萬。韓國防部編寫的《韓國戰爭史》記載:美軍損失17.98萬(美國公布14.2萬),南朝鮮損失98.84萬,總計為113萬(均不包括非戰鬥減員)。
志願軍殲敵統計表 | |||
---|---|---|---|
類別 | 1950.10.25 — 1951.5.21 | 1951.5.22 — 1953.7.27 | 總數 |
斃傷 | 111775 | 542541 | 654316 |
俘虜 | 36567 | 9495 | 46062 |
投降 | 149 | 286 | 435 |
合計 | 148491 | 552322 | 700813 |
註: 1.加上朝鮮人民軍三年零一個月的殲敵數,共計1093839;2.俘虜總數中包括在戰場釋放的。參照志願軍司令部一九五三年八月戰績統計資料編製。 |
志願軍擊毀擊傷敵武器、裝備統計表 | |||
---|---|---|---|
類別 | 1950.10.25 — 1951.5.21 | 1951.5.22 — 1953.7.27 | 總數 |
飛機 | 467 | 10162 | 10629 |
坦克 | 348 | 1658 | 2006 |
裝甲車 | 27 | 17 | 44 |
汽車 | 1371 | 1794 | 3165 |
各種火炮 | --- | 583 | 583 |
艦艇 | --- | --- | --- |
船隻 | --- | 14 | 14 |
參照志願軍司令部一九五三年八月戰績統計資料編製,資料來源: |
根據2010年10月中國抗美援朝紀念館全國走訪查實資料,朝鮮戰爭期間全國志願軍戰士陣亡共183108人。代軍長,副軍長4名,師長3名,副師長1名,師參謀長3名。 2014年10月29日,中國民政部、總政治部確認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
傷亡數據 |
---|
1951年8月15日誌願軍作戰處關於志願軍作戰減員統計:陣亡115786人,戰傷221264人,失蹤、被俘29095人,共計366145人。 抗美援朝衛生工作統計資料:陣亡114084人,負傷383218人,失蹤及被俘等25621人,共計420247人。 停戰時“聯合國軍司令部”宣布的總戰果:志願軍戰鬥傷亡36萬;非戰鬥減員(包括病退、病故和事故、裁減等)38.6萬,兩項共計74.6萬。 1953年9月志願軍司令部:志願軍戰鬥傷亡36萬;非戰鬥減員(包括病退、病故和事故、裁減等)38.6萬,兩項共計74.6萬。 1953年9月8日軍委作戰部關於志願軍非作戰減員統計:非作戰減員共556146人。其中病亡4204人,事故亡 10808人,其他228133人,病和非戰傷入院214735人。在非作戰減員556146人中有173405人歸隊,實際非作戰減員為382741人。 1958年9月20日誌願軍軍務處關於志願軍非作戰減員統計:事故傷25215人,事故亡20929人,病亡4909人,其他4818人,共計307541人。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志願軍共有36萬人傷亡。 衛生勤務部門準確的陣亡統計和醫院接收傷病員統計:戰鬥和事故亡114084人;負傷383218人(因包含兩次以上負傷而存在重複統計);患病後送入院治療455199人(因包含多次住院同樣存在重複統計);戰場失蹤25621人。戰爭期間根據解放軍後方衛生部門的統計,醫院中的負傷人員有21679人不治身亡,13214人病死。按以上數字總計,共有148977人犧牲(未包括失蹤人員中的死亡者,也未包括支前民工)。 1992年抗美援朝紀念館統計:志願軍烈士171669名,直接陣亡的總人數為168927人,負傷后醫治無效犧牲的總人數為517名,失蹤的人數總計為10843人。 2014年10月30日解放軍報:已確認的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確認的抗美援朝烈士名錄包括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犧牲和失蹤的志願軍官兵、支前民兵民工、支前工作人員,以及停戰後至志願軍回國前因幫助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生產建設犧牲和因傷複發犧牲的人員。 2015年1月26日民政部例行新聞發布會:首次公布19.8萬抗美援朝烈士名單。 |
主要犧牲高級將領 | ||
---|---|---|
類別 | 姓名 | 備註 |
軍長級 | 李湘 | 江西省永新縣人,1913年生,第67軍代軍長,1952年7月8日在朝鮮病故。 |
吳國璋 | 安徽省金寨縣人,1919年生,第39軍副軍長,1951年10月犧牲。 | |
饒惠譚 | 湖北省大冶縣人,1915年生,第23軍副軍長,1953年2月犧牲。 | |
蔡正國 | 江西省永新縣人,1909年生,第50軍副軍長,1953年4月12日犧牲。 | |
師長級 | 羅春生 | 江西省吉安縣人,1916年生,第40軍第118師師長,1952年5月15日犧牲。 |
李雪瑞 | 湖南省茶陵縣人,1914年生,第67軍第200師師長,1951年7月犧牲。 | |
王珩 | 河北省任丘縣人,1911年生,炮兵第8師師長,1951年7月24日犧牲。 | |
蔡啟榮 | 河南省商城縣人,1919年生,第12軍第35師副師長,1951年5月17日犧牲。 | |
胡乾秀 | 湖北省陽新縣人,1916年生,第20軍第58師參謀長,1950年12月犧牲。 | |
薛劍強 | 江蘇省漣水縣人,1922年生,第39軍第116師參謀長,1951年犧牲。 | |
湯景仲 | 山東省壽光縣人,1917年生,第40軍第118師參謀長,1952年5月15日犧牲。 |
中國人民志願軍有22000多人被俘,被俘人員中連排級軍官有600人左右、營級30餘人、團級5人、師級1人,主要被關押在巨濟島等地。
美方拒絕先討論確定遣返戰俘的原則,提出“自願遣返”的原則,主張選擇遣返的戰俘一對一交換,交換后一方尚余戰俘與他方所拘留的外籍平民和選擇遣返的平民進行交換,不選擇遣返的戰俘一律釋放為平民。為證明有大量戰俘不願意遣返,美方在戰俘營中進行“甄別”活動,使用南朝鮮和台灣國民黨的特工,非法強迫朝中戰俘寫血書、蓋血指印、在身上刺字,殺害戰俘,以逼迫他們拒絕遣返。1952年5月7日,朝中戰俘扣留了美軍戰俘營長官杜德准將,要求停止甄別,給予人道待遇。1952年4月19日,美方宣稱經過“甄別”,有15599名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拒絕遣返”,遣返概數約為7萬人。7月13日,美方提出志願軍遣返概數6400人。
戰後有14334位戰俘被以“自願”名義遣送至台灣,於1954年1月23日到達台灣,受到台灣地區盛大歡迎,稱其為“反共義士”,並定1月23日為一二三自由日,不少或自願或遭受各種壓力加入“國軍”,有的參加了八二三戰役。回到中國大陸的戰俘中的大多受到審查。
• 美軍
1951年3月13日,中央軍委決定,志願軍在朝鮮的3個兵團各組織1個外俘管訓團,負責前線接管俘虜,並將俘虜送到後方俘管團;由國內西北、西南、華東、中南等地區各組織1個外俘管理大隊,到朝鮮參加外俘管理和訓練工作。4月24日,正式組成志願軍戰俘管理處。戰俘管理處下設4個俘管團另兩個大隊(後來增加 5個團)。其中21名美軍戰俘和1名英軍戰俘,獲得了在中國的居住權。後來,他們當中的大多數陸續回到了美國。
中朝軍隊俘獲美軍最高職務的是二十四師威廉·弗里希·迪安少將師長。被志願軍遣返的美軍戰俘約6000人,但美國聲稱被俘人數達30000人以上,指責中國方面虐殺或隱瞞戰俘,而中國方面否認,稱很多戰俘早已經就地釋放,之後美國承認曾接收過部份就地釋放的戰俘,但仍有大部分聲稱下落不明,因此拒絕與志願軍1:1進行戰俘交換。美國方面聲稱仍在查找約25000名失蹤戰俘下落,並要求朝鮮政府負責。此外有極少部分美國戰俘要求到中國生活,得到允許,生活在山東濟南等地。
• 韓國軍隊
80000正規軍戰俘,40000警察部隊戰俘,除少量被朝鮮人民軍強行編製外,大部分由志願軍管理的戰俘均被遣返。
• 其他國家軍隊
1600餘人,均遣返。
黃繼光和楊根思榮獲了“特級戰鬥英雄”和“特等功臣”稱號,47名獲得“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稱號,榮獲志願軍“一級模範”、“特等功臣”稱號的有4人:羅盛教、孫鳳鉅、王興記、張益仁,榮獲“一級戰鬥英雄”、“一等功臣”榮譽稱號的有4人:卜廣德、毛張苗、孫振祿、魏玉德,志願軍“二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72人,榮獲志願軍“二級模範”、“特等功臣”稱號的有4人:胡金華、陳振安、張明祿、呂玉久,榮獲志願軍“二級模範”、“一等功臣”稱號的有45人,此外,抗美援朝戰爭產生“特等功臣”89人。
志願軍空軍評選出三等功以上的功臣8000多人;集體三等功以上的單位300多個,其中榮立集體一等功的單位6個;由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批准的特等功臣16人,一等功臣68人,內有21人同時獲得了英雄或模範的光榮稱號。
1952年10月23日,為表彰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援助朝鮮人民反抗美國侵略與保衛遠東及世界和平事業中所建立的功勛,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決定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一級國旗勳章,並分別授予在戰爭中立下特殊功勛的志願軍指戰員一級、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二級、三級國旗勳章,一級、二級戰士榮譽勳章及軍功獎章。10月25日,志願軍領導機關隆重舉行慶祝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兩周年大會,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代表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旗勳章、自由獨立勳章和軍功章分別授予志願軍領導及參加大會的20名英雄和功臣代表。
1953年6月25日,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在朝鮮人民反侵略戰爭三周年上,在志願軍領導機關駐地檜倉隆重舉行授勛典禮,將一級國旗勳章授予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及代司令員鄧華、副司令員楊得志,政治部主任李志民,並授予楊根思、黃繼光、孫占元、楊連第、邱少雲、伍先華、胡修道一級國旗勳章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將一級國旗勳章追授給志願軍一級愛民模範羅盛教。同時,還將各種勳章贈予46名戰鬥英雄、人民功臣代表。
1953年10月27日,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三周年,在檜倉舉行隆重的授勛典禮,分別授予志願軍領導和165名英雄、模範、功臣代表各種勳章和軍功章。另外,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的還有楊春增、楊育才、李家發、許家朋。
1958年10月24日,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在平壤舉行隆重授勛儀式,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楊勇上將、政治委員王平上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授予志願軍副政治委員梁必業中將等高級指揮員二級國旗勳章。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有231190名志願軍官兵榮獲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頒發的各種勳章和獎章。“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獲得者12人:彭德懷、楊根思、黃繼光、伍先華、許家朋、孫占元、邱少雲、李家發、楊連第、楊春增、楊育才、胡修道。同時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的有9人,分別是: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楊連第、孫占元、胡修道、伍先華、楊春增、李家發。
詞:麻扶搖、曲:周巍峙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衛祖國, 就是保家鄉! 中國好兒女, 齊心團結緊, 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 |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
備註:《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1950年11月30日首次在《人民日報》刊出時,署名“志願軍戰士詞”。 |
2020年7月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將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名義頒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後,志願軍領導機關成立了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中國政府撥出專款,用於陵園建設,在朝鮮建起了8處志願軍中心烈士陵園,此外,朝鮮還修建了62處志願軍墓地,建有243個烈士合葬墓,用於集中安葬分散在各地的大部分志願軍烈士。
志願軍烈士紀念設施 | ||
---|---|---|
國家 | 紀念場館 | 備註 |
中國 | 中國人民志願軍紀念館 | 位於上海奉賢區永福園內,2013年3月24日正式對外開館。 |
抗美援朝紀念館 | 始建於1958年,1990年10月24日擴建,1993年7月27日建成開館。 | |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 建於1951年8月,位於瀋陽市北陵公園東側。 | |
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 坐落在丹東市錦江山北麓,始建於1951年5月1日。 | |
赤壁志願軍烈士陵園 | 湖北省赤壁市,共計安葬著124名志願軍烈士。 | |
楊根思烈士陵園 | 江蘇省楊貨郎店。 | |
羅盛教烈士紀念館 | 湖南省新化縣上梅鎮資江大橋西端。 | |
邱少雲烈士紀念館 | 重慶市銅梁縣城。 | |
黃繼光紀念館 | 四川省中江縣城東魁山腳下的御馬河畔。 | |
任西河烈士紀念碑 | 偃師市顧縣鎮顧縣村。 | |
朝鮮 | 朝中友誼塔 | 平壤牡丹峰,1959年10月25日建成。1984年友誼塔改建擴建工程完成。 |
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 | 平安南道檜倉郡。 | |
毛岸英烈士墓 | 平安南道檜倉郡。 | |
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墓 | 平壤兄弟山。 | |
雲山志願軍烈士陵園 | 位於朝鮮雲山郡舊邑里。 | |
價川志願軍烈士陵園 | 位於朝鮮價川市中心的高地上。 | |
長津湖志願軍烈士陵園 | 位於長津湖畔。 | |
開城志願軍烈士陵園 | 位於開城市松岳山下。 | |
上甘嶺志願軍烈士陵園 | 位於朝鮮平康郡福溪鎮。 | |
金城志願軍烈士陵園 | 位於金城地區。 | |
新安州志願軍烈士陵園 | 位於朝鮮新安州市。 | |
韓國 | 中國人民志願軍忠骨墓地 | 京畿道坡州市積城面畓谷。 |
1960年10月25日,平壤盛會紀念志願軍抗美援朝入朝作戰十周年,朝鮮內閣首相金日成出席大會。
1990年10月25日,金日成在錦繡山議事堂舉行盛大宴會,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40周年。
2000年10月25日上午9點,中國在北京召開了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周年大會。10月25日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平壤五一體育場舉行有18萬人參加的盛大集會,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50周年。
2009年10月26日,朝鮮黨政軍有關部門舉行儀式,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入朝作戰59周年。
2013年7月29日,在朝鮮戰爭停戰60周年之際,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前往位於平安南道檜倉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憑弔志願軍烈士,視察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舊址盛興革命史跡地。
2014年10月25日,中國駐朝鮮使館在平壤朝中友誼塔前舉行儀式,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64周年。
2015年10月11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趕赴安州祭掃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向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敬獻花籃並默哀。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65周年紀念日,朝鮮在平壤友誼塔等地舉辦紀念活動。
2016年10月25日,在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66周年之際,中朝兩國共同在平壤友誼塔舉辦紀念活動。 10月28日上午,由上海志願軍文獻館和上海煥皋公益基金會主辦的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6周年暨中國抗美援朝紀念館和上海志願軍文獻館簽字儀式在滬舉辦。
2020年7月2日,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將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名義頒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舉行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
2014年3月17日,雙方啟動實施了遺骸裝殮入棺工作,移交中方的志願軍烈士遺骸共437具。3月27日,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運送工作在韓國坡州市正式啟動。3月28日,中方將遷回的烈士遺骸安葬於瀋陽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10月29日,437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
舉行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
2016年3月31日,中韓雙方在韓國仁川國際機場莊嚴舉行第三批36具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
2017年3月22日,韓國仁川國際機場,中韓雙方舉行第四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韓國向中方送還28具志願軍遺骸。
2017年3月26日上午,第五批在韓中國志願軍遺骸遺物裝殮儀式在韓國仁川舉行。此次交接的20具遺體,將於28日上午10點在韓國仁川機場乘中國空軍專機返回。
2018年3月26日上午,第五批在韓中國志願軍遺骸遺物裝殮儀式在韓國仁川舉行。此次交接的20具志願軍烈士遺骸,於2018年3月28日上午10點啟程歸國。
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
2019年4月3日上午,中韓雙方在韓國仁川國際機場舉行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第六批共10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及遺物啟程歸國。
2020年9月28日上午,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117位志願軍烈士英靈回到祖國和人民的懷抱,在中華大地上安息。